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一、检测的原理
借助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特异结合后出现的各种现象,对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
1.抗原与抗体的亲和力(affinity)抗原抗体的结合就像酶与底物的结合,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一样不是化学的反应,而是非共价键的可逆的结合。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可变区互补构型,造成两分子间有较强的亲和力。空间构型互补程度不同,抗原和抗体分子之间结合力强弱也不同。互补程度高,则亲和力强。此外,反应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对抗原和抗体分子上各基因的解离性和电荷特性也有重要的影响,抗体与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结合力大小可用亲合力来表示。高亲合力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力强,即使抗原浓度很低时也有较多的抗体结合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
2.抗原或抗体外检测原理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性状与活性特点,对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检测。定性和定位检测比较简单,即用已知的抗体和待检样品混合,经过一段时间,若有免疫复合物形成的现象发生,就说明待检样品中有相应的抗原存在。若无预期的现象发生,则说明样品中无相应的抗原存在。同理也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样品中是否有相应抗体。
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检测时,以反应中加入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与形成免疫复物的浓度呈函数关系。
(1)根据免疫复合物产生的多少来推算样品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加入的已知抗体(或抗原)的浓度一定,反应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多少与待检样品中含有相应抗原(或抗体)量成正比。也就是抗体浓度一定时,免疫复合物越多则样品中的抗原量也越多。可用实验性标准曲线推算出样品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如免疫单向扩散试验、免疫比浊试验和酶联免疫检测等都属于这类方法。
(2)抗原或抗体效价滴定的原理: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多少不能反应抗原抗体反应强弱时,就不能以检测反应强度来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在实际工作中,把浓度低的反应成分(抗原或抗体)的浓度固定,把浓度高的另一种反应成分作一系列稀释。例如用人血清作抗原免疫3只家兔,比较3只家兔产生抗体的多少,即滴定3只兔血清抗体效价,可用双向琼脂扩散法来滴定,例如将抗体浓度固定,将抗原作不同的稀释度,分别将抗原或抗体滴入琼脂的相应小孔中,观察免疫兔血清与不同稀释度的抗原出现明显沉淀浅的抗原稀释度(如甲兔的抗体效价为1/2000,而丙免的是1/8000则可比较出后者比前者产生抗体的效价要高)。也就是表示效价的稀释度越高,样品中所含待检成分越多。因人血清(抗原)和抗体(免疫兔血清)相比,浓度高,故应稀释抗原。
二、抗原或抗体检测的实用意义
1.抗体检测的意义检测抗体可用于评价人和动物免疫功能的指标。抗体用于临床治疗或实验研究时也需做纯度分析和定量测定。临床上检测病人的抗病原生物的抗体、抗过敏原的抗体、抗HLA抗原的抗体、血型抗体及各种自身抗体,对有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2.抗原检测的意义可做为抗原进行检测的物质可分为以下四类:
(1)各种微生物及其大分子产物:用于传染病诊断、微生物的分类及鉴定以及对菌苗、疫苗的研究。
(2)生物体内各种大分子物质:包括各种血清蛋白(如各类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各种成分)、可溶性血型物质、多肽类激素、细胞因子及癌胚抗原等均可做为抗原进行检测。在对这些成分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人和动物细胞的表面分子:包括细胞表面各种分化抗原(如CD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血型抗原或MHC抗原)、病毒相关抗原和肿瘤相关性情抗原等。检测这些抗原对各种细胞的分类、分化过程及功能研究、对各种与免疫有关的疾病的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4)各种半抗原物质:某些药物、激素和炎症介质等属于小分子的半抗原,可以分别将它们偶联到大分子的载体上,组成人工结合的完全抗原。用其免疫动物,制备出各种半抗原的抗体,应用于各种半抗原物质的检测,例如对某些病人在服用药物后进行血中药物浓度的监测。对运动员进行服用违禁药品的检测,都是应用半抗原检测的方法。
三、抗原或抗体检测的方法
由于各种检测方法中所用的抗原性状不同,出现结果的现象也不同。最广泛应用方法有下述几种:
(一)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时,可形成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在反应体系中出现不透明的沉淀物,这种抗原抗体反应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neaction)。
1.环状沉淀试验先将含抗体的未稀释的免疫血清加到直径小于0.5cm的小试管底部。将稀释的含有可溶性抗原的材料重叠于上,让抗原与抗体在两液体的界面相遇,形成白色免疫复合物沉淀环,故名为环状沉淀试验(ring precipitationtest),此法简便易行,需用材料较多是其缺点。
2.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single immunodiffusion)是在凝胶中进行的沉淀反应。将抗体混入加热溶解的琼脂中,倾注于玻片上,制成含有抗体的琼脂板,在适当位置打孔,将抗原材料加入琼脂板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琼脂中扩散,与琼脂中的抗体相遇形成免疫复合物。当复合物体积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扩散,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相关。本方法简便,易于观察结果,可测定抗原的灵敏度(最低浓度)约为10~20μg/ml,常用于定量测定人或动物血清IgG、IgM、IgA和C3等,其缺点是需1~2天才能看结果(图1)
图1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示意图
3.免疫比浊法 当抗体浓度高,加入少量可溶性抗原,即可形成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免疫复合物,它可使通过液体的光束发生散射,随着加入抗原增多,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也增多,光散射现象也相应加强。免疫比浊法(immunonephelomytry)就是在一定的抗体浓度下,加入一定体积的样品,经过一段时间,用光散射浊度计(nephelometry)测量反应液体的浊度,来推算样品中的抗原含量。本法敏感、快速简便,可取代单向扩散法定量测定免疫球蛋白的浓度。
4,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双免疫扩散试验(double immunodiffusion)是在琼脂板上按一定距离打数个小孔,在相邻的两孔内分别放入抗原和抗体材料。当抗原和抗体向四周凝胶中扩散,在两孔间可出现2~3条沉淀线,本法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或定量检测,或用于两种抗原材料的抗原相关性分析(图2)。
图2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示意图
5.对流免疫电泳 对流电泳(counterimmunoelectrophoresis)是一敏感快速的检测方法,即在电场作用下的双向免疫扩散。将琼脂板放入电泳槽内,使琼脂板的两孔沿着电场的方向,于负极侧的孔内加入抗原,于正极侧的孔内加入抗体,通电后,抗原带负电荷向正极泳动,抗体分子虽也带负电荷,但因分子量大,向正极的位移小,而受琼脂中电渗作用向负极移动,抗原和抗体能较快地集中在两孔之间的琼脂中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沉淀线。只需1小时左右即可观察结果。
6.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的方法分成两个步骤,即先进行电泳,再进行琼脂扩散。先将样品加入琼脂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电泳速度不同而分散开。然后在适当的位置上沿电泳方向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混合抗体液,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双向免疫扩散,可形成多答卷沉淀线。常用此法进行血清的蛋白种类分析。对于免疫球蛋白缺损或增多的疾病的诊断或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图3)。
图3 免疫电泳法基本步示决图
7.免疫印迹法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又称为Western印迹法,用于AIDS的血清抗体检测。第一步,为电泳分离HIV抗原,在电场中根据分子量大小不同病毒抗原各成分散开。第二步,将电泳分离的蛋白质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电印迹),然后将印迹有病毒抗原的硝酸纤维膜浸湿于病人血清中。如果病人血清中含有与一种或几种抗原相对应的抗体的话,则在该抗原印迹部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沉淀。在洗去未沉淀的抗原和抗体后,在膜上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的抗体,此抗体可以和病毒抗原与人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发生反应,最后加入显色底物(如果抗人Ig是用酶标记的)或做放射自显影(抗人Ig用125Ⅰ标记)以显示结果(图4)。
图4 用免疫印迹法检查患者血清中的HIV病毒抗体
第一步:经电泳将HIV混合抗合抗原按分子量大小分离;
第二步:将已分离的抗原经电印迹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
第三步:将待检病人血清加入覆盖于硝酸纤维膜上;
第四步:加入标记的第二抗体使之覆盖膜上;
第五步:加入显色底物(或放射自显影)显现第二抗体
(二)凝集反应
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都是不溶性的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凝集团块,即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1.直接凝集 直接凝集(direct agglutination)是将细菌或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产生的细菌凝集或红细胞凝集现象。可用于传染病诊断如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诊断伤寒病。或利用血细胞凝集现象检查血型。
2.间接凝集 间接凝集(indirect agglutination)是用可溶性抗原包被在乳胶颗粒或红细胞表面,与相应抗体混合出现的凝集现象。如用γ球蛋白包乳胶颗粒检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用甲状腺球蛋白包被乳胶颗粒用于检测甲状腺球蛋的抗体。也可以将抗体吸附到乳胶颗粒上检查临床标本中的抗原,如细菌或真菌性脑膜炎抗体包被的乳颗粒,一旦与含有相应抗原的脑脊液混合,便可发生凝集,可进行快速诊断。故凝集反应即可测定抗原,也可测抗体,方法简便、敏感。
3.抗球蛋白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antiglobulin test,coombs test)的原理为间接凝集试验。例如应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症时,Rh+红细胞与抗Rh血清间的反应。因抗Rh抗体是IgG只有两个结合价,分子较小(不如IgM结合价多,分子大)很难直接引起Rh+红细胞凝集。如果加入抗IgG的抗体,就可帮助抗Rh的IgG的抗体凝集红细胞。也就是经抗Ig的作用提高凝集反应的灵敏度。
(三)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应
这一类反应主要包括溶血反应(hemolytic assay)、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complement mediated cytotoxicuty test)及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1.溶血反应 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相遇,形成红细胞-抗体复合物即可使加入反应中的补体活化,导致红细胞溶解,此方法可用于红细胞的各种抗原或相应抗体的检测,此法比凝集反应敏感。溶血反应也是用于抗体分泌细胞即空斑形成细胞(PFC)检测的原理。
2.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各种有核细胞与针对其表面抗原的抗体相遇,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能活化反应中的补体,引起细胞膜穿孔,在一定时间内,细胞仍能维持一定的形态不破碎,加入水溶性染如伊红Y(eosin Y)或台盼蓝(trypan blue)后,染料即可进入被活化补体穿孔的细胞,不带相应抗原细胞膜保持完整的活细胞不着色。此方法可用于带各种抗原的细胞的检测,如进行细胞MHC抗原的鉴定,和进行淋巴细胞中T细胞总数或其亚类的计数。在一些免疫学实验中也可用这种方法,根据需要特异地消除带某种抗原的细胞。
3.补体结合试验当抗原(可溶性或颗粒性)与相应抗体结合,由于浓度低不出现可见反应时,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可检出此抗原抗体反应,它比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灵敏度高。本法包括两个抗原抗体系统。一为检测系统由待检样品与已知抗原(或抗体)组成;另一为指示系统,由绵羊红细胞(SRBC)和抗SRBC组成。另加入作为补体的新鲜豚鼠血清。试验时试管中先加入检测系统和补体,混合经37℃30分钟使抗原、抗体、补体形成复合物,再加入指示系统,如出现溶血现象,说明检测系统中没有相对应的抗原抗体,补体是游离的指示系统的SRBC和抗体结合而出现溶血,即为反应阴性。如不出现溶血,表明检测系统中有抗原抗体复合物并结合补体,则指示系统无多余的补体作用而没有溶血现象,即为阳性。
在敏感的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如酶标方法)出现之前补体结合试验曾广泛用于检测各种细菌、病毒或螺旋体(如梅毒)的抗原或抗体,由于本试验影响因素多,结果不稳定现已被新检测方法所代替。
四、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用荧光素、同位素或酶标记抗体或抗原,用于抗原或抗体检测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敏感、可靠的方法。上述三种常用的标记物与抗原或抗体化学连接之后不改变后者的免疫特性。本方法可用于定性、定量或定位检测。
1.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是用化学方法使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组织或细胞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进行定性定位检查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1)直接荧光法:把荧光抗体加到待检的细胞悬液,细胞涂片或组织切片上进行染色,经抗原抗体反应后,洗去未结合的荧光抗体,将待检标本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荧光的部位即有相应抗原存在,此法可用于病毒感染细胞、带某种特异抗原的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或病原菌的检查,也可用于组织中沉着的免疫复合物的检查。本法的缺点是检查多种抗原,就需分别制备相应的多种标记抗体。
(2)间接荧光法:可克服直接法需制备多种荧光抗体的复杂操作。将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不标记荧光)结合,此为第一抗体,再把能与第一抗体特异结合的荧光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抗体加入,此为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观察结果与直接法相同。间接法比直接法敏感性高,如果用于检查抗原的第一抗体是人或动物的只需制备一种抗人或动物的免疫球蛋白荧光抗体(图5)。
图5 免疫荧光直接法及间接法原理示意图
免疫荧光技术在传染病诊断上有广泛的用途,如在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的疾病,检查抗原或抗体,如查出IgM抗体,可做为近期接触抗原的标志,所以使用荧光标记抗IgM可诊断近期感染。除微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外,还可利用单克隆抗体鉴定淋巴细胞的亚类。使用流式细胞仪(fluorescene-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能自动检测细胞的大小、荧光强度。针对细胞表面不同抗原,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如用异硫氰荧光素(FITC)发黄绿荧光,用罗丹明(TMRITC)发红色荧光。由于荧光颜色不同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对同一细胞进行双标记染色。对淋巴细胞亚类鉴定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应用间接荧光法也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抗核抗体检查。
2.放射免疫分析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 RIA)应用竞争性结合的原理,应作放射性同素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通过测定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放射活性判断结果,本方法可进行超微量分析,敏感性高,可用于测定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本法常用的同位素有125Ⅰ和131Ⅰ。
放射免疫分析常用的有液相法和固相法两种:
(1)液相法:将待检标本(例如含胰岛素抗原)与定时的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抗原)和定时的抗胰岛素抗体混合,经一定作用时间后,分离收集抗原抗体复合物及游离的抗原,测定这两部分的放射活性,计算结合率。在反应系统中,待检标本的胰岛素抗原与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竞争夺战 性与胰岛素抗体结合。非标记的抗原越多,标记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复合物越少。非标记抗原含量与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量呈一定的函数关系。预先用标准的非标记抗原作成标准曲线后,即可查出待检标本中胰岛素的含量(图6)。
图6 液相放射免疫分析法原理及标准曲线
(2)固相法: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到固相载体表面,然后加待检标本,最后加标记抗体。测定固相载体的放射活性,常用的固相载体有溴化氰(CNBr)海豹化的纸片或聚苯乙烯小管(图7)。
图7 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原理
放射免疫分析法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多种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维生素、药物、IgE等。
3.酶联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分析法(enzyme immunoassay,EIA)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检测方法。本法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对底物高效催化作用结合起来,根据酶作用底物后显色,以颜色变化判断试验结果,可经酶标测定仪作定量分析,敏感度可达ng水平。常用于标记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碱性磷酶(alkaline phosphatase)等。它们与抗体结合不影响抗体活性。这些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成酶标抗体可保存较长时间。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酶标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前者测定细胞表面抗原或组织内的抗原;后者主要测定可溶性抗原或抗体。本法既没有放射性污染又不需昂贵的测试仪器,所以较放射免疫分析法更易推广。
图8 生物素-酶标亲合素系统反应示意图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与上述固相RIA相似的原理,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载体表面进行政区。可用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或竞争法测定抗原或抗体。
(2)夹心法(sandwich assay):将已知的特异抗体包装在固相载体(塑料板凹孔或纸片上),加入待检标本,标本中的抗原即可与载体上的抗原结合,洗去未结合的材料后加入该抗原的酶标记抗体,洗去未结合的酶标抗体,加底物显色,用酶免疫检测仪测量颜色的光密度,可定量测定抗原。
间接法(indirecr ELISA)常用于检查特异抗体。先将已知特异抗原包被固相载体,加入待检标本(可能含有相应抗体),再加入酶标抗Ig的抗全(即第二抗体),经加底物显色后,根据颜色的光密度计算出标本中抗体的含量。
(3)BAS-ELISA:近年来对酶免设分析法的改进是使用生物素-亲合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作为指示剂,组成一新的生物放大系统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敏感度。可用来检测多种抗原抗体系统如细菌、病毒、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等。一个亲合素(avidin)分子可以结合4个生物素分子(biotin)。结合非常稳定。亲合素和生物素都可与抗全、酶、荧光素等分子结合,而不影响后者的生物活性。一个抗体分子可偶联90个生物素分子,通过生物素又可连接多个亲合素。因此大提高检测的敏感度。目前应用生物-酶标亲合素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 ELISA,BAS-ELISA),它是通过生物素标记抗体连接免疫反应系统,同时借助生物素化酶或酶标亲合素引入酶与底物反应系统。
表 免疫学测定方法敏感性比较
测定方法 敏感性(每升)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1~2mg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1mg
火箭电泳 <0.5mg
对流电泳 <0.1mg
免疫电泳 <5~10mg
凝集试验 1μg
被动血凝试验 1μg
血凝抑制试验 0.1μg
补体结合试验 0.1μg
放射免疫分析法 <1pg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ng
定量免疫荧光分析 <1pg免疫记忆
用同一抗原再次免疫时,可引起比初次更强的抗体产生,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或免疫记忆,无论在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均可发生免疫记忆现象。在体液免疫时,对TD抗原的再次应答可表现为抗体滴度明显上升,免疫球蛋白类别可由IgM转换为IgG,而且抗体亲和力增强。提示再次应答不仅发生抗体量的变化,而且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实验证明,免疫记忆的基础是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
一、免疫记忆细胞
在载体-半抗原效应的研究中,已证明T细胞及B细胞都与免疫记忆有关。即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既能产生B记忆细胞(Bm),也能产生TH记忆(THm)。免疫记忆现象可以解释为对特异抗原应答的淋巴细胞数量增加的现象。
用有限稀释法计数在载体-半抗原效应中免疫记忆细胞的数量变化,发现在T细胞群中对载体特异的T细胞辅助活性比初次应答可增强10倍。这不仅是由于TH细胞数量的增加,也反映了TH功能的增强所致。
有相同方法也证明了在再次应答中对半抗原特异的细胞数量亦增加,由其产生抗体性质的变化,表明B记忆细胞也伴随有质的变化。关于前进B细胞(Bp)、成熟B细胞(Bv)、记忆B细胞(Bm)的特性可见下表。
表 Bp、Bv、Bm细胞的特性
Bp Bv Bm
更新速率 快(数日) 快(数日) 慢(数月~数周)
再循环 无 无 有
组织分布
胚胎期 肝、脾 - -
成年期 骨髓 骨髓、脾、淋巴节 胸导管、脾、淋巴结
耐受性产生 易 难 难
对抗原亲和力 - 低 高
过继抗体产生 慢(2~3周) 快(1~3周) 快(1周)
电泳迁移率 - 快 慢
二、免疫球蛋白类别的转换
在初次应答时开始出现的抗体是IgM,当达到高峰时才开始出现IgG,而IgG高峰虽出现较晚,但能维持较长时间。在再次应答时产生IgG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水平更高。
这种由IgM转换为IgG只是Ig分子的类别变化,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则仍相同。表明这二类Ig分子V区结构相同,只是C区结构发生了变化。实验证明,给新生小鼠注入抗μ血清,可抑制IgG和IgM的产生,提示这种转换可能是由产生IgM的细胞变为产生IgG的细胞,而不是由不同亚群的B细胞产生的。
三、抗体亲和力的变化
在抗体生成过程中,抗体分子的平均亲和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抗体分子亲和力的成熟。实验证明,在免疫应答过程中,IgG的亲和力可增加达数百倍。这种亲和力的成熟现象,被认为是由于存在具有不同亲和力Ig受体的B细胞。在免疫应答初期可因存在较大量的游离抗原分子,因此与低亲和力受体的B细胞结合较多,故其所产生抗体分子的平均亲和力较低。当抗原量逐渐减少时,则与带有高亲和力受体细胞的结合多于低亲和力受体细胞,因之抗体分子的平均亲和力随时延长而增高。典型例题四
预防接种预防疾病的原理是( )
A.预防接种能消灭体内的细菌
B.预防接种能增强人的抵抗力
C.预防接种能提高人的兴奋性,加强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D.疫苗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层次题,主要考查预防接种的作用。学生常常错误认为预防接种是直接消灭体内病菌的防治方法。实际上,预防接种是把人工培育的病菌、病毒等经过处理后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来获得免疫的方法。例如:种痘后人体内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使人获得预防天花的免疫能力。
【答案】D引起人类传染病的10类病原体
为了便于叙述,也为了方便记忆和比较,我把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分为10类,分别是:
1、病毒(virus) 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病毒最重要的特征是非细胞结构,只含一种核酸,没有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病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病毒体微小,用于测量的单位为纳米(nm),最大直径300纳米(如痘病毒类),最小直径20纳米(如口蹄疫病毒)。
2、支原体(mycoplasma)
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在形态上呈多形性,二分裂繁殖,也见有出芽。与其它原核生物一样,其基因组为环状双链DNA。目前已知80多种,是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3、衣原体(bacterium)
衣原体也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类型的核酸,具有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含有核蛋白体。具有一些酶系统,但缺乏产生代谢能量的作用,必须依靠宿主细胞提供。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抗生素能抑制其生长。
4、立克次体(rickettsia)
立克次体是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性状接近细菌,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结构,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较复杂的酶系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5、细菌(heredity)
细菌是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形体微小,以微米(um)作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原始的核质(染色体),无核膜和核仁,不进行有丝分裂,除核蛋白体外无其它细胞器,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
6、螺旋体(spirochete)
螺旋体是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一般细菌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原型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7、放线菌属(Actinomyces)
既往在医学真菌学中叙述,因为它具有细长的菌丝,有分支并缠绕成团,许多检查方法也与真菌相同,但事实上放线菌是原核细胞,无有形的核,细胞壁中含有典型细菌细胞壁的胞壁酸。其大小与细菌相似,革兰氏染色阳性,对抗生素敏感。
8、真菌(fungus)
真菌是真核细胞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细胞壁,有完整的核,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少数以单细胞存在,多数以分支或不分支的的丝状体组成。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
9、寄生虫(parasite)
人体寄生虫分隶于动物界无脊椎动物中的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节肢动物门,以及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亚界中的肉足鞭毛门、顶复门和纤毛门。
10、朊毒体(prion)
发现最晚的、最特殊的病原体。与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及人类雅克氏病关系密切,并可能是其它严重脑病的危险因素。它本身是一种异常蛋白质,不含有核酸。朊毒体的发现者普利西纳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的祝辞说,普利西纳的研究成果为医学界"开拓出重要的眼界,医学界最后可能据此深入了解与痴呆症有关的各种疾病的生物机制,并为相关药物的开发及新式医疗策略的设计奠定基础。"教法建议
1.过敏反应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过敏反应是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这种病例很多,了解它的患病机理,可以帮助学生本人及其周围的人减少病痛。这是生物课学习中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却相对复杂,涉及到一些微观、抽象的生化反应,教师要
尽量科学地。简要地介绍这一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
2.免疫学的应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现代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的疾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和学生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增加使命感。同时这部分内容是免疫知识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将这一节的内容融会贯通,并更好地理解前面所学的知识。
3.免疫缺陷病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其中的艾滋病在全世界传播蔓延,且无特效药,已成为全球性疾病。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危害,懂得预防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典型例题八
关于记忆细胞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由部分B细胞形成
B.只由部分T细胞形成
C.B细胞和T细胞都不能形成
D.B细胞和T细胞都能形成
【解析】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反应阶段,无论是B细胞还是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或效应T细胞,同时,都有一小部分B细胞或T细胞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都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或效应T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此题的思维障碍是对记忆细胞的形成认识不清。
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是:
明确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可形成记忆细胞,这一点是相同的。
【答案】D现代免疫学时期
自天然耐受现象的发现,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为免疫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现代免疫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免疫学从抗感染免疫的概念中解脱出来,进而发展为生物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藉以维持机体稳定性的生物学概念。这一发展时期自60年代迄今发现了胸腺的免疫功能,确认了淋巴细胞系是重要的免疫细胞,阐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了机体另一重要生理系统,即免疫系统的存在。30余年来,对免疫系统结合与功能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阶段有下述一些重要进展。
一、60年代的重要发现
Glick(1957)发现早期摘除鸡的腔上囊组织可影响抗体的产生。首先证明了腔上囊组织的免疫功能。60年代初Miller和Good分别在哺乳类动物体内进行早期胸腺摘除,证明了胸腺的免疫功能。Gowan(1965)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Claman、Mitchell等人(1969)提出了T和B细胞亚群的概念。Cooper等人证明了免疫淋巴细胞在周围淋巴组织的分布。自此建立了在高等动物体内免疫系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基础。在人体内,从先天无胸腺症患者和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也证明了胸腺的免疫功能和存在二类淋巴细胞亚群。
在此期间对抗体分子的结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40年代确定了抗体的血清球蛋白性质后,便集中精力研究抗体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功能。50年代Porter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抗体球蛋白分子,获得了具有抗体活性的片段和易结晶片段。其后Edelman用化学还原法证明抗体球蛋白是由多肽链组成,用抗原分析法证明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60年代初统一了抗体球蛋白的名称,并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即IgG、IgM和IgA三类。Rowe(1965)自骨髓瘤患者的血清内发现了IgD,石板(1966)自枯草热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IgE。自此关于Ig分子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便成为免疫化学的中心课题。
二、70年代的重要发现
1.免疫应答细胞 进入70年代Pernis等用免疫荧光法证明了淋巴细胞膜Ig受体存在并认为是B细胞的特征。Feldman等用半抗原载体效应证明了T和B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协同作用。Unanue等证明了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它是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的第三类细胞。从而证明了机体免疫应答的发生是由多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初步揭示了B细胞的识别、活化、分化和效应机制,使免疫学的研究进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领域。
2. T细胞亚类的发现 70年代还进一步证明在动物和人周围血循环内存在有功能相异的T细胞亚类。Mitchison等证明了辅助性T细胞的存在。Gershon等证明了抑制性T细胞的存在,它们对免疫应答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Cantor等用小鼠细胞膜Ly异型抗原,可将细胞分成不同亚类,并证明它们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这一发现提示用膜抗原分析法可用以鉴定不同T细胞亚类。
总之,以T细胞为中心的免疫生物学研究,是70年代免疫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对于T细胞的发生、分化与功能研究,对T细胞亚类的鉴别以及对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3.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 这一学说是Jerne(1972)根据现代免疫学对抗体分子独特型的认识而提出的。这一学说认为在抗原刺激发生之前,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免疫稳定状态,当抗原进入机体后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了特异抗体分子的产生,当达到一定量时将引起抗Ig分子独特型的免疫应答,即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因此抗抗体分子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能被其抗独特型抗体分子所识别。这一点无论对血流中的抗体分子或是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作为抗原受体的Ig分子都是一样的。在同一动物体内一组抗体分子上独特型决定簇可被另一组抗独特型抗体分子所识别。而一组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分子亦可被另一组淋巴细胞表面抗独特型抗体分子所识别。这样在体内就形成了淋巴细胞与抗体分子所组成的网络结构。网络学说认为,这种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在免疫应答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使受抗原刺激增殖的克隆受到抑制,而不至于无休止地进行增殖,藉以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平衡。
