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专题6《物质的溶解》课题1的内容,介绍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八个单元学习了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酸碱盐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情分析
本课题内容因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生活体验和知识应用有所不足。通过九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他们对化学的知识,方法学习有一定的储备。所以学生希望应用这些化学知识以及方法去探究其他知识的规律,更加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并且应用化学的学习方法能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以及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各环节的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独自思考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学会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对比实验的应用;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四、教法分析
1.情景教学:通过家庭成员引入新课,增进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思考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教学目标;
3.多媒体动画:突破难点。
五、学法指导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探究溶液的形成、影响溶解性因素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使学生在交流获得知识、在合作中获得创新;
3.对比学习:运用对比探究影响溶解性因素、溶解速率因素,让学生明确对比是一中很好的学习方法,并且使学生的认知规律呈螺旋式上升。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展示家庭成员玩耍受伤视频,画面定格在受伤部位。提出问题应该如何处理伤口。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溶液的形成和特征(溶液形成的微观解释)
【教师演示实验】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
【提问】思考那种物质被溶解?那种物质溶解高锰酸钾?
【探究活动一:“他们”都去哪了】
实验药品:蔗糖、硫酸铜、沙子、食用油、蒸馏水;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
实验步骤:
(1)找到盛有上述药品的烧杯(注意看烧杯标签);
(2)分别向4只烧杯中倒入大约40ml的水,并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3)观察实验现象;
(4)填写实验报告。
【提问】
1.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2.为什么这几种物质最终会消失在水中?(观察蔗糖溶解的微观示意动画。)
3.通过微观体现溶液的什么性质?
4.小组间再合作充分搅拌得到的溶液
又能得到什么性质?
【提问】溶液的用途。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将现象记录下来。
讨论,回答问题,画出蔗糖分子在水分子中的分布情况,观看动画。
得到溶液的基本性质及其概念。
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全面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由宏观向微观过渡,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实质。
再又微观向宏观展开,体会溶液的均一性。
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渡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得到了三种溶液,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快速的判断三种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溶液溶剂都是水呢?
【提问】高锰酸钾是够能溶解在汽油中?碘是否溶解于汽油或者是水呢?
溶质和溶剂的再判断,并得出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学生思考回答:例如碘酒。汽油
学生先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决定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探究活动二:一物降一物】
【提问】如果想知道为什么,请同学先来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
溶质
溶剂
现象
1.碘
2.碘
3.高锰酸钾
4.高锰酸钾
【进行实验】
实验药品:碘、高锰酸钾、蒸馏水、汽油;
实验仪器:试管、药匙;
实验步骤 :
(1)找到贴有碘和高锰酸钾标签的烧杯
(2)分别加入少量相应的药品;
(3)根据实验设计加入大约20ml的水或酒精;
(4)观察实验现象;
(5)填写实验报告。
【追问】1.请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追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
物质的溶解性决定于 和 的性质
【继续追问】再通过实验现在是否还能得出其他的结论。
(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小组同学不断加水溶解碘,可以视情况让学生思考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量是否有关)
选择合适的溶剂。
阅读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描述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现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提出的问题;
溶剂的性质;
溶质的性质;
对比的实验方法。
思考,回答。
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有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过渡
【提问】在刚才的两个探究活动中,我们都用一种非常重要的仪器,帮助我们快速的完成了实验,是那种仪器呢?
【追问】玻璃棒在实验中的作用?
【追问】搅拌的最终目的?
学生回答:玻璃棒;
学生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实验二次利用的思想。
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探究活动三:谁能让“我”跑得快】
【设计实验】小组合作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搅拌”可以影响溶解的速率。
(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条件的丢失,充分调动学生,其他组补充,从而得到影响溶解速率的其他因素)
【提问】在设计方案时,运用了什么实验方法?体现了什么学科思想?
【选择仪器】
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思考回答。
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体会控制变量的思想;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本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
运用了什么样的实验方法?
体会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有关溶液的内容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总结归纳。
问题式的总结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扩展思维,增强探究欲望。
八、板书设计
溶液的形成
一、溶质+溶剂
二、溶液再认知
三、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搅拌、温度、颗粒大小
运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