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分物游戏》教学设计
?????????? 遂平县 灈阳一小??魏颖 教学内容:
北师大新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分物游戏》 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分物游戏”主要是通过“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除法的初步认识”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比较难的内容。
学情分析分析: ??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除法是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这个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所以,课本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而本节课是第一次分物。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经验,为后面正视学习除法奠定了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恶搞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能解决小数目的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圆片、三角形、书本。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笨笨熊今天特别高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听(播放音乐),谁来告诉老师它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1:因为它地好朋友要过生日,所以笨笨熊很高兴。
生2:因为笨笨熊今天要过生日,所以它很高兴。
师:你们谁说的对?我们一起来问问笨笨熊吧。笨笨熊说这位小朋友恭喜你答对了,是的,今天我过生日啦!特别地高兴,邀请了一些小伙伴们来家里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聚会,你们看:都有谁来了?
生:说出动物的名字(课件出示:2只猴子,3只小兔,3只小狗)
师:笨笨熊非常热情地接待它们,拿出了它们最爱吃地食物来招待:(课件出示:4个桃子、12根萝卜、15根骨头。)可是笨笨熊想到底应该给它们分哪些食物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笨笨熊分一分食物吗?
生:能。
师:我们来帮笨笨熊分一分食物吧!
生: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板书大课题: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节“分物游戏”(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师:谁来说一说应该把哪种食物分给谁?
生:把桃子分给小猴子们,把萝卜分给小兔子们,把骨头分给小狗们。
师:你很棒,说得很好。那你们和他的想法一样吗?
生:一样。
那么小猴、小兔和小狗之间又该怎么合理分配呢?我们接着
来探讨。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的运用情景教学,使学生融入想象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桃子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先来帮2只小猴分吧桃子?(好)4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可以有几种分法呢??小朋友们独立操作,用自己手中的2个三角形代替2只小猴,4根小棒代替4个桃子。现在自己开始动手分一分。 分好的小朋友请做好,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分法。
生:我给其中一只小猴分一个桃子,给另一只小猴分3个桃子。
师:说得很好,请坐。那我想问一下我们班的小朋友,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猴子,你只分到了一个桃子,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我会很伤心,为什么我只分到一个桃子呢?
师:你们认为这种分法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不合理,那怎该怎样分,还有谁有不同的分法的?生:我给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给他们两个分的一样多。
师:说得很好,这样两只猴子分到的桃子就一样多了。如果你是小猴子,得到这样的结果,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会很高兴,这样的分法很合理。
师:是的,小猴子们对这种公平分法非常满意。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聪明了,老师从心里为你们感到高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分的过程,通过把一些物体粉尘几份,在各种分法中,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是最公平的分法。】
活动二:分萝卜
师:我们帮小猴子们公平分完桃子了,笨笨熊希望咱们能把12根胡萝卜公平的分给三只小兔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分呢? 小组合作分萝卜,用3个三角形代替小兔,用圆片代替胡萝卜,摆出分的过程。 师:有哪个小组地代表愿意你是怎么分的?几次分完的?结果是什么?
生1:我们小组每次给三只小兔各分一个萝卜,4次分完,最后每只小兔都分到4根萝卜。(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你们小组的分法很不错,掌声鼓励三下。还有哪个小组的代表愿意说一说的?
生2:我们小组每次给三只小兔各分2根萝卜,2次分完,最后每只小兔都分到4根萝卜。(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你们小组的分法很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还有哪个小组代表想说说的?
生3:我们小组每次给三只小兔各分4根萝卜,1次分完,最后每只小兔都分到4根萝卜。(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你们小组的分法很棒,小兔子们非常满意。刚才我们给小猴子分了桃子,给小兔子分了萝卜,虽然我们分的过程不同,但最后让他们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它们都分的一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课件出示,学生齐读板书这句话.)
3、师:同学们老师想让你们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来判断一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师:提个别学生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分萝卜,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分几次拔萝卜分完,每次分几根萝卜都可以不同,但只要每次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就能确保它们最终分到的萝卜一样多,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活动三:分骨头 师:我们帮小猴、小兔平均分配了食物,小狗看到小朋友的分法很好,它也想请你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现在我们来帮小狗分骨头,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都分到几根? ? 师:讨论:平均分给3只小狗是什么意思?(课件演示 )
生:就是每只小狗分到的骨头同样多。
师:请同桌合作用你手中的3个三角形分别代表3只小狗,15个圆片代替15根骨头,把这些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一个同学动手分一分,另一个同学用画图记录过程。
师:操作好的小朋友请坐好。有谁想说说你们是怎样帮小狗分骨头的?
师:(依次提一名学生)请你说说,请你的同桌在黑板上用画图的方法演示出来。
生1:我们用3个圆圈代替3只小狗,每次给每只小狗各分一根骨头,5次分完,最后每只小狗分到5根骨头。
生2:我们用3个三角形代替3只小狗,第一次和第二次都给每只小狗各分2根骨头,第三次给每只小狗各分一根骨头。3次分完,最后每只小狗分到5根骨头。
生3:我们用3个正方形代替3只小狗,一次给每只小狗各分5根骨头,1次分完,最后每只小狗各分5根骨头。
老师对学生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帮助笨笨熊用平均分的方法给小动物们分了好吃的,虽然同学们分的次数有多有少,但最后小动物们对分的结果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它们得到的食物的数量都怎么样?
生:一样多。
【设计意图:借助解决分骨头的问题,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重点理解第三种画法的意义,它沟通的是平均分与重复减法之间本质的联系。】
三、巩固联系,拓展延伸 1、插花活动: ???? 师:为了感谢小朋友们,笨笨熊给我们送来了多枝花,我们把这些花插到花瓶里好不好?
生:好。(出示课件,学生观察。)
每个花瓶插的花一样多,每瓶插(?? )只花。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请学生说一说。
生1:我每次给每个花瓶各插一枝花,3次把花插完,最后每个花瓶插3枝花。(课件演示)
生2:我一次给每个花瓶插3枝花,1次插完,最后每个花瓶插3枝花。(展示自己的练习结果)
2、分橘子 :
师:咱们班的孩子们都是插花的高手,把这些花平均插到了3个花瓶里。为了鼓励你们,老师想把这些好吃的橘子送给你们,小朋友们可先数出橘子的总数,在按照要求分一分。
你能把这些橘子平均分吗?先分一分,再完成填空。 一共有(? )个橘子,
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个。 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 )个。 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 )个。 平均分成9份,每份有(? )个。 师小结: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插花和分橘子的问题。在分的过程中,虽然分了几次才把物品分完,但是最后每一份分得的结果都同样多。
四 、课堂小结
笨笨熊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那你在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呢?
生1:这节课我学会了怎样分使每份分得一样多。
生2:我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生3:我学会了用平均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多,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虽然有的时候我们分了一次就分完了,有的时候分了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但是分到最后每一分都是一样多的,这就是平均分。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物品整理好,把凳子轻轻地放在桌子下面,轻轻地走到走廊里站好队。
板书设计:
分物游戏
像这样每份分的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作业:
请你回去把家里的苹果给自己,妈妈,爸爸,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一分。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分物游戏”主要是通过“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训练场。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数学思考从这里“开始”。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证明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