三、80年代的重要发现
1.抗体多样性遗传控制 进入80年代在分子免疫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是在抗体多样性遗传控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关于Ig合成的遗传学问题早在60年代Dreyer和Bennet等曾提出一假设,他们认为编码Ig肽链的基因是由二种基因组成。并且在胚胎期是彼此分隔的,在B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才彼此拼接在一起。他们是第一个推测真核细胞的基因可能是彼此分离的,必需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重排和拼接在一起才能表达。
日本学者利根川进和Leder等应用分子杂交技术证明并克隆出编码Ig分子V区和C区基因。同时应用克隆cDNA片段为探针证明了B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编码Ig基因结构阐明了Ig抗原结合部位多样性的起源,以及遗传和体细胞空变在抗体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为此利根川进获得了1987年诺贝尔医学奖。
2.T细胞抗原受体的证明 在80年代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已能在体外建立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以及细胞和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为在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研究T细胞受体的性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是应用抗T细胞克隆型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化学技术,Meur等人几乎同时(1983)证实了小鼠和人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存在,并分离出这种受体分子。研究其化学性质,证明T细胞受体分子是由异二聚体肽链组成,由α和β链藉二硫链相连接在一起。通过对不同T细胞克隆受体肽图的比较研究,发现二条肽链均具有与Ig肽链相似的可变区(V)和稳定区(C)结构。Reinherz等应用抗人T细胞克隆抗体研究人T细胞受体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他将这种被克隆型单克隆抗体识别的T细胞表面分子称为Ti分子,并证明它与抗原识别有关。故Ti分子被认为是人T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据此Reinherz于1984年提出了关于人T细胞抗原受体构型设想,认为T细胞抗原受体是由异二聚体组成的单一受体,能同时识别异种抗原分子和自己MHC分子。
对T细胞抗原受体研究的另一突破性进展是应用分子杂交技术分离出编码T细胞受体的基因。Davis于1984年首先分离出小鼠T细胞受体的基因,并获得了一个cDNA克隆(TM36),从其预测的肽图分析与经免疫化学法分离的T细胞受体肽图(β链)相一致,从而认为它是鼠T细胞受体β链的基因。Yanagi等几乎同时自人T细胞白血病株获得一个cDNA克隆(YT35),经证明是人T细胞受体β链的基因。其后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证明T细胞β受体基因与Ig重链相似,亦由Vβ、Dβ、Jβ、及Cβ基因片段组成,也存在基因重排现象。但Orcia证明人β链基因定位于第17对染色体,鼠则定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而编码Ig的基因则定位于其它染色体上,所以编码Ig的基因与T细胞受体基因是二组完全不同的基因。
Chien和Saito于1984年分别从小鼠T细胞中分离出编码T细胞受体的另一组基因,即α基因,亦具有多样性和重排现象。其编码肽链也含有V区和C区。不难看出,应用抗T细胞克隆型单克隆抗体对T细胞受体在蛋白质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与用分子杂交技术在基因水平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3.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在过去的10年中对一系列细胞因子的鉴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是80年代免疫学最为瞩目的成果之一。细胞因子是一组异质性肽类细胞调节因子。包括淋巴因子、单核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等。它们是由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介导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和调节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功能。它们也涉及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作用,也具有临床治疗应用的潜在可能性。
仅在数年前,人们还只能从细胞培养液中提取有限数量的细胞因子进行功能和结构研究,而现在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可以获得纯化的重组型细胞因子,并可进行批量生产,供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4.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在80年代开创了许多新的生物学技术用于免疫学研究,大大促进了免疫学发展。
⑴细胞融合技术: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先报道应用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绵羊红细胞致敏的小鼠脾细胞融合。结果发现一部分融合的杂交细胞既能继续生长,又能分泌抗羊红细胞抗体,将这种杂交细胞系统称为杂交瘤。这是一项突破性生物技术,应用这种方法可制备单一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为生物科学和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⑵T细胞克隆技术的建立:Morgan等(1976)首先证明了T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刺激T细胞克隆长期生长,在过去10年中应用T细胞克隆技术已建立了一系列抗原特T细胞克隆用以研究T细胞受体、淋巴因子的分泌以及细胞间协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为细胞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⑶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技术也是近年来生物技术中一项重大突破成就。它的建立使动物不必通过有性杂交即能获得新的基因,开创了一条新途径。它的基本原因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哺乳类动物的受精卵或其早期胚胎,然后分析胚胎或其后代组织中的基因表达。目前主要以小鼠为模型构建和培育不同性状的转基因鼠已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得到应用。
⑷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分子杂交的原则是根据双链核酸分子经高温解链,可分开为二条互补的单链。恢复原温度又可使原来的双链结构聚合。二条不同单链分子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只要它们的碱基序列同源,即碱基完全互补或部分互补,就可发生全部或部分复性,此即核酸杂交。通常二种待杂交的分子之一是已知的,并可预先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生物素进行标记,称为分子探针。以此探针识别或钓出另一种核酸分子中与其同源部分,即目的基因或靶基因。它有极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实验方法可分为吸印杂交法(southern blot),斑点杂交法和原位杂交。这一方法已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和分子杂交技术也大大促进了分子免疫学的发展。目前已开展了对免疫球蛋白分子、T细胞受体分子、补体分子、细胞因子以及MHC分子等的基因结构、功能及其表达机制的研究。对一些细胞因子通过基因工程已获得了纯化和有活性的重组分子,为进一步研究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制剂。致命的药物过敏反应
一般而言,药物过敏反应可分成立即型及延迟型,致命性的药物立即型过敏反应是几分钟内发生,而延迟型是几天内发生,当我们人体触到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被刺激,而展开一系列过敏反应,产生许多过敏抗体,接着过敏细胞会将组织胺和其它发炎性物质释放到身体各部分,造成渗透度增加,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其临床的征兆包括荨麻疹、浮肿、头痛、呕吐、恶心、打喷嚏、喉咙肿、呼吸急促、痉挛、心律不整,最后血压下降而休克死亡。
药物是引发致命性过敏反应的主因,这些药物包括抗生素、非类固醇抗发炎药(阿司匹林)、显影剂、血液制品等。
其中青霉素(盘尼西林),会引发人体致命性过敏反应的机率约为七百五十万分之一。据美国的统计、致命性过敏反应造成每年约有500人死亡。每人会在一生中的某一个时期遭遇到致命性过敏反应,但导致死亡的机率是微乎其微。
食物也会引发此种立即型过敏反应,如海鲜、牛奶、甲壳类等。而某些食品中的添加物例如食用色素,就是常令人怀疑会造成致命性过敏反应的凶手。另外,昆虫叮咬(如胡蜂、大黄蜂)亦会有此种立即型过敏反应。
从皮肤过敏原测试或血液检查(MAST或RAST)可以鉴定人体对哪些物质过敏,不过无法确定那些会引起致命性的过敏反应。现在有些研究可进一步侦测病人在过敏几小时内,血液里组织胺或胰蛋白酶的浓度高低。
假如曾经有过致命性的药物过敏反应,未来还很可能还会产生类似的药物过敏反应。一般而言,致命的机会不大,然而,致命性的药物立即型过敏反应是几分钟内发生,爆发速度快,如果有状况,尽快送医治疗。近代免疫学时期
由于在免疫学发展的早期形成了牢固的抗感染免疫的概念,以及模板学说的影响,使人们对机体免疫性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也使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束缚。把机体免疫反应性视为单纯的化学过程,还是生物学过程?机体免疫反应是对外源抗原的特有反应,还是机体对“自己”与“非己”识别的普遍生物学现象?这是从认识免疫现象开始就存在着的分歧。由于近代免疫生物学的进展和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才使这些问题获得比较正确的解答。同时对生物机体的免疫反应性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一时期自20世纪中至60年代有下述一些主要发现。
1.细胞转移迟发型超敏性的成功Koch在发现结核杆菌之后,企图用结核杆菌给患者皮下再感染以期达到免疫治疗的目的,结果相反,却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称之为Koch现象。这一现象具有特异性但与抗体产生无关。直到Chase 等人(1942)对Koch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用致敏豚鼠血清转移给正常动物不能引起结核菌素反应,而用细胞转移则能引起阳性反应。首先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引起,而是由致敏细胞引起,从而证明了机体免疫性除能产生体液免疫外还能形成细胞免疫。
2.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Owen(1945)发现自异卵双生的二头小牛个体内有二种血型红细胞共存,称之为血型细胞镶嵌现象。这种不同血型细胞,在彼此体内互不引起免疫反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天然耐受。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胚胎期接受异种抗原刺激,不引起免疫反应而形成免疫耐受现象?Burnet从生物学角度提出了一种假说说明这个现象。他认为宿主淋巴细胞有识别“自己”与“非己”的能力。如在机体免疫功能成熟之前引入异物,可作为“自己”成分加以识别,故在成体后对该异物即不引起免疫反应。其后Billingham和Medawar等人(1953)在小鼠体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耐受实验,给予Burnet学说以有力支持。自此经典免疫学的观点受到严重挑战,人们开始注意研究免疫生物学问题了。使免疫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免疫生物学时期。
3.抗体生成克隆(或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 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以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为基础,在Ehrlich侧链学说和Jerne等天然抗体选择学说的影响下,以及人工耐受诱导成功的启发下,于1958年提出了关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是把机体的免疫现象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他的基本观点如下:①认为机体内存在有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在其细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②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最后成为抗体产生细胞及免疫记忆细胞;③胎生期免疫细胞与自己抗原相接触则可被破坏,排除或处于抑制状态,因之成体动物失去对“自己”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天然自身耐受状态,此种被排除或受抑制的细胞系称为禁忌细胞系;④免疫细胞系可突变产生与自己抗原发生反应的细胞系因之可形成自身免疫反应。
此学说不仅阐明了抗体产生机制,同时对许多重要免疫生物学现象都做了解答。如对抗原的识别、免疫记忆的形成、自身耐受的建立以及自身免疫的发生等现象。此学说已被免疫学者所接受,促进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4.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在此期间改进了血清学技术,建立了间接血凝反应,以及免疫标记技术等,大大促进了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艾滋病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艾滋病
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这种复杂的疾病命名。1983年,从一名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了新的病毒,研究证实这种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1986年7月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omImmuneDeficiencyVirus)”,即艾滋病病毒,缩写HIV。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艾滋病的三个明确定义:
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
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
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
a.对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
b.易发生恶性肿瘤;
c.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化。
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个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状群。
总之,艾滋病是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艾滋病人是指艾滋病毒抗体阳性,临床上出现条件性感染或恶性肿瘤者。
艾滋病感染者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无症状或尚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人者。艾滋病之所以猖狂于全球,就在于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直接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最具有进攻性的T4淋巴细胞,使机体一开始就处于丧失防御能力的地位。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寄生于T4淋巴细胞内最核心的部位,并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整合为一体,人体没有能力使其分开,更没有力量杀灭它,艾滋病就成为一种“病入基因”的痼疾。艾滋病病毒随免疫细胞DNA复制而复制。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使免疫细胞遭到破坏和毁灭,并放出更多的病毒。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细胞。就这样,病毒一代代地复制、繁殖,免疫细胞不断死亡。艾滋病病毒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病毒的逆转录病毒,具有极强的迅速变异能力,而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总落后于病毒的变异,因而无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扩散,更何况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是毫无作战能力的非保护性抗体。艾滋病病毒的迅速变异能力也给目前特效药和疫苗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在血液或分泌物内只能生存数小时至数天,在自然条件下则不能存活。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二、艾滋病十条“最基本知识”
1、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但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严重传染病。
2、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3、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首先是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其次是正确使用避孕套。使用避孕套不仅可以避免怀孕,还可以预防性病和艾滋病。
4、预防经血液途径传染艾滋病首先是不要吸毒,特别是不能共用注射器或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
5、预防经血液途径传染艾滋病的另一个方面是避免使用未消毒的器械拔牙和其他侵入人体的操作,避免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6、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避免怀孕和哺乳可以预防经母婴途径传染艾滋病。
7、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通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的生活很多年,外表看上去完全正常,但他们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8、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生活工作接触是不会传染上艾滋病的,不必恐惧与艾滋病病人接触。
9、不要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给予他们人道主义的关心和帮助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三、艾滋病诊断标准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一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一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R)
(4)卡波济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2)全身淋巴结肿大;
(3)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辩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二、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皮质激素,化疗,放疗后引起或恶性肿瘤等继发免疫疾病。
三、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酷似AIDS,但无HIV感染。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病等,AIDS有发热、消瘦则需与上述疾病鉴别。
五、淋巴结肿大疾病:如KS,何杰金病,淋巴瘤,血液病。
六、假性艾滋病综合征:AIDS恐怖症,英国同性恋中见到一些与艾滋病早期症状类似的神经症状群。
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损害可以是艾滋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需予鉴别
四、艾滋病主要症状和体征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一般常见一、二种以上的症状。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
2.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3.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
4.并发恶性肿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等。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约30%艾滋病例出现此症状,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痴呆、抽搐等,常导致严重后果。典型例题一
在过敏原的刺激下,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T细胞 B.效应T细胞
C.B细胞 D.效应B细胞
【解析】 本题考查的基本概念有过敏原、抗原、抗体、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它们彼此的关系;考查的能力有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敏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相当于抗原。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经过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再经过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阶段;效应B细胞才形成抗体,对抗原物质产生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体液免疫的一种。
【答案】 D抗体的制备
为了研究抗体的理化性质、分子结构与功能,以及应用抗体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都需要人工制备抗体。目前,根据制备的原理和方法可分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三类。
一、多克隆抗体
大多数抗原是由大分子蛋白质组成,但只是抗原上有限部位的特殊分子结构能与其相应抗体结合,称此部位为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
一种天然抗原性物质(如细菌或其分泌的外毒素以及各种组织成分等)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而每一决定簇都可刺激机体一种抗体形成细胞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在机体淋巴组织内可存在千百种抗体形成细胞(即B细胞),每种抗体形成细胞只识别其相应的抗原决定簇,当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一种细胞群,这种由单一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体可称之为细胞克隆(clone)。同一克隆的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在理化性质、分子结构、遗传标记以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均一性抗体,亦可称之为单克隆抗体。
在早期传统的抗体制备方法是将一种天然抗原经各种途径免疫动物,由于抗原性物质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故可刺激产生多种抗体形成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抗各种决定簇抗体分泌到血清或体液中,故在其血清中实际上是含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这种用体内免疫法所获得的免疫血清为多克隆抗体,也是第一代抗体。由于这种抗体是不均一的,无论是对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或是临床应用都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如何能获得均一性抗体成为关注的问题。
二、单克隆抗体
体内免疫法很难获得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如能将所需要的抗体形成细胞选出并能在体外进行培养即可获得已知特异的单克隆抗体。1975年德国学者Kohler和英国学者Milstein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绵羊红细胞(sheep rue blood cell),SRBC)免疫的小鼠脾细胞在体外进行两种细胞融合,结果发现部分形成的杂交细胞既能继续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繁殖又能分泌抗SRBC抗体,称这种杂交细胞系为杂交瘤(hybridoma)。这种杂交瘤细胞既具有骨髓瘤细胞能大量无限生长繁殖的特性,又具有抗体形成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能力。它们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抗体,故称之为单克隆抗体。应用杂交瘤技术可获得几乎所有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只要这种抗原能引起小鼠的抗体应答。
这种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视为第二代抗体。
单克隆抗体由于纯度高、特异性强、可以提高各种血清学方法检测抗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但单克隆抗体多为双价抗体,与抗原结合不易交联为大分子集团,故不易出现沉淀反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大促进了对各种传染病和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单克隆抗体亦可与核素、各种毒素(如白喉外毒素或篦麻毒素)或药物通过化学偶联或基因重组制备成导向药物(targetting drug)用于肿瘤的治疗,是一种新型免疫治疗方法,有可能提高对肿瘤的疗效。
单克隆抗体亦可用于对各种免疫细胞及其它组织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这对免疫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分类及研究各种膜表面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因工程抗体
自1975年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问世以来,单克隆体在医学中被广泛地应用于痢疾的诊断及治疗。但目前绝大数单克隆抗体是鼠源的,临床重复给药时体内产生抗鼠抗体,使临床疗效减弱或消失。因此,临床应用理想的单克隆抗体应是人源的,但人-人杂交瘤技术目前尚未突破,即使研制成功,也还存在人-人杂交瘤体外传代不稳定,抗体亲合力低及产量不高等问题。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未能是研制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ally engineering antibody)以代替鼠源单克隆抗体用于临床。
基因工程抗体兴起于80年代早期。这一技术是将对Ig基因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与DNA重组技术相结合,根据研究者的意图在基因水平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是人工全合后导入受体细胞表达,产生新型抗体,也称为第三代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包括嵌合抗体、重构抗体、单链抗体、单区抗体及抗体库等。其中以嵌合抗体研究的较多,也较成熟。单链抗体及单区抗体虽具有结构简单、分子小等优点但其临床应用的前景尚待证实。典型例题二
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细胞主要是_____系统中的_____细胞,令其丧失功能,结果各种_____乘虚侵入机体。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的发病机理。试题的第一道障碍是“HIV”,它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英文缩写。根据病毒名称就可以考虑它所攻击的对象应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是T细胞和B细胞,HIV主要是侵入T细胞,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人体第三道防线崩溃后,各种病原体就会乘虚而入,使人体难于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最终死亡。
【答案】 免疫T细胞病原体(注意!侵入机体的不是传染病,是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一、抗体的发现
在免疫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应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经一定时期后用体外实验证明在其血清中存在一种能特异中和外毒素毒性的组分称之为抗毒素,或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组分称之为凝集素。其后将血清中这种具有特异性反应的组分称为抗体(antibody,Ab),而将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之为抗原(antigen,Ag)。由此建立了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1890年德国学者Behuing和日本学者北里用白喉杆菌外毒的组分称为抗毒素,这是在血清中发现的第一种抗体。这种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之为免疫血清。
二、抗体的理化性质
1.抗体是球蛋白 早在40年代初期Tiselius和Kabat就证实了抗体活性与血清丙种球蛋白组分相关。他们用肺炎球菌多糖免疫家兔,可获得高效价免疫血清。然后加入相应抗原吸收以除去抗体,将去除抗体的血清进行电泳图谱分析,发现丙种球蛋白(γ-G)组分明显减少,从而证明了抗体活性是存在于丙种球蛋白内。
图 兔血清电泳分离图
其后,经对不同免疫血清的电泳分析,超速离心分析和分子量测定等方法,发现大部分抗体活性存在于γ球蛋白内,但有小部分抗体活性可存在于β球蛋白内。它们的离心常数分别为7S和平共处9S,分子量分别为16万和万。因此它们分别被命名为7Sγ球蛋白分子(16万)19S,β2巨球蛋白分子(β2M,90万)和β2A球蛋白分子,所以从早期对抗体性质的研究证明抗体不是由均质性球蛋白组成,而是由异性球蛋白组成。
图 不同类免疫球收白的电泳分离图
2.免疫球蛋白为了准确描述抗体蛋白的性质,在60年代初提出将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分子(immunoglobulin,lg)。γ球蛋白则必称为IgG,β2M称为IgM,而β2A称为IgA。其后又相继发现二类Ig分子,分别称为IgE和IgD。故在血清中现已发现有五类免疫球蛋白分子,它们的结构与功能是各不相同的。
三、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刺激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抗体分子与其相应的抗原发生结合称为特异性结合。例如,白喉抗毒素只能中和白喉杆菌外毒素,而不能中各破伤风外毒素,反之亦然。
2.抗体与补体的结合在一定条件下,抗体分子可以与存在于血清中的补体分子相结合,并使之活化,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称之为抗体的补体结合现象,揭示了抗体分子与补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的第三种功能是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体外的实验中,如将免疫血清中加入中性粒细胞的悬液中,可增强对相应细胞的吞噬作用,称这种现象为抗体的调理作用。自此揭示了抗体分子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为了说明抗体分子这些生物学功能,必须进一步了解抗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典型例题五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
A.血液和精液 B.握手和拥抱 C.衣物和卧具 D.空气和食物
【解析】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现已研究表明,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用含病毒的血液输血和用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注射等)和哺乳。
【答案】 A教案示例
第三节 免 疫 一 特异性免疫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显示微观动态过程,教师提供相关资料指导小组学生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
1.通过艾滋病,种人痘和牛痘预防天花等实例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对免疫知识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引入过程。
2.注重引导学生对初中、高二相关知识的复习和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适当介绍免疫科学的应用,如通过血液检测鉴定是否吸毒,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4.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图表,组织学习小组合作自学,自己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为学生提供课本外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起,引入新课
教师借助摄像头展示艾滋病患者的照片和收集到的相关数据以及艾滋病毒攻击T细胞的照片,指出:当21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人们发现许多麻烦已伴随着这钟声一同进入新世纪,艾滋病就是其中之一。据估计到2000年底,全世界感染这种"世纪之疫"病毒的已有3610万人。现在每天都有1.6万人成为带毒者。
由于艾滋病毒是以人的T细胞为攻击靶子,直接破坏了人的免疫系统,所以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也成为迄今为止最难对付的疾病,所以攻克艾滋病成为现代免疫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请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理解,讨论什么是免疫,回忆初中知识,教师给出现在对免疫概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肌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通过这一概念使学生理解免疫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用摄像头显示初中课本上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等几幅插图,请学生回忆:
1.什么是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人体的三道防线是什么?
三、学习新课
教师承上启下引入新课:关于特异性免疫具体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特异性免疫
教师用摄像头展示:中国古代种人痘和詹纳种牛痘的图。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人通过穿患者的衣服、用痘痂研细吹入鼻孔的方法预防天花,这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是一大创举,而詹纳的工作开创了免疫疗法的先河。
教师提问:为什么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由于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的结构很相似,牛痘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与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相似,所以能用牛痘病毒刺激人体产生对抗天花病毒的抗体。我们就把天花病毒、牛痘病毒都称为抗原。
1.抗原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抗原的概念是: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就叫做抗原。
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
(1)由上述抗原的概念分析抗原有哪两种性能。
(2)是否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抗原?
(3)抗原具有哪些性质呢?
