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状态,教材精选了“调查生物的遗传现象”“认识基因和染色体”“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分析子女性别的形成”“分析色盲的遗传方式”“资料分析遗传病的预防”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设计了DIY:“模拟人类后代性别决定的过程”,安排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基础上的‘新楼房’”“彩色的棉花” 两则STS来体验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另外,在信息库板块中还选编了“基因的传递”的英语生物学文摘,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本章教材也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形式上,有文字、图片、表格等;方式上有分析、讨论、DIY等;内容上融入做中学,传授与建构、呈现与发现的统一等。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尝试运用逆向推导法,探讨基因的传递。
3、尝试运用遗传学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因的传递过程。
难点:基因的传递过程。
四、学情分析:
遗传学是一门复杂而严密的科学,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如盲目地补充、扩展会超出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尽量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清晰化,让学生粗线条地掌握相关概念与事实即可。
五.课时安排:第3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型:新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引导学生复习:1、什么是基因? 什么是性状? 2、基因和性状有什么关系?设问过渡:生物的遗传现象调查中发现,班里同学和自己的父母都有很多相似性状,同学们如何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获得了这些相似性状?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状的?板书课题第1节 生物的遗传(2) 回顾上节课内容,思考回答。 PPT出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及某一性状图。 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1.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 2、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出示“基因由亲代传给子代示意图”:提示:学生对照课本P5页图分析,先独立思考,然后2人一组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问题。(1)子代、亲代、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各是多少?(2)子代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尝试解释自己和父亲和母亲相似的性状是如何得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然后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补充,纠正,并对学生完成情况作出评价。 小结:●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也就是说控制子女性状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可见,人类的遗传信息来自两个不同的亲本。还有哪些生物的遗传信息也是来自不同亲本?细菌、酵母菌等生物呢?师生共同小结: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同一亲本; ●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不同亲本。 2、介绍孟德尔杂交实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自花授粉
实验方法:
去掉雄蕊
留雌蕊
收集花粉
??亲本
子一代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例如:茎的高矮
高茎
矮茎
高茎
矮茎
人工传粉
?问题: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只有高茎,这是为什么? 小结:(1)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2)基因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如D)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如d)表示;(3)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dd); 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两种(DD或Dd)(4)基因组成是Dd的个体只表现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d控制的性状,但d不受D影响还会继续遗传去。 学生看图分析、讨。 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 认真地听孟德尔的故事 学生思考、交流,并作出各种猜测。通过阅读,让学生试着描述子一代中矮的基因并没有消失,而是矮基因控制的性状被高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给掩盖了。学生练习画遗传图解。并试着统计后代中显隐性的比例。学生能很容易地进行解释原因,并能画出遗传图解。 PPT出示基因由亲代传给子代示意图 图片展示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原理。 PPT图片展示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 以学案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组内讨论再班内交流,防止学生随意、盲目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 据图文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的技能。 形成概念: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形成技能:据图文了解杂交实验,举例说出性状由基因控制及讨论。
3、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 3、分析讨论:人的卷舌是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能卷舌是显性,不能卷舌是隐性。能卷舌的基因用“R”表示,不能卷舌基因用“r”表示。生物遗传现象调查活动中发现,班里有位同学和父母卷舌这一性状的遗传关系是如图(见课本P7)。【分析、讨论】: (1)图中子女的基因组成和表现性状如何? (2)这对夫妇生出不能卷舌的孩子的可能性有多大?生出能卷舌的孩子的可能性有多大? (3)假设父亲能卷舌( R r ),母亲能卷舌( R r )子女可能的基因组成和表现性状如何?(图示解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基因传递的过程。 培养学生尝试运用遗传学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练习与测评 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1-5题。 练习 (学案)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1、教师点拨: 学生总结学习成果 (知识、能力等方面)如:你学会了……自评,他评。评选表现好的小组。 PPT和板书 梳理知识,引领学生认识土壤里的微生物的多样性
作业 导学案练习与测评6-7题。 巩固拓展
教学后记 反思提升
板书设计:
●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同一亲本;
●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不同亲本。
控制
基因 性状
显性 隐性 显性 隐性
基因组成: DD和 Dd
隐性基因组成: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