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选用不同量具去量实物,并能用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2、认识长度单位米(m)、厘米(cm)和毫米(mm),建立1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感知量源于“量”,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意义,并获得度量的初步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和毫米,能用尺度量实物的长度。
教学难点:
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并通过间接比较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进而认识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厘米尺。
学具:米尺、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图:小朋友们看,谁来到我们的课堂上了?(猫)那你们知道小猫的胡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原来猫的胡子有测量的作用,其实我们身上也有许多器官可以用来测量)
2、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介绍一庹、一拃、一步)
3、揭题:原来我们身上的许多器官都可以帮助我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度量。
二、自主探索:
(一)将“拃”作为度量工具引出“尺”
师:你们看,小胖在用脚步测量教室的长与宽,小巧在用脚底测量讲台的长,小丁丁和小亚在用手测量课桌的长与宽。
师:现在让我们也来学学图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用手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微视频:请伸出右手,打开大拇指和食指到最大的程度,这段距离叫作1“拃”。在测量物体的时候,我们要先将大拇指对着物体的最前端,再将食指张到最大的程度,这就是1拃。然后食指不动将大拇指收回到食指停留的地方开始量第2拃,以此类推一直测量到物体的另一端,看看我们数了几拃)
1、下面就请4个同学一组,合作量一量课桌的长有几拃,并交流。
学生实际操作。
交流反馈
2、师:老师也来量一量。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用拃测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由于我们的身高不同,所以我们的一拃、一庹和一步也会有所不同,在需要很高精确度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身体上的尺。有一样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度量长度,它就是尺。
【教学策略】通过用身上的尺(一拃)来量课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上也有许多测量工具,但是不精确,所以可以用尺这个工具来测量。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认识厘米尺
师:请小朋友拿出你们的尺,同桌一起找一找尺上有什么?(学生观察尺并进行互相交流。)
(1)刻度线:长短不一的线。
(2)刻度:尺上的数叫刻度。 最小的是几? 0表示什么?(起点)
(3)“厘米”:是个长度单位,cm是它的英文缩写。 (一起读厘米、板书cm)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并感知1厘米
师:那1厘米究竟有多长呢?
师:现在请你在尺上找出“0”和“1”,你知道这段表示多长吗?
(板书:1厘米)
师:0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1到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哪些1厘米?
小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请你比较一下,桌上的这些工具,他们的1厘米都一样长吗?
小结:统一的度量衡,那我们每个人度量的结果就会一样了。
师:那你能用用手比划出一厘米
师:那我们身边有哪些大约1厘米的物品吗。(大拇指指甲盖、田字格、大头钉)
那有哪些比1厘米短的?比1厘米长的呢?
【教学策略】通过自我构建到再构建的过程,培养学生对1厘米这个长度的量感,第一次剪的纸条是他们自己认为的1厘米,在通过观察厘米尺后,看到了1厘米到底有多长,我们就可以通过实物之间的对比,慢慢建立量感。先是根据尺上的刻度用手比划1厘米,再去寻找大约1厘米长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对1厘米这个长度有初步的感觉。在初步建立量感之后,最后再一次构建。
(2)量整厘米
师:碗里有一块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你能用他来估一估数学书的边长吗?。(书本的宽度、笔、铅笔盒)
师:看,这里有一个长方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比一比,拿条边长哪条边短吗?
师:b边比a边长,那究竟长多少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
(看微视频,然后自己操作。尺一定要与所测量物体对齐;读出另一端所对的刻度。用尺度量的三个步骤是:准、齐、读。)
【教学策略】初步感知1厘米长度之后,让学生对实际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这里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根据自己剪的1厘米纸条,去估测并大约测量身边的笔、书本等常见物品。再从实际物品到一个平面几何图形,不利用小纸片,直接来估一估正方形的边长,这个时候就能反馈出哪些小朋友量感建立的比较好。最后再通过视频学习如何正确的用尺测量,量出的结果和自己估测的结果做比较也能帮助学生再次建立量感。
(3)量非整厘米
1、师:小朋友,你们看,小丁丁和小巧遇到了什么困难?
(示多媒体)两张纸条哪一张比较长。
小丁丁说:“横放的长”。
小巧说:“竖放的长”。
师:你们觉得谁说得对?
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比较他们的长短呢?用尺量。
学生量。
师:这次的测量结果和刚刚有什么不同?(不是落在数字刻度上,而是落在两个数字刻度的中间)
师:那它的长度到底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看的?
师:仔细观察,1厘米里面有几小格?(10小格)
师:那你知道每小格的长度又是多少吗?(1毫米)
所以10个1毫米就是1厘米(板书:10mm=1cm)
师:看,我们的铅笔尖大约就有1毫米(ppt出示)。
师:那你现在知道他们各有多长了吗?
【教学策略】通过测量非整厘米的长度引出毫米,并通过笔尖初步感知毫米。
(三)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1、出示去游乐园场景: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板书1米)
师: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
2、体验1米的长度。
师:小组合作,感受一下1米的长度。(彩带)
① 一庹的长度。用双臂比划1m。
师:两手臂张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② 地到肩的距离。
师:用米尺量一量你的身高,1米大约到你身体的那个部位?(肩)
小结:只要在脑中有1米的具体长度,我们就能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
师:这里有一张纸条,谁能说一说他有几厘米长。
请你把彩带和100厘米的纸条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
一样长(1m=100cm)
师:生活中,有哪些比1m长的物品,比1m短的呢?
【教学策略】学生先拉出自己认为的1米长的丝带,通过观察米尺,知道1m=100cm,再通过用手臂比划、看1m到身体哪个部位,来感知1m的长度。最后再一次构建1米的量感。
三、选择合适的工具
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任务二:用工具度量教室里的物品
【教学策略】通过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为今后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做铺垫。
2、介绍生活中其他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板书:
度量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cm=10mm 1m=1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