(4)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与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吗?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分析讨论上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扩展相关知识,明确如下问题:
①抗原有两种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反应原性是指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兼备这两种性能的物质叫做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叫做半抗原。如青霉素、吗啡等。但半抗原如果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后就可成为完全抗原。例如,吗啡和蛋白质结合就有了抗原性,能够刺激细胞产生对吗啡特异的抗体。把嗜吗啡者的血液取出一滴,用特异抗体鉴定,就可根据有无抗体--抗原反应而确定此人血液中有无吗啡,是不是吸毒者。
②并非人体内部和外部所有物质都可以成为抗原。
③抗原应该具有如下性质:
第一,异物性:一般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各种病原体、动物蛋自制剂等对人都是强抗原;同种异体也用异物,也有免疫原性;自身成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也具有免疫原性,如精子、脑组织、眼球晶状体蛋白和免疫球蛋自的独特型抗原,都属自身抗原。另外,外伤和癌变细胞也能成为抗原。
第二,大分子性:相对分子量小于6 000的物质一般无抗原性;不能引起免疫反应。一般说来,蛋白质的抗原性强于多糖,寡糖和低聚精、脂类均没有抗原性,不能刺激动物产生抗体。
第三,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
④人体的免疫系统一般不会与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当自身细胞因某些特殊憎况(如外伤、癌变等)而发生改变后,免疫系统会与这些细胞发生免疫反应。
2.抗体。
教师介绍抗体的发现过程: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过一段时间后,该动物的血清中出现一些有防御作用的保护性成分。
(2)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用电泳法鉴定,证明抗体是一种球蛋白。
(3) 1959年科学家对抗体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证明它是由四条肽链组成,借二硫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Y"型的四链分子。不同的抗体某些部分氨基酸序列各不相同,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学生根据以上资料归纳总结:
抗体的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内可由于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那么,抗体是由哪里产生的呢?
3.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教师提供科学研究过程:
(1)用大剂量的射线照射大鼠,杀死其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大鼠就失去了免疫的功能,因而很容易感染疾病。
(2)给上述大鼠分别输入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发现只有在注入了淋巴细胞之后,大鼠才能恢复免疫功能。
提问:上述实验能证明什么?
结论: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教师提供科学研究过程:
(1)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掉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
(2)此时如果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虽得到恢复,但仍与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产生游离于体液中的抗体。
(3)如果在X射线照射后不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而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却得到一定恢复。
(4)如果同时给X射线照射过的去胸腺小鼠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就可恢复全部免疫功能。
学生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胸腺内的淋巴细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在免疫中起不同的作用,分别称为T细胞和B细胞。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下内容:
(1)淋巴细胞的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2)分化:在中心淋巴器官。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分化成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B细胞。
(3)分布:在外周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起,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有些传染病,人的一生只患一次,如天花、麻疹、百日咳等,而另一些传染病如感冒、痢疾等却可能多次感染,这是为什么?
引出特异性免疫有两种类型,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都可分化成一部分记忆细胞,执行或长或短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复习:1.什么是抗原?有哪些性质?
2.什么是抗体?主要分布在哪里?
3.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
4.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分布?
由学生复习上述抗体的概念,教师引申出体液免疫。
三、学习新课
4.体液免疫
(1)概念:靠抗体实现的免疫方式就称为体液免疫。
(2)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分成若干个自学小组,结合课本上"体液免疫的示意图"自学相关内容,然后由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释的疑难问题,列在黑板上,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内容。这些问题可能是:
①抗原既然已经被吞噬细胞吞噬,是怎样把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的?
②细胞之间是怎么呈递这些抗原的?
③记忆细胞引起的二次免疫有什么特点?
④抗体是怎样把抗原清除的?
为帮助学生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参考相关资料,制成计算机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可适当扩展如下相关知识:
(1)感应阶段:指抗原进入机体与B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少数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从而直接刺激B细胞使之活化长大并迅速分裂。
②多数抗原要先经过吞噬细胞无特异性的吞噬后,一些抗原分子穿过吞噬细胞的细胞膜而露到细胞表面,夹在吞噬细胞本身的组织相容性附合体分子的沟中。T细胞中有一类助T细胞,不同的助T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的受体,能识别不同的抗原。那些能识别吞噬细胞表面组织相容性抗原加上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物的助T细胞,在遇到这些吞噬细胞后,就活化分裂而产生更多有同样特异性的助T细胞。B细胞表面也带有组织相容性附合体,可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上述特异的助T细胞的作用是刺激已经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的B细胞,使之分裂分化。这一B细胞依靠助T细胞和吞噬细胞而活化的步骤,比第一个不需要助T细胞参与的步骤作用更强大。
(2)反应阶段:指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所谓效应B细胞也称浆细胞,一般停留在各种淋巴结中,它们产生抗体的能力很强,每个效应B细胞每秒钟能产生2 000个抗体,可以说是制造特种蛋白质的机器。浆细胞的寿命很短,经过几天大量产生抗体以后就死去。抗体离开浆细胞后,随血液淋巴流到全身各部,发挥消灭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如果有同样的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没有记忆的B细胞更快地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3)效应阶段:指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在该阶段抗体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些抗原,如病毒等,由于抗体的结合而失去对寄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因而不能侵入细胞。
②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如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可因抗体的结合而不为细胞所接受,因而无效。
③沉淀和凝集:如果抗原分子是可溶性蛋白质,抗体的结合就使抗原分子失去溶解性而沉淀;如果抗原分子是位于细胞上的,抗体的结合就使这些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例如血液凝集。
④补体反应:补体是存在于血清、体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活性,只有在发生了免疫后,才陆续被激活,其终产物是使细菌等抗原的外膜穿孔而死亡的破膜复合体。
⑤K细胞(杀伤细胞)的激活:抗体可以促进血液中的另一种细胞,即杀伤细胞活跃起来,其表面受体能和抗原表面的抗体结合,将抗原杀死。除K细胞外,巨噬细胞以及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也同样可被抗体激活,杀死抗原。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上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并引出细胞免疫的内容:体液免疫能利用抗体消灭外物,但病毒和其他蛋白质颗粒等外物一旦侵入细胞或被细胞吞入(如吞噬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就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另外,寄生的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如移植器官以及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都能引起细胞免疫。
5.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的概念:不依靠体液中的抗体,而是依靠T淋巴细胞来完成的免疫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关于细胞免疫的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书上的示意图自学相关内容,并且与前述的体液免疫过程比较异同。理解细胞免疫过程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和第二阶段与体液免疫的基本相同,主要的不同点是第三阶段,表现在作用对象和作用方式上的不同,见"板书设计"部分。
如果学生对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感到不易理解,例如,学生可能不明白参与抗原呈递的T胞与效应T细胞属于不同的T细胞亚群,也不明白效应T细胞的杀伤过程具体是如何进行的,那么教师可适当补充下面的内容,以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
(1)在感应阶段,吞噬细胞如果吞噬了侵入的细菌等微主物,其表面就出现组织相容性抗原和微生物抗原的结合物。助T细胞遇到这种与之互补的抗原结合物的细胞时,就与它们互补结合,结果是吞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来刺激助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I,而白细胞介素II可刺激T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效应T细胞。
(2)在反应阶段,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穿过被感染的细胞膜外,形成二者的抗原结合物,带有与这一结合物互补受体的1细胞接触到被感染的靶细胞时,就分裂分化出大量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3)在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结合到靶细胞上,激恬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病毒也因此失去藏身之所而被抗体消灭。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对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行归纳,使学生理解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者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结合细菌外毒素,胞内寄生菌和病毒感染等实例说明上述关系。
四、反馈应用
要点提示
1.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通过生物科学的事实、科学研究过程过渡到有关概念、原理、规律。例如,通过介绍抗体的发现过程,使学生理解抗体的化学本质和功能,进而理解抗体的概念;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淋巴细胞具有不同功能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复杂,教材上的文字和图解过于简单,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扩展相应的知识,便于学生理解该基本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三节 免 疫 一 特异性免疫
免疫:概念
种类: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抗原 (1)概念(2)举例(3)性质
2.抗体 (1)发现过程 (2)概念 (3)分布
3.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1)起源 (2)分化 (3)分布 (4)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4.体液免疫 (1)概念 (2)过程:
5.细胞免疫
(1)概念
(2)过程:与体液免疫的主要不同是在第三阶段,如下表: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作用独特,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浅析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
药物的过敏反应对人体危害大,且发病率高,轻则产生药疹,重则发生过敏性休克,稍有不慎,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近几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有所上升[1]。因此,本文试从药物本身的化学活性及其质量、个人差异等方面进行粗浅分析。
1 药物方面的原因
1.1 药物代谢物本身的性质 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由于大多数药物是小分子,系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当这些小分子药物被引入体后,药物和它的代谢物与体内大分子载体如蛋白质、多肽及多糖等发生不可逆结合,形成共价结合的全抗原或内源性的自身分子,在生产或存储过程中,通过聚合反应生成多价半抗原(高价分子过敏物质)而产生特异的抗体,有致敏作用。一般而言,药物本身多不易形成上述的不可逆结合,只有那些有化学活性的药物(例如青霉素、磺胺类和解热镇痛药等)的代谢产物才可与体内大分子载体形成这种结合。
1.2 药物本身的质量 药物质量高,几无杂质越不易发生过敏反应,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这就造成同一种类不同批号的药物、同一种类不同厂家生产出的药品,有的易发生过敏,有的则不易发生。药物在分装过程中,生产条件(如温度、湿度、包装的密封度等)控制不严格都会影响药物的质量,造成不同批号的产品杂质含量不同。例如,青霉素易发生过敏反应的决定簇青霉唑基是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产生,如使成品中该杂质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就会降低。当然随着医药企业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认证,生产药品质量定会大力提高和保障有法。
1.3 中药致敏 中药致敏引发的过敏反应报道较多,有金梅感冒片、金嗓子、双黄连、西黄丸、银黄口服液、二妙丸等。中药成分较复杂,随着中成药品种的日益增多,致敏的药物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其中的过敏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与中药存在的质量问题不无关系。近几年来中药质量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有的原材料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再加上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不当,皆是造成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这不得不引起医药工作者的关注。
2 遗传因素
过敏性体质与遗传性分泌型IgA缺乏有一定关系,胃肠道、呼吸道的外分泌液中分泌型IgA缺乏或减少,这些器官的粘膜易被各种微生物损坏。消化道粘膜通透性增加使未经消化或消化不全的食物蛋白等过敏原进入机体,引起各种过敏反应。
3 过敏体质
3.1 代谢紊乱与酶的缺乏 例如,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的乙酰胆碱,如缺乏足够的胆碱酯酸,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3.2 内分泌失调 体内各种激素间的平衡失调都能导致机体反应性的改变。
4 滥用药物
滥用药物不仅容易产生药物过敏反应,还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据报道,目前国内众多大医院的药物现状分析调查中显示,抗生素用药频率和金额排列为首位,占药物总金额40%左右[2]。而在临床应用中也普遍出现滥用现象,这也是造成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今解热镇痛抗炎药品种多,其致敏药物的成份有水杨酸类、阿斯匹林、苯胺类的非那西汀、对乙酰氨基酚、苯乙酸类的双氯灭痛和吡唑酮类中的氨基比林、安乃近及其它类的布洛芬、消炎痛等。尤其是随着对乙酰氨基酚制剂的解热镇痛药如快克、康得、速效伤风胶囊等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占致敏率最高,占解热镇痛药的39.21%[3]。
5 环境情绪因素
过敏反应随环境及情绪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患者在虚弱、身体情况欠佳、饥饿、焦虑、紧张等情况下,都可能处于应激状态,而机体的应激状态易影响抗原的形成,从而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发生皮肤反应的药物有消炎痛栓、青霉素、磷霉素、头孢唑啉、头孢拉定、氧氟沙星、庆大毒素、菌必治、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妥布霉素、葛根素注射液、阿昔洛韦、力抗栓、阿糖胞苷、羟基脲、环丙沙星、喉痛灵、甘利欣、低分子右旋糖苷、法莫替丁、甘露醇等,主要症状有:局部或周身潮红、斑血疹、痘疹、荨麻疹、瘙痒等[4]。
6 对策
首先,医生给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询问过敏史,注意观察患者治疗的情况,对同名异药、同药异名及药物的复方成份加以注意。对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的患者用药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避免使用已知有过敏反应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药师在发药时对易导致过敏的药物应向患者加以提示,使药物给人类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免疫治疗的概念及分类
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人为的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称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可分为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免疫增强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感染、肿瘤、免疫缺陷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疫苗的应用、抗体或淋巴细胞的过继免疫疗法、细胞因子疗法等。免疫抑制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炎症等。免疫治疗法包括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淋巴细胞及其表面分子的抗体、诱导免疫耐受的疫苗的应用等。典型例题六
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进行以下实验(图1-5):
请回答:
(1)B能保持正常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已经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病原体进入B体内后,要经过_______的处理,将其_______暴露出来,才能被______识别。
(3)如何利用B鼠救治患病初期的A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S疫苗进入小鼠B体内成为抗原,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经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T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将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由于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效应T细胞及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发挥了免疫效应,故注射S疫苗的小鼠B健康生活。当再次注入S病原体时,B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可及时将抗原清除。因此小鼠B得以正常生活。由于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所以可利用B鼠的血清对患病初期的A鼠进行免疫治疗。
【答案】 (1)抗体、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2)吞噬细胞,抗原决定簇,免疫细胞。
(3)将B鼠的血清注射到A鼠体内。艾 滋 病
一、潜伏期
一般认为6个月至5年,儿童艾滋病较成年人为短。
二、艾滋病感染的临床分期
1期 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
2期 艾滋病相关综合症。
3期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了T辅助性细胞,破坏了T辅助性细胞的功能,根据细胞功能不同构成了不同临床时期,估计艾滋病相关综合症病例为爱滋病的10倍,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为爱滋病的100倍。诊断为爱滋病的病例者仅为感染艾滋病病毒者中的1%。
三、各期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1期即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期:90%新近感杂了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的人不发展成为爱滋病相关综合症或艾滋病。但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供的资料指出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者5~7年内有25%发展成为艾滋病,至少有40%发展成为艾滋病相关综合症。这些人可以完全没有症状或仅有慢性淋巴结病综合症,T细胞功能正常,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
2期即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期: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患者有持续性淋巴结病和一定程度的T细胞功能缺陷,其临床表现为:
A.过敏性皮肤反应迟缓;
B.皮肤粘膜损害(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皮肤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及真菌病);
C.数目超过二个以上非腹股沟部位的淋巴结病,持续时间超过5~6个月;
D.体重减轻大于10%;
E.持续性腹泻;
F.发热,体温超过38摄氏度,持续三个月;
G.疲乏无力;
H.夜间盗汗。
至少有以上两种临床症状和两项爱滋病检查异常,特别是T辅助细胞数目下降以及T辅助细胞/T抑制细胞比例倒置,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可诊断为爱滋病相关综合症。
3期即艾滋病期:爱滋病确定诊断根据如下:
A.年龄在60岁以下;
B.无已知能引起免疫缺陷的原因;
C.患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抗体检测或病毒学试验阳性。
具行上述三种情况同时有下述三条之一者可确定诊断;
A.组织学或病原体证实的条件性感染: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不限局肺及淋巴结);隐孢子虫引起慢性腹泻,病程大于一个月;肺和气管白色念珠的感染。
B.肿瘤:卡鲍氏肉瘤,组织学证实者(包括60岁以上的人):病理不能分类或呈弥漫性的B细胞或免疫表现不定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条件性感染后三个月以上的恶性淋巴网状细胞瘤者。
C.13岁以下儿童虽未出现条件性感染,但有经组织学证实的慢性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者。
虽具有上述任何一种症状,而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抗体测定阴性,T辅细胞数正常或T辅细胞/T仰制细胞比值正常者则可排除爱滋病的可能。
四、艾滋病四种类型的临床表现
1、肺型
2、中枢神经系统型
3、胃肠型
4、发热原因不明型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供资料表明: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该病毒感染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形成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经过,对健康影响极大。
五、非特异性症状
全身怠倦、不适、动作缓慢、行走不便;发烧(多为不规则)、盗汗、消瘦、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扁桃体肿大等。
皮肤粘膜及眼的症状:皮肤出现红色皮疹及出血症(如下图),脂溢出性皮炎,尤其躯干部容易出现斑状皮疹。全身各处皮肤出现卡鲍氏肉瘤,但一般多在下肢胫骨伸侧,前胸部发生率也教高,多伴有出血并形成硬结为本病特征。
右背侧像
口腔粘膜出现红色粘膜疹及出血,有时出现白斑、舌部病毒感染症状可能是爱滋病早期症状之一。肛门周围可出现溃疡。
眼睛的早期症状:可出现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眼部炎症,也可见到视网膜出血及眼底部棉絮样渗出,此现象也成为爱滋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关节、肌肉:关节痛、肌肉痛。
呼吸系统:晨起呼吸不均或感冒样咳嗽,痰不多,但逐渐出现血痰或突然出现呼吸窘迫感。
肺炎:最常见又危及生命的机会感染症,占处诊患者的50%,临床症状除上述外,X线检查双肺呈现网眼状弥漫状浸润性间质性肺炎,痰细菌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镜检查,灌注或活检常能确诊——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及大量卡氏囊虫检出。卡氏囊虫性肺炎是乳儿重症免疫缺陷特有的并发症之一。
消化系统:常合并有肝炎、皮肤、结膜炎、口腔粘膜出现黄染,皮肤瘙痒及出血斑,伴有黄色尿。
神经系统症状:精神错乱、知觉异常、麻痹、痴呆、癫痫等症状。爱滋病痴呆症原因多考虑为病毒侵袭神经所致,死亡率大40%以上。
六、爱滋病与肿瘤
1、卡鲍氏肉瘤主要侵犯皮肤,早期向内脏特别是侵犯小肠,也可侵犯脑、睾丸、肺、胰腺、大动脉、心、肝、脾、喉头、结膜等。有时卡鲍氏肉瘤仅限于内脏。目前卡鲍氏肉瘤分为三型:
A型(欧美古典型)比较多见于高龄老人.
B型(非洲型)赤道非洲特别是非洲大陆中部土著居民之间流行的一种地方病.
下眼睑缘有一结节,在结节上有出血斑。该病损在非洲型Kaposis肉瘤中为常见型。
C型(爱滋病流行型) 该型常见于青年人,发展迅速,除皮肤外也常侵犯粘膜、淋巴结及其它脏器,在皮肤上形成多发性紫蓝色结节,病理可见血管高度扩张,导致管壁变薄,细胞增殖及梭型内皮细胞侵润并合并有结膜肿瘤节或眼球损害。卡鲍氏肉瘤占艾滋病初诊患者26%,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认为卡鲍氏肉瘤是艾滋病诊断重要指标之一。
2.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多数类似Brukitt肉芽肿。教案示例
第三节 免 疫 二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教学模式:问题情境式。
教学手段:实物摄像头打出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调查访谈,课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免疫有关的问题越来越多,有些是学生较熟悉的,如过敏反应、艾滋病等,有些则会感到陌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免疫治疗、器官移植等,教材中只是对相关内容作了些简要介绍,如果教师只在课上局限于课本内容讲授,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分成若干小组,采取走访专家医生、探访病人、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收集更多的他们感兴趣的资料,在课堂上教师为他们创设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智力参与,使他们学习到更加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目的。
二、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可引起各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
(一)过敏反应
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学生事前准备的文字材料、数字、图表要用摄像头当堂打出来,效果会更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过敏反应的举例和类型
学生举的实例可能会很多,尤其是走访专家医生和查阅资料之后,正好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课本上讲的只是临床上最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疾病,其他类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学生举的实例中除了有书本上的实例外,还有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教师也要肯定,因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理相似于Ⅱ型、Ⅲ型、Ⅳ型过敏反应。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的物质与具体的过敏反应症状联系起来,例如: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这样进行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自己判断,有效预防。
2.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反应就属于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就叫过敏原,由于I型过敏反应同学听到见到的比较多,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也容易理解,即: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教师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 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4.防治措施
关于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调查后会汇报得比较全面。否则,教师可简要介绍过敏原皮肤实验的方法、脱敏治疗、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的机理。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和举例
由责该部分内容的小组汇报调查憎况,使同学们了解除了书上的实例,还有哪些病也用于自身免疫病。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还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总结这些病的共同特点,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症状,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发病机理
关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具体过程各不相同。课本上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讲了由于分子模拟而导致自身抗原出现的过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它们都与正常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病毒,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B细胞,引发糖尿病。链球菌有多种抗原蛋白与人体肾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种徽生物因其热休克蛋白与人的热休克蛋白以及多种组织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馒性活动性肝炎。而书上小字介绍的红班狼疮的病因与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憎况简要介绍。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应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上述发病原理分析讨论,应该理解到:由于多种们原体的感染可邀过抗原模拟的方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体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两类疾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相似点?学生邀过分析思考这个问题,理解免疫失调的含义,包括过强和过弱两个方面。上述I型过敏反应就可以理解为因免疫反应过强而造成的免疫失调,但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而免疫反应过强坯可能造成不能识别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疫反应过弱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样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点
由学生汇报收集资料的结果,首先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教师还应从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应该理解到该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甚至于恶性肿启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学生汇报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归到书上提到的两种类型中,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①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书上并没有举出实际的病例,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介绍几种病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其实大多数免疫缺陷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较晚时期,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因素非常关注,教师或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手术、外伤、烧伤、脾切除等。接着教师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数字、录像等,学生或者通过自学,或者在调查小组同学的引导下明确以下内容: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其中关于发病机理因为涉及到前面讲述的免疫应答的内容,学生对课本上“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存在疑问。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种T细胞?除了侵入T细胞还能侵入哪些细胞?对此教师可适当展开:HIV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构象正好和助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互补,两者结合后病毒得以进入助T细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甚至其他一些组织细胞如脑细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严重痴呆、行动迟缓、记忆力丧失等症状。因为助T细胞是两种免疫系统都要依靠的细胞,助T细胞大量被消灭,患者将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种传染病将乘虚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做到全社会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预防的开始,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免疫力,这正是免疫预防的基本原理。接着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
(1)什么叫免疫预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来预防接种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理解到,预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预防常用的方法是预防接种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索统称为疫苗。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传染病的疫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疗
请学生根据书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疗的常规方法及两种具体方法,思考下列启发性问题: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针对哪两种免疫系统起作用的?为什么?
免疫治疗是否只是加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为什么?
