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资料3份(4-6)[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07届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资料3份(4-6)[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7-01-03 22:13:00

文档简介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4)
1.以紫色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
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2.下列有关生物新陈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完成有氧呼吸所需要的酶由线粒体DNA指导合成
B.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速率与土壤溶液中矿质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C.用15N标记的蛋白质饲喂小白鼠,一段时间后可在其肝糖元中发现15N
D.用14CO2研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过程,最早在C 4化合物中检测到14C
3.夏季高温时段,用较低温度的地下水灌溉,容易导致农作物萎蔫。其主要原因是
A.叶片蒸腾剧烈,水分散失快 B.植物体温度下降,气孔关闭
C.根系对矿质元素吸收减少 D.根系渗透吸水下降
4.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5.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性食物含有齐全的必需氨基酸 B.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
C.三大营养物质是人体内主要能量来源和贮存物质 D.胰岛素缺乏时,可能出现高血脂
6.下列现象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 )
A.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B.蔗糖溶液通过细胞壁 C.K+通过细胞壁 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7.将紫色洋葱表皮细把放在0.3g·mL—l的蔗糖溶液中,显微镜下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液泡缩小 B.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 C.液泡颜色变浅 D.细胞核位于原生质层内
8.右图是向日葵在24h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的曲线图,据图推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在光下,水分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B.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水分吸收速率
C.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水分吸收速率
D.在暗处,水分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9.如下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溶液最可能的实验现象是( )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上升,加酶后,再上升后又下降
B.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蔗糖和蔗糖酶
C.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
D.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10.右图是将同一植物的成熟的组织细胞依次浸在甲、乙、丙三种溶液中,测得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的体积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推导和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乙、丙两溶液的浓度
B.因丙溶液浓度过高,导致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失水而死亡
C.在时间T内,乙溶液中的植物细胞仍将保持生命活力
D.乙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可以进入植物细胞内,丙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不能进入植物细胞内
11.将阴生植物移至强光下,植物迅速发生萎蔫,此时比较右图中①、②、③三个部位的细胞液浓度,正确的是 ( )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12.对绿色植物自身来说,不影响其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因素有( )
A.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弱 B.根细胞内细胞液浓度
C.根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 D.根细胞膜上的载体数量
13.对植物嫩叶所必需的矿质元素Fe和Mg的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Fe和Mg既来源于土壤又来源于老叶B.Fe和Mg来源于土壤,Mg又可来源于老叶
C.Fe和Mg只来源于土壤,不来源于老叶D.Fe和Mg来源于老叶,Mg又可来源于土壤
14.将等量的NH4+、PO43一、K+、Ca2+共同置于500mL水中,再放入一些新鲜的水稻根尖,几小时后,测定混合液中上述四种离子和水的含量变化如下:
下列分析与解释正确的是 ( )
①离子大量减少而水却没有减少,说明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②四种离子都减少,说明根对这些离子都有吸收
③根对四种离子的吸收量有差异,说明根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④Ca2+比K+明显减少,说明水稻根细胞膜上运输Ca2+的载体比运输K+的载体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都正确
15.植物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 )
A.有机物输出也输入,矿质元素只输入 B.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只输入
C.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输入也输出 D.有机物与矿质元素都既输入,又输出
16.番茄种子萌发露出两片子叶后,生长出第一片新叶,这时子叶仍具有生理功能。对一批长出第一片新叶的番茄幼苗进行不同处理,然后放在仅缺N元素的营养液中进行培养,并对叶片进行观察,最先表现出缺N症状的幼苗是
A.剪去根尖的幼苗 B.剪去一片子叶的幼苗 C.剪去两片子叶的幼苗 D.完整幼苗
17.在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时,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为了研究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两只花盆里分别种相同数量的大豆苗,并进行如下处理.
花盆

