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剪纸(二)
(1)教学目标
①认知领域:欣赏剪纸作品,了解剪纸的一般常识和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
②操作领域:进行剪纸练习,学习剪纸的简单剪刻技法和创作设计方法,锻炼动手能力。
③情感领域: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剪纸的图案特点和用途,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大胆展开探究性学习,摸索剪纸小窍门,运用折、剪、刻等技法进行形象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学难点:剪纸在设计和剪刻时要注意线线相连、面面相接。
(3)课 时:2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有关剪纸的资料,演示用彩色卡纸、剪刀或刻刀、胶棒、白纸,艺术家们的剪纸作品及大师生平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纸、胶棒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与欣赏。
教师提供几幅画作,学生欣赏后分小组讨论,总结出这几幅图案的共同特点,教师在同学总结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概括:
以上几幅图案都不是用笔画,而是用剪刀剪的,线条显得比较粗犷,色彩也显得简洁单一;中国有许多民间艺人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美术院校的学习,但是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积淀以及长期从事剪纸的经验,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剪出丰富多彩的剪纸图案。
2.讲解与演示。
(1)教师向同学介绍剪纸:
(2)学生观看老师学习剪纸:教师以折叠剪纸为例,详细地演示剪纸的基本技法:将纸张对折成双层或多层(有色部分内折),确定对折线后在纸上画出草稿图样,剪刻后打开即成对称的纹样。用这种方法可剪花边图案、圆形图案、方形图案、三角形图案等。
3.讨论与交流:
同学分4—6人一小组开展活动。
①试一试:同学先自学教材,探索剪纸方法,找出剪纸中的问题所在。还可以拿出一张纸,试着折一折、剪一剪。
②谈一谈:同学将自学成果以及自己尝试的结果与同伴交换意见。
4.设计与操作:
(1)想一想:同学先构思,确定一个图案设计稿。
(2)画一画:勾勒出形象的外轮廓,线条部分适当加粗,需要剪去的部分和留下的部分分别做不同的记号,里面的细节部分可不画。如果是对称剪纸,则先折后画。
(3)剪一剪:按勾描的轮廓线剪纸,剪时要特别注意图形相连的部分不能剪断。里面的花纹可对折后剪一个小口子,然后把剪刀伸进去剪。
提示:在剪纸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剪刀剪成曲线、折线、锯齿线等,组合成形态各异的镂空花纹,以此丰富线条的多样性。此外,剪纸的关键是不能把图案剪断,可出示错例。
(4)贴一贴:选择与剪纸图案用纸色彩反差较大的纸作衬纸,用胶棒粘贴衬底。
5.评价与反思:
(1)同桌同学之间互评剪贴好的作品。作者谈谈创作的感受以及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又是如何解决的。
(2)教师向学生提出课后学习、欣赏的要求,如继续查找书籍、网上资料等,整理教室下课。
第二课时
1.回顾与拓展:
(1)教师展示同学上节课制作的剪纸作品,请作者协助将其粘贴在教室的门窗、橱柜等处;教师询问学生回家查阅有关剪纸资料的情况,师生共同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剪纸艺术的常识进行交流。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视图或实物资料,结合这些资料的欣赏向大家介绍世界各地的剪纸作品、中外剪纸艺术家生平及其作品。
2.了解与探究:
(1)教师展示抽象派大师马蒂斯的剪纸作品,向学生介绍其生平、创作经历以及他的绘画作品。
(2)同学分小组进行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对他的艺术创作特点和作品风格给予简单的总结,并就马蒂斯所说的“剪刀比铅笔更敏捷”发表自己的意见,具体可讨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马蒂斯为什么会用剪刀代替铅笔?
马蒂斯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和理由是什么?
(3)各小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试比较中外剪纸的不同特色,重点就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艺术创作经历展开较为具体、深入的探究,讨论结束后,派代表将本组交流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3.观看与讨论:
(1)教师演示,剪制一个自己属相的动物剪纸,请同学猜测这是谁的属相,为什么如此设计;同学对照老师的个人特点加以分析,如老师的外形、性格、性别、职业等。
(2)剪纸完成后再利用剪纸做各种有趣的游戏,如铅笔摹印、颜料喷绘等。
(3)同学说说已经知道的有关属相的趣闻。
4.创作与表现:
(1)同学选择自己的亲人、老师或朋友的属相作为创作的原材,根据这些人物的典型特征进行“先变形,后设计”的剪纸练习,要求形象夸张、简洁整体。
(2)按剪纸的步骤进行创作。
(3)将完成的作业做进一步加工,如为剪纸衬底、将剪纸的边缘粘贴彩条剪须等,使其形象更完美。同学也可以想一想,剪纸还可以怎样再加工、再利用。
5.小结与评价:
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品置放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作品展示区内,向大家介绍自己创作和制作上的独到之处,其他同学同时对其展开积极的评议。
6.反思与延伸:
教师对同学的作品和评议进行小结。同学相互谈谈自己学习剪纸的感受和体会,说说自己的得益之处在哪里,受到的启发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