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6.3电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6.3电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2-31 20:4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3 电阻》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
执教教师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
1课时
项目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说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一)电阻概念的建立;
?(二)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
三、教学难点:(一)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二)认识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努力做到更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用微视频引入,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派代表发言。通过运用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力求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还合理地穿插运用了微视频、PPT、思维导图、flash、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可视化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协助他们理清学习思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
电子书包室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播微视频,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微视频,展示不同宽细、不同材质的路面对车流的阻碍作用各不相同,从而引入电阻的概念。
师:不同宽细、不同材质的路面对车流的阻碍作用相同吗?那么电路中不同的导体对电流有没有不同的阻碍作用呢?
(教师播放微视频,学生观察、对比)
引入电阻的定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并介绍电阻的符号、电路符号、单位和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直观、对比大的微视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观察、对比,切身处地地把电路和道路联系起来,能更直观地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这一定义,也为后边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奠定基础。
教师通过介绍电阻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并不陌生,体会物理的生活性。
二、选择类比,提出猜想
教师展示几幅不同的道路图供学生选择哪些路对车流的阻碍作用较小,从而类别提出猜想: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电阻的大小。
师: 如果AB、CD、DE五条路都可以从六中通向你在绿嘉芳居的家,你会选择哪条路?哪条路对车流的阻碍作用较小?为什么?
师:电路中,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电阻的大小呢?
师:当长度越长时、横截面积越大时、材料不同时,你猜电阻是越大还是越小呢?
(教师播放图片,学生观察、选择、类比、提出猜想、并把猜想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画完的小组用平板拍照通过Hilearning软件上传到电子白板。)
利用从学校回家的图片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能很清楚地挑出阻碍最小的路径,与电路一类比,就能很容易地猜想出影响因素和具体的影响作用。
教师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注重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思维导图理清猜想思路,并带着问题开展实验探究,从而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思考通过什么现象能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让学生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并小组合作展开实验得出结论。
师:实验提供以上材料,你通过什么现象能比较出导体电阻的大小?并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学生思考、设计,并用平板拍照通过Hilearning软件上传。)
师:如果用人的肉眼不能很好地分辨出灯泡的亮度,你能添加什么器材来更好地定量分析吗?
(学生普遍能想到利用电流表,然后分小组开始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请学生代表结合他之前猜想的思维导图来分享实验结论。
教师用flash视频来补充说明温度对电阻大小的影响。
根据已接触过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明确如何从现象得出结论,这样不但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得出结论的探索过程,还增强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更使学生切实地体会到物理严密的因果逻辑关系。
学生结合自己的猜想来分享展示实验结论,再次把电阻的大小与生活中的道路联系起来,引起思维的碰撞,加深对结论的理解。
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实验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通过flash视频也能让学生有比较直观、清晰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小组讨论
教师根据这堂课的重难点,布置两题课堂练习,在同学们提交答案后公布正确答案,再让各小组讨论分析怎么得出答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有电阻,导体没有电阻
B、当通过导体的电流变大时,导体电阻变小
C、导体两端电压为零时,电流为零,但电阻不为零
D、只有导体才能用作电工材料
  2.有一段导线,电阻是8Ω,如果把它对折起来作为一条导线用,电阻值是( )
A、2Ω B、4Ω C、8Ω D、16 Ω
教师布置以上两道题,让同学思考后通过手上的遥控器选择答案并提交,然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和准确率,引起学生的疑惑从而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疑惑、小组讨论、发言解释。)
练习既复习了学习的内容,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答案也可以大致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误区。
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和准确率,不但能引起没掌握的学生的疑惑和好奇心,也让已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体会到成功感,主动在小组讨论中争当引路人,从而在交流中更好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表达能力,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学生反馈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该节课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填写PMIQ表。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该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在PMIQ表中布置了跟课堂练习相同知识点的两道题目。(学生填写PMIQ表。)
课堂小结,填写PMIQ表,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到的知识点。
立刻再做相同知识点的练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重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击破该重难点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作品展示及教师的点评
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金字塔型思维导图的用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想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宽度(横截面积),不少同学还能自己发散思维联想到温度、电流、电压等。让学生在实验前先猜想电阻和各因素的关系,能让他们更清晰实验意图,再同时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联想、推理和实验的能力,思维导图也让关系更清晰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学习反思和教师的教学反思
学生学评价反思
PMIQ表
教师在PM栏目中设计有知识点划分和对应的测试题
掌握了的知识请打√,不懂的请打×。
1. 能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
2. 知道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
3. 一个导体接在3V的电源上,电阻为10Ω,若从电路中取下该导体,它的电阻值为______Ω。( )
4. 一根粗细均匀的长为L的金属导线,其电阻为R。当把它均匀拉长到2L时,其电阻为_______,当把它对折后使其长度为L/2时,电阻为_______。( )
教师通过对PMIQ表的评阅中发现: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1、常温下有电阻为零的导体吗?2、电阻有什么作用;3、材料、温度究竟如何影响电阻大小?4、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5、欧姆定律。
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有:1、电阻为什么不随电流、电压的变化而变化;2、电阻如何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完成的PMIQ表展示及教师教学反思
通过p/M栏中的测试题可以发现,全班同学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概念性的知识点,但运用起来还有所欠缺,尤其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堂练习中把导线对折后电阻变为原来的1/4通过小组讨论后普遍能够理解并解释出来,但一把题目改成均匀拉长一倍却有近半数的同学还没过关,需要在下一堂课继续讨论讲解,深化理解。
在I/Q栏中有不少同学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可以联系到生活运用和一些前沿科学问题,还有部分同学因为对电阻为什么不随电流、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心存疑惑,带着这个疑惑对下一章要学习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和《欧姆定律》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学好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