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问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除第7题4分外,其余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bì) 嫠妇(lí) 猗郁(yī) 涸辙之鱼(hé)
B.一椽(chuán) 癸丑(kuí) 形骸(hái) 蓊蓊郁郁(wěng)
C.会稽(kuài) 婆娑(suō) 瞥见(piē) 横槊赋诗(shuò)
D.脉脉(mài) 敛裾(jù) 愀然(qiǎo) 舳舻千里(zhú)
2.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绝如缕 潭拓寺 葱笼 禊事
B.目不暇接 揠苗助长 窈窕 渺茫
C.游目聘怀 峭愣愣 嬉游 鹢首
D.扣弦而歌 相与枕藉 萧索 蕈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刚从世锦赛载誉归来的羽坛名将林丹,即使着便装上街,也同样精神抖擞,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而视。
B.“甲流”暴发以来,被专家认为可用来预防“甲流”的金银花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一时间,金银花身价看涨,有些药店甚至销售一空。
C.近来,一些商家以打折让利的方式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既使商家获利,又使消费者受益。[21世纪教育网]
D.自从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开展以来,大部分市民都能照章行路,但仍有不少市民对红灯熟视无睹,照样随意横穿马路。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C.为了杜绝随地吐痰这种不良现象的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
D.巴金先生才华横溢,一生勤奋工作,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文思敏捷,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5.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 品尝? 软弱??????????????? B.幽僻? 品尝? 柔弱
C.幽僻? 赏玩? 柔弱??????????????? D.幽静? 赏玩? 软弱
6.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又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B.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属后者。
C.苏轼,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赤壁赋》就是此时创作的作品。
D.郁达夫和陆蠡都是我国现代的散文家和翻译家。郁达夫的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陆蠡的散文代表作是《沉沦》。
7、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4分)
人生不在于成就了多大的事业,而重在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
愧做林木中挺拔的一棵; , ;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求
无愧做白云中祥和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 , ;虽
是一朵,却能装扮蓝天。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每题2分,共6分)
何处是江南
①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②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③“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大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④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⑤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句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⑥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此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⑦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⑧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⑨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做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8、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的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两浙之地有可能都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三、课文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1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
12、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13、此地有 ,茂林修竹,又有 ,映带左右,引以为 ,列坐其次。
1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1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16、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段,完成17~21题。(14分)
(甲)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乙)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兴:发生,引起
C、正襟危坐而问客 危坐:端坐
D、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伴侣,伙伴
18、对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顺流而东也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寄蜉蝣于天地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相同。
C. 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