温度


光亮处
20℃
充足

黑暗处
20℃
不充足
在这一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正确,需要改正为 ( )
A.乙花盆放在光亮处B.甲花盆放在黑暗处C.甲花盆的温度高于20℃ D.乙花盆浇充足的水
18.右图表示的是洋葱表皮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细胞吸水力和原生质相对体积(正常状况为1.0)的相互关系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注:试题中涉及到要用的试剂应从所给的试剂中选择)
材料和用具:紫色洋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滴管等;
供选择试剂:清水、质量浓度为0.lg·mL—l的KNO3溶液、质量浓
度为0.39g·mL—l的蔗糖溶液、质量浓度为0.5g·mL—l的蔗糖溶液;
(1)由B一→C的过程中,细胞应处于哪种试剂中? 。细胞液的浓度变化是
(2)若B一→A过程发生后可自动发生A—→B过程,则实验中应选择的试剂是 。说明选择该试剂的原理是

(3)若选择一种试剂在完成B一→A过程后,无论再用哪种试剂,A—→B过程都不能发生,则所选择的试剂是 。
19.在适宜温度下,采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黄瓜幼苗,研究营养液中氧含量变化对K+吸收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黄瓜幼苗根系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 ,图中ab段为此提供的依据是 ,表明该过程需要 。曲线bc段限制K+吸收速率的内在因素是
(2)植物的生长都有一个最适温度。在氧含量等条件稳定、适宜的情况下,研究在10℃——40℃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对黄瓜幼苗K+吸收速率的影响,预期K+吸收速率变化的趋势是

(3)如用缺少某种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黄瓜幼苗的茎尖和新生嫩叶首先出现坏死斑点,则缺乏的元素可能是 。
20.将四组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豌豆苗,分别放入A、B、C、D四种培养液中,在光照、温度、pH等均适宜的条件下培养。A为蒸馏水;B为0.025mo1·L—l NaCl溶液;C为含有全部必需元素且总浓度是0.025mo1·L—1的溶液;D为含有全部必需元素且总浓度是0.5m o1·L—l的溶液。一段时间后,C组生长发育正常,A、B、D三组幼苗均死亡。回答下列问题:
(1)请解释幼苗死亡原因:A是因为 ,B是因为 ,D是因为 。
21.甲图是测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实验开始时U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实验结果见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子要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的理由是
(2)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
(3)分析0~3.5小时内气体体积变化原因

分析3.5~4小时内标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
(4)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请设置此实验的对照实验
(5)由于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导致气体体积改变,在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变化在2小时是+0.2个单位,那么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呼吸速率是 单位/小时。
22.请写出探究大豆幼苗生长最佳的日温和夜温组合的实验方案,预测最佳的温度组合,并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解释原因。
实验材料和用具:大豆幼苗若干、大小相同的装有等量完全营养液的玻璃瓶若干、温箱(可满足幼苗生长)若干、量尺等。
提示:温度组合范围:日温20℃~30℃、夜温17℃~22℃,幼苗生长的其他条件相同。
(一)实验方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测的温度组合及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Na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