从上面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于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上面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调整”二字的含义,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种疗法,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教师举例: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酞胺就常常作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应答。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问题。
3.器官移植
学生不难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种类型。教师主要要引导学生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同种移植及其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并使学生理解:一是寻求与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分析上述第一条措施时要向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条措施时可以分析患者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什么不良影响,进而引出当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热门——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一整套抗原的长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当代生物科学的关注和责任感。
要点提示:
1.各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师在课前要多查一些资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举的病例。
2.在本小节所列举的三类免疫缺陷病中,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疾病,区别在于前者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后者会引起组织损伤。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弱引起的疾病。
板书提纲:
第一章 第三节 免 疫 二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二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一)过敏反应 (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举例和类型 1.概念和举例 1.概念和特点 1.免疫预防:方法 意义
2.概念和特点 2.发病机理 2.种类 2.免疫治疗:方法 举例
3.发病机理 3.防治措施 3.器官移植:概念 成败关键
4.防治措施肿瘤的免疫治疗
肿瘤的免疫治疗实际上就是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来排斥肿瘤及消灭肿瘤。肿瘤的抗原性很弱,因此它在体内的生长不像其他异物在体内生长那样能引起强烈的排斥反应。利用各种方法来提高机体对肿瘤的排斥及杀伤能力就称为免疫治疗。
根据免疫反应的性质,免疫治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主动性免疫治疗。利用病人自身的肿瘤组织并经过灭活处理,制成瘤苗再回输给病人以激发毒性T细胞来杀伤肿瘤组织;也可以利用卡介苗及小棒状杆菌菌苗等来激活体内巨噬细胞和杀伤细胞从而消灭肿瘤。2、被动免疫治疗。给病人输注肿瘤特异性抗体或行抗体与化学药物结合的导向治疗使药物更多地集中于肿瘤部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继承免疫治疗。将有免疫活性的自体或异体的免疫细胞输给病人,提供现成的免疫力以对抗肿瘤。如输入LAK细胞及肿瘤浸润细胞等。4、细胞因子治疗。一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及肿瘤坏死因子等均可对肿瘤细胞起到抑制和杀伤作用,有的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来对抗肿瘤。5、免疫基因治疗。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从而使肿瘤细胞消退。从理论上说免疫治疗应该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它能消灭肿瘤细胞而不损害正常细胞。但目前免疫治疗的特异性还不强,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只有经过其他治疗消除了大部分肿瘤细胞后,对仅留的少量残余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才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晚期肿瘤病人单纯用免疫治疗往往效果不好。典型例题三
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层次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含义及其区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这种免疫是否只对某一特定得病原体异物起作用,若具有这一特征,属于特异性免疫,否则不是。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具有广谱性以预防多种病原体,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预防作用。因此,它们都是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风湿免疫过敏科检验项目
1.一般血清免疫检查
这类检查能提供检验与自体免疫疾病,如全身性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症、皮肌炎等有关的各式抗体。
2.免疫功能测定:
使用流式细胞仪,能检查病人体内免疫功能细胞的数量及这些免疫细胞在受刺激后的表现,藉以测定免疫体系的平衡。
3.组织基因的判断及分析
这检查有助于选择最适当的移植捐赠者与接受者,也可藉以分析可能与遗传疾病有关的基因及亲子的鉴定。
4.过敏原的检测:
不同于以往的皮肤过敏原试验,往往需要打十几、二十多针,使用CAP仪器只需少量的血清,便能很精确的告诉您,您对哪种过敏原过敏。
5.骨密度测试:
这检验只需少量的尿液便能告知检测对象是否有骨质疏松的现象。
6.关节液分析典型例题三
临床上器官移植成败的主要关键是看供体与受体的HLA是否一致,不一致就不能移植。( )
【解析】 HL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的英文缩写,如果将供体器官移植到HLA完全不一致的受体身上,受体的免疫系统会认出这是“非已”成分而加以排斥,使器官移植失败。但世界上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存在两个HLA完全一致的人。所以,临床上,只要供体与受体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术后为了避免发生排斥反应,受体可通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其免疫系统变得“迟钝”,从而使植入的器官能够长期存留。
从本题得到两点启迪。一是理论上可行的,实践上不一定可行。反之,也成立。关键是人为因素。本题就是在理论上不可行的情况下,通过人的努力,找出HLA差异小,并使用药物令受体免疫系统“迟钝”,从而实现器官的移植成功。所以,本题的关键词是“临床上”,指的是在人为条件下的实践活动。二是要认真读书。课文上对这段内容的叙述还有两个字,即相近。不一致可以理解为完全不同,也可以理解为少部分相同,大部分不同,还可以理解为小部分不相同,大部分相同,即相近。HLA相近时,在人的干预下,就能实现器官移植。
【答案】 ×肿瘤疫苗
疫苗—如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在控制传染病方面具有独特的预防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肿瘤疫苗却用于治疗,它是利用肿瘤细胞或肿瘤抗原物质诱导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阻止肿瘤的生长、扩散和复发,因此称它为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它已经经历了100年的研究历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研究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更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科学家和临床医师在不同层次上,有用不同的形式以求获得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疫苗制剂,现简介如下:
1、肿瘤细胞及其衍生物疫苗:即原始的肿瘤疫苗,它是以灭活的自身肿瘤细胞或其粗提物作为抗原,加佐剂后进行免疫治疗。
2、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制备出肿瘤相关抗原(TAA)、肿瘤特异抗原(TSA)以及肿瘤抗原肽疫苗来进行免疫治疗。
3、肿瘤基因疫苗,这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所制备的疫苗,也是目前发展最快,倍受人们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这种疫苗具有以下优点:①可以提高机体抗瘤能力:如将某些免疫增强基因导入免疫细胞,使这些外源基因在免疫细胞中表达,再回输到病人体内,这样就可加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特别是使输入的免疫活性细胞在肿瘤局部区域分泌出高浓度的细胞因子,以促进对肿瘤细胞的杀伤。②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把可增强肿瘤细胞抗原性的有关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使免疫细胞易于识别,不能逃避免疫监视并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抗瘤活性。③表达产物的直接杀瘤活性:如将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基因,导入TIL或肿瘤细胸,使之能在体内持续的分泌TNF,以此杀伤肿瘤细胞。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新型瘤苗的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但大多在动物中进行。在临床试验方面,到1997年初,世界上总共记录有2103例基因治疗病例,但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相信随着肿瘤免疫学的发展和实验技术的进步,以及治疗方案的合理设计肿瘤疫苗一定会成为强有力的肿瘤治疗手段。干扰素(IFN)
一、干扰素的治疗作用
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干扰素有两种,即人白细胞干扰素(α-干扰素)和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β-干扰素)。由于它们是通过诱导剂在体外作用于人体细胞产生,故又称为外源性干扰素。
干扰素主要作用是:对病毒繁殖的抑制具有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以及选择性等,可抑制病毒的繁殖;可抑制细胞分裂,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调节免疫作用,干扰素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干扰素可通过调节K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来调节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对免疫自稳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已有10多年的历史,虽然效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干扰素却是目前唯一的得到国内外绝大多数医学专家认可的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它是目前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最有效、最有希望的药物,特别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是目前所知的唯一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慢性病毒性肝炎通过应用干扰素治疗可达到如下的目的:抑制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复制,消除其感染,使病人的传染性降低,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生理功能,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的损害,延缓或降低发生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二、用法
α-干扰素的常用剂量为 3~5mU/次,每周 3次,疗程 4~6个月。也可每日1次,五个月后改为每周3次,疗程同上。可酌情应用1~2疗程。较小剂量(如 lmU/次)达不到治疗效果,更大剂量(如>10 mU/次)易出现不良反应,对治疗不能耐受的病例增加。适当延长疗程可以减少复制指标的反跳。
三、副作用
病人首次接受干扰素治疗时可产生短暂的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肉疼痛、头痛等,称为流感样综合征,其严重的程度与干扰素的类型、纯度、剂量、给药的途径以及病人的身体状态等有关,多数情况下不会影响治疗,多数患者在注射3-5次后,症状会逐渐减轻和消失,大剂量应用时,可产生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昏睡等,干扰素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是可逆的,一般在几天内就可消失;干扰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比较常见,可在用药后逐渐出现白细胞减少,一般是粒细胞先降低,2~3日内淋巴细胞也开始降低,停药后或间歇5天以上,白细胞数可迅速恢复;消化系统的反应,主要包括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腹泻等,其出现与否与用药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胃肠道的症状出现越频繁,一般不需要处理;大剂量使用干扰素时常可出现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一过性升高,一般认为属良性的经过。应用剂量过大(> 20mU/次)、时间过长可发生脱发、粒细胞减少,当白细胞数<3.0 ×10〈sup〉9〈/sup〉/L、血小板计数< 50 ×10〈sup〉9〈/sup〉/L时,需停药观察,待血像恢复后,可继续治疗。干扰素可诱导自身抗体产生,加重原有的自身免疫病,个别病例出现精神压抑或激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不良反应。有上述病史者不宜采用干扰素治疗。
四、疗效
(一)乙型肝炎
经上述治疗约有 40%的乙型肝炎病人可获持久治疗反应。持久治疗反应指标: 1、HBV DNA(斑点杂交法)消失;2、HBeAg转阴;3、ALT(转氨酶)降为正常或基本正常; 4、大部分病人抗一HBe转阳,随访 1年,仍保持稳定不变。经α-干扰素治疗后HBsAg转阴病人约占 10%左右,一般发生在治疗中或治疗结束后 3个月内。持久治疗效应病人在治疗结束后一年,肝活检显示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获持久治疗效应的病人,约有 20%~ 30%可复发。复发者多数为治疗不够充分,如重复治疗,一般仍有良好反应。下列慢性乙肝病人采用α-干扰素治疗可能有较好疗效:(1)成人期感染者优于婴幼儿感染者;(2)病程短者优于病程长者;(3)女性优于男性感染者;(4)处于炎症活动期,ALT比正常升高 2~10倍者;(5)血清 HBV DNA水平低者(<200 Pg/ml);(6)无肝硬化者;(7)无自身免疫性疾病者;(8)无病毒变异者;(9)抗一HBV IgM 阳性反映肝组织有炎症活动,检出此抗体者可能有效;(10)α-干扰素治疗两周时β2微球蛋白迅速增高者(反映肝细胞的 HLA表达);( 11) α-干扰素治疗 1周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 2’-5’AS值增高显著者(反映肝内抗病毒状态的强度);(12)肝脏含铁量低于1100 μg/g肝组织效果优于> 1100μg者。凡有血清胆红素升高者,失代偿肝硬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精神病史者及有重要脏器病变者忌用干扰素治疗。
(二)丙型肝炎
α-干扰素治疗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的持久应答率为 25%,可防止 30 %的急性丙肝向慢性化发展。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 50%以上慢丙肝病人的生化指标和组织学指标好转,但部分病人于6~12个月内复发。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除年龄,病程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基因型:Ⅱ型疗效较Ⅲ型差;(2)血清 HCV RNA水平低者疗效好;(3)病毒变异,因为变异型的 HCV RNA 血清水平多半偏低,因此疗效较好。
国外报告应用β-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可获得与α-干扰素相似的疗效。
应用干扰素治疗后,早期出现抗体者疗效减弱,重组干扰素为单一亚型多肽,且无糖链,抗原性强,比天然型干扰素易出现抗体。典型例题一
判断题::风湿性心脏病是酿脓链球菌侵染心脏瓣膜,使瓣膜发炎受到损伤的结果。( )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自身免疫病的认识。
风湿性心脏病是自身免疫病的一种。它的产生是由于酿脓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决定簇,它与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了酿脓链球首以后,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抗体很难识别哪是“自己”,哪是“非已”,结果对酿脓链球菌和心脏瓣膜同时发起了攻击,以至于在消灭酿脓链球菌的同时,心脏辩膜也受到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损伤,使人得了风湿性心脏病。
【答案】:错误自身免疫病
一、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
机体对某种抗原的刺激不表现出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无应答性(unresponsiveness)。这种状态主要由两种原因引起:一为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例如免疫缺陷病;二是特异性免疫不反应,即免疫耐受性(immunetolerance)。免疫耐受产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抗原的性质和剂量、免疫刺激的途径和时相、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所有不利于产生免疫应答的条件均可能诱导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不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医学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可以用诱导免疫耐受的措施缓解变态反应、抑制器官排斥反应、治疗自身免疫病等。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自身免疫耐受(autoimmunetolerance)。自身耐受是维持机体免疫和谐的重要因素,其机制与胚胎期的免疫接触有关。根据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在胚胎期或新生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时,抗原刺激不会引起免疫应答,而只会引起相应淋巴细胞克隆的永久性抑制,被抑制的细胞群称为禁忌克隆。一般情况下,在胚胎期免疫系统能够接触到的抗原都是自身物质;另一方面,也几乎所有的可暴露性自身抗原都在胚胎期接触过免疫系统,所以出生后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表现为天然耐受状态。
当某种原因使自身免疫耐受性削弱或破坏时,免疫系统就会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微弱的自身免疫并不引起机体的病理性损伤,在许多正常人血清中可发现多处微量的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这种自身免疫现象随着年龄递增而愈加明显,在70%以上的正常老年人血清中可查出自身抗体。这些低度的自身抗体能促进体内衰老残疾细胞的清除,帮助吞噬细胞完成免疫自稳效应,以保持机体生命环境的稳定。
二、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及特征
健康个体的正常免疫调节功能会将自身耐受和自身免疫协调在一个相辅相成的合理水平上。当某种原因使自身免疫应答过分强烈时,也会导致相应的自身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这种病理状态就称为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disease,AID)。
自身免疫病有以下特点:
1.患者血液中可以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免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2.患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症,并且损伤的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抗原分布相对应。
3.用相同抗原在某些实验动物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疾病模型,并能通过自身抗体或相应致敏淋巴细胞使疾病在同系动物间转移。
上述三个特点是自身免疫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确定自身免疫病的三个基本条件。除此之外,目前所认识的自身免疫病往往还具有以下特点:
4.多数病因不明,常呈自发性或特发性,有些与病毒感染或服用某类药物有关。
5.病程一般较长,多呈反复发作和慢性行迁延的过程,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自身免疫应答呈平行有关系。
6.有遗传倾向,但多非单一基因作用的结果;HLA基因在某些自身免疫病中有肯定的作用。
7.发病的性别和年龄倾向为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8.多数患者血清中可查到抗核抗体。
9.易伴发于免疫缺陷病或恶性肿瘤。
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许多自身免疫病的起始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不论何种原因使机体产生了针对自身抗原和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时,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导致免疫炎症,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1.隐蔽抗原释放机体有些组织成分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终生不与免疫系统接触,称为隐蔽抗原。例如眼晶状体、葡萄膜和精子等都是隐蔽抗原。机体不能建立对这些组织的免疫耐受性。出生后由于感染或外伤等原因,隐蔽抗原释放出来,与免疫系统接触便能诱导相应的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发生。例如交感性眼炎等。
2.自身组织改变一些理化因素(例如X线照射或服用某些药物)或生物学因素(例如受病毒感染)可直接引起组织抗原变性或改变细胞代谢过程的基因表达,从而改变自身抗原的性质,诱导自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过敏性紫癜等。
3.共同抗原诱导某些外源性抗原(例如微生物)与人体某些组织有类似的抗原结构,这些抗原进入人体后诱发的免疫应答可以针对相应的组织发生反应。例如A群β溶血性链球菌与人的心肌间质或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所以在链球菌感染后容易发生风湿性心脏病或肾小球肾炎。
但既然是共同抗原,为什么自身组织不引起免疫应答,而外源性抗原会引起免疫应答 这可用旁路激活途径来解释。在形成免疫耐受(例如自身耐受)时,T细胞形成耐受状态的速度快,持续时间久;但B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慢,持续时间短;所以免疫耐受实际上经常处于T细胞耐受而B细胞敏感的不同步状态。但对TD-Ag,单独B细胞敏感不足以引起免疫应答。由于T细胞识别抗原的载体,而B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簇;所以当共同的半抗原决定簇与另一载体(如病毒或药物)结合时,即可诱发B细胞活化,导致自身免疫耐受的破坏。
4.先天易感性遗传因素对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也起一定的作用。例如某些带有特殊HLA抗原的人群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5.多克隆B细胞活化有许多外源性或内源性的B细胞活化剂(例如细菌脂多糖、淋巴因子、抗Ig抗体等)可以直接作用于B细胞,使多克隆B细胞活化,包括针对自身抗原的B细胞也活化,绕过了T细胞的控制而产生自身免疫应答。
6.免疫调节失常正常情况下,免疫功能处在一个调节网络的控制之下,当调节作用失控或抑制细胞缺陷时,可以使禁忌克隆的细胞复活,重新获得了对自身抗原的应答能力,就有可能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在免疫缺陷病或恶性肿瘤时易伴发自身免疫病。这种理论很容易解释,但是很难得到证实。
人类自身免疫病的研究得益于一些实验动物,最常用的是新西兰黑小鼠(NZB)及其与新西兰白小鼠(NZW)杂交的子代。NZB小鼠会自发地出现免疫调节失常和自身免疫病,疾病的表现与人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非常相似。另外,还可在其他小鼠、大鼠、豚鼠及家兔等实验动物中人为地诱导制造出一些自身免疫病模型,例如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膜炎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
四、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目前自身免疫病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以按照不同方法来进行分类。常用的方法有两种:①按发病部位的解剖系统进行分类,例如可分为结缔组织病、消化系统病和内分泌疾病等;②按病变组织的涉及范围进行分类,可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两大类。
常见自身免疫病分类
类别 病名 自身抗原
非器官特异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 胞核成分(DNA,DNP,RNP,Sm)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变性IgG,类风湿相关的核抗原
干燥综合征 细胞核(SS-A,SS-B),唾液腺管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细胞核(RNP)
器官特异性 乔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球蛋白、微粒体
Graves病 甲状腺细胞表面THS受体
Addison病 肾上腺皮质细胞
幼年型糖尿病 胰岛细胞
萎缩性胃炎 胃壁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上皮细胞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胆小管细胞、线粒体
重症肌无力 乙酰胆碱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
一般,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预后较好,而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广泛,预后不良。这处区分并不十分严格,因为在血清检查中常可出现两者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如自身免疫性状腺炎是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但患者血清中除可检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外,还可检出抗胃粘膜抗体、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
1.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肾损害、心血管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脉管炎)、胸膜炎、精神症状、胃肠症状、贫血等;疾病常呈渐进性,较难缓解。免疫学检查可见IgG、IgA和IgM增高,尤以IgG显著;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主要是抗核抗体系列)和免疫复合物,活动期补体水平下降。
2.类风湿性关节炎(rhumatoidarthritis,RA)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的特征是关节及周围组织呈对称性、多发性损害,部分病例可有心、肺及血管受累。免疫学检查可见血清及滑膜液中出现类风湿因子(rhiumatoidfactor,RF),血清IgG、IgA和IgM水平升高。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本病为一组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反复感染。一般分为三大类。
1. 抗体免疫缺陷。由于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减少或缺乏,引起抗体(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减低,临床较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本病为伴性隐性遗传病,由母亲遗传,男孩发病。患儿淋巴结、扁桃体往往很小或缺如,胸腺正常,生后半年起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皮肤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由于反复感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患儿血清丙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低于200毫克/分升。
(2) 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起病年龄不定,多见于青壮年期,男、女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低于 300毫克/分升,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3) 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婴儿开始合成有效量免疫球蛋白的时间推迟至生后16-30月龄,正常婴儿生后3月龄起可合成有效量丙种球蛋白,待患儿16-30月龄,血清免疫球蛋白达正常同龄人水平后,症状自然痊愈。患儿临床表现为生后2-3岁内反复感染,血清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4) 选择性IgA缺乏症。IgA为免疫球蛋白中一个类型,IgA缺乏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有反复呼吸道、胃肠道或泌尿道感染,部分患者可无临床表现。自身免疫病及气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率高。血清IgA低于5毫克/分升,其他免疫球蛋白(lgG、IgM、IgE、IgD)含量正常或增高,患者一般均可存活至壮年或老年。
2. 细胞免疫缺陷。以胸腺发育不全较常见。由于妊娠12周左右,第3-4对咽囊发育障碍所致。多数患儿因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生后常发生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患儿多呈特殊面容,眼距宽,人中短,双耳位置低。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食道闭锁。X线检查无胸腺影。淋巴细胞总数低,胸腺(T淋巴)细胞数减低<10%。患儿有反复霉菌、病毒等各种低毒病原体的感染,接种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天花疫苗等)可以引起致命感染。输正常新鲜血、血浆或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易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患儿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常在儿童期夭亡。
3. 联合免疫缺陷。细胞与抗体免疫功能均有缺陷。
(1)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生后6月起,反复病毒、细菌和原虫感染,胸腺、扁桃体、淋巴结小而发育不良。病情严重,常于婴儿期死亡。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均可减低。
(2) 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联合免疫缺陷。感染与出血往往为主要死因。典型患者常在10岁内死亡。
(3) 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联合免疫缺陷。患者2岁内即表现共济失调,如肢体协调动作差,动作不稳,眼球震颤,语言不清等;皮肤、睑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典型例题六
下面现象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解析】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类。非特异性免疫是指其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而不是专门对某一种病原体才起作用,即对病原体无选择性。如皮肤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泪液、乳汁和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胃酸和阴道分泌物的杀菌作用都属此种免疫。特异性免疫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特异性。上例中A、B、C都属非特异性免疫,只有D属特异性免疫。
【答案】D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2)知道免疫学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课外访谈、查阅资料、课上汇报交流等自学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各种免疫失调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使学生形成分析、判断、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
2.态度观念目标
(1)通过了解各种免疫失调疾病及其发病机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现象的复杂性、物质性和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2)通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
(3)通过了解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了解器官移植的重要性和科学性,鼓励学生发扬崇高的奉献精神,为救死扶伤作贡献。器官移植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古印度的外科医师就用从病人本人手臂上取下的皮肤来重整鼻子。这种植皮术实际上是一种自体组织移植技术,它及此后的异体组织移植术成为今天异体器官移植手术的先驱。
眼角膜移植是最先取得成功的异体组织移植技术。首次眼角膜移植是由一位爱尔兰内科医师比格于1840年前后完成的。比格在第一次撒哈拉沙漠战争中被阿拉伯人俘掳。在被拘禁期间,他做了角膜移植手术,他将从羚羊眼球上取下的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
(图)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实施人心脏移植手术的南非开普敦大学教授巴纳德
此后大约在1844年,纽约的凯胜医师把猪的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中,但是不久被移植的角膜再度变得不透明了。经过眼科医师们不断的努力,现在角膜移植已是很普通的眼科手术了。
器官移植比组织移植复杂得多,难度也更大。现代的器官移植历史应该从美籍法国外科医生阿历克西斯.卡雷尔的工作算起。1905年他把一只小狗的心脏移植到大狗颈部的血管上,并首次在器官移植中缝合血管成功。结果小狗的心脏跳动了两个小时,后由于血栓栓塞而停止跳动。这位最早尝试移植心脏的先驱者,因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而荣获191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从1951年到1953年,休姆在美国进行了把9个尸体捐赠者的肾脏移植到人体上的手术,最长的存活了六个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取得部分成功的人体重要脏器移植手术。50年代,科学家完成了动物心脏的移植,一只狗换了心脏之后,活了13个月。
要使器官移植获得较高的成功率,除了要不断提高手术技术和改进各种医疗器械,如使用体外循环的心肺机等,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免疫排斥反应的根源和解决器官移植中免疫排斥的方法。
免疫反应是人体对外来异物的反应,它对于因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疾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作用。不幸的是人体并不会加以区别,对所有经它辨识为非己之物,哪怕是为了拯救生命而移植来的心脏、肾脏等器官也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排斥,这样就使得器官移植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必须从理论上解决人类器官移植成败的关键问题—免疫排斥反应的根源。早在50年代初美国免疫学家斯奈尔就发现了小鼠的组织相容性及控制这一特性的H-2基因。1958年免疫学家让.多塞发现了人体内控制组织相容性基因“人体白细胞抗原”基因(HLA基因)。70年代哈佛大学学者巴鲁伊.贝纳塞拉夫通过动物实现发现,HLA基因不仅控制着人体免疫反应的强弱,还决定着人体器官移植的成败。这三位学者因免疫学方面的成就,而荣获1980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然而发现了免疫排斥的根源并不等于找到了解决器官移植中免疫排斥的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1954年12月,美国波士顿医生默里成功地做了世界上第一例同卵双胞胎之间的肾移植手术,使接受手术者活了8年。在同卵双胞胎之间进行器官移植之所以容易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白细胞表面抗原大部分相同,组织相容性能相匹配,发生排斥的危险性较小。但是这种情况少得可怜。1959年默里采用另一种办法,即用对肾脏移植的患者给予全身大剂量放射线照射以抑制异体排斥反应的方法,使非同卵双胞胎间的肾移植手术成功。这种方法虽可以抑制排斥反应,但是却造成受体机体的损害。后来,英国剑桥大学学者罗伊.卡勒发现,硫唑嘌呤能防止动物身上的异体排斥反应,这一成果使器官移植成功率提高。1967年12月4日,南非开普敦的巴纳德医师,首次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异体心脏移植手术,使全世界都为之惊慌与兴奋。80年代初卡勒又发现了一种叫环孢菌素的抗免疫排斥的药物。它毒性较低,更适用器官移植。
从1954年默里成功地完成第一例肾脏手术至80年代末,器官移植手术已挽救了20多万人的生命,全世界已有15万人成功地进行了肾移植,心脏和肝脏移植各1万例,心肺同时移植600例,胰腺移植2500例,肺移植300例,大肠移植20例。
(图)世界上第一个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刘易斯,他于术后第18天死于肺炎
器官移植中难度最大的是脑移植。瑞典、美国和日本都成立了脑移植研究小组。他们使用白鼠进行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此病为中脑灰质神经细胞退化,不能分泌多巴胺而出现颤抖和肌肉强直等病状。科学家们首先破坏白鼠灰质,再将白鼠胎儿的灰质组织移植到和具有帕金森氏病相同症状的白鼠脑内,获得成功。瑞典的一家医院在征得帕金森氏病重症患者的同意后,对其实施了脑组织移植手术,术手症状出现一定程度的减轻。但这还不是大脑器官的移植,脑移植比其它脏器移植的难度大得多。随着脑移植研究的不断发展,人脑移植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典型例题五
下列不属于抗原物质的是[ ]
A.卡介苗 B.破伤风抗毒素 C.麻疹疫苗 D.白喉类毒素
【解析】 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进入机体后,能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物质发挥免疫效应,将抗原破坏。清除。在人工免疫中,卡介苗、麻疹疫苗、白喉类毒素均为已弱化的抗原,能引起上述的免疫反应,而破伤风抗毒素,则是免疫反应过程中免疫细胞中所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属于抗体,它能破坏和清除特异的抗原。
【答案】 B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认识首先从抗感染免疫开始。我国医学家通过对天花病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对天花病的预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性地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病的方法。这在天花病毒发现之前,在医学科学尚未发展之时,实是一项伟大贡献,也是认识机体免疫性的开端。
人痘法始于何时说法不一,但据我国医书考证,认为人痘法的文字记载见于宋真宗时代,即公元11世纪。但大量医书证明我国直到明代隆庆年间即公元16世纪人痘法才有重大改进。在《种痘心法》中记载有时苗和种苗之分,并认为后者更为安全可靠。在清代,即公元17世纪已在我国推广应用。
在17世纪,不但我国实行人痘苗预防天花而且也引起邻国的注意,并很快地传入了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和英国等国家。无疑,人痘法为以后英国医生Jenner发明牛痘苗和法国免疫学家Pasteur发明减毒疫苗都提供了宝贵经验。教案示例
免疫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从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认识和理解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免疫学原理自觉预防疾病。
2、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讲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一)免疫学基础知识。第一阶段:导入新课,介绍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二阶段:结合人体淋巴系统图,从器官、细胞以及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介绍人体实现免疫的物质和结构基础。第三阶段:介绍病原微生物的寄生方式。结合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说明抗原的特性。从抗体的性质分析其来源。
第二课时:(二)两种免疫机制。第一阶段:复习病原微生物的寄生方式。第二阶段:介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第三阶段:观看录像,总结对比两种免疫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课时:(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第一阶段:解决“人为什么会过敏?”的问题。
第二阶段:介绍自身免疫疾病。第三阶段:解决“为什么艾滋病会致人于死地?”的问题。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
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理解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是掌握免疫学基础知识的关键,也是理解将免疫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基础,因此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
(2)免疫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工免疫和由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免疫学的原理出发了解人工免疫的意义,认识疾病的原理对学生一生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免疫学基础的核心内容。教材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使用了很多免疫学术语,给学生学习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或以视频材料导入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对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免疫现象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地认识。以便尽快切入主题,转入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学习。
主要教学过程:沿着“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统一”的基本观点,本着科学为大众的思想,介绍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为学生一生的健康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第一课时中:
理科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对抗原、抗体的介绍,教师应及时提示学生:“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细胞,但不论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还是人体的免疫过程,细胞的功能也是通过物质来实现的。免疫系统识别的是病原体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后者又由于与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物质——抗体结合而失病原体丧失其功能。”
在第二课时中:
对难点的破解:体液免疫成为本节的难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对“感应”、“反应”、“效应”三个阶段的认识和理解。“感应”、“反应”和“效应”这三个词都比较抽象,教师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作类比来破解这个难点。
在利用幻灯片介绍了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之后,教师可用一下方式作比喻:“有一个同学他叫巨噬细胞。有一天巨噬细胞拿到一道难题,他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做出来,于是他就仔细地读题找出了要求解决的问题。但是巨噬细胞发现自己一点解题的思路也没有于是他就拿着这道题去问同学或问老师。这就是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感应阶段。”
“巨噬细胞拿着这道题去问他的好朋友——T细胞,T细胞也不会,就去问老师——B细胞。B细胞发现这道题自己以前也没接触过,拿回去仔细想一想,解出了这道题。他觉得这道题不错,就拿到课上给全班同学讲了一遍。大家都学会了解这道难题。这就相当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
“期末的试卷上出现了这道题,全班同学都拿到了这道题的分数。这就相当于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虽然体液免疫的过程与此并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这样的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
2.由于抗原种类的差异,体液免疫的过程不尽相同。可分为T细胞依赖型与非依赖型两类。教师在讲授时应有意识地分开讲,以免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对比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1.当突破了体液免疫这个难点之后,相对来说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细胞免疫的过程。在利用幻灯片讲清细胞免疫的过程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将两种免疫机制作比较。以问题“比较两种免疫机制,我们可以找出它们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从两个方面给予提示:第一,免疫反应被清除的对象是否相同?第二,在免疫过程中,最终发挥作用的是什么?