D.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19、对两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段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态度进行对比,以此突出作者悲观厌世的情绪。
B、(乙)段是苏轼借客之口抒发了自己对世事沧桑、个人渺小、人生短促的感慨。
C、(甲)段通过议论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
D、(乙)段由江上明月想起曹操的诗,由曹诗想到曹操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英雄不存的感慨。
20、简答题。(4分)
(甲)(乙)两段都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两人的感慨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2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每句2分,共4分)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4分)
冬天的树
①我喜欢冬天的树,冬天的树是最美的。
②美向来比较含混,但美的事物不管怎么差异,又总是让你看着顺眼、舒服,说不出来的喜欢。我对植物没什么研究,几乎是个门外汉,家里的花呀草呀从来不经手,家里人说吊兰如何如何,我只顾点头,说吉祥草如何如何,我照样点头。不过我知道冬天的树,也欣赏冬天的树。我不能给这些树分类,但我有我的笨办法,我把冬天的树一概归为两种:落叶的和不落叶的,这样一来,就简单取巧多了。
③楼下的花圃里,地上是绿的草,葱油油的,毛毛喜欢跳进去,耍起它最拿手的狗刨式,绿草立即湮没了它,它如同在波浪里出没。这时候我就站在边上,看草丛里的两颗树。冬天的树,竟然如此婆娑,又高大又壮实,顶着的冠盖绿叶繁茂,叶片肥大透亮,风吹过来,哪怕是最微弱的风,也能让它们发出笑声。尽管已是寒风凛冽,看着这威风八面的树,我陡然心生暖意。
④小区河边有块绿地,安放了一堆运动器械,那是老年人的天地。一大片的草坪,形成一块高高低低缓延着的小山坡,于是山坡上的树也高高低低的了。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地,也是我和毛毛的天地。我喜欢远看,但毛毛执意要我去近观。这是些年轻的树,我不敢轻率叫错,她们春夏是绿色,挤挤挨挨,秋天呢,不知不觉地红了,尤其暮秋和初冬,红得发紫,白天壮观自不必说,晚上,路灯打在上面,更见风采。几天不见,红叶全部没了,飞的飞了,落得落了,踩在松软厚实的树叶上,窸窸窣窣的,畅快得你想喊,又怕惊跑了这一切。又过几天,连地上的叶子也不见了,万物皆归尘土,脱掉衣服的树们一身轻松,愈发显出精气神来。
⑤野旷天低树。冬天的树。我看到了真正的树。这些树清瘦,笔直,隐隐的,似乎能看到她们流动的脉络与纹理,让你爱得心痛;树梢更是细细的,呈雾状,直接雾蒙蒙的天。风吹过来,不管风多强多弱,这些树都不为所动,好像她们抱成了一团。草地仿佛一张褐色的宣纸,年轻的树如同古典的中国画,又工笔又写意。要是你看得久了吧,这幅画又有了动感,有了些水墨的意趣。
⑥在冬天,人们蒙头遮脸,臃肿不堪,动物东躲西藏,缩进巢穴,只有树,落叶的也好,不落叶的也罢,个个率性,人人本真。她们并不刻意做斗士,也绝非懦夫。活得真实,也活出了涵韵:她们毋须保护,却自觉不自觉地保护了别人。
⑦我忆起了一个冬天的黄昏,和父亲去大姨家。我们已经赶了五里路,却才走了一半。一路走我一路数着高大的白杨树,父亲则不住地叫我歇歇再走。而我好像赌气似的,搬动着两条小腿,就是不肯停下来。最后父亲只好说,他走累了,想吸袋烟。父亲坐在一个树凳上,在凳子的边角磕着烟袋,吸得很舒坦。我站着,换着脚撑着。过了一会儿,父亲让我坐,他则靠在一棵树上。树凳让他坐得暖乎乎的,可惜我屁股小,只能坐在树凳的一角,裸露的巨大年轮让我心惊。也许是因为温暖,也许是因为泄了劲,我再也走不动了。父亲叼着空烟嘴,把我架到他的脖子上,哼哼道:你不是很能的么?
⑧到了大姨家,天已完全黑了。吃完晚饭,我们是坐着拖拉机回家的。可能白天走了太多的路,我的眼睛根本睁不开了。迷迷糊糊的,我听见父亲嘱咐拖拉机手,喝了酒,开车得盯着点。拖拉机手嚷嚷道:不要紧的,有树呢。我挤在人群中,坐在密不透风的地方。听到他的话,我来了点精神,努力地扒开那些腿,我艰难地看到了一点光,只有一点光,,还是从白杨树上反照过来的。白天我竟然没有注意到,那些树的根部都刷上了石灰水,我也只能看到那白色的根部。拖拉机突突突蹦跳地行驶着,像一只小铁船,穿行在带栅栏的河流上。
⑨我喜欢冬天的树,觉得冬天的树才像树,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2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4分)
①尽管已是寒风凛冽,看着这威风八面的树,我陡然心生暖意。
②这是些年轻的树,我不敢轻率叫错
23、请简要赏析第⑥段的写法。(3分)
24、作者为什么觉得“冬天的树才像树”?(3分)
25、问题探究:⑦⑧段写去大姨家的经历,这和写冬天的树有何关系?(4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六、作文(40分)
以“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考室号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座位号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答卷)
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21世纪教育网]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二、科技文阅读
四、文言文阅读
题号
1
2
3
4
5
6
8
9
10
17
18
19
答案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7、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4分)
, ; , ;
三、课文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1、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
13、
14、
15、
16、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段,完成17~21题。
20、简答题(4分)
2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每句2分,共4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
(2)
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4分)
2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4分)
①尽管已是寒风凛冽,看着这威风八面的树,我陡然心生暖意。
②这是些年轻的树,我不敢轻率叫错
23、请简要赏析第⑥段的写法。(3分)
24、作者为什么觉得“冬天的树才像树”?(3分)
25、问题探究:⑦⑧段写去大姨家的经历,这和写冬天的树有何关系?(4分)
六、作文(40分)
以“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二、科技文阅读
四、文言文阅读
题号
1
2
3
4
5
6
8
9
10
17
18
19
答案
C
B
D
B
C
D
C
D
B
D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