分析预测结果: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4)答案
1D 2D 3C 4B 5D 6D 7C 8D 9A 10B 11B 12B 13B 14D 15D 16C 17 D
18.(1)清水 逐渐变小
(2)0.1g·ml—1KNO3溶液 当细胞在KNO3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K+和NO3—也会通过主动运输逐渐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从而使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3)0.5 g·ml—1蔗糖溶液
19.(1)主动运输 K+的吸收速率随氧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能量 根部细跑膜上运输K+的载体数量(2)10℃到最适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超过最适温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3)Fe和Ca
20.(1)A没有矿质营养元素 B必需矿质营养元素不全 D溶液浓度过大
21.(1)杀死种子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2)测定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的速率
(3)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2,放出CO2被KOH溶液吸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缩小 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O2,
(4)用等量消毒液杀菌过的死种子代替实验组中的活种子,其他装置同于实验组
(5)(3.3+0.2)/2=1.75
22.(一)实验方案:(1)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若干,分成
多个组(例如4组),分别移栽到编好号的玻璃瓶内;
(2)将各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不同的日温和夜温组合下培养(写出不同日温和夜温的具体组合,如高日温、高夜温,高日温、低夜温,低日温、高夜温,低日温、低夜温,以及写出具体的温度数值均可得分),其他条件相同。
(3)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得幼苗的生长高度(或鲜重),其中,幼苗生长最高的一组(或鲜重最重的一组)为最佳的温度组合。
(二)预测最佳的温度组合及解释:日温30℃和夜温17℃(或高日温、低夜温)为最佳的温度组合。因为日温高,有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夜温低,使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的消耗减少。
23.(3)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光照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 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分析预测的结果:
(1)光照下, 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叶肉细胞间隙的氧气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二氧化碳和氧气,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2)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氧气,放出的二氧化碳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氧气,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在试管底部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5)
1.不在内质网上合成或加工的生物分子是
A.抗体 B.胆固醇 C.维生素D D.核酸
2.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
A.信使RNA、必需氨基酸 B.激素、递质 C.淀粉酶、解旋酶 D.肝糖元、丙酮酸
3.(多选)下表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mL3%淀粉溶液
+ + + — — —
— — — + + +
+ + + + + +
40 60 80 40 60 80
+ + + + + +
++ +++ + — — —
2mL3%蔗糖溶液
1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反应温度
2mL斐林试剂
砖红色深浅*
注:“+”表示有;“—”表示无。*:此行“+”的多少代表颜色的深浅。
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蔗糖被水解成非还原糖 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糖
C.淀粉酶活性在60℃比40℃高 D.淀粉酶对蔗糖的水解具有专一性
4.(多选)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 g,然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以下曲线,据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a、b分别代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
B.a在1h~2h血糖下降,某些氨基酸合
成增加
C.b在1h~2h血糖处于高处,蛋白质分
解减少
D.b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并
合成糖元所致
5.将一植物细胞放入KNO3溶液中,一段
时间后发生了质壁分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细胞是活细胞
B.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段时间后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
D.原生质层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KNO3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
6.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7.(多选)右图为某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能产生ATP的结构有1、2、5
B.1中产生的一分子CO2扩散出来进入2中被利用,穿过的磷脂双分子层的层数为4层
C.2与4中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
D.3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8.夏季,在晴天、阴天、多云.高温干旱四种天气条件下,猕猴桃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变化曲线不同,表示晴天的曲线图是
9.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是蓝藻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B.光合作用产物中的化学能全部来自ATP
C.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D.细胞连续分裂时,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10.请根据以下图、表回答有关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等问题:

(1)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是 区。若要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宜选择根的
区细胞为材料;若要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宜选择根的 区细胞为材料。
(2)图中真菌菌丝能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和水分供植物使用,而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又可供真菌利用,两者属于 关系。
(3)上表是不同形态氮素供应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从表中可以得出结论:
① ;② 。
(4)氮素被植物体吸收后,可参与多种物质的合成,其中包括 (多项选择):
A.核酸 B.NADP+ C.纤维素 D.酶
11.材料1:1642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柳树实验。他在一个花盆里栽种了一棵2.3 kg的柳树。栽种前,花盆里的泥土经过高温烘烤干燥后称重为90.8 kg。以后的5年中,海尔蒙特除了只给柳树浇水外,没有在花盆里添加任何物质,每年秋天柳树的落叶也没有称重和计算:5年后,他将柳树和泥土分开称重,发现柳树的重量变成了76.7 kg,泥土烘干后的重量为90.7 kg,比原来只减少0.1 kg。于是他得出结论:柳树获得的74.4kg物质只是来源于水:
材料2:科学家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照射,然后测量该植物对不同光质的吸光率,结果列于下表:
(1)根据你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判断海尔蒙特的结论是否确切?为什么?