——细胞免疫清除的对象是异体的细胞或受感染的自体细胞,而体液免疫的清除对象是病原体。
——细胞免疫是由T细胞发挥作用,体液免疫是由抗体发挥作用。
经过思考和讨论,上述答案学生是可以得出来的。
2.在两种不同的免疫机制全部介绍完以后,教师可以再次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体免疫有三道防线。其中第一、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否是彼此独立、互相之间没有联系的呢?”经过回忆体液免疫的过程,学生能够认识到: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活动实际上是参与了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因此在这两种类型的免疫之间不存在截然的界线,它们都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观看完视频材料、对比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材料提供的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能力训练。以问题“巨噬细胞对摄取的抗原进行处理后,能将抗原上的特征性分子结构转移到细胞表面,这一现象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有关?”引导学生的思路。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可能一时难于回答。教师可以用几个连续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巨噬细胞遇到抗原之后会怎么样?”“抗原是在什么部位被处理的?”“抗原的特征性分子结构是在什么部位呈递给淋巴细胞的?”通过这样连续的问题,学生会意识到“抗原上的特征性分子结构”有一个从细胞膜内到细胞膜外的转移过程。这个转移不仅仅是透过细胞膜,而且还连接在细胞膜表面。这说明:组成细胞膜的分子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分子的结构也是可变的。
在第三课时中: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通过对自身免疫病的介绍,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对人体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敌我不分,对自身正常细胞发起攻击好事就变成了坏事。可见人体的免疫反应与我们生活当中许多事情一样如果超过了一定度,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
2.通过对有关艾滋病发病机理的学习,教师可及时提示学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不可战胜的事物。人体的免疫功能也是一样,艾滋病病毒就是专门寄生在T细胞内,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病毒。对于攻击免疫系统的病毒,我们当然不能指望免疫系统为我们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观念,用自己的行为保障自身的健康。”
总结提高:无论是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将经过处理的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的过程,还是B细胞通过释放特异性的抗体来清除寄生在细胞外的病原体,或T细胞则通过激活宿主细胞内的酶系统来消灭寄生在细胞内病原体的过程,都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体内发挥免疫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这表明:“细胞不仅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而且是人体基本的功能单位”。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清除病毒的协同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动实例。
板书设计
第3节 免疫
(一)免疫学基础知识:
一、免疫的种类
1.非特异性免疫:与生俱来的抗病能力,没有特异性。
2.特异性免疫:出生以后形成的抗病能力,有特异性。
①自动免疫:经过染病或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
②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抗体或注射免疫血清获得免疫力。
二、机体实现免疫的基础
1.形成第一道防线的皮肤、黏膜
2.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3.免疫细胞:白细胞(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4.免疫分子:抗体、淋巴因子等
三、抗原和病原体
1.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2.病原体:
①可带有多种抗原。
②有胞内和胞外两种寄生方式。
四、抗体和淋巴因子
1.抗体:机体受抗原物质刺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淋巴因子:不能与特异的抗原结合,作用于自身的淋巴细胞。
(二)两种免疫机制
1.体液免疫:感应阶段:认识病原体
反应阶段:B淋巴细胞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和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
效应阶段:病原体被清除的过程
2.细胞免疫:感应阶段:认识病原体
反应阶段:T淋巴细胞增殖形成效应T细胞和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
效应阶段:形成效应T细胞攻击被寄生的人体细胞,将病原体清除的过程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对不同病原体的清除依赖于不同的免疫机制。清除寄生在细胞内的病原体,需要两种免疫机制的协同作用。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教法建议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础,学生虽然在初中已学过一些,但毕竟粗浅。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要注意与高中相关知识的联系,例如抗原的性质、抗体的概念都要联系蛋白质、糖类的结构和功能。在讲抗体时要适当扩展知识,向学生介绍抗体多方面的功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很复杂,又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可是书上的内容和附图过于简化,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多翻阅一些参考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拓展深度和广度。不一定要学生记住扩充的知识,只是希望通过这些知识,更好地理解书上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否则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利于知识的掌握。本章测试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答案符合题意要求)
1.人体排出体内水分的途径有( )
A.肾脏 B.皮肤 C.肺 D.大肠
2.人体排钾的特点是( )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
3.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器官是( )
A.下丘脑 B.垂体前叶 C.垂体后叶 D.肾上腺皮质
4.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 )
A.对Na+的吸收 B.对Na+的分泌
C.对K+的吸收 D.对K+的分泌
5.人体每天(24h)至少排出多少毫升水,才不至于引起代谢废物对人体的伤害?( )
A.500ml B.1000ml C.1500ml D.2000ml
6.当血糖含量降低时,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使相关腺体分泌增加的是( )
A.肾上腺 B.甲状腺 C.胰岛A细胞 D.胰岛B细胞
7.临床上判定高血糖的指标是( )
A.空腹血糖含量超过 160~180 mg/dL
B.食后血糖含量超过 160~180 mg/dL
C.空腹血糖含量超过 130 mg/dL
D.食后血糖含量超过 130 mg/dL
8.人体散失热量的渠道有( )
A.皮肤 B.尿液 C.呼吸 D.粪便
9.破坏下丘脑的动物,表现为( )
A.体温失控 B.排尿增加 C.血糖失控 D.排尿减少
10.从物理学角度看,人体的散热方式有( )
A.热辐射 B.热传导 C.热对流 D.汗液蒸发
11.经常吃精米精面,不吃粗粮的人易患( )
A.夜盲症 B.脚气病 C.坏血病 D.骨质疏松症
12.以野菜充饥的非洲灾民,身体常常浮肿,这是因为( )
A.吃野菜中毒 B.喝水过多 C.缺乏维生素 D.缺乏蛋白质
13.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体型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豆芽型(又瘦又高),一种是胖墩儿型。造成这两种倾向的原因是( )
A.营养过剩 B.缺乏营养 C.缺乏锻炼 D.膳食不合理
14.有人提出,吃蔬菜要多洗多泡,泡后再切,大火快炒。其目的是为了( )
A.提高蔬菜的消化率 B.减少蔬菜营养素损失
C.减少有毒物质的污染 D.减少致病虫卵和微生物
15.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防线是(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第四道防线
16.我国政府明文规定,儿童自出生日起要接受一系列的预防接种。这是政府免费为每个中国公民建立防病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第四道防线
17.抗体的免疫效应主要表现在( )
A.使抗原沉淀 B.吞噬抗原物质
C.抑制抗原繁殖 D.防止抗原侵染细胞
18.能形成记忆细胞的是( )
A.T细胞 B.B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19.人体免疫系统识别“非已”的结构物质,叫做( )
A.人类白细胞抗原 B.白细胞介素
C.抗原决定簇 D.细胞干扰素
20.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对象是( )
A.神经细胞 B.生殖细胞 C.T细胞 D.B细胞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稳态是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的。( )
2.大肠排出的水是饮食中的水经过吸收后所余下的水。( )
3.Na+对人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因此,要多吃盐。( )
4.骨上腺分泌的醛固酮能调节血糖含量。( )
5.人体“打寒战”是产热的表现。( )
6.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极少,所以,每月吃点就行。( )
7.要想身体好,一日三餐不可少,而且要“早餐馆,午餐好,晚餐少”。( )
8.种牛痘不得天花,是给人体接种了抵御天花病毒的抗体。( )
9.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通过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
10.器官移植也能传染艾滋病。( )
三、问答题
1.人们常用“饥寒交迫”来形容生活的贫困状况。请从人体稳态角度分析“饥寒”对人体的影响。
(1)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_______。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几乎都来自_______;人体正常的体温约_______℃。
(2)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含量就要_______,血糖的主要功能是通过_______,为身体提供_______。所以,饥饿首先引起头_______,心_______,四肢_______,身体
_______,易冷。
(3)腹中无食,又遇严寒,_______产生的兴奋,传至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综合分析,使有关神经兴奋,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使脸色发白;同时_______收缩,产生“鸡皮疙瘩”,_______收缩,产生“寒战”,同时,还引起_______分泌增强,导致体内_______增强,_______增加。以维持正常体温。
(4)寒冷时,汗腺分泌_______,但人体每天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_______,所以,排尿量就要_______
2.幼儿接种了牛痘后,一生不再得天花。请对此作出解释。
(1)牛痘中含有_______,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_______物质,理由有三条:它具有_______性、_______性和_______性。
(2)接种牛痘以后,牛痘浆及其内部的_______经过_______细胞的摄取与处理,使其隐蔽的_______暴露出来,然后将它呈递给_______细胞,再呈递给_______细胞;_______细胞在它的刺激下,经过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细胞以及_______细胞,此时幼儿就产生了免疫能力。
(3)当天花病毒再次侵入已有免疫力的幼儿体内后,_______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_______细胞,_______细胞会产生抗体,将侵入者清除之。即使有的侵入者进入细胞后,
_________细胞也会与之接触,激活被侵细胞内的_________,使该细胞_________改变,发生变化,最终使被侵细胞破裂,使侵入者无藏身之处而被_________消灭,幼儿不会再得天花。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不幸得了AIDS,你将如何对待他(她)?你应该注意些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C、D 2.A、B、D 3.C 4.A、D 5.A 人体每天能产生35~50 g代谢废
物需要排出,溶解这些废物的最低尿量是500mL以上。6.A、C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血糖分解,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使血糖降低。7.C 8.A、B、C、D 以A为主 9.A、B、C 下丘脑破坏使垂体后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多。10.A、B、C、D 11.B 12.A、D 主要是D 13.A、C、D 造成豆芽型的主要原因是挑食、偏食引起的营养不全面、不合理,不是缺乏营养。14.B、C、D 生蔬菜比煮熟的菜难消化 15.A、B 16.C 17.A、C、D 18.A、B 19.A 20.C 免疫系统都受到攻击,主要是T细胞。
二、判断题
1.× 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实现的。
2.× 还有分泌出的消化液经再吸收的剩余水。
3.× 吃盐过多会引发高血压等疾病,要适度,以每天6~7g为宜。
4.× 醛固酮可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调节糖代谢。
5.√
6.× 需要量虽少,但每天必须补充,一次吃多了,反而对健康不利。
7.√
8.× 接种牛痘是引入牛痘病毒(抗原),使人体B细胞产生抗体。
9.√
10.√
三、问答题
1.(1)必要条件。食物;37.2
(2)下降,呼吸作用,能量。昏,慌,无力,供热不足
(3)冷觉感受器,下丘脑,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立毛肌,骨骼肌,肾上腺,新陈代谢,产热量
(4)减少,基本平衡,增多
2.(1)牛痘病毒,抗原,异物、大分子、特异
(2)牛瘟病毒 吞噬 抗原决定簇 T B T细胞和B 效应B、效应T细胞 记忆
(3)记忆,效应B、T,效应B,效应T、溶酶体酶、通透性,渗透压,抗体
3.思想上不能歧视他,要更加关心、体贴他,经常看望他、鼓励他,令他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当然,接触他时自己应多加注意,以防感染,如:①不与病人亲吻;②不与病人共用牙刷、剃须刀;③手上有伤口时应敷药包扎好,不暴露伤口;④病人的衣裤、手帕要经消毒再洗涤,绝不与其共用等。细胞免疫的概念
凡是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参予的细胞称为免疫效应细胞。目前认为具有天然杀伤作用的天然杀伤细胞(NK)和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如巨噬细胞(Mφ)和杀伤细胞(K)以及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均属细胞免疫的范畴。前二类免疫细胞在其细胞表面不具有抗原识别受体,因此它们的活化无需经抗原激发即能发挥效应细胞的作用,故可视之为非特异性细胞免疫。而效应T细胞则具有抗原识别受体,因此它们必需经抗原激发才能活化发挥其效应细胞的作用,故可视之为特异性细胞免疫。
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的免疫有二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由二类不同的T细胞亚类参与。一种是迟发型超敏性的T细胞(TDH,CD4+),该细胞和抗原起反应后可分泌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再吸引和活化巨噬细胞和其它类型的细胞在反应部位聚集,成为组织慢性炎症的非特异效应细胞。另一种是细胞毒性T细胞(TC,CD8+),对靶细胞有特异杀伤作用。
上述二种类型的效应T细胞的存在虽然均可经体外实验分别证实。但通常在体内反应过程中,二种类型的效应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引起细胞免疫的抗原多为T细胞依赖抗原(TD抗原),与体液免疫相同,参与特异细胞免疫的细胞也是由多细胞系完成的。即由抗原呈递细胞(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免疫调节细胞(TH和TS)以及效应T细胞(TDTH和TC)等。
在无抗原激发的情况下,效应T细胞是以不活化的静息型细胞形式存在。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在抗原呈递细胞或靶细胞的作用下使静息型T细胞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即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也需经过抗原识别(诱导期)、活化与分化(增殖期)和效应期才能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由T细胞介导的主要细胞免疫现象有:①迟发型超敏性反应;②以胞内寄生物的抗感染作用;③抗肿瘤免疫;④同种移植排斥反应;⑤移植物抗宿主反应;⑥某些药物过敏症;⑦某些自身免疫病。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是指细胞恶性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neoantigen)物质的总称。细胞恶性变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或正常静止基因的激活都可以产生新的蛋白分子。这些蛋白质在细胞内降解后,某些降解的短肽可与MHCⅠ类分子在内质网中结合,并共表达于细胞表面,成为被CD8+CTL识别和杀伤的肿瘤特异抗原。此外,某些细胞在恶性变后,可使正常情况下处于隐敝状态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成为肿瘤相关抗原,可被B细胞识别产生抗肿瘤抗体。
目前已在动物自发性肿瘤和人类肿瘤细胞表面都发现了肿瘤抗原。为了叙述方便,一般将肿瘤抗原进行分类,下面介绍两种对抗肿瘤抗原分类方法。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的分类法
(一)肿瘤特异抗原
肿瘤特异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 TSA)是指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这类抗原是通过近交系小鼠间进行肿瘤移植的方法证明的实验过程,先用化学致癌剂甲基胆蒽(methyl-cholanthrene,MCA)诱发小鼠皮肤发生内瘤,当肉瘤生长至一定大小时,予以手术切除。将此切除的肿瘤移植给正常同系小鼠后可生长出肿瘤。但是,将此肿瘤植回原来经手术切除肿瘤的小鼠,则不发生肿瘤,表明该肿瘤具有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抗原。鉴于此类抗原一般是通过动物肿瘤移植排斥实验所证实,故又称为肿瘤特异移植抗原(tymor spicific transplantation antigen,TSTA)或肿瘤排斥抗原(tumor rejection antigen,TRA)。
以往曾对人肿瘤细胞是否有特异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存在争议,但最近已在人黑色素瘤等肿瘤细胞表面证实了存在这类TSA。它是一个静止基因活化的产物,以9个氨基酸的短肽或与HLA-A1分子共表达于某些黑色素瘤细胞表面,称为MAGE-1,它是第一个证实并清楚其结构的人肿瘤特异抗原。TSA只能被CD8+CTL所识别,而不能被B细胞识别,因此是诱发T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肿瘤抗原。
(二)肿瘤相关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是指一些肿瘤细胞表面糖蛋白或糖脂成分,它们在正常细胞上有微量表达,但在肿瘤细胞表达明显增高。此类抗原一般可被B细胞识别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二、根据肿瘤发生的分类法
(一)化学或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
实验动物的研究证明,某些化学致癌剂或物理因素可诱发肿瘤,这些肿瘤抗原的特点是特异性高而抗原性较弱,常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独特性。即用同一化学致癌剂或同一物理方法如紫外线、X-射线等诱发的肿瘤,在不同的宿主体内,甚至在同一宿主不同部位诱发肿瘤都具有互不相同的抗原性。由于人类很少暴露于这种强烈化学、物理的诱发环境中,因此大多数人肿瘤抗原不是这种抗原。
(二)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实验动物及人肿瘤的研究证明,肿瘤可由病毒引起,例如EB病毒(EBV)与B淋巴细胞瘤和鼻咽癌的发生有关;有乳头状瘤病毒(HPV)与人宫颈癌的发生有关。EBV和HPV均属于NDA病毒,而属于RNA病毒的人嗜T细胞病毒(HTLV-1)可导致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肿瘤(无论其组织来源或动物种类如何不同),均可表达相同的抗原且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动物实验研究已发现了几种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例如SV40病毒转化细胞表达的T抗原和人腺病毒诱发肿瘤表达的ELA抗原。
(三)自发肿瘤抗原
自发性肿瘤是指一些无明确诱发因素的肿瘤。大多数人类肿瘤属于这一类。自发肿瘤的抗原有二种:一种是TAA;另一种是TST。TAA被B细胞识别诱发体液免疫应答,TsA被CD8+CTL识别,诱发细胞免疫应答。目前已证明小鼠自发肿瘤和人肿瘤细胞表面具有肿瘤特异性抗原。
(四)胚胎抗原
胚胎抗原是在胚胎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分,在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存留极微量。当细胞恶性变时,此类抗原可重新合成。胚胎抗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泌性抗原,由肿瘤细胞产生和释放,如肝细胞癌变时产生的甲胎蛋(alphafetoprotein,AFP),另一种是与肿瘤细胞膜有关的抗原,疏松地结合在细胞膜表面,容易脱落,如结肠癌细胞产生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AFP和CEA是人类肿瘤中研究得最为深入的两种胚胎抗原,它们抗原性均很弱,因为曾在胚胎期出现过,宿主对之已形成免疫耐受性,因此不能引起宿主免疫系统对这种抗原的免疫应答。但作为一种肿瘤标志,通过检测肿瘤患者血清中AFP和CEA的水平,分别有助于肝癌和结肠癌的诊断。疾病免疫预防的现状与展望
一、 中国免疫预防事业的三个阶段
琴纳(Edward Jenner)发现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迄今已200多年。人类已经研制成几十种人用疫苗,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保护了人类的健康,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预防和控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我国先后研制成功麻疹、脊髓灰质炎(脊灰)、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卡介苗、乙型脑炎、脑膜炎双球菌、甲、乙型肝炎、风疹、腮腺炎、狂犬病等疫苗,基本满足了我国预防儿童主要传染病的需要,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免疫预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一)两个重要阶段
我国免疫预防事业已经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78年是我国免疫预防事业逐步得到发展的阶段。在旧中国,人群免疫预防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天花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白喉、百日咳、麻疹和脊髓灰质炎四种传染病每年发病总数超过一千万,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50年代,全国多次开展秋季普种牛痘运动,使天花发病地区逐年缩小,发病率明显降低,同时在部分城市开展卡介苗、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活动;60年代我国又陆续研制成功一些常用的儿童疫苗,在全国开展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的接种工作;70年代初开始了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接种,每年冬春季在全国范围开展疫苗突击接种活动。
2.第二阶段 1978年以后正式实施计划免疫,是我国计划免疫全面发展的阶段。我国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发起的扩大免疫规划(EPI)活动,加强了计划免疫在组织建设、冷链建设、目标管理和规划实施等方面的工作;1988年实现了以省为单位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即周岁内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四种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85%。1990年和1995年又分别实现了以县和乡为单位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计划免疫建设和扩大儿童计划免疫服务的时期,那么90年代则是以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为重点,普及儿童免疫服务的大发展时期。我国政府承诺在2000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后,各级政府加强了对计划免疫工作的领导,落实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的计划免疫工作;在提高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监测水平,建设信息系统,培训专业队伍,开展社会动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10年来,又将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大力推广疫苗接种,启动了进一步控制麻疹的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国际合作。
(二)主要成就
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全国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免疫预防事业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
1.成功地消灭了天花 新中国的免疫预防事业从预防天花起步,我们使用自己生产的疫苗成功消灭了天花这个给人类造成极大危害的疾病。现在人们可以骄傲地认为:天花的免疫预防是人类控制和消灭传染的成功范例,也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
2.普及儿童免疫 与我国疫苗生产几乎同时起步的免疫预防事业近20年来发展迅速,政府的支持 科学的管理 专业人员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参与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深入人心,使常规免疫接种率(1岁内儿童四种疫苗的接种率)达到85%以上,群众接受免疫服务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3.冷链系统的建立 冷链是保持疫苗效价的重要条件 据卫生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冷链系统建设以来,全国共建设了600多座低温冷库1 150座普通冷库,装备冷链运输车3 300多辆,装备冰箱9.4万台 冷藏包91.6万个 各级政府为维持冷链运转及补充接种器材的消耗而投入的经费达30亿元,平均每年大约2亿元。
4.提高了人均寿命 我国的人均寿命在半个世纪中翻了一番,即从1949年的35岁到现在的70岁左右,儿童发病和死亡的急剧减少是我国人均寿命大大提高的重要原因,其中最能体现预防为主方针的“免疫预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于实施了免疫预防,避免了数亿儿童发生计划免疫针对疾病,为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做出了贡献。1997年与1978年相比,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下降了90%以上,麻疹发病率降至10/10万以下;百日咳、白喉的发病率已分别降至0.1/10万和0.01/10万以下。以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6种传染病为例,在过去的20年里,减少发病2.8亿人,减少死亡342万人。免疫接种成功地保护了儿童的生命与健康,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直接减少住院治疗费用一项就达364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免疫预防工作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6.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 我国政府承诺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2000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1993年以来,每年12月5日和次年的1月5日在全国范围对4岁以下儿童开展两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了这些活动。1993年12月5日和次年1月5日,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强化免疫日活动,为约8 000万4岁以下儿童接种了两剂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次活动的成功开展,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人类公共卫生史之最,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国家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此后,我国又开展了两次全国强化免疫活动和三次规模略小于全国范围的强化免疫活动。通过加强常规免疫,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和国家脊灰实验室网络,锻炼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免疫预防工作队伍,也推动了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扩大了国际交流。1994年10月以来我国没有发现本土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目前正在加紧消灭脊髓灰的证实工作。政府的承诺、正确的策略、卫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全社会的参与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中国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树立了榜样。
7.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加速控制麻疹 我国为了实现2000年以县为单位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率低于1/1 000活产儿的消除目标,从1995年对542个高危县的育龄期妇女实施了破伤风类毒素突出接种,接种率达到75%,有效地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1999年开始了新生儿破伤风的监测工作。
