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含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30 09:2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它属于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古诗两首》。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都是围绕家乡这一主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理解古诗有一定难度,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古诗的熟读成诵方面,而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于本课,他们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
2.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片导入,认识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去祖国的大江南北游玩一番,看看各地的美景,我们先来到这儿参观。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汤汤流向大海。诗人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同学们你们能从图上找个更好的观测点吗??
2.简介:鹳雀楼。?
师:这座楼就是鹳雀楼。读一遍。(生读)大家注意观察鹳雀这两个字形上什么相同之处?(都有隹,一种短尾巴鸟)这座楼上经常会有鹳雀在楼台上停歇休息,因此这座楼得名叫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紧邻黄河,我们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生)《登鹳雀楼》。这节课我们到鹳雀楼去旅行。?
3.板书课题。认识课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单元主题入手,用足教材,观察插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中。?
二、学习生字,读准古诗?
1.师:课题上四个字我们都认识了,接下来,我们走进这首诗。先听范读,同学们边听边找出诗中生字宝宝。?
2.然后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准生字字音。?
3.指名2人读,师评价。(这位同学能够读准字音,还有谁愿意读读?)?
4.师:现在,我们来一起合作读。注意,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准生字,记清字形。(指名一人领读)?
5.?师:读准了古诗里面的生字,现在这些生字走出了古诗,你们还认识吗?(开火车读)?
6.学习生字?
(1)学习“楼”
?A、读音拼读?
B、书空笔画,观察在田字格中的占格?
C、指导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右上“米”的横短,右下“女”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部分。?
D、学生在课本中描红书写。指名板演,师纠正指导。?
E、识记。引导怎么记字形,结构,部首,组词,造句。?
(2)学习“依”四字。?学法同上,指名当小老师教读。?
依:左窄右宽,横宜长,竖提在竖中线,捺要舒展。
自学“尽、黄、层”引导书写要点:???
??尽:“尺”撇捺舒展,两点在左下格。?
黄:第二横最长,上宽中窄,下面的撇点舒展支撑。?????
层:“尸”撇要舒展,“云”的第一横在横中线上。?
7.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这么快就认识了生字,现在我们可以无障碍、更好地朗读古诗了。??
设计意图:
运用自读、指名读、巩固字词复沓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课文生字,读通古诗,潜移默化中落实识字教学任务。同时,二年级写字教学是重点,依照一看二范三描四写的原则,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再进行书写。同时,关注学生的双姿,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读出韵律,整体感知?
1.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现在根据老师帮你划分出来的节奏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能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师:现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师带读)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指名读。?
3.感受快节奏的韵律(可拍手打节奏读)
?4.自主发挥多种古诗读法。?
师:同学们,除了可以拍手读,还可以怎么读古诗?(跺脚打节奏读)你们知道古人读古诗有着什么样的动作?(摇头晃脑)?
古诗除了可以读,还可以唱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第一遍??我们洗耳恭听……?
????第二遍?轻唱,但是唱的时候我们要关注到古诗。?
设计意图: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要教师范读为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读出古诗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四、读出画面,理解诗句?
(一)1.古诗韵律美,画面也美。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读诗句,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出示:白日依山尽,?齐读?
师:读到这句诗同学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师板书?“白日”“山”)?
2.理解词语:?
仔细看看这太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啊?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太阳紧紧的挨着群山,课文中把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为?(白日)?
3.引导体会“依、尽”用词的贴切?
师:太阳是慢慢地、慢慢地挨着群山往下落,所以”依“字要读得再慢一些。?
突出重点词语读:白日依—山—尽?
退潮式朗读。白日依山尽,依山尽??依山尽
?5.感受黄河气势画面。?
现在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
师:同学们看见了黄河水浩浩荡荡向大海奔流,王之涣也看见了,写下了诗句:黄河入海流,你能读出这种壮观的景象吗?(板书黄河)?
师生评价读:?
生:黄河入海流。
师:黄河水真是滔滔不绝啊!?
生:黄河入海流。
师:这一景象真是壮观呀!?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读,感受这种壮观的画面美。?
6.涨潮式朗读:黄河入海流。入海流??入海流?
7.理解句子。这两句诗写的是傍晚的太阳靠着中条山落下去了,滔滔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二)此时此刻,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他满足于眼前的美景吗?他还想干什么呢?我们一起读诗句。齐读:欲穷千里目?
???1.理解词语:
师:“欲”字在这里是想要,“穷”是穷尽全部,“千里目”看到千里之外,我们知道了诗人想要什么??
师:想要看到更远处的景物。?
2.理解句子。那么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要怎样呀??
师:对,站得高看得远,想要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板书:站得高?看得远)?
师:你们有没有登高望远的经历?(指名说)?
3.男女生二部交替读。?
4、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最后两句诗(齐读),也是因为它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名句,它不光运用在登楼上,还可以用在学习上、工作上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
设计意图:借助了多媒体资源,利用各种直观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体会诗歌的含义。?
五、熟读成诵,感悟意境?
1.描述情景读:(配乐)?
师: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他看见:?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登高望远是件多么愉快的事,他想:?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背诵。?
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诗因楼出,楼因诗名。让我们牢牢记住这首广为流传的古诗吧!我们一起摇头晃脑的背一背。(起)??
设计意图: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诗歌意思意境的理解。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六、总结古诗,情理寓人?
(1)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由远望“白日”到俯瞰“黄河”。一轮红日伴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把上下、远近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板书:所见)?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地获取成就。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板书:所思)?
(2)希望同学们明白这个人生哲理,不断学习,积极向上,做一个高瞻远瞩,胸襟博大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复述本课内容,进一步体会古诗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感悟积极向上,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并寓理寓人,鼓励学生。???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山?
?黄河????????????????所见??????
站得高?
??看得远??????????????所思?????
教学反思:?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要通过朗读,不断体会。我采用了三读:?
一读生字。先让学生自由读,接着听范读,找出生字再多读几遍。运用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课文生字,读通古诗,潜移默化中落实识字教学任务。同时,二年级写字教学是重点,依照一看二范三描四写的原则,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再进行书写。?
二读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读出古诗的停顿和抑扬顿挫。采用拍手读、跺脚读、摇头晃脑读以及古诗唱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
三读画面。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看ppt图片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