(2)花盆内的泥土减少了0.1 kg,其原因是 。
(3)请用上表数据在指定方格纸内绘出植物叶片光吸收变化曲线,并分析得出结论。

(4)CO2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规律如右图。当外界CO2浓度处于A时,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量与 相等;为提高封闭大棚内作物产量,棚内人工释放CO2应控制在 (填图中字母)浓度为宜。
12.一项研究发现.某植物根系对某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该物质溶液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该植物根系对该物质的吸收速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当达到P点后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可表明该植物根系对该物质的吸收方式为主动吸收,也有人认为是被动吸收,请设计一个实验加以确定。
(1)设计实验步骤。



(2)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13.将2株大小一样,发育相同的健壮薄荷苗A、B,分别在加土的雨水和雨水中培养,经过一段时间,A、B两株植物在长势和重量上的差别很大,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植株
培养液
植株的重量(g)
重量增加量(g)
实验前
实验后
A
加土雨水
92
378
286
B
雨水
91
145
54
(1)植株重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植株进行_______作用,合成了有机物;其原料除了水,还需要吸收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株A、B吸收的水分除了一小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外,大部分通过________作用散失到空气中.因此,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
(3)植株A与B的差别说明植物的生长除了需要吸收水分外,还需要从培养液中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________.陆地栽培植物,在土壤淹水时,根部细胞会进行_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____等物质,造成对根细胞的伤害.
14.下图表示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
(1)从图中看出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之间可以转化.氨基酸必须通过______________作用才能转化成糖类和脂肪.
(2)人体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__________.人在饥饿初期,血糖含量会暂时降低,这时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分解成葡萄糖并进入血液,使血糖含量恢复正常.
(3)某人多食少动,导致肥胖,其原因除了由于多食的脂肪储存在体内外,还可能发生了图中的_______(填标号)过程;为了减肥,他只吃水果、蔬菜和米饭,一段时间后,不仅体重未减轻,而且造成营养不良,其体内缺少的营养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
(4)血红蛋白是由574个氨基酸经过图中⑦过程形成的一种具有四条肽链的蛋白质,在这些氨基酸形成1个血红蛋白分子的过程中,共脱去_______个水分子.
15.将发芽率相同的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分别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质量分数)钠盐的全营养液中,并用珍珠砂通气、吸水和固定种子。种子萌发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平均重量,结果如下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种植物相比,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的是 。
(2)导致甲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萌发的最低钠盐浓度为 %。
(3)在钠盐浓度为0.2%的全营养液中,甲、乙两种植物的根尖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均为 。
(4)将钠盐浓度为0.1%的全营养液中的甲种植物的幼苗,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全营养液中,其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的现象,原因是 。
(5)取若干生长状况相同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乙种植物的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全营养液中,B组移栽到钠盐浓度为1.0%的全营养液中,在相同条件下,给与适宜的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A组幼苗的长势将 B组。从物质转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6)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各自优势,培育高产耐盐的杂种植株。请完善下列实验流程并回答问题:
①A是 酶。
B是 。
C是 性状的幼芽。
②若目的植株丢失1条染
色体,不能产生正常配子而高
度不育,则可用 (试剂)
处理幼芽,以便获得可育的植株。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5)答案
1A 2D 3B 4BC 5AB 6D 7D 8ABD 9B 10D
11 1)根毛区,分生区,根毛区。2)共生3)铵根离子载体多于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载体多于钠离子;铵根离子载体多于硝酸根离子4)ABD