在没有实施麻疹疫苗接种之前,麻疹流行十分猖獗。几乎所有的儿童在15岁以前都感染过麻疹病毒,发病率几乎与当时的出生率相同。自开展麻疹免疫接种工作以来,我国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实施计划免疫以来的20年,麻疹发病率下降了95%以上,1998年全国麻疹的报告发病率降到6/10万左右。卫生部于1996年制订、下发了《全国加速控制麻疹指南》,对全国的麻疹控制工作提出了分类指导原则,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地控制了麻疹暴发和流行。从1999年起全国在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麻疹监测系统,为评价加速控制麻疹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可能开展的消除麻疹工作做了准备。
8.推广乙型肝炎疫苗 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高达57.6%,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9.8%。1991年我国开始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到1997年我国1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了50%,城市已达到80%以上,农村地区也达到了40%。资料表明,一些地方由于开展了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使这些地区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降低到2%左右,下降了80%;婴儿接种乙肝疫苗效果明显,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完全可以预见,乙肝作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最严重的疾病也将成为历史。
(三)第三阶段
随着卫生部机构的改革,计划免疫工作的范围将不仅仅限于四苗六病,而是要逐步扩大到其它疾病的免疫规划,即目前一些以疫苗接种为主要预防手段的疾病将逐步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这标志着我国的免疫预防事业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免疫预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保证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免疫预防服务。要制定国家免疫规划和相关的法规与政策;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加速控制以致消除麻疹的目标;不断完善免疫规划的监测工作和信息系统,加强相关实验室建设;更新和维护冷链系统;高度重视疫苗接种工作中的安全注射问题;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免疫服务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疫苗使用的种类,扩大使用范围,进一步控制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生。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免疫预防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无不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不体现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影响我国免疫预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免疫预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每年我国新出生儿童约2 000万,儿童免疫工作年年要从零开始,特别是如何使边远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及时获得免疫预防服务,将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博爱工程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等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果全社会都来自觉关心下一代,积极支持儿童免疫工作,我国的免疫预防事业就一定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疾病的三级基本预防措施
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必须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规律,采取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即采取第一级预防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采取第二、三级预防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它是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它的目的是使健康人免受致病因素的危害,防止疾病发生。第一级预防是疾病防制的主干,是第一线的、最积极的预防措施。根据疾病发生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有关的因素,要应用于免疫学、遗传学、优生学和社会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一级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措施。
1.改善环境措施 主要是改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防止环境中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致病因素对人体的直接危害。
(1) 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主要是运用卫生监督的措施,保护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食物和土壤免受环境污染物污染,消除或控制环境中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这是预防疾病发生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
(2) 改善生产环境、防止职业性危害:主要采取改革工艺过程、改善劳动条件的各项措施,净化生产环境,防止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和外伤的发生。
2.增进人体健康的措施
(1)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根据疾病发生的因素分析,由于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不科学引起的疾病约占一半左右。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注意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
(2) 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在与传染病作斗争中,预防接种对预防传染病发生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通过普及接种牛痘,全球已经消灭了天花;通过普遍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已经接近消灭;全国实行计划免疫后,已控制了白喉、破伤风、麻疹等疾病的流行。所以预防接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第一级预防措施。
(3) 做好婚前检查,实行优生优育:婚前检查是优生监督的重要措施,通过病史、家系调查、家谱分析和体格检查,禁止近亲结婚。并且可以根据遗传规律推算“影响后代优生”的风险率,减少或避免遗传病的发生。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采取有效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做好“三早”,一方面可争取较好的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可防止疾病在人群中蔓延、传播和流行。在不能完全实现第一级预防或一级预防失效后,二级预防是很重要的弥补措施,不但传染病需要第二级预防,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都需要做好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包括疾病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疾病专门防治机构,建立传染病、职业病报告制度以及疾病监测制度等。其中对高危人群实行定期有效的筛检对慢性病的二级预防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推行早期有效的筛检方法可以起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良好效果。早期发现癌前病变,还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例如推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筛检宫颈细胞癌前病变,降低了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产前检查早期诊断遗传病,进而终止妊娠,预防遗传病儿出世,也属于二级预防措施。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对已患病病人采取及时、有效地治疗,防止疾病恶化,防止病残,促进病人早日康复。三级预防虽然采取的是治疗措施,但更具有重要的预防意义,使病人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保存病人有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因此,它还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三级预防在疾病防制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类型疾病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应以哪级预防为主,主要决定于病因是否明确、病变是否可逆。对病因明确的疾病,特别是病变不可逆的疾病,一定要尽力采取一级预防为主,如矽肺(硅沉着病);对病因尚不够明确,一级预防效果尚难肯定的疾病,如癌症,在尽量做好一级预防外,要重点做好二级预防;对所有已患病的中、晚期病人,也要尽力做好三级预防,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三、新生儿免疫接种的挑战与策略
(一)疫苗研制与免疫学研究之间的脱节
预防接种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医学突破之一。疫苗预防疾病与感染后治疗相比具更多的优点,全球范围免疫接种计划的协同应用提高了人类的健康质量,这是医学奇迹。此外,现代免疫学的创始者为早期疫苗研究者如琴纳及其同时代人,他们第一次懂得免疫后产生的免疫记忆能够终身预防各种病原体,但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的研究彼此脱节,至少部分原因是早期疫苗的成功导致疫苗研究者产生了自满情绪,他们对免疫学家关于疫苗保护机理解释不感兴趣。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疫苗之所以能产生保护是诱生了中和抗体应答,从而保护被免疫者免受病原体的攻击。但最近在一些人类主要病原体(如HIV)疫苗研究方面的失败,以及更早对婴儿进行免疫接种的压力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引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机理。
(二)新生儿免疫系统研究
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应答明显低于健康成人。有关解释主要是新生儿先天抵抗力和抗原提呈细胞(APC)功能低下,而不像Billingham等原先所提出的由新生儿抗原受体库的内在特性所引起。新生儿免疫系统早期不能对抗原产生强应答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新生儿的树突状细胞(DC)似不能给T细胞传递足够的共同刺激。当然,新生儿免疫应答低下不能仅以此解释。已有的研究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其他相关机理。
从适应性免疫的观点来看,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虽然不像APC功能低下对新生儿的低应答性那样重要,但是与成人相比,新生儿的T、B细胞对感染或免疫的应答也很低。新生儿中大多数T细胞为幼稚型(如CD45RA+型),从而使它们更依赖于共同刺激,而且相对于成人的CD45RO?+型记忆/效应细胞其功能更为有限。
将成人的幼稚T细胞(CD45RA+)与脐带血(CB)T细胞比较发现,CB T细胞对非生理性刺激(如与抗CD3抗体交联的抗原)应答较低,而对凋亡信号较敏感。这说明除APC功能低下外,新生儿T细胞抗原受体本身对信号反应弱。在对新生小鼠T细胞应答的长期研究中,Siegrist提供的实验结果表明,新生小鼠免疫应答倾向Th2型细胞因子的产生,这可能由能驱动Th1型应答的DC激活要求较高所致。对新生儿而言,是否存在Th2/Th1的不平衡尚不大清楚,但给予合适的刺激和实行恰当的免疫方案似能使新生儿T细胞转变成有效的Th1型细胞。然而CB T细胞对最主要的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的多形效应尤其敏感,更重要的是,IL-4能使T细胞免于凋亡,提示虽然不如小鼠身上观察到的确定,但存在一个使新生儿T细胞向Th2型细胞转变的倾向。
与T细胞相似,多数新生儿的B细胞不是记忆型的而是幼稚型的,对可溶性抗原应答低。然而,如果有合适的T细胞辅助,它们也可像成人B细胞一样增殖和产生抗体。因此,新生儿的T、B细胞一方面存在内在功能缺陷,另一方面在与其他受损害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时,由不完全刺激引起的缺陷。新生儿B细胞内在功能缺陷可由B细胞补体受体CD21表达减少加以解释,CD21是B细胞信号复合物的组成部分,此复合物能降低B细胞信号的激活阈值,特别是在对多糖抗原的应答时。还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新生儿的B细胞抗原受体库远不如成人富有多样性。很多观察资料显示,新生儿免疫球蛋白(Ig)分子的重链、轻链N端的变化频率、范围均低于成人。另外,对用b型流感杆菌(Hib)多糖菌苗免疫的新生儿的抗体分析提示,新生儿的抗体应答较局限,大多不能产生与保护作用有关的高亲和性抗体。
总之,新生儿对病原体攻击和免疫接种的低免疫应答发生在多个水平,理顺因果关系通常是个难题。在诸多造成新生儿免疫应答不理想的因素中最简单的是调节与效应细胞的不成熟。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在出生前缺乏抗原刺激,他们的免疫系统缺乏特异性记忆和系统记忆。有一种观点认为新生儿持续和反复接触抗原和炎性物质可使他们的免疫系统最大限度地激活,从而时刻预防病原体的入侵。
考虑到新生儿明显受到病原体的威胁,那么从自然选择的观点看,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生命早期的进化过程中一直都是一个不理想的免疫应答呢 也许答案依赖于对与超免疫应答病理相关问题的理解。Dougan报告了他在研究新生儿粘膜免疫时的两难处境。粘膜表面是许多病原体进入的关键位点,因此希望有强粘膜免疫应答。但因持续刺激这些位点而使其对每种抗原都发生最大炎性应答是十分有害的。在他的模型中这两种竞争结果间能达到一种平衡,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粘膜免疫应答似比其他类型应答低。在高度易感的新生儿中也可出现这种平衡,他们并不对每一种新抗原产生剧烈应答,否则同样会导致病理状态。
(三)攻克新生儿低免疫应答
尽管对引起新生儿低免疫应答性的机理还需进一步了解,但应用已有的这方面知识能显著改进全球免疫接种计划。面对巨大挑战,经过广泛交流与研讨,大家就改进疫苗策略达成了以下共识:(1)更安全有效的疫苗,如单剂疫苗;(2)对婴儿较早进行免疫接种;(3)更广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4)改进疫苗接种系统,如粘膜接种或DNA疫苗。每一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提出制造最佳疫苗的合理策略。
考虑到先天免疫的关键作用以及新生儿免疫系统在这方面的低应答性,研究和开发更强和更安全的佐剂很有必要。将多种细菌和它们的产物免疫实验动物都能显著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但由于毒性和其他副作用,它们并不适用于人体尤其是新生儿。Dougan经研究提出了仍保持细菌促炎能力的新的细菌佐剂脱毒策略,在粘膜佐剂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的研究中证实,通过定点诱变,LT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既保留了大部分佐剂性同时又显著减弱了毒性。然而,佐剂在婴儿中的应用仍然存在问题:究竟有没有一种方法能保留佐剂的有利方面(如增强免疫应答),又能消除与促炎特性相关的副作用。这种设计合理的佐剂是今后所需要的佐剂以能解决各种问题。
有学者提出研制新的和改良疫苗的策略。糖类在细胞间的高表达和它在同种病原体不同株间的相对保守性,使糖类疫苗具有很多优点。但它的免疫原性很低,对新生儿来讲更为明显。
增强糖类疫苗免疫原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将多价多糖抗原与载体蛋白结合。最近研制的Hib结合菌苗就是应用这种方法成功的一个例证。这种糖类结合疫苗在小于2月龄的新生儿中具有免疫原性,并能对新生儿产生保护作用。Bonnefoy等用小鼠作模型试验了两种极有希望的新载体蛋白,并显示优于最常用的载体蛋白破伤风类毒素。不管是多肽疫苗,还是多糖疫苗,结合蛋白都能增强免疫应答的强度、幅度和质量。
母体免疫及找出适合这种方法的最佳策略是另一个使婴儿早期获得完全保护的方向。胎儿在子宫内依靠母体的免疫系统抵抗感染。出生后,婴儿从乳汁中被动获得抗体,从而使这种保护得以继续。母源抗体的转移依赖于新生儿的FC受体,它也能维持成人血清IgG水平。利用母婴/母胎免疫转移系统是一个扩大婴儿免疫接种范围的好方法。人们对母体免疫和出生三个月内的婴儿进行疫苗接种的最大顾虑是,担心母源抗体会干扰婴儿对疫苗的自身免疫应答。但对新生儿对麻疹疫苗应答的深入研究显示,母源抗体的干扰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显著。如果其他疫苗也如此,那么这个新生儿免疫接种的理论问题可能不再如曾经预想的成为障碍。母源抗体干扰存在与否尚无定论,但人们还是达成了某些共识,即孕妇免疫能保护婴儿免患围产期传播的疾病及扩大新生儿接种覆盖率。Kasper等用B群链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Hib进行了许多母体免疫试验,结果证实在妊娠晚期使用灭活疫苗对母亲或胎儿都没有危险,并能使母婴都能得到保护。
感染或接种后T细胞的记忆功能的产生和维持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但目前仍没解决。遗憾的是研究者在这个基本问题方面没能为大家提供足够的信息。Beverley等提出大量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产生是长期和有效免疫记忆的关键。由此看来,采用合理的免疫方法以产生大量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应能显著提高新疫苗和现有疫苗的效果。
虽然DNA疫苗仍处于实验阶段,但DNA接种是极有希望的。尽管目前它对人和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的效果有限,但它们有许多潜在优点。研制安全的高度复制性载体(如甲病毒载体)可能是克服这些局限性的一种方法。DNA疫苗在免疫原性方面优于蛋白质疫苗,因为它能更有效地刺激细胞介导免疫和最重要的抗原特异性CTL的产生。对于某些病原体,尤其是病毒〔如丙型肝炎病毒(HCV)和HIV〕,特异性CTL应答产生的保护作用比中和抗体更重要。人们对接种后T细胞应答的了解是有限的,考虑到Th细胞和CTL在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作用,Zepp认为,应对接种后T细胞依赖性相关免疫应答进行更多的研究。
虽然要将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新知识用于实际还有一段距离,但淋巴细胞运输的动力学和机理是目前免疫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有研究观点论及感染期间各类淋巴细胞的寻靶和募集。
论述者强调了淋巴细胞迁移到免疫学相关部位如次级淋巴器官或感染处的重要性。用表达的趋化因子受体标记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类,不仅能了解表达这些受体的细胞功能,还能了解它们在免疫应答中的去向。Abrignani的研究表明,在非淋巴器官发生慢性感染的情况下,各淋巴细胞亚群,特别是那些与先天免疫有关的亚群,能特异性地向感染HCV的肝脏转移。一个使人感兴趣的话题是,对于慢性HCV感染,研究肝脏被淋巴细胞浸润可为阐明感染期间淋巴细胞迁移这个复杂且知之甚少的过程提供一个极好的模型。
尽管疫苗的研究和接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今后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为了使目前的免疫计划覆盖范围更广,迫切需要制定更好的全球统一的政策。专家呼吁扩大乙型肝炎、BCG、DPT、Hib等疫苗的接种覆盖率。从长远观点看,需要不断提出问题,及早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及确认知识的空白点(如新生儿免疫应答),从而使人们最终能够解决如何提供终身免疫保护的问题。Nossal认为只有不断增强科学界、企业界与政府间的合作,才能战胜预防接种的各种难题,并从利用机体自身防御抵抗感染因子的斗争中获益。
四、婴儿免疫接种核酸疫苗研究进展
(一)婴儿免疫的意义
业已证明婴儿免疫是免疫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婴儿大量接受医疗保健,婴儿免疫已成为达到高疫苗覆盖率的最好途径。然而,很有必要保护婴儿抵抗其出生后头几个月接触的病原体。分析因严重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而需住院的儿童的年龄分布,结果表明各个国家的平均年龄≤3个月。住院儿童的累积年龄频率分析证明对3或6个月龄婴儿即有保护作用的疫苗并不能保护50%或75%相应年龄的住院儿童。对于那些能引起婴儿疾病的病原体(如RSV或轮状病毒),在婴儿暴露年龄之前诱导保护性免疫是必要的。但也有必要预防婴儿暴露后数年才出现的疾病(如疱疹病毒感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出生后暴露于病原体的增长速度比防御机制的产生快得多,从而导致婴儿对严重传染病的年龄依赖性危险。
(二)婴儿对感染因子和疫苗抗原应答 的局限性
在婴儿期,机体对感染因子的很多防御机制还不成熟,包括炎症反应,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以及由B、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触发的防御机制。现在的问题是核酸疫苗能否解决婴儿对感染因子和疫苗抗原应答缺陷局限性方面的问题。在等待试验结果的同时,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分析限制婴儿对疫苗的B、T细胞应答的因素以及已知的核酸疫苗的特点。
婴儿免疫应答的限制因素有:
(1)新生儿免疫缺陷;
(2)婴儿免疫不成熟;
(3)残留的母体抗体。
新生儿免疫缺陷可导致新生儿中常见的两类严重感染:有荚膜细菌感染和胞内病原体感染。
婴儿的免疫排除胞外有荚膜细菌〔b型流感杆菌(HIB)、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的功能有缺陷:由多糖诱导的非T细胞依赖性B细胞活化以及成熟为分泌糖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均显著减少。这导致抗体依赖性调理作用和对细菌的吞噬作用以及补体级联的细菌溶解减弱。B细胞对多糖应答的缺陷持续到18~24月龄,它直接使机体对有荚膜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并使婴儿对细菌或病毒高度糖基化蛋白的应答受限。婴儿清除胞外病原体的替代机制也受到损害。目前,对婴儿体内抗原提呈细胞(APC)捕获和加工微生物使之成为提呈给人白细胞抗原(HLA)类限制性CD4T细胞的小抗原肽的能力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来源于几种动物模型的资料显示,婴儿T细胞应答产生的细胞因子在质与量上均与成人不同。细胞因子〔如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和其他TH1-依赖性细胞因子〕的减少预计会减少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活化,并减缓向高亲和力抗体成熟的速度。
1岁以内,限制免疫应答的因素大大超出新生儿期。多种抗原提呈系统的年龄依赖性免疫原性和需要多剂疫苗免疫反映了这一点。即使蛋白抗原的免疫原性比多糖出现得早,但它们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内免疫原性差,因此需要反复免疫。例如,完全免疫1名2月龄婴儿需要4剂HIB结合菌苗,而对15月龄以上的儿童仅需1剂。
(三)核酸疫苗与婴儿抗体应答
核酸疫苗第一个潜在的优点是能帮助识别可诱导婴儿早期应答的保护性抗原。从对HIB结合菌苗的研究中知道,对婴儿的免疫原性未必能根据成人对疫苗的应答预测。即使通过使用核酸疫苗而鉴定的抗原不以裸DNA形式应用,而是用其相应的蛋白质,但这种新型保护性抗原的识别对尚无疫苗的许多疾病来说是重要的一步。DNA免疫的另一个潜在优点是,通过同时接种疫苗和细胞因子基因提供婴儿期缺少的细胞因子。能否有控制地取得这种结果尚待研究。最后,人们希望核酸疫苗能诱导比现行疫苗持久的抗体应答,从而减少所需的注射次数。
如果不同的核酸疫苗可以方便混合会有助于设计出新型联合疫苗,那么免疫接种计划同样可简化。
(四)核酸疫苗与胞内病原体
新生儿免疫缺陷也可引起严重的胞内感染,如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细菌(结核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或其他感染因子(弓形体、衣原体、尿素原体)。自然杀伤(NK)细胞功能的降低,白细胞介素12依赖性TH1样CD4 T细胞诱导的减少以及IFN-γ产生的减少可以解释婴儿对胞内感染因子的易感性。结果,巨噬细胞杀伤作用和CD8依赖性细胞毒性减弱,致使细胞内感染因子得以存活。
虽然新生儿免疫缺陷限于出生后几周,但新生儿接触疫苗抗原会影响其嗣后的免疫应答。最近的试验表明,第一次接触抗原能使鼠T细胞应答停留于其初始状态,即TH1或TH2。因此,出生后早期接触疫苗抗原似有利于TH2样应答,能改变以后免疫应答的质量,并长时间损害TH1依赖性防御机制。
有报道认为,核酸疫苗是TH1样应答的强诱导剂,因此核酸疫苗一个潜在的优点是增强TH1样CD4 T细胞应答,及嗣后诱导CD8细胞毒性T细胞,而不存在免疫不成熟时使用某些活疫苗的危险。
(五)核酸疫苗与母体抗体介导
限制疫苗在婴儿中效果的最后一个确定因素是残存的母体抗体。通过胎盘和哺乳,母体抗体可在婴儿体内以一定的水平持续数月之久,并足以保护婴儿抵抗某些病原体,嗣后这些抗体逐渐减少,并在9~12月龄时消失。遗憾的是,有一段至关重要的时间,此时抗体低于保护水平,但仍有足够的滴度抑制婴儿对疫苗的应答。母体抗体抑制疫苗的典型例子有麻疹疫苗,在小于6月龄的婴儿中,疫苗应答几乎只在免疫前母体抗体已消失的儿童体内观察到。
因此,如果麻疹病毒广泛流行,那么婴儿对麻疹易感的关键时间在4~9月龄,此时抗体水平降低,并能经常获得免疫应答。婴儿对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应答中亦见到类似情况。有趣的是,高滴度母体抗体主要影响婴儿对3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应答,而不影响对1或2型的应答。
母体抗体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活病毒疫苗:根据尚未明了的规律,它还影响某些蛋白抗原,但不影响另一些抗原。例如,婴儿对百日咳全细胞菌苗中的灭活百日咳毒素(PT)的应答几乎只在免疫时没有抗PT母体抗体的婴儿体内观察到。然而,母体抗体并不干扰抗百日咳无细胞菌苗中PT抗体的诱导,或抗其他抗原(如HBsAg)抗体的诱导。
核酸疫苗若能克服母体抗体介导的抑制婴儿对疫苗的应答,那么这将成为核酸疫苗的主要优点。假定母体抗体的干扰主要是减少能被APC摄取并加工的抗原量,则有理由相信,核酸疫苗能够避免这种细胞摄取抗原的减少。母体抗体是否会干扰免疫应答的诱导,取决于被母体抗体损害的抗原识别的特异性机制以及核酸疫苗免疫后占优势的抗原识别的特异性机制。假定抗原对母体抗体介导的抑制的易感性可发生变化,那么核酸疫苗在母体抗体与某些抗原的存在下,更有利于免疫的成功。
(六)核酸疫苗在婴儿应用中的潜在缺点
核酸疫苗用于婴儿免疫的潜在缺点显然是安全问题:外源基因整合进快速分裂的婴儿细胞基因组的危险性会增加吗 在核酸疫苗改变TH1-TH2平衡后是否会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如在RSV灭活疫苗的初步试验中所观察到的那样
另一个问题显然是公众以及父母对仍让人担心的以DNA为基础的生物技术利弊的了解程度。这个问题至少需要大量的解释与保证,并且很可能在目前尚无其他方法可供选择的疾病预防方面取得成功。
五、全球儿童疫苗的最新状况 (附:美国最新推荐儿童免疫 程序)
全球每年有1 0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99%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且70%的死因由传染病引起。尽管疫苗用于预防已有多年,但由麻疹、破伤风和百日咳所致的死亡数仍超过200万,因此开发新的疫苗非常重要,不仅如此,更重要的还应将疫苗送到最需要的贫穷儿童中。自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实施“扩大免疫规划”(EPI)以来,疫苗的接种明显地降低了儿童的死亡率。目前,EPI指定的6种疫苗的覆盖率已从5%扩大至80%,然而由于某些疫苗(肺炎和腹泻)的缺乏,该规划尚未得到圆满实施。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引进一些新疫苗,以预防幼儿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轮状病毒的感染,如这些疫苗被适当使用将会明显地降低由肺炎和腹泻所致的死亡率。但这些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普遍使用还需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儿童疫苗的计划免疫涉及11种疾病;而在发展中国家,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只有6种,即结核、白喉、狂犬病、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麻疹。贫富地区儿童疫苗的使用情况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关注的是传染病的彻底消灭和疫苗使用的副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关注更多的仍是有疫苗接种的覆盖范围及如何将新疫苗列入计划免疫中。
(一)疫苗现状
1.肺炎球菌菌苗 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每年由肺炎球菌感染引起的死亡约有120万。肺炎球菌是引起肺炎、脑膜炎、中耳炎与窦炎的主要病因,其菌体的荚膜多糖抗原对2岁以下的儿童接种不能激发足够的抗体应答,而这一年龄组由肺炎球菌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最高。自从使用Hib菌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菌苗、菌体多糖与蛋白抗原相结合)后,此问题得以解决,因为这种结合菌苗可以增强抗体应答并确保再次接触菌体多糖时有足够的记忆免疫。该菌苗的三期试验取得了进展,已证明对菌血症与脑膜炎有100%的预防效果。有报告提示,在菌苗免疫组中,X线诊断的肺炎病例显著减少。该菌苗将很快在美国获准生产。这种结合菌苗可减少某些菌苗株血清型的携带,因而其广泛的使用可增加对菌苗株的群体免疫,但非菌苗株的感染仍可能存在。这种由7~11个不同的血清型组合的多联新菌苗大约可预防80%的儿童免除肺炎球菌感染,但各地血清型有差异。第二代肺炎球菌菌苗可由肺炎球菌蛋白如肺炎球菌自溶酶与菌体表面蛋白结合而开发,预计可有效预防所有血清型的荚膜菌株。
2.麻疹疫苗 疫苗接种已显著降低了麻疹的死亡率。然而。尽管有理想的疫苗用于预防,每年仍有11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麻疹。在发达国家,通常对12~15月龄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的接种,因为这一年龄组接种后的血清抗体阳转率高于12月龄以下的儿童。这些国家多数对大龄的儿童实行二次接种以提高抗体阳转率。然而在贫穷的国家,许多儿童往往在12月龄前死于麻疹,所以疫苗通常在6~9月龄时接种一次。对4~8月龄儿童进行Schwarz疫苗标准剂量接种后,其抗体阳转率低于9~11月龄儿童,且仍有许多儿童患麻疹;但在超剂量接种后,病死率即明显下降。由于非麻疹引起死亡的保护作用往往需早加强,因此尽管抗体阳转率低,在6月龄内的免疫接种仍可降低总体死亡率。目前对Schwarz疫苗的标准剂量降低总体死亡率的效果尚有争论,因此认为即使麻疹被消灭,对贫穷国家的儿童继续接种麻疹疫苗仍十分必要。有关消灭麻疹的目标,目前还未发现其动物宿主,疫苗效果也非常有效,但麻疹传染性强以致麻疹疫苗接种的覆盖率需要达到95%以上,然而要达到此目标却需多年的努力,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尽管如此,全球消灭麻疹的时机日趋成熟,如全美卫生组织(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已计划到2000年止在全美洲国家消灭麻疹。
