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变异进化单元测试题
福建长乐华侨中学
一.选择题:
1.自然选择是指 ( )
A.生物的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2.下列哪项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 )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3.下列哪一项不是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 )
A.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
B.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性改变
C.自然选择可诱导生物的变异发生定向性改变
D.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之一
4、下列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生物产生的大量的后代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生物产生的变异中,有的对生物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生存不利
D.在生存斗争中,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5、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下列对一问题的认识,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突变的利与害可因生物的不同生存环境而异
B.突变的利与害可因人类的需求不同而异
C.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害,但对生物进化有利
D.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利,对生物进化也有利
6.种群中产生大量的可遗传的变异,这些变异的产生是不定向的,其中的“不定向”不是指( )
A.变异不一定与环境变化的方向一致 B.各种变异的方向不同
C.变异不一定都适应环境 D.各种变异不可能与环境变化的方向一致
7.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 (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C.产生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基因频率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有关因素,不正确的是 ( )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9.下面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10.在某个种群中随机抽样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个体分别为30、60和10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 )
A.40% B.50% C.60% D.80%
11、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b(0.32%)、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
A.6% B.8% C.78% D.92%
12.下列有关物种的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
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
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
13.20世纪初,美国从印度引种大陆棉,由于检疫的问题,使印度棉红铃虫流入美国,下列关于这一问题的预测,不正确的是 ( )
A.短时期内,印度红铃虫和美国红铃虫是两个种群
B.长时期后,美国红铃虫可形成一个新的物种
C.现在的美国红铃虫和印度红铃虫可自由交配和繁殖
D.现在的美国红铃虫和印度红铃虫可能交配成功,但不_一定能繁殖
14.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两个物种的DNA分子单链放在一起。这两个单链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DNA双链,这种方法叫做 ( )
A.DNA复制 B.DNA杂合 C.DNA杂交 D.DNA互补
1
15.下面是DNA分子杂交示意图,对下图的解释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杂合双链区的碱基是互补配对的
B.游离的两条单链上的碱基不能互补配对
C.A和B分别来自不同的物种
D.A和B分别来自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
16.下表以L、M、N和P为代号,给出人、黑猥猩、马和袋鼠4种动物a一血红蛋白中氢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百分率 ( )
L
M
N
P
L
100
90
82
97
M
90
100
82
90
N
82
82
100
82
P
97
90
82
100
请据表中数据,指出L、M、N和P与其代表的四种动物的对应关系
选择项
人
黑猩猩
马
袋鼠
A.
L
M
N
P
B.
P
N
M
L
C.
L
P
M
N
D.
M
N
L
P
二、非选择题
1.假设一对等位基因Aa的频率为A=o.9,a=0.1那么从、AA、Aa、aa三种基因的频率分别是 ;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由O.9降为O.7,选择后第二代基因型从、AA、Aa、aa、频率分别为 ;若选择作用保持不变,后代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规律是 。
2.右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
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
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后,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条件是 和 。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回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内部条件是 不同.外部
条件是 。
(3)迁回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由B物种形成D物种的条件是 和 。
3.20世纪初.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的遗传,发现一株月见草的染色体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24条(2n)变为48条(4n)成了四倍体植株。
(1)将4n的月见草与2n的月见革杂交,产生的3n后代可不可育?为什么?
(2)该4n的植株与原来的2n植株是否同一品种?它们之间有没有地理隔离?
4.在一个可自由交配的种群中,如AA个体占18%,Aa个体占82%,假定隐性个体全部淘汰(下面的计算要求写出算式):
(1)请计算该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
(2)试计算该种群下代AA和Aa个体的比例。
(3)试计算该种群下下代AA和Aa个体的比例。
5.下图是8种生物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组成比较,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回答(已知细胞色素C由104个氨基酸组成)
生物名称
黑
猩
猩
猴
马
鸡
金
枪鱼
小麦
链
孢
霉
酵
母
菌
与人的细胞色素C
有差异的氨基酸数
0
1
12
13
21
35
43
44
(1)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 不同。
(2)从上表看,人和 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 。
(3)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比较。是从 方面为生物的提供了证
据。
6.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
的剑尾动物。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值用
s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时该
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的沉积物中,在三
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
图中a、b、c分别表示三种动物群体与S值的
分布情况。
(1)在a、b、c三个群体中,哪一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物种
(2)以发现该动物的三个群体中。哪一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
7.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这些生物是如何由低等向高等进化的?经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诞生了原始生命后。经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成最初的单细胞生物。若干亿年后,上述生物消耗掉原始地球原始海洋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过突变和自然选择,逐步分化出了自养型生物。下面为三类自养型生物合成有机物(CH2O)的反应式:
直到十多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真核生物,这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要意义,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大大增强了生物的变异能力,使得生物进化速度显著加快。
阅读上面有关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物类型应是 其代谢类型属于。
(2)推测上述A、B、C三类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 (用字母表示)。
(3)大气含氧量的增多,对于生物代谢型和代谢速率的影响是 。
(4)已知大气臭氧的形成反应式为:02 紫外线 20,02+0 03,则大气臭氧层的形成是在
类生物出现后开始的。
(5)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 增强了变异能力。
8.用人的血清注射到家兔体内后,再用该兔的血清与人和其他三种动物的血清相混合,得到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人的血清对家兔起到 作用,此时家兔的血清中
会出现 ,其化学组成为 。
(2)根据图所示,可说明黑猩猩血清中 的在结
构和性质上与的 最相似,从而说明二者之间有着
。
(3)上述方法称为 ,能为生物进化提供
上的证据。
遗传变异进化(三)
一、选择
1.C 2.D 3.C 4.A 5.C. 6.D 7.C 8.D 9.D 10.B 11.B 12.D 13.C 14.A 15.C 16.C 17.B 18.B 19.D 20.C
二、非选择题
1.0.81 0.18 0.01; 0.49 0.42 0.09;AA型逐渐减小,aa型逐渐增加
2.(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2)种群的基因频率、生殖隔离(3)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3.(1)3n的后代在减数分裂时,因染色体不能正常联合配对,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不可育。
(2)因4n植株与2n植株杂交后代不可育,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是不同的物种,但它们生活在一起,没有地理隔离。
4.(1)A基因的频率为(2×18+82)/2×100%=59% a基因的频率为41%
(2)AA个体为42.2% Aa个体为57.8%
(3)下代个体产生a基因频率为29%,故下代aa个体的频率为29%×29%=0.084
5.(1)原核生物,异养厌氧型 (2)B→A→C (3)厌氧型生物逐渐演化为需氧型生物,需氧型生物通过有氧呼吸,使得代谢速率大大提高 (4)A (5)基因重组
6.(1)抗原、抗体、蛋白质
(2)血清蛋白;人;最近的亲缘关系
(3)血清鉴定法;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