12 (1)不确切。柳树干重的增加来自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2)土壤中的 矿质离子被柳树吸收(3)略,结论:光合作用时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4 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量。C
13 (1)①取甲、乙2组生长发育相同的植株,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该营养物质的溶液中:
②甲组的根系给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的根系完全抑制呼吸.其他条件相同: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根系对该物质的吸收速率。
(2)①若两组植株的根系对该物质的吸收速率一样,说明该植物的根系对该物质不是主动吸收。
②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或者完全不吸收。说明该植物根系对该物质是主动吸收。
13 (1)光合 二氧化碳 (2)蒸腾(3)矿质元素(或无机盐、矿质离子) 能量(或ATP) 无氧呼吸 酒精
14(1)脱氨基 (2)糖类 肝糖元
(3)①、⑤(答①、⑥⑤也给分) 蛋白质(或氨基酸) (4)570
15 (1)乙种植物 (2)0.8 (3)主动运输
(4)细胞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5)好于
A组有机物的光合作用(同化作用)合成量与呼吸作用(异化作用)消耗量的差值大于B组的差值
(6)①纤维素酶和果胶;融合的原生质体;耐盐
②秋水仙素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6)
1.下列所述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的是( )
A.在缺乏生长素的无氮培养基中的圆褐固氮菌 B.在人体表皮擦伤部位的破伤风杆菌
C.在新配制的植物矿质营养液中的酵母菌 D.在灭菌后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的禽流感病毒
2.下列不需要利用发酵工程的是( )
A.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 B.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可移植的皮肤
C.利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 D.工厂化生产青霉素
3.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大肠杆菌群体生长规律实验时,错误操作是( )
A.在调整期扩大接种 B.随时调整pH C.在稳定期连续培养 D.定期检测菌体数目
4.关于青霉素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是青霉菌生长代谢中重要的初级代谢产物
B.用紫外线、激光、化学诱变剂处理青霉菌再经筛选的方法可以选育高产菌种
C.发酵罐接种后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D.在青霉菌生长的稳定期,活菌数不再增加,青霉菌产量也不再增加
5.关于炭疽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等结构 B.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C.核衣壳外还有多糖、蛋白质和脂质构成的囊膜 D.同化类型是化能异养型
6.用蔗糖、奶粉和经蛋自酶水解后的玉米胚芽液.通过乳酸菌发酵可生产新型酸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蔗糖消耗量与乳酸生成量呈正相关 B.酸奶出现明显气泡说明有杂菌污染
C.应选择处于对数期的乳酸菌接种 D.只有奶粉为乳酸菌发解提供氮源
7.非典型性肺炎是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以下关于冠状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冠状病毒在人体内可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B.冠状病毒具细胞结构,内含线粒体,抗生素对其抑制效果明显
C.冠状病毒的生殖方式为增殖,
D.培养异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可直接培养冠状病毒
8.若将混合在一起酵母菌和圆褐固氮菌分开,可分别采用的培养基是 ( )
A.加食盐培养基、含蛋白胨培养基 B.斜面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C.加伊红美—蓝培养基、含硝酸盐培养基 D.加青霉素培养基、无氮源培养基
9.下表是关于四种生物的能源、碳源、氮源、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描述正确的一组生物是 ( )
A.硝化细菌与乳酸菌 B.乳酸菌与根瘤菌 C.根瘤菌与衣藻 D.硝化细菌与衣藻
10.己知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不同,但均适合某种细菌生长。现从甲中取少量处于对数期的细菌,接种在乙中。则在接种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细菌在乙中的状况与原在甲中的状况相比,不发生改变的是( )
A.细胞分裂速度 B.诱导酶类 C.组成酶种类 D.细胞的大小
11.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乳酸菌的调整期和对数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种内互助
B.进入乳酸菌增长的稳定期,由于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
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
D.在乳酸菌进入衰亡期,生存斗争主要表现为种内斗争
12.细菌的生长与温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下每产生一代所需的时间(简称代时)见下表,根据下表内容作出的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
A.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有明显的影响
B.温度影响细胞周期长短,可能是影响了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C.大肠杆菌的代谢与酶的活性有关
D.大肠杆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是40℃
