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9 21: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导入新课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入新课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2.掌握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3.解读民族交融的重要性。一讲授新课淝水之战讲授新课八公山【小组讨论】结合教材P93—94页内容,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上图所示战役发生的背景及时间?作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
问题2: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该战役对北方的影响。
问题3:从特点上来看,该战役同此前中国历史哪几次战役相似?任务一讲授新课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
影响: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83年前秦──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讲授新课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讲授新课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讲授新课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讲授新课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二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政权的建立四世纪后期(386年),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拓拔珪讲授新课 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姓名: 拓跋宏
别名: 职业:
朝代: 民族:
主要活动:
历史档案——北魏孝文帝皇帝鲜卑族北魏??讲授新课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相关史事讲授新课洛阳平城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一.迁都讲授新课孝文帝
迁都洛阳原因影响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讲授新课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改鲜卑姓为汉姓;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穿汉服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 服装变化图胡服陶俑图汉服陶俑图改汉姓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 姓氏变化图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通汉婚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 我国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李白,元慎……都是鲜卑人,连隋王朝的杨坚、大唐王朝李世民都流淌着鲜卑人的血。讲授新课背景内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①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汉化措施 三讲授新课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敕

川  阴

下天


庐笼


野天




茫风





羊《敕勒歌》1.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评价: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讲授新课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zhe 讲授新课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讲授新课少数民族贵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讲授新课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讲授新课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北魏陶俑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讲授新课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课堂小结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随堂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随堂训练(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简要评价。随堂训练(1)北魏孝文帝。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等。随堂训练(3)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得到
哪些经验和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