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手(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了解手的结构,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能够大胆对手形进行联想,让手会说话。
2.操作目标:用绘画的形式,从多种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表现会说话的手。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感知、观察、思考及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对造型表现、欣赏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情感、态度及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七册第16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手形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起对生活中相似事物的联想,通过手形作品的欣赏,理解作业要求和表现形式,让学生探索手形画的装饰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创造性地运用绘画材料表现自己的所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
人类的双手不仅能干活,还能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会说话。如果对手形展开丰富联想,更能通过各种方法和材料的装饰美化,巧妙设计出会说话的、有趣的手形创意画。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知、观察、思考、游戏等方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通过写生、联想、添画,挥舞画笔大胆想象,开展手形创意实践活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对不同绘画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其所见、所想。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可以打破常规,创造出符合自我个性的作品。本课正为学生创设了展示个性、奇思妙想的舞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正确的想象创作画方法,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不同姿态角度的手形,用绘画材料表现会说话的手。
教学难点:怎样使普通的手变得有趣、新颖。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一组图片,找找图中共同的元素。
板书:《手》
2.复习手的结构,你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手的结构有哪些吗?
板书:结构
3.同学们听说过“心灵手巧”这个成语吗?他的意思是?老师也有一双灵巧的手,不信我做几个手势,你来猜一猜我想表达什么意思。Ok,棒,安静......
看来我们的手的确了不起,老师稍稍动动手指,你们就明白了我想传达的意思。
板书:《会说话的手》
(二)新课讲授
1.手势游戏
看了老师的手势,相信你一定会喜欢下面这个游戏!你还会做哪些有趣的手势?谁来教教我呢?......我们的双手果然很厉害!
2.趣味手影
①欣赏手影表演,介绍手影艺术。我们的手还会表演呢,大家想看吗?
(手影是传统的表演艺术,古时候浙江民间的游戏,发展至今成为一种经典的艺术形式。在比较暗的环境中,表演者做出不同的手势在光线的辅助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令人惊叹不已。)
②了解手的轮廓
图片:看到生动的手影,老师想到一个词,叫做“手的轮廓”。谁会解释?
板书:轮廓
总结:像这样,只表现出手的外部线条和大致的结构特征,叫做手的轮廓。
图片:老师已经为一只手画好了它的轮廓。(再次强调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基本的结构特征!)
3.初次尝试
①学生初次尝试用单线条在短时间内画出手势的轮廓线。
提示:写生法、描边法
②展评
出彩的作品可以变换角度让学生观察,说说联想到了什么?
4.教师示范
①看了大家的作品,老师也忍不住想展示一下我对手的理解。一边看一边思考老师运用了哪些方法对手进行了改变。
板书:方法
看看老师画的手像什么?换个角度呢?
总结:孩子们的想象真丰富,稍作改变就给了老师那么多答案!看来丰富的联想有助于大胆的创作。
板书:联想
②在老师的想象中,手可以这样变......继续示范。启发:前后对比。
板书:添加
5.欣赏提升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手,想看吗?
①招贴画
板书:变形(手的形状发生改变)
②艺术家
③学生作品:说说喜欢哪一幅
6.总结方法
(三)学生实践
1.根据手形特点进行想象添画,用不同材料创作出手型联想画。
2.作品展评
(四)拓展延伸
1.图片欣赏
手的联想不仅仅局限于纸上,还可以直接用水粉在手上进行创作!当然,也可以用废旧材料令你的双手更加与众不同。
2.手语学习
今天我们借助画笔和想象让我们的手说了话,同学们真棒!可是有一群人,他们只能用手说话,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欣赏手语视频《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