13.与缩短调整期长短有关的因素中,最全的一组是 ( )
①用与菌种原培养基相同的培养基 ②用与菌种原培养基不相同的培养基
③稳定期获得的菌种 ④对数期获得的菌种 ⑤接种量减少 ⑥接种量加大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14.由于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湖泊水体受到严重的有机物
污染,一段时间内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水中各类细菌相对数
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a为厌氧型细菌,b为需氧型细菌,c为兼性厌氧型细菌
B.a为需氧型细菌,b为厌氧型细菌,c为兼性厌氧型细菌
C.a为厌氧型细菌,b为兼性厌氧型细菌,c为需氧型细菌
D.a为兼性厌氧型细菌,b为厌氧型细菌,c为需氧型细菌
1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取10毫升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用相同的方法于不同时间同步多次均匀取样,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将所得数据绘成曲线如下图,其中有两位同学的作图可能是错误的,他们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甲与丁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酵罐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代谢产物的形成都与pH有关
B.单细胞蛋白是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C.谷氨酸棒状秆菌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发酵才能得到谷氮酸(味精的主要成分)
D.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都对微生物进行定向改造
17.艾滋病病毒有圆球形衣壳,其内有两条RNA,右图是艾滋病毒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组成4的单位是 ,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是艾滋病病毒的___
(2)艾滋病病毒侵入人的机体后,主要侵染入人的淋巴细胞,在侵染过程中,在5的作用下,能形成DNA并整合到人体细胞的DNA分子中,可见5是 。
(3)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可用作 ,动物细胞工程中可用作
18.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高效性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使抗生素工业经久不衰。其中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具有划时代的煮义。
(1)青霉菌发酵产生青霉素。青霉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青霉素是青霉菌的___代谢产物。
(2)在生产和科研中,常选用处于____期的青霉菌作为菌种或研究材料。因为此时的青霉菌代旺盛, 和 比较稳定。
(3)对青霉菌菌体生长情况的测定,取一定体积的发酵液,经离心分离、反复洗涤后,_____,再计算发酵罐中菌体的总重量。
19.右图为细菌在含有一定培养基的容器中生长的曲线图。请回答:
(1)如果在“2”时期加入适合细菌生存但营养成分不同的培养基,细菌出现的变化是
A.分裂速度减慢,甚至几乎停止分裂
B.分裂速度加快,代谢活动加强
C.出现芽孢,可以产生大量次级代谢产物
D.代谢减慢,细胞内合成速度减慢
(2)若这种菌为致病菌,传染性最强的是[ ]_____期。
(3)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的时期是[ ] ,工业生产中,延长该时期的措施是
(4)假定该菌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为30min,“1”期接种菌种数量为N0,请写出“2”期经t小时后菌体数量的表达式(菌体数用y表示): 。
(5)在混合培养R和M两种细菌的过程中发现在R细菌周围的M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把R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M细菌,结果M细菌仍然不能生长和繁殖。
①R细菌周围的M细菌不能生长和繁殖的原因最可能是
②为验证该设想,进行如下实验,补充相关的实验步骤及结果:
第一步:取两个培养皿,按相同营养成分配制成甲、乙两种培养基。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让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繁殖。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图为谷氨酸发酵装置图。
(1)图中3.6处是发酵罐夹层中水的进出口,水在发酵罐夹层流动的作用是 。
(2)谷氨酸发酵液的pH应控制在7-8范围内。随着代谢产物的积累,
发酵液pH变化趋势是 ,控制办法是 。
发酵过程中,若谷氨酸积累过量,会抑制 的活性,导致合成途
径中断,这种代谢调节方式称为 调节。
(3)如果在4处通入空气,谷氨酸产量会 ,原因是 。
21.(1)下图为某细菌的生长曲线及A、B两种代谢产物积累曲线。
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A产物合成始于细菌生长曲线的 期,属于 代谢产物。
②B产物的积累量在细菌生长曲线的 期最大。
(2)绝大多数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为了探究培养温度对谷氨
酸棒状杆菌代谢产物(谷氨酸)合成量的影响,
设计如下实验。在实验中
有4处错误,分别标以①、②、③、④,请依次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步:设定培养温度为
第二步:将菌种接种到灭菌后的
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在设定的温
度条件下
第三步:在 定时取样,分别测定谷氨酸合成量,记录结果并绘制曲线。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在30℃培养条件下,谷氨酸合成量最大,则认为,