3.嗜血杆菌菌苗 Hib菌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菌苗)在发达国家已经研制成功,目前在南美洲国家已开始使用,但还未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使用。WHO建议在需要的国家使用该菌苗,但多数国家尚无资料确定是否存在Hib的有关问题。流感嗜血杆菌与肺炎球菌一样,可引起肺炎和脑膜炎的诸多致死病例。但多数的嗜血杆菌性肺炎可能由多种血清型引起而并非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在一项肺炎儿童的肺内容物抽吸试验中显示,分离的32株菌株中有18株是未知型的,8株为非B型,6株为B型。在冈比亚的一项对照研究中显示,Hib结合菌苗可减少20%经X线诊断的严重肺炎,并可使总体死亡率降低6.1%。
4.轮状病毒疫苗 轮状病毒是儿童重型腹泻最主要的原因,每年可引起约80万儿童的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幼儿。发达国家儿童重型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年龄大于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在委内瑞拉一项大规模调查中发现,以恒河猴-轮状病毒研制的减毒活疫苗预防对2、3和4月龄的儿童口服有效,此疫苗在秘鲁、巴西、美国等国预防儿童发生重型腹泻的有效率达50%~60%。该疫苗于1998年在美国被获准生产,欧联盟于1999年生产,但还未被列入常规使用,因为其有可能引起肠套叠。其他轮状病毒疫苗正在研究中。
5.百日咳菌苗 全细胞百日咳菌苗效果可靠,对2~4月龄儿童的副作用小,目前在中等富裕以上的国家已广泛生产。近年,含有1~5个抗原的5种无细胞百日咳成分菌苗已获准生产。虽多数人认为含有的抗原越多效果越好,但这些菌苗的效果似乎与抗原的数量及抗体水平无关。在3、5和9月龄的儿童接种中,其副作用小于全细胞菌苗,但在2、3和4月龄儿童的接种中则与全细胞菌苗相似。除Connaught菌苗外,全细胞菌苗几乎与无细胞菌苗同样有效,但由于有其不利因素,许多高收入国家已经采用无细胞菌苗。英国和大多数低收入国家仍在使用其本国生产的全细胞菌苗。
6.结核菌菌苗 每年结核病死亡人数为:成年人200~300万、儿童10万左右。BCG是全球使用最早的菌苗之一,其预防结核病的有效率因地区不同从0~80%而不等,但对儿童的预防效果比成年人显著。HIV感染者易并发结核,然而BCG却不能用于有症状的HIV感染者或AIDS病人。目前的结核菌菌苗已有稳定的预防效果,以前生产的亚单位菌苗,其抗原成分来源于灭活菌,所以作用短暂,且保护力低。现在用活菌培养的抗原菌苗可对不同时相的细菌都发挥持续的作用。未来的菌苗保护力有可能通过接种分支杆菌的质粒DNA而产生,因为其编码的抗原可在被接种者中终身表达。值得关注的是DNA菌苗的安全性,到目前为止,在小范围的一期研究中还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
7.乙型肝炎疫苗 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肝炎,其中大多数是在儿童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到成年期死于肝肿瘤。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死亡也是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1992年WHO建议,乙型肝炎高发国家应该把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列入常规免疫程序。目前大约有90个国家已经实施。但在多数乙型肝炎高发的发展中国家还未能得到实施。
8.脑膜炎双球菌菌苗 A群脑膜炎双球菌约导致每年5万人死亡,其中三分之一是儿童。给3~4月龄和2、6岁的儿童接种A群脑膜炎双球菌多糖菌苗可激发长期的保护作用和群体免疫。由于儿童对A、C、Y和W135群多糖菌苗的抗体应答差,因此目前主要对A群和C群结合菌苗进行研制,这种结合菌苗有可能替代多糖菌苗。由于B群多糖不能诱导足够的抗体应答,因此有希望的菌苗应是将B群多糖与破伤风类毒素或与大肠杆菌k1的polysialic酸相结合进行研制。
9.水痘疫苗 水痘减毒活疫苗在日本已经使用许多年。1995年,该疫苗在美国获准生产,并被推荐在1~12岁的儿童中使用。其效果可达到90%,接种后即使出现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也较轻,通常无发热,水痘皮疹也不超过50个。此疫苗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尚未得到完全的确定。
10.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在一些国家已经被消灭了(美国在1974年,美洲国家在1991年),国际免疫日的策略已经成功地将发展中国家的脊髓灰质炎病例降至很低的水平。1996年WHO报告,全球有三分之二5岁以下的儿童口服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该病的传播仍时有发生。WHO的目标是到2000年止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11.风疹疫苗 在发达国家,风疹疫苗已使用了近30年。但在发展中国家,用该疫苗预防先天性风疹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许多国家尚缺乏此病流行的有关资料。
(二) 疫苗展望
1. 疟疾疫苗 由于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的耐药性及蚊子对杀虫剂的抗性,因此疟疾所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上升。开发一种有效的疫苗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有希望的。用经射线照射的子孢子进行免疫接种,可使人体产生对各种疟原虫完全的免疫。据试验显示,实验猴接种裂殖子后也可以产生免疫。理想的疫苗是将子孢子和裂殖子相结合。
2.艾滋病毒疫苗 自从艾滋病毒(HIV)感染流行以来,在亚撒哈拉非洲已有3 400万人感染,1 150万人死亡,其中四分之一是儿童。仅1997年,HIV感染就导致了50万儿童的死亡,其中80%在非洲。开发有效的疫苗难度较大,也很难找到有效地控制流行的方法。目前有一种联合成分的疫苗很有希望,即用HIV衣壳蛋白与HIV受体复合物(DC4+Coreceptor)相结合。用这种疫苗免疫大鼠后的血液可以杀灭96%的HIV分离株(24/25)。Vax Gen gp120亚单位疫苗的三期试验已经开始,从Canarypos活疫苗(含有HIV基因)的二期试验接种来看,gp100亚单位疫苗可激发一定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呼吸道病毒疫苗 肺炎球菌和嗜血杆菌是大多数儿童呼吸道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也可引起大量人群的发病和死亡。这一类病毒的严重感染大部分发生在6月龄以下的儿童,因为这一年龄组存在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其一是母体抗体对免疫反应的干扰;其二是幼儿对病毒表面糖蛋白的抗体应答差(由此提示,将糖蛋白与适当的蛋白佐剂相结合有可能提高对疫苗的敏感性);其三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在此人群的反复感染普遍存在,因而要提供长期而完全的免疫保护非常困难。流感病毒由于其抗原的易变性使得制备长期保护作用的疫苗有一定难度。目前研制的一种流感减毒活疫苗将在美国被批准生产。该疫苗由cold-adapted H2N2毒株的6个基因重组而成,使用107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对2月龄的婴儿进行常规接种,可激发良好的抗体应答。对照研究证实,其效果与灭活疫苗相当。预防副流感病毒感染的减毒活疫苗效果也正在被评估,其中一种牛型株(BPIV-3),经研究表明对婴儿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但对6月龄内具有母体抗体的婴儿则效果不佳。另有一株cp-45PIV-3毒株对6月龄以上的婴儿也能激发很好的抗体应答。至于RSV疫苗,最近发现经明矾吸附并通过离子交换提纯的RSV F糖蛋白亚单位疫苗在12月龄以上的儿童中使用安全有效,现正在进行新型免疫佐剂吸附试验。
4.腹泻病菌苗 菌苗用于预防沙门菌、大肠杆菌肠毒素和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已较成熟,其中有两种伤寒沙门菌菌苗已获准在发达国家的高危人群中使用。
美国医学研究院在有关21世纪疫苗报告中列出了优先发展的26种传染病和慢性病疫苗。其中有:巨细胞病毒疫苗、流感疫苗、B群链球菌菌苗、肺炎球菌菌苗、衣原体疫苗、幽门螺杆菌疫苗、丙型肝炎疫苗、单纯疱疹疫苗、人乳头状瘤疫苗、结核菌菌苗、淋球菌菌苗、呼吸合胞病毒疫苗、副流感疫苗、轮状病毒疫苗、A群链球菌菌苗、脑膜炎双球菌菌苗、志贺菌菌苗、莱姆病螺旋体菌苗、大肠杆菌菌苗、EB病毒疫苗等。目前,轮状病毒疫苗和莱姆病螺旋体菌苗已投入使用,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菌苗也将问世,大量的研究提示开发新疫苗仍是当务之急。
附:美国最新推荐儿童免疫程序
每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免疫实施顾问委员会(ACIP)都会重新研究儿童免疫程序,修订已使用疫苗的程序及新的法定可使用疫苗。此处提出1999年推荐的儿童免疫规程(表1-1-2),并解释了从1998年1月开始发生的一些改变。
从1998年1月份公布了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以来,ACIP、美国家庭医生学会(AAFP)和美国儿科学会(AAP)缩减了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的使用,而将新批准的口服四价轮状病毒疫苗列入规程中。另外,此推荐修改并阐明了为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母亲所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Hep B)的程序,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DTaP)的用法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结合疫苗和DtaP联合疫苗在2、4、6月龄婴儿中的使用方法。
最初两剂脊灰疫苗使用灭活疫苗
在全球消灭脊灰工作的过程中,随着人们不断要求降低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及父母和医生逐渐接受了灭活脊灰疫苗(IPV),ACIP、AAFP和AAP建议儿童常规免疫中脊灰疫苗的头两剂使用IPV。ACIP同时建议在2月龄和4月龄使用两剂IPV后,在12~18月龄和4~6岁再各使用一剂口服脊灰疫苗(OPV)。OPV仍是为预防野毒株暴发流行而进行的大面积普服的首选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Rv)
1999年8月31日一种为预防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胃肠炎的口服四价疫苗在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FDA)被批准。在婴儿2、4、6月龄时分别给一剂口服疫苗,这三剂作为初免要在1岁内完成。此疫苗也被ACIP纳入儿童免疫计划中(VFC)。但需一定时间和资源。
0~19岁人群使用的乙肝疫苗
从1999年8月27日开始默克(Merck)疫苗处停止生产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及11岁以下儿童使用的2.5μg/0.5ml的Recombivax HB乙肝疫苗,而生产5μg/0.5ml的Recombivax。该疫苗用于不论母亲HbsAg情况的所有的0~19岁接种疫苗者。另外,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除接种乙肝疫苗外,还应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注射乙肝丙种球蛋白。接种过一剂或两剂2.5μg/0.5ml的Recombivax HB乙肝疫苗的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及儿童可注射2.5μg/0.5ml或5μg/0.5ml剂量的疫苗以完成其免疫程序。通过注射2.5μg/0.5ml乙肝疫苗而完成初免的儿童不需要再接种。成人使用Recombivax HB的标准剂量仍为10μg/1.0ml。其它批准的乙肝疫苗的标准使用剂量未变。
百白破联合制剂(DPT)及DTaP
DTaP是用来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的疫苗。当不能得到DtaP时,可继续使用全细胞的DPT。Hib联合疫苗和Dtap结合疫苗不适用于婴儿Hib联合疫苗和Dtap结合疫苗的联合注射只准用于15~18月龄的儿童。研究表明,使用结合疫苗后,会降低婴儿对Hib的免疫反应,因此DtaP/Hib不能用于2、4或6月龄的婴儿。
六、青少年免疫预防策略
通过免疫接种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方法需要加强。新传染病(如艾滋病)的出现、老传染病(如白喉和结核病)的再现、传统治疗(抗生素)杀灭细菌(如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的失败提示,需将注意力转向预防。青少年正处于行为变化接触新传染病的年龄,因此,应接种预防新疾病(如性传播疾病)的疫苗及加强接种婴儿期已接受过的疫苗。以下对可用于青少年接种的疫苗作一概述。
(一)白喉菌苗
尽管白喉菌苗预防白喉有效,且在所有婴儿免疫接种程序中均包括白喉菌苗,但是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没有保护性抗体滴度,可能对产毒素性白喉杆菌易感。近期在前苏联地区的白喉流行5年中造成125 000多人发病,4 000多人死亡,此清楚地显示,如果放松抗白喉免疫接种的实施,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完成婴儿初免程序后,应定期进行白喉菌苗接种,可用小剂量白喉菌苗或DTP对青少年实施接种。
(二)破伤风菌苗
有时用传统的破伤风类毒素对青少年进行接种,然而并非有计划地接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保健机构建议,青少年疫苗接种应成为常规免疫程序。可用DTP接种。
(三)百日咳菌苗
近期研究显示,百日咳不仅是一种新生儿和婴儿疾病,在青少年和成人中当由百日咳全细胞菌苗提供的免疫力降低时,亦可引起相当高的百日咳杆菌感染发病率。过去可能由于百日咳全细胞菌苗的高反应原性,因此从未考虑对青少年实施百日咳菌苗接种。然而近期有效的无反应原性的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的研制使青少年接种容易实施。新菌苗单用或与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合用是控制百日咳在人群中传播的有效工具。对青少年和成人的有计划接种可望在青少年中预防百日咳,并阻止百日咳杆菌在人群中传播。青少年和成人的接种可使易感人群减少,最终消灭百日咳。
(四)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疫苗
已有推荐用于婴儿和在某些情况下用于成人和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丙型肝炎疫苗正在研制中。一种基于包膜蛋白的重组丙型肝炎疫苗已显示能保护黑猩猩抵御感染,并有望在今后2~3年内问世。随着青少年性活动的增多,乙型和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因此有计划地对青少年接种乙型和丙型肝炎疫苗将是控制感染和预防终身肝病(在许多病例中它是肝癌的首要病因)的有效方法。应极力推荐青少年接种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并有计划地建立青少年保持联系制度,以便其他疫苗(丙型肝炎疫苗)批准使用时较易接种。
(五)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疫苗
麻疹、腮腺炎、风疹活疫苗(MMR)已广泛成功地用于婴儿接种。目前已知,大规模婴儿接种不足以获得终身免疫力,已有许多在青少年中麻疹爆发的报道。因此,为提供长期持久的免疫力,应推荐给青少年加强接种MMR。芬兰的2剂MMR策略显示是成功的。与MMR联合的水痘疫苗的有效性为这种疫苗纳入青少年常规免疫提供了机会。
(六)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疫苗
单纯疱疹病毒(HSV)、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均属疱疹病毒科。HSV-2和EBV感染在青少年中常见。已研制出抗此3种病毒的重组疫苗,正在进行Ⅱ和Ⅲ期临床试验。这些疫苗可能在今后几年中问世。一旦疫苗问世,应努力实施大规模接种。
(七)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疫苗
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是最可怕的性传播感染因子。目前仍无法控制。近十年来研制的疫苗几乎都是重组表面糖蛋白(gp120和gp160),至今未获成功。已决定不对这些疫苗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因为它们不能诱生中和HIV临床分离株的抗体。虽然疫苗接种是极其需要的,但是预计近期内不会有疫苗,必须依靠新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如果有安全有效的HIV疫苗问世,应推荐给青少年进行免疫接种。
(八)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
6、11、16和18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均为性传播病毒,分别引起生殖器疣和宫颈癌。近期在用杆状病毒或酵母表达病毒空核壳及用细菌表达非结构蛋白上已取得很大进展。重组核壳能诱导病毒中和抗体,可望成为有效的疫苗预防病毒感染。临床试验已开始,如果有效,这些疫苗可能成为预防一种性传播疾病和一种最常见癌症的最有力的工具。
(九)脑膜炎球菌菌苗
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在青少年中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使用的多糖菌苗已显示在预防成人(尤其是新兵)疾病中极有效。然而多糖菌苗仅诱导初次非T细胞依赖性免疫应答,没有免疫记忆。能诱导长久免疫记忆的结合菌苗可最终解决预防A和C群脑膜炎球菌感染问题,当有B群脑膜炎球菌菌苗时亦可用其预防B群脑膜炎球苗。
(十)流感疫苗
最近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建议,对具有发生流感并发症高度危险的青少年需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对密切接触流感并发症高危人群的青少年应接种疫苗。应鼓励在学校住宿的学生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以减少流行季节学生缺课。此外,任何青少年都可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以减少他们获得流感感染的可能。
(十一)肺炎球菌菌苗
目前使用的肺炎球菌菌苗为23价肺炎球菌多糖菌苗。对患慢性病伴有发生肺炎球菌病或其并发症危险性的青少年应接种肺炎球菌多糖菌苗。对高危青少年和肺炎球菌抗体水平迅速下降的青少年,建议在初次接种5年后再接种。
目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公布了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的建议,要求加强青少年疫苗接种。CDC提出了新策略:通过建立对卫生保健机构的常规就诊来加强对11~12岁青少年的接种,目的为了:(1)对以前未接种过水痘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或第2剂MMR的青少年进行接种;(2)提供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加强免疫;(3)对某些青少年推荐接种其他疫苗;(4)提供其他推荐的预防服务。
七、预防接种危险因素分析 及其对策
安全注射是指疫苗或药品用安全处理过的灭菌器材进行注射。不安全注射可以引起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等疾病的传播。我国不安全注射情况非常严重,1996年全国计划免疫第三个85%目标审评显示:在3 066个村级接种点中,能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的仅为33.5%。不安全注射造成血源性传染病传播的危害性不断增加,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卫生部于1997年4月下发了《1997~2000年全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规划》,确定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目标,但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资料,有学者就此展开研究,目的是揭示当地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保证2000年我国实现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目标提供经验。
(一)材料与方法
1.本研究所掌握的有关标准
(1) 正确的煮沸消毒时间20~30min;(2)正确的高压消毒时间15~25min;(3)煮沸消毒注射器保存期1天;(4)高压消毒注射器保存期1周以内;(5)接种点每次应准备清洁注射器的数量为应接种儿童数的1.2倍。
2.研究对象及方法 选择湖北省应城市、云梦县为现场研究地点,通过小组访谈、深入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资料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预防接种管理者、预防接种人员和被服务对象进行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1.本情况 应城市和云梦县处于湖北省中部,应城市有149个村级接种点,乡防疫员88人,村乡医497人。云梦县有村级接种点298个,乡防疫员77人,村乡医378人。属于经济比较好的县市。两县均自1978年开始正式启动计划免疫工作,均没有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制。
2.消毒情况
(1) 不正确表现:主要有:①消毒时间不够或太长;②使用已过保存期的玻璃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③没有将针管和针筒分离消毒。
(2) 分布及严重程度:由表1-1-3可见,在调查的253个村医中,应城市55.0%的村医消毒不正确,云梦县50.0%的村医消毒不正确。两县平均有52.6%(133/253)的村医消毒不正确,其中高压消毒不正确率为74.4%,煮沸消毒不正确率为42.1%。经X2检验,不正确消毒操作与县别、性别、村医职称、年龄以及服务地村民收入差异无显著性。而与村医的文化程度和从医时间长短有关。
表1-1-3 村医不正确消毒分析
特征 分组 村医数 高压消毒人数 不正确操作人数 煮沸消毒人数 不正确操作人数 不正确总 百分率(%)
(1) (2) (3) (4) (5) (6) (7) (8) * *
县 别 应城云梦 149104 5325 4315 9385 3837 55.050.0
文化程度 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以上 221375440 2351724 23195 201023716 1444107 72.754.735.230.0
从医时间* <1010~20~30~ 51888727 2418306 157152 27705721 9271816 47.138.637.966.7
村民年收入(元) <12001200~1800~2400~ 20816115 49864 32542 159851 93530 60.162.563 .640.0
注:*指以该特征分组,差异有显著性 * * (8)=〔(5)+(7)〕/(3)
进一步分析表明,不正确煮沸消毒主要集中在从事计划免疫工作时间30年以上组和年龄50岁以上的村医,而这部分村医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小学。正确高压消毒主要集中在中专及以上组,可见高压消毒要求比较高,专业性比较强。
3.?注射操作情况
(1) 不正确操作的表现:主要有:①直接重复使用同一个针头和针管;②只换针头不换针管;③只用酒精棉球擦一擦针头,就给另一个孩子注射。
(2) 分布及严重程度:调查发现,27.3%的村医注射操作正确,72.7%的村医操作不正确,这其中包括56%的村医在见到回血后才换针头,其余的村医根本就采用多人一针。村医不正确注射操作在应城为65.8%,云梦为82.7%。村医的不正确注射操作与村医性别、职称、年龄、从医时间长短以及村医的年收入无关。是否正确操作与被服务地的村民年收入有显著性联系(X2=13.18,P=0.0043),村民收入越高,正确操作率也越高,这可能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有关。
4.?村医不安全注射构成分析:在88.1%(223/253)的不安全注射中,82.5%(184/223)的村医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59.6%(133/223)的村医消毒不正确。其中单纯由于执行“一人一针一管”的占40.4%(90/223),单纯由于消毒不合格或使用过保存期的注射器的占17.5%(39/223),两者都有的占42.2%(94/223)。可见要促进安全注射必须同时重视消毒和注射操作两个方面。
5.?不安全注射影响因素
(1) 安全注射知识不足或理解不正确在定性调查中,有16名村医认为煮沸消毒和高压消毒效果有一样的,占34.8%(16/38);有32名村医认为接种工作中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不会传染疾病,占69.6%(32/46),有17.4%(8/46)的村医认为只要见不到回血就可以不换针头,如果有回血或手碰到针筒就必须换针筒,否则就不安全。另6名村医(占13.0%,其中4名中专毕业,2名高中毕业)虽然认为接种疫苗必须更换针头和针管,但没有一人能回答出传染疾病的原因。
(2) 有安全注射的知识,但不相信: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村医由于没有亲眼见到由于自己的注射给被注射对象传染了疾病,因此对自己的不安全注射行为产生了潜在的鼓励和正性影响,虽然有安全注射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实际工作中并不按照要求去做。第二,县、乡级管理人员本身没有“一人一针一管”的意识,认为只换针头即可。在调查的48位县、乡级计划免疫管理人员中有35.4%认为只换针头不换针管是安全或比较安全的。乡医在培训中只强调了必须换针头,这实际上默许了不换针筒也可以。第三,有些村医认为“采用‘一人一针,多人一管’比较放心”,没有发现出过事故,而且已养成操作的习惯;认为采用一人一针一管很麻烦,既增加了劳动量和成本,又不多挣钱。
(3) 社会监督不力:被服务对象关于清洁注射的知识不正确,不能有效实施监督。儿童家长几乎一致认为因为针头已接触过别人,而针管还是干净的,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大夫是干这一行的,一切都听他(她)的”。
(4) 部分疫苗包装太大在座谈中37.5%的村医和22.6%的管理者认为疫苗包装太大是影响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原因之一。
(5) 缺乏必要的安全注射器材
①消毒器材短缺或落后:调查发现,在253个接种点中,拥有高压消毒锅72个,占28.5%,有175个接种点使用普通锅煮沸消毒,占69.2%,有6个接种点单纯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占2.4%。
②普通注射器数量不足:在253个接种点共有1ml玻璃注射器2 012个,平均每个接种点有8个。253个接种点中注射器数量符合卫生部标准的103个,占40.7%,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接种点的注射器数量不能满足一人一针一管的要求。
(6) 疫苗在接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接种现场选择不正确:接种场所应尽量选择宽敞清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的室内进行。
如果接种场所窄小拥挤,就会出现错种、漏种、重种现象。如果疫苗被阳光直射,或在阳光直射下进行接种,这样会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活疫苗,导致无效接种。
②禁忌症掌握不好:有的接种者未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种,如为儿童用热水送服脊灰糖丸,或服糖丸后立即喂奶饮热水,有的接种完回家后,就在接种部位上热敷,这些现象会致使抗原被灭活。
③消毒方法不当:现在使用的消毒液90%以上是酒精,在接种过程中如果酒精与疫苗直接接触就会杀灭活疫苗,导致无效接种。
④接种剂量不准确:在相同接种途径下,接种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随意减少或增加剂量都会影响产生免疫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接种次数:未完成全程免疫,注射器不配
套:注射器内残留量多,使注射剂量减少;针管与针头接触不良:造成疫苗外溢,剂量不够;稀释液不配套:造成抽取稀释液减少或过多。百白破类吸附制剂,易沉淀,在使用前未将疫苗摇匀,会造成人份疫苗间抗原浓度高低不等。
⑤疫苗暴露时间过长:疫苗打开或稀释后应在半小时内用完,如果疫苗打开或稀释后暴露时间过长再次使用,会产生无效接种。
⑥接种途径错误:各类疫苗的接种途径不尽相同,且有的疫苗因剂型不同,接种途径亦不一致,在实施中稍有疏忽,即因接种途径错误而影响免疫效果。例如:含氢氧化铝佐剂疫苗,一般注射深部肌肉,如改作皮下注射就会影响免疫效果,也会加重副反应。HBV臀部注射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效果好。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免疫学与医学
免疫学的发展及其向医学各学科的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免疫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药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等。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免疫学的发展必将在恶性肿瘤的防治、器官移植、传染病的防治、免疫性疾病的防治、生殖的控制,以及延缓衰老等方面推动医学的进步。
二、免疫学与生物学
免疫系统对自己与非己的识别,以及对自己成分的免疫耐受和对非已成分的免疫应答,都涉及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内信号传导和能量转换等生命过程的基本特性。
免疫系统的功能受遗传控制。目前对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遗传控制还知之甚少。免疫遗传学的研究第一次揭开了机体生理功能系统的遗传控制机制。这对在基因水平研究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细胞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都伴随有膜表面标志的变化。在发育的任何阶段发生恶性变的免疫细胞,都具有其固有的、特定的膜标志。这些不同分化阶段的恶性肿瘤细胞是研究细胞恶性变机制的理想模型,对研究恶性肿瘤发生学具有重要意义。
MHC基因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的等位排斥现象的研究、免疫球蛋白以及其他免疫分子基因的研究、对DNA结合蛋白调节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等都大大地丰富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促进了对真核细胞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的认识。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单抗的应用给生物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免疫组化技术与分子杂交技术的结合,使得对基因及其表达的研究可达到定量、定性、定位的程度。显然,免疫学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免疫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回顾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免疫学每一步重要进展都推动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免疫学在抗感染方面的巨大成功,促进了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应用,有力地控制了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在过去30年中,免疫学的巨大进展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用细胞工程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用基因工程产生的细胞因子为临床医学提供了一大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药物。这些新型药物主要着重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则副作用较少,因而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传统药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以免疫细胞因子和单克隆抗体为主要产品的生物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部门。话说基因疫苗
疫苗是提高人体免疫力来达到预防疾病的一种生物制品,它基本上是由微生物及其所含成分制成。在习惯上,人们把由细菌制成的称为菌苗,把由病毒制成的称为疫苗。也有通称之为疫苗的叫法,把菌苗泛指在内。
