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6物质的分离-3-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练习用结晶的方法制备晶体。2.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考点、重点、难点、】
考点:难点:重点: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学习探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军训时,细心的同学发现,前面同学的衣服上经常沾有一些白纹,你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吗?
探索新知:
1.【实验目标】
1.练习用结晶的方法制备晶体。
2.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器材】
量筒,烧杯,药匙,滴管,表面皿,温度计,显微镜,20厘米长的细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硫酸铜,棉花。[来源:学|科|网]
【实验过程】
1.制备小晶体
(1)往烧杯内加入50毫升常温蒸馏水,并加入研细的五水硫酸铜粉末,配制成硫酸铜溶液。把装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溶液,直到有少量硫酸铜不能再溶解,形成热 。
实验现象:
①在蒸馏水中加入硫酸铜后,蒸馏水变成____色,颜色随搅拌逐渐加深。
②随着温度上升,硫酸铜溶解速率____。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硫酸铜不再溶解。
③烧杯壁上残留的硫酸铜溶液蒸发后形成____色粉末,附在杯壁上。
(2)用脱脂棉代替滤纸,趁热过滤,直到澄清为止。等待溶液缓慢冷却,覆上保鲜膜,防震防尘,静置一晚。
实验现象:
静置一晚后杯底出现许多 形小晶体。小晶体似玻璃光泽,呈半透明。
2.小晶体“长”成大晶体
(1)选晶:在晶体里选择几颗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备用。
(2)晶体长大:用线把1颗硫酸铜小晶体绑好,悬吊在已准备好的一杯约50毫升70 ℃左右的硫酸铜饱和溶液里,线的另一端系在玻璃棒上,覆上保鲜膜,防震防尘,静置过夜。
(3)如此反复操作几次,晶体就越长越大,最后长成大块晶体。
(4)取出晶体,用滤纸轻轻吸去表面溶液,在晶体的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透明指甲油,再把晶体放入小盒子中保存。
【注意事项】
1.制备饱和溶液时,防止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2.过滤速度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析出晶体;
3.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沫保温,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
【问题与讨论】
1.最后形成的大块晶体若不经处理,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几天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在晶体“长大”过程中若不随时修整其形状,会出现什么结果?
3.冷却热饱和溶液时为什么冷却速度慢一点好?
[来源:学
科网]4.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5.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课堂总结:
通过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
1.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C.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一定含结晶水
D.从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结晶析出的胆矾是混合物
2.在“冷却热饱和溶液来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铁架台、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B.烧杯、温度计、玻璃棒、酒精灯
C.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 D.冷凝管、酒精灯、蒸发皿、接收管
3.制备硫酸铜晶体的步骤可以概括为( )
A.溶解、蒸发、过滤、结晶 B.过滤、结晶、蒸发
C.溶解、过滤、冷却、结晶 D.溶解、过滤、蒸发
4.硫酸铜晶体含有结晶水,食盐没有结晶水,则暴露在空气中比较稳定的是( )
A.硫酸铜 B.食盐 C.硫酸铜和食盐 D.无法判断
5.在较高温度下,某溶液中的硝酸钾和氯化钠都接近饱和,将其冷却至室温时,析出的晶体中几乎不含氯化钠,这是因为( )
A.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小 B.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大
C.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D.氯化钠在溶液中的质量较少
6.在制备较大颗粒的硫酸铜晶体时,下列需要注意的是( )
①制备饱和溶液时,要防止溶液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②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沫保温,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 ③选用晶体时,应使用纯净的硫酸铜,防止灰尘落入溶液 ④过滤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而析出晶体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30℃时,将质量分别为100克与质量为50克的甲乙两杯氯化钠饱和溶液各蒸发10克水,冷却到30℃,分别析出晶体a克和b克,则a与b的关系是________(a=b a﹥b a﹤b)
8、小明用热水配制了大半杯的饱和硝酸钾水溶液,溶液的温度是70℃,一个密度均匀的实心小球恰能悬浮在溶液中。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小球将:( )
A、上浮 B、下沉 C、悬浮 D、无法确定
反思:
【目标检测 直击考点】
1.D 2.B 3.C 4.B 5.C 6.B
7.a=b 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