① 。
② 。
③ 。
④ 。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6)答案
1A 2B 3ABC 4B 5C 6D 7A 8D 9D 10C 11D 12D 13C 14C 15B
16A 17(1)核糖核苷酸 衣壳(2)逆转录酶(3)运载体 动物细胞融合诱导剂
18(1)异养需氧型 次级(2)对数 个体的形态 生理特性
(3)称菌体的湿重(称烘干后的重量)
19(1)A (2)[2]对数 (3)[3]稳定期 连续培养 (4)y=No·22t
(5)①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M细菌生存的物质
②第二步:在甲培养基上接种R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细菌R
第三步:乙培养基上不接种R细菌作为对照,在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且等量的M细菌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6)
1A 2B 3ABC 4B 5C 6D 7A 8D 9D 10C 11D 12D 13C 14C 15B
16A 17(1)核糖核苷酸 衣壳(2)逆转录酶(3)运载体 动物细胞融合诱导剂
18(1)异养需氧型 次级(2)对数 个体的形态 生理特性
(3)称菌体的湿重(称烘干后的重量)
19(1)A (2)[2]对数 (3)[3]稳定期 连续培养 (4)y=No·22i
(5)①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M细菌生存的物质
②第二步:在甲培养基上接种R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细菌R
第三步:乙培养基上不接种R细菌作为对照,在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且等量的M细菌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6)
1A 2B 3ABC 4B 5C 6D 7A 8D 9D 10C 11D 12D 13C 14C 15B
16A 17(1)核糖核苷酸 衣壳(2)逆转录酶(3)运载体 动物细胞融合诱导剂
18(1)异养需氧型 次级(2)对数 个体的形态 生理特性
(3)称菌体的湿重(称烘干后的重量)
19(1)A (2)[2]对数 (3)[3]稳定期 连续培养 (4)y=No·22i
(5)①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M细菌生存的物质
②第二步:在甲培养基上接种R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细菌R
第三步:乙培养基上不接种R细菌作为对照,在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且等量的M细菌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6)
1A 2B 3ABC 4B 5C 6D 7A 8D 9D 10C 11D 12D 13C 14C 15B
16A 17(1)核糖核苷酸 衣壳(2)逆转录酶(3)运载体 动物细胞融合诱导剂
18(1)异养需氧型 次级(2)对数 个体的形态 生理特性
(3)称菌体的湿重(称烘干后的重量)
19(1)A (2)[2]对数 (3)[3]稳定期 连续培养 (4)y=No·22i
(5)①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M细菌生存的物质
②第二步:在甲培养基上接种R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细菌R
第三步:乙培养基上不接种R细菌作为对照,在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且等量的M细菌
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的M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M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20 (1)冷却(降温或使温度控制在30℃一37℃)
(2)下降加碱(氨水)谷氨酸脱氢酶酶活性(反馈、负反馈)
(3)下降混入杂菌产生竞争,分解或吸收谷氨酸
21(1)①对数;次级②稳定
(2)①温度设定范围过窄 ②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不应密闭培养
③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取样时期有遗漏
④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的M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M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20 (1)冷却(降温或使温度控制在30℃一37℃)
(2)下降加碱(氨水)谷氨酸脱氢酶酶活性(反馈、负反馈)
(3)下降混入杂菌产生竞争,分解或吸收谷氨酸
21(1)①对数;次级②稳定
(2)①温度设定范围过窄 ②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不应密闭培养
③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取样时期有遗漏
④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的M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M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20 (1)冷却(降温或使温度控制在30℃一37℃)
(2)下降加碱(氨水)谷氨酸脱氢酶酶活性(反馈、负反馈)
(3)下降混入杂菌产生竞争,分解或吸收谷氨酸
21(1)①对数;次级②稳定
(2)①温度设定范围过窄 ②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不应密闭培养
③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取样时期有遗漏
④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的M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M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20 (1)冷却(降温或使温度控制在30℃一37℃)
(2)下降加碱(氨水)谷氨酸脱氢酶酶活性(反馈、负反馈)
(3)下降混入杂菌产生竞争,分解或吸收谷氨酸
21(1)①对数;次级②稳定
(2)①温度设定范围过窄 ②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不应密闭培养
③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取样时期有遗漏
④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