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专题训练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
1.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表现了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种内斗争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种内互助的结果 D.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2.马达加斯加群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峡,但两地生物种类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它们的祖先不同 B.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3.能在沙漠中生活的植物,一般根系特别发达,或叶片变为刺,那些吸水、保水功能差的植物在沙漠中不能生存,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 )
A.生物个体间存在着差异 B.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
C.生物的变异对生存是不利的 D.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易生存
4.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
C.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炼出来的
D.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
5.“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
A.对,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
B.对,基因突变虽然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对,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易绝种
D.不对,因为基因突变易导致个体死亡,不会产生进化
6.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 )
A.病毒的获得性遗传 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
C.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扩大繁殖
D.由于生殖隔离造成
7.自然选择学说能够正确地解释(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B.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C.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和生长现象 D.生物具有应激性且能生殖和发育
8.实验表明绵羊体内含有帮助人体糖类代谢的激素,普通家蝇体内却没有发现对人体有同样效应的任何激素,从这一点人们可以得出结论( )
A.普通家蝇不能进行糖类代谢 B.绵羊和人具有共同的祖先
C.绵羊和人类具有相同的酶 D.绵羊和人在地球上同时出现
9.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
A.地理隔离的结果 B.生殖隔离的结果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果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
10.科学家们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间的亲缘关系,主要进行( )
A.糖类和蛋白质的比较研究
B.脂类和核酸分子的比较研究
C.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的比较研究
D.糖类和脂类分子的比较研究
11.喜马拉雅兔是白身黑鼻黑爪,如果在兔背上剃去一块白毛后,放上一块冰,一段时间后会长出黑毛。这说明
A 环境对基因的表达有影响 B 环境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C 阳光有利于皮肤黑色素形成 D 低温有利于皮肤黑色素形成
12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
A 地理隔离→基因突变 →物种形成 B 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C 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
D 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13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
A 进化为另一新种 B 进化到更高等形式 C 退化到低级种类 D 绝灭
1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
A 个体发展到群体 B 微观发展到宏观 C 低等发展到高等
D 以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15.某个体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则后代中基因a的频率为
A.12.5%; B.25%; C.50%; D.无法估算。
16.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来洲玉米螟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具有生殖隔离,但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那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外貌形态相同,因此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
B 由于具有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物种
C 欧洲和亚洲的全部玉米螟是一个种群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7.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A 生物个体基因发生突变 B 个体基因型的改变
C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 种群中定向变异的出现
18.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根本作用是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C.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D. 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19.过去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进行植物分类,近年来出现了以基因或蛋白质的相似性作为分类依据的方法。同类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越想似,亲缘关系越近。下面是对甲、乙、丙、丁四种植物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研究结果(虚构)。依据此结果,按与甲相似程度的高低排列顺序,列出了四种植物的亲缘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甲: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甘氨酸 乙: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甘氨酸
丙: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丝氨酸 丁:丙氨酸—亮氨酸—丝氨酸—甘氨酸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甲—丁—乙—丙 D.甲—丁—丙—乙
?二、填空题
1.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字相同的螺旋蛆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_______________,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时间长,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逐渐增多,并通过生殖率降低而使这种蝇数量逐渐下降。
(2) 依据结果,你认为哪种方法更成功?________________。此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上实验可以说明现代生物进化论中的哪些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 图中上为甲岛, 下为乙岛, 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 请看图后, 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回至乙岛后, 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内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不同, 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D 2.B 3.D 4.C 5.A 6.C 7.A 8.B 9.A 10.C 11A 12D 13D D14C 15BC 16D 17C
1、(1)人工诱变 基因突变的频率 新个体(雄性不育)
(2)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 灭蝇效果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突变可以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
2.(1)自然选择 隔离 (2)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