现在应用的疫苗,有三种类型,并各有其优缺点。第一种是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能感染人体而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如小儿麻痹糖丸就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口服后可预防小儿脊髓灰质炎。由于这类疫苗中的病毒仍有一定的活性,因此有些人接种后会发生副作用,不能很令人满意。第二种是灭活的死疫苗。这类疫苗已将病毒杀死,安全性很好,但由于推动人体感染能力,产生的免疫效果比减毒活疫苗要差,而且要多次强化免疫,如钩端螺旋体疫苗即属此类。第三种是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它是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表达出病毒的一段无毒性序列制成,如国外的乙肝疫苗。这种疫苗安全性很好,预防效果与灭活疫苗相似,但要多次强化才行。因而,可以说传统使用的疫苗尚不足以满足人们提出的安全、有效、简单、经济的高要求。为此,许多科学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研究。直至最近四五年,国外终于研制和发展出一种针对上述需要的新疫苗,那就是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又叫脱氧核糖核酸疫苗(DNA疫苗)。所谓基因,简单地说是指决定一个蛋白质分子组成的最短长度的一段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是决定一种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故基因疫苗就是DNA疫苗同义词。
人们利用特殊的对应基因,直接注入到人或动物体内,使之产生免疫力,在1991年获得实验结果。目前,艾滋病基因疫苗已进入临床前阶段。在一组受试猴子中,几乎100%产生对艾滋病病毒的抗感染作用。令人鼓舞的另一结果是已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大猩猩,注入特殊对应的基因疫苗后,其体内的病毒数量减少,至半年后已检测不到艾滋病病毒的存在。这些研究表明了基因疫苗不仅安全性高,而且从阻止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和清除已被病毒感染细胞的两个方面产生防治效果。
基因疫苗不仅可用于病毒感染,还可用于防治肿瘤,其主要优点为可以诱导很有效的专一性T杀伤性细胞,后者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基因疫苗的安全性极高,一是无直接副作用,二是无间接副作用。换句话说,就是不存在对人体的毒性,机体耐受性好,输注疫苗不引起其它疾患。1995年4月,经美国FDA批准进行了首例应用基因疫苗的人体临床试验。因而,可以看到其实际应用已指日可待了。典型例题二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上风靡一时打鸡血,说鸡血输入人体后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
解析 这种说法和做法是错误的,而且还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险性,人和鸡是两种不同物种的生物,人和鸡的血型完全不同,鸡血进入人体后;如果极少量,会成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如果量多一些,会由于血型不同,造成溶血,直接威胁着人的生命。所以这种说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由此可见,本题是考查我们有关抗原和抗体、免疫和过敏,以及输血和血型等多个知识,也考查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考查我们的科学素质的题。有了正确的科学的观点、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明辨是非。
答案:错误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
(2)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3)理解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4)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态度观念目标
(1)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种人痘预防传染病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典型例题七
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粘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解析】这是考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关系的试题。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通过皮肤、粘膜、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等构成的第一、二道防线,有效地抵御了进入机体的各种病原体或其他有害异体的物质,对机体起到重要保护作用。但是,对一些致病能力强的抗原,还有赖于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免疫作用,予以消灭。特异性免疫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是人人都有的一道天然防御系统,特异性免疫系统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特异性免疫的形成,也会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此题的主要思维障碍实际上是对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
故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是:
①明确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免疫的基础,没有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将难以形成,对机体的保护也难以实现。
②掌握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有关知识。
【答案】D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已证明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存在一组复杂的免疫系统。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识别区分“自己”与“非已”成分,并能破坏和排斥“非已”成分,而对“自己”成分则能开成免疫耐受,不发生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的自身免疫稳定。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器官根据它们的作用,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禽类的法氏囊(腔上囊)、哺乳类动物和人的胸腺和骨髓属于中枢免疫器官。骨髓是干细胞和B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法氏囊是禽类B细胞发育分化的器官。胸腺是T细胞发育分化的器官。脾和全身淋巴结是周围免疫器官,它们是成熟T和B细胞定居的部位,也是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此外,粘膜免疫系统和皮肤免疫系统也是重要的局部免疫组织。
免疫细胞的广义的概念可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系、单核吞噬细胞系、粒细胞系、红细胞以及肥大细胞和血小板等。
免疫分子可包括免疫细胞膜分子,如抗原识别受体分子、分化抗原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以及一些其它受体分子等。也包括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面和分泌的分子,如免疫球蛋白分子、补体分子以及细胞因子等。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中枢 周围 膜型分子 分泌型分子
法氏囊(禽类) 脾淋巴结 干细胞系淋巴细胞系 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 免疫球蛋白分子(Ig分子)
胸腺 粘膜免疫系统 单核吞细胞系 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 补体分子(C分子)
骨髓 皮肤免疫系统 其它免疫细胞 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MHC分子)其它受体分子 细胞因子(CKs)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主要表现
1、不明原因发热,关节痛、关节炎、不伴关节畸型
2、面部蝶形红斑,日晒后加重
3、口腔溃疡
4、肌肉疼痛、肌无力
5、指(趾)端发青紫,冬天明显
6、脱发
7、淋巴结肿大
8、癫痫或精神症状
9、溶血性贫血、蛋白尿或管形尿
若发现自己有上述表现,须速到皮肤专科就诊作进一步的检查,明确诊断,以免耽误病情,错过诊治时机,因为本病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方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1、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较快抑制免疫反应和较强的抗炎作用。是最常用的治疗药物。近年采用的激素冲击疗法提高了危重症的缓解率,但是激素也有不少副作用,导致肥胖、多毛、各种感染、高血压、青光眼、糖尿病、消化道溃疡、出血、精神症状、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
2、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反应使自身抗体生成减少,用于大剂量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激素减量,病情复发或有心、肾、脑等重要器官受损的重症患者。近年,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或与甲基强的松龙配合的双冲击疗法、氨甲喋呤鞘内注射以及环胞霉素A、霉酚酸酯等药物的应用,使顽重症疗效有所提高,但毒副作用较多,可导致脱发、胃肠道反应、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损伤、月经紊乱或闭经、并发各种感染等。另外环胞霉素A、霉酚酸酯价格昂贵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3、丙种球蛋白:大剂量球蛋白静脉注射通过抗体封闭作用治疗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不能控制的难治性患者、国内外均有成功经验。但此法对不同的病人疗效差异很大,也有一定副作用。价格昂贵应用受限。
4、血浆置换、双重滤过、血浆吸附:能迅速减少血液中的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较快改善病情,但仍属短期缓解病情的权宜疗法,需和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配合应用。也有并发感染、凝血障碍、水和电解质失平衡等副作用。而且价格昂贵。
5、骨髓移植、基因疗法:尚在初步研究中。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最典型的自身免疫病,可以伤害皮肤、粘膜、浆膜、血管、关节、心、肾、肝、脾、肺、胃肠、血液、淋巴等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病情复杂而凶险,治疗困难。目前认为该病是因遗传、内分泌和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引起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过量的自身抗体而发病。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等西医药在于抑制亢进的免疫反应,而中药则侧重于通过整体性调节重建免疫功能自稳状态。因此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标重于治本,在缓解病情方面有较强优势,对于发病初期和活动期特别是单用中药短期难以阻断病情发展的急危重症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但是,红斑狼疮又是一种慢性而且容易复发的疑难病症,从长远观点看,中药治疗的整体调节和辩证论治,治本多于治标,在增强疗效减少激素的副作用,预防感染减撤激素稳定病情防止复发,保持长期缓解纠正易患体质,实现整体康复等多方面具有优势。大量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已证明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或用单纯中药治疗。是目前使狼疮患者康复的最佳疗法。
四、红斑狼疮的发热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许多系统和脏器。小儿多发于女性学龄儿童,临床常伴见发热等症,现将本病发热特点及处理原则介绍如下。
临床若见学龄女性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不规则发热,体温呈低热或高热,经抗菌素治疗无效,且伴见下列症状时,当高度警惕此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蝶形或盘状的红斑,关节痛伴多脏器损害,脱发,口腔溃疡,血管炎等。此时应进一步做有关化验检查,若血沉明显增快,抗DNA及ENA抗体阳性,抗核体阳性且滴定度高,狼疮细胞阳性,补体C3降低等,则可诊断本病。
本病发热与幼年型类风湿病发热均可伴见皮疹、关节痛等证,临床应注意鉴别。通常幼年型类风湿病不侵犯肾脏,而系统性红斑狼疮则最易累及肾脏且往往出现较严重的损害。此外幼年型类风湿病检查补体C?3不降低,抗DNA抗体则呈阴性。
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发热,除身热较高,需对症降温处理外,目前西药主要采用强的松、甲基强的松龙、环磷酰胺等药治疗本病,随整个病情的好转,身热亦会渐趋缓解。因该病属慢性疾患,治疗可能需要维持数年,临床应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日晒火毒,用药不当等致病,其发热或缘于热毒炽盛,或因于阴虚火旺,临证应予明查。
因热毒炽盛所致发热,通常体温较高,同时伴见烦渴,皮疹色鲜红等症,临床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因阴虚火旺所致发热,一般多呈低热,同时伴见口干咽燥,斑疹色暗红等表现,临床可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
此外临床尚可选用中成药如犀角地黄丸、犀角化毒丹、狼疮丸、紫草丸等药,以清热解毒凉血,对退热降温有一定功效。经典免疫学时期
这一时期起始于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其特点是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从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它的发展是与微生物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并成为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这一时期内的重要成就如下述。
1.牛痘苗的发明 继人痘苗之后,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首推牛痘苗的发明。它不但弥补了人痘苗的不足,并且可在实验室大量生产,于1804年传入我国后很快代替了人痘苗。
牛痘苗的发明应归功于英国医生Jenner,他观察到挤奶女工在患过牛痘后不易得天花病的事实后,通过对牛痘苗人体的长期实验,确证接种牛痘苗后可以预防天花,并对人体无害。在1793年发表了他的牛痘苗著作,为人类传染病的预防开创了人工免疫的先声。
2.减毒疫苗的发明 免疫学的发展自Jenner发明牛痘苗之后,停滞了将近一个世纪。进入19世纪后微生物学在法国免疫学家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Koch 等人的努力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方法学上创造性地解决了细菌的分离培养,从而能获得纯种细菌,为人工菌苗的制备创造了条件。Pasteur更有意识的研究获得减毒菌株的方法,通过系统的科学实验,终于发现了应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可获得减毒菌株。
在1881年 Pasteur应用高温培养法获得了减毒株,从而制备了炭疸菌苗。其后他又将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获得了减毒株,从而制备了炭疸菌苗。巴氏减毒菌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建立了基础。
3.抗毒素的发明 德国学者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于1890年在Koch研究所应用白喉外毒素给动物免疫,发现在其血清中有一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将这种免疫血清转移给正常动物也有中和外毒素的作用。这种被动免疫法很快应用于临床治疗。Behring于1891年应用来自动物的免疫血清成功地治疗了一个白喉患者,这是第一个被动免疫治疗的病例。为此他于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4.补体的发现 19世纪末,继抗毒素之后,又限快发现了免疫溶菌现象。Pfeiffer(1894)用新鲜免疫血清在豚鼠体内观察到对霍乱弧菌的溶菌现象。Bordet发现如将新鲜免疫血清加热60℃30分钟可丧失溶能力。他认为在新鲜免疫血清内存在二种不同物质与溶菌作用有关。一种对热稳定的物质称为溶菌素即抗体,有特异性,另一种对热不稳定的物质,可存在于正常血清中,为非特异性成分,称之为补体。它具有溶菌或溶细胞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需有抗体存在才能实现。
5.血清学方法的建立 在抗毒素发现以后的10年中,相继在免疫血清中发现有溶菌素、凝集素、沉淀素等特异性组分,并能与其相应细胞或细菌发生反应。其后将多种不同的特异性反应物质统称之为抗体。将能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统称之为抗原,自此建立了抗原、抗体的概念。在此期间建立了各种体外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学技术如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等方法,为病原菌的鉴定和血清抗体的检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从而大大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学和流行病学调查,而动物免疫血清的制备又开创了被动血清疗法。
6.免疫化学的研究 抗体发现后一方面对临床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抗原、抗体的理化性质,抗原和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化学基础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逐渐形成了免疫化学的研究领域。
免疫化学研究初期首先从Landsteiner(1910)等人应用偶氮蛋白的人工结合抗原,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化学基础开始的。Heidelberger等人用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进行了抗原和抗体反应的定量研究。Marrack(1934)提出了关于抗原抗体反应格子学说,从理论上解释了血清学反应象。Tiselius和Kabat(1938)建立了血清蛋白电泳技术,从而证明了抗体活性存在于血清丙种球蛋白部分,其后建立了分离纯化抗体球蛋白的方法为抗体理化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了基础。此后研究的重点转向对抗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在40年代还建立了蛋白质抗原性分析的新方法,如Elek、Oudin及Ouchterlony等人建立的凝胶扩散法。Grubar(1953)等人建立的免疫电泳技术促进了对蛋白质抗原性的免疫化学分析,从而发现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使抗体的纯化遇到了困难,因而对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免疫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对抗体分子不均一性有了本质的了解,改进了研究材料,才使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7.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Ehrlich在Behring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抗体产生的学说。在1897年他首先提出了抗体生成的侧链学说,也是受体学说的首创者。他认为抗毒素分子存在于细胞表面上,当外毒素进入体内后与之特异结合,并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毒素分子,自细胞表面脱落入血流即是抗毒素。他的学说在当时未能得到大多数免疫学家的支持,并遭到一些学者的责难,致使他的学说长期淹没无闻。
在30年代Haurowitz等人认为抗体分子的结构是在抗原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并提出了抗体生成的模板学说(template theory)。在分子遗传学的影响下Pauling等人又进一步对模板学说进行了修正,认为抗原是通过干扰胞核DNA而间接影响下形成的,并提出了抗体生成的模板学说(tenplate theory)。在分子遗传学的影响Pauling等人又进一步对模板学说进行了修正,认为抗原是通过干扰胞核DNA而间接影响抗体分子的构型,提出了间接模板学说。总之这一学说不承认产生抗体的细胞在其膜上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而是以抗原为主导,决定了抗体的特异结构。这一学说主宰了以后近30年的免疫学进展。它比较片面地强调了抗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而忽视了机体免疫反应的生物学过程。回避了机体免疫反应的基本生物学规律棗“自己”与“非己”的识别作用,从而忽视了对免疫生物学应有的重视与研究。直到细胞系选择学说提出后才使免疫学又有了新的进展。药物过敏反应时的急救措施
药物过敏反应常由药物的降解产物或杂质引起,通常与用药剂量无关,仅见于少数特异体质病人。特异体质病人即使是使用常规剂量或者极小剂量时同样会发生过敏反应。药物的过敏反应一般发生在用药的当时或片刻之后,也有的发生在用药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药物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药物热、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其中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
常见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唑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普鲁卡因、精制破伤风抗毒素、磷霉素钠、复方新诺明、细胞色素C、各种疫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黄连素等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其中青霉系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各种药物过敏反应的首位,约占用药人数的0.7%~10%,其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也最高,占用药人数的0.004%~0.015%,其中过敏性休克发病最急骤,危险最大,通常在注射后数秒钟(甚至在刚注射的一瞬间)发生。也有在数分钟到半小时或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发生。注射青霉素停药72小时以上者,必须重新进行皮试,阴性者方可再用此药。另外,换用不同厂家生产或不同批号的青霉素,亦必须皮试,阴性者方可再用。另外,卫生部规定青霉素制剂(包括长效制剂、半合成制剂),不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即使是口服给药),用药前都要做皮肤试验,阴性者方可使用。近年,卫生部审核批准青霉V钾片免做皮肤过敏试验。总之,青霉素皮试呈阳性者禁用青霉素类各种制剂。
发生过敏反应怎么办?具体做法是:
①一旦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此药,并尽快送医院治疗或抢救,离医院远的可先就地治疗并抢救。然后送医院进一步检查与处置。
②如果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应给抗组织胺药物,肌肉注射或静脉给药,如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维生素C、地塞米松、赛庚啶、扑尔敏、敏迪、息斯敏、皮炎平霜、1%氢化可的松软膏、樟脑酊等。
③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应分秒必急地抢救,立即使病人头低位躺下,皮下注射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1.0毫克(小儿酌减),也可用0.1~0.5毫克缓慢静推(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10毫升)。若皮下注射或肌注肾上腺素疗效不好,可改用4~8毫克静滴(溶于5%葡萄糖500~1000毫升)。呼吸困难时可缓慢静脉注射氨茶碱0.25~0.5克,同时人工呼吸,按病怀需要可给氧、保温,并注意维持呼吸与循环功能。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一、造血干细胞的起源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它不是组织固定细胞,可存在于造血组织及血液中。造血干细胞在人胚胎2周时可出现于卵黄囊,第4周开始转移至胚肝,妊娠5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为干细胞的主要来源。在造血组织中,所占比例甚少,如在小鼠骨髓中105核细胞中的有10个,在脾中105有核细胞中只有0.2个。
二、造血干细胞的形态
干细胞是一种嗜碱性独核细胞,其大小约为8μm,呈圆形,胞核为圆形或肾形,胞核较大,具有2个核仁,染色质细质而分散,胞浆呈浅蓝色不带颗粒,在形态上与小淋巴细胞极其相似,但淋巴细胞体积较小,染色质浓染,核仁不明显且有细胞器。因此很难用形态学识别干细胞,并与其它独核细胞相区别。
造血干细胞可包括三级分化水平,即多能干细胞(pleuripotent stem cell),定向干细胞(Committed stem cell)及其成熟的子代细胞。
关于对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分析,长期以来仅限于对小鼠干细胞的研究,而对人干细胞的存在只是来自间接证据,因为不能在人体内进行如鼠体内的功能分析法。70年代以来,由于建立了新的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大大促进了对人干细胞的直接研究。
三、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由于造血组织中造血干细胞在形态学方面无法与其它单核细胞区别,而且数量极少,这为造血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并对其功能分析和分化的研究造成极大困难。
近年来由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进步,流式细胞仪(FACS)的应用,以及对小鼠和人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造血细胞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创造了条件。
1.Thy-1与丝裂原(wheat germ agglutinin,WGA) Visseer等发现小鼠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对WGA有高亲和性。利用这一特性,应用FACS自骨髓中分离造血干细胞应及核系Mac-1等谱系抗原与WGA反应性相结合,即可自骨髓中Lin-/WGA+细胞群中分离造血干细胞,也获得良好结果。
也有学者发现正常小鼠骨髓细胞中,也能表达低密度Thy-1抗原(Thy-11。)。如与上述标志组合,即自骨髓Thy-11。Lin-,WGA+细胞群中,分离造血干细胞,可用于对造血细胞的功能分析。
2.干细胞抗原(stem cellantigen-1,Sca-1) 有学者制备一种抗原前T细胞杂交瘤的单克隆抗体,用这种单抗检出的抗原分子称为干细胞抗原-1(Sca-1)。其后有人自骨髓中Thy-1Io、Lin-、Sca-1+细胞群中,可分离纯人造血干细胞。
3.原癌基因(c-kit) 最近证明造血干细胞与c-kit基因密切相关。C-kit可编码一种穿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分子。应用单克隆抗体证明此分子可存在于造血干细胞膜上,其后证明它的配体分子是造血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它是信号传导分子,对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小鼠多能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可视为Thy-1Io、WGA+、c-kit+、Lin-。
c-kit分子可高频率表达于多能干细胞表面,但骨髓中c-kit+细胞可分化为各种血细胞,而胸腺中c-kit细胞可分化为淋巴细胞,不能分化为髓系细胞,所以胸腺内c-kit+细胞,可能是淋巴样干细胞(如下表)。
胸腺及骨髓中c-kit+细胞分化机制
胸腺c-kit 骨髓c-kit
粒细胞系 - +
单核细胞系 - +
红细胞系 - +
T细胞 + +
B细胞 + +
4.CD34 对人体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的研究,是用单克隆抗体CD34证明的。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的抗原即为CD34分子。自人骨髓细胞中应用FACS可分离纯化CD34+细胞群,如与造血因子共同体外培养可获得含有各种血细胞的混合集落,所以CD34+细胞为骨髓中造血干细胞,CD34抗原可视为骨髓造血细胞标志之一。典型例题四
医生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尽管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几周后,这个移植的肾仍然坏死了。这是人体免疫反应造成的。这个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属于( )
A.病原体 B.吞噬体
C.抗体 D.抗原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层次题,主要考查抗原抗体的含义。在抗感染免疫中,能使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是抗原。在移植免疫中,异体组织属于抗原。移植的肾脏对于病人来说属于异体组织、器官,所以,它属于抗原,病人机体会识别、破坏和排斥它,最终使它坏死。
【答案】D特异性免疫
如果某些病原体突破了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即进入人体并生长繁殖,引起感染。有的有症状,就是患病;有的没有症状,称作隐性感染。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机体都经历了一次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这种专门针对某一种病原体(抗原)的识别和杀灭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譬如得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杆菌有持久的免疫力,那是因为伤寒杆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增加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在体内还产生抗伤寒杆菌的抗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又能把伤寒杆菌这个“敌人”的特征长期“记忆”下来,如果再有伤寒杆菌进入,就会很快被识别、被消灭。
能进行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淋巴细胞。它又分成两种。两种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不一样,一种是在胸腺内发育成熟,称作T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为B淋巴细胞。
具有吞食异物的巨噬细胞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具有“加工厂”的作用,即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如细菌、肿瘤细胞等)后,对异物进行加工处理。处理后的异物(抗原)就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它本身也能直接杀灭异物或者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
B淋巴细胞受病原体刺激后,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为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消灭病原体,如溶解病原体,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凝集病原体使之成为较大颗粒让吞噬细胞吞食消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于机体的血液和体液中,这种免疫反应就称为体液免疫。
经处理后的病原体刺激T淋巴细胞后,也同样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能释放出淋巴因子的致敏淋巴细胞。淋巴因子种类很多,作用也并不相同,它们积极地参与到免疫反应中,这种免疫反应通常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协作,共同发挥免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