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22.1 生物的遗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22.1 生物的遗传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30 13:3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1节 生物的遗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说出男女染色体的组成,阐明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
2. 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包含的生物学本质,提高逻辑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说出男女染色体的组成,阐明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阐明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
四、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准备两只信封,三枚黑棋子,一枚白棋子,活动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语同学们,男女有别是人类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请你们辨认一下台上的我是男性还是女性?说出你的理由。再让我们来判断一下电梯中的“美女”的性别。播放《泰囧》片段。同学们有了疑惑,对呀,这里的“美女”比我更美,声音更甜,怎么会说她是男的呢?性别究竟是如何决定的呢?引出课题。 观看视频、独立思考,产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活动1:说出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区别课件呈现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图和活动规则:请同学们按照活动单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完成活动单。PPT呈现问题:1. 数一数人体细胞中总共有多少对染色体?2. 请注明两张染色体排序图所示性别(男、女)。3. 男女性别的不同可能和哪一对染色体的关系最大?请同学们在图中画出。4. 这一对染色体如何命名?其他染色体如何命名?小组展示活动单。师:对了,这组同学观察得相当仔细,思维也很缜密。其中区别最大的是最后一对染色体,很可能就与性别决定有关。PPT出示性染色体的认识过程。师:在历史长河中,认识性染色体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朗在观察昆虫时首先发现了雄性体细胞中独特的一对染色体,他将其称为性染色体。到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史蒂文斯进一步把雄性昆虫体细胞中与众不同的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雌性体细胞中同一对染色体长得一样,称为X染色体。又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分别到2003年和2005年科学家完成了对Y、X染色体上的碱基测序,发现这两对染色体上除了决定性别的基因之外,还有其他基因,比如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等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还要在下一节课进一步阐述。通过上述科学史的介绍,你有什么体会呢?科学发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要经过好几代人持之以恒的追求。指导学生按照所学内容列出染色体的组成。 出示反馈练习。 阅读课本P7-P8,讨论、完成活动1。 通过情境激发思维,提高自己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展示交流活动单,相互评价,进行反馈修正。 倾听科学史的介绍、产生感悟,受到启发。共同完成男女染色体的组成书写。 完成反馈练习。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过渡问题:之前我们了解了人体染色体的组成,那么性染色体是如何传递?性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活动2:绘制子女性别形成过程的遗传图解。师:刚刚我们学习过了男女染色体的组成,知道我们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那么性染色体是如何传递给子代,又是怎样决定性别的呢?我们用之前学过的遗传图解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 PPT展示,帮助学生回顾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PPT展示性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子女性别形成的遗传图解。组织学生相互点评。 师:请同学们按照规范的遗传图解进行修订和完善。PPT出示规范的遗传图解。 回忆、复习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说出性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独立完成遗传图解。相互点评。 通过完成遗传图解,温故而知新,实现形象思维至抽象思维的转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3:模拟人类后代性别决定的过程。PPT出示受精视频师:我们发现一枚卵细胞只能和一枚精子相结合,但实际上有两种精子,含有X和含有Y的,精卵之间的结合有什么规律呢?科学家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我们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进行调查研究,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说明问题。 多媒体出示:模拟人类后代性别决定的活动规则师:在我们四人一组的桌上,有两个不透明的纸袋、上面注明了“父”“母”,3枚黑棋子,1枚白棋子,请同学们将两枚黑棋子放在妈妈纸袋中,将一黑一白两枚棋子放在爸爸纸袋中,下面给同学们8分钟时间,根据活动要求来开展活动。并请小组代表将你们活动单上统计的数据录入到电脑前的EXCEL表格中。师:请同学们思考:黑棋子和白棋子分别模拟了什么细胞? 将两枚棋子放在一起模拟了什么过程? 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能否人为控制?PPT出示数据结果指导学生分析。师:我们发现,大部分小组的后代中,男女比例接近于一比一,但是我们看看这两个小组?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师:每个小组实验了6次,可能样本数据比较小,而出现了误差。怎样使统计结果更加准确呢?对了,增加样本的比例。有哪些方法呢?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过渡句:如果我们将样本放大到全年级,乃至全国,男女之间的比例将越来越接近1:1。是啊,男女各顶半边天,也是自然规律在人类身上的体现。那么,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请看大屏幕。PPT字幕打出2010年人口普查的性别比例情况。请同学分析数据,找出男女人口数量的区别。讨论:1.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2. 如果单纯追求男孩儿或女孩儿,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师:是啊,“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医疗技术的有机可乘,遗弃女婴的违法行为,都导致了我们现在的男女比例仍然不均衡。如果比例进一步扩大,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人类的性别组成,必须尊重大自然创造的平衡规律,只有这种男女均衡的状态,才能维护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才能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产生疑问,产生寻求精卵结合奥秘的兴趣。 围绕活动要求开展模拟实验。组长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 回答:黑棋子模拟了含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白棋子模拟了含Y染色体的生殖细胞。模拟了受精的过程。 在自然状态下随机的。思考,回答。 分析数据,学会通过增加样本比例让统计结果更准确,提高数据分析、科学探究的能力。 根据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代表总结。通过讨论分析,能够关注社会与生物之间的联系,站在一个社会公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养成科学的态度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通过讨论和演讲提高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共同总结本节课中知识的获得、情感的融入、能力的提升。
五、思维拓展1. 调查身边重男轻女的现象,并给出你的建议。2. 思考: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的,这种基因将如何遗传给后代呢? 完成课后作业,有效反馈本节课的内容,提高观察和分析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六、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人类的性别决定
1、 性别决定

22对+




2、 性别形成
亲代: XY(父) XX(母)


生殖
细胞 X Y X





活动单
学习目标:说出男女染色体的组成,阐明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

活动一:说出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区别

1. 请同学们数一数人体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___________
2. 请同学注明两张染色体排序图所示性别(男、女)
3. 男女性别决定可能与哪一对染色体关系最大?请同学们在图中圈出。
4. 这一对染色体如何命名?其他染色体如何命名?


5. 请表示男女的染色体组成。

活动二:绘制子女性别形成过程的遗传图解。







活动三:模拟人类后代性别决定的过程
活动表格:
黑、白 黑、黑
1
2
3
4
5
6
统计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Y(男)

XX(女)

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

子代 XX XY

性别 女 男




组合

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