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 【教案+课件+素材】(共24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湖心亭看雪 【教案+课件+素材】(共24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31 08:45:02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怀恋故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1.品读文本,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怀恋故国的情思。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怀恋故国的情思。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作业。
2.学生:熟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张岱生平经历的资料以及张岱对明廷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湖美景,四时无双,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春季,白居易漫步西湖堤岸,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夏季,苏轼纵舟湖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欧阳修宁愿用扬州景致换西湖秋色,“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那在冬季呢?西湖景色又会给世人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带一起去杭州湖心亭赏景、赏雪。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文本 初步感知
1.播放《湖心亭看雪》情境课文,学生用心观看、听诵,并找出生字词进行注音。
是日更定(gēng) 喃喃(nán)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2.朗读指导
文章句式骈散结合,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师生研读 探索新知
教师范读文章第一段,学生听诵,并完成以下任务:
1.对照书本课下注释,参考工具书,理解重要词句;学生结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余拏一小舟:古义:撑。
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副词,全。
长堤一痕:数词。
2.思考问题:首段交代作者赏雪的时间、地点,寒夜里作者乘舟往西湖看雪,那雪后的西湖带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受?
点拨:当时的西湖很凄冷、孤寂,可以从“人鸟声俱绝”感受到,当时没有任何声音,万籁俱寂;当时的西湖也一片苍茫、无比辽阔,从作者描绘雪景时的遣词用句可以感受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思考问题:作者描绘湖心亭夜景的句子,为人称道,它究竟好在哪里呢?老师修改了
几处,大家做一个对比,感受一下修改后效果好不好。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点拨:三个“与”字,营造了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几个词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精致小巧的感觉,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教师总结:这段描写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由“长堤”到“亭”到“舟”到“人”,由远及近;由“痕”到“点”到“芥”到“粒”,越来越细小,宛如俯瞰,好像航拍,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4.师生研读第二段,教师指定学生诵读文段,学生四人一组,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合作解决重点字词句。
5.作者在湖心亭还有怎样的奇遇?舟子最后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和金陵客的痴都体现在哪里?
点拨:偶遇金陵游客,一同饮酒。
金陵客的痴表现在:铺毡对坐赏景、饮酒,还拉陌生人一同饮酒;
作者的痴表现在:痴于夜访西湖,痴于西湖美景,痴于亭中与客饮酒。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教会学生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自主翻译理解文本。同时以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背景穿插 深入探讨
作者为何会这样“痴”?他“痴”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情感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一下张岱和他所处的时代。
点拨: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我们还要注意两个细节,一是张岱写这篇文章时,明朝已经灭亡,但文章开头介绍时间用的却是明帝的年号——“崇祯”;二是张岱在亭中饮酒时,特意写出两位游客是“金陵人”,而这些又体现了什么?
点拨:作者的“痴”,作者用明帝年号,提及明朝旧都“金陵”,都表现出他对故国的怀想和留恋。由此再看他夜中探雪的雅趣中也含着淡淡的伤感,他笔下苍茫的西湖雪景中也饱含着悠悠的愁绪。
四、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我们感受到张岱对美景的痴,对故国的恋,感受到他的雅致和高洁,感受到他的细腻和纯真。希望大家也能像他一样,欣赏自然、感悟人生,拥有雅致别样的人生。
2.课文精要
五、布置作业
1.诵读文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本。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志。
3.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4.积累关于“雪”的诗句。
教学反思
1.文章写景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事物主要特点,寥寥数笔,神态俱出,要带领学生细细品味。
2.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探索、研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3.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以此为依据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课件24张PPT。湖心亭看雪第三单元·第12课
西湖春景情境导入夏日胜景情境导入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情境导入湖心亭看雪张岱情境导入(一)诵读文本 初步感知
(播放《湖心亭看雪》情境课文,用心听诵,并找出生字词进行注音。朗读指导)

文章句式骈散结合,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合作探究(一)诵读文本 初步感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合作探究(二)师生研读 探索新知
1.对照书本课下注释,参考工具书,理解重要词句。
2.概括首段文章所写的内容。合作探究(二)师生研读 探索新知
1. 理解重要词句。
余拏一小舟: 古义:撑。
是日更定矣: 代词,这。
雾凇: 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 副词,全。
长堤一痕: 数词。
合作探究(二)师生研读 探索新知
2.首段交代作者赏雪的时间、地点,寒夜里作者乘舟往西湖看雪,那雪后的西湖带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受?
凄冷、孤寂,可以从“人鸟声俱绝”感受到,当时没有任何声音,万籁俱寂;
苍茫、无比辽阔,从作者描绘雪景时的遣词用句可以感受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合作探究(二)师生研读 探索新知
3. 思考问题:作者描绘湖心亭夜景的句子,为人称道,它究竟好在哪里呢?对比,感受一下修改后效果好不好。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合作探究(二)师生研读 探索新知
三个“与”字,营造了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一点”“一芥”“粒”几个词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精致小巧的感觉,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合作探究感受意境合作探究(二)师生研读 探索新知
4. 研读第二段,合作解决重点字词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合作探究(二)师生研读 探索新知
5.作者在湖心亭还有怎样的奇遇?舟子最后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和金陵客的痴都体现在哪里?

偶遇金陵游客,一同饮酒。
金陵客的痴表现在:铺毡对坐赏景、饮酒,还拉陌生人一同饮酒;
作者的痴表现在:痴于夜访西湖,痴于西湖美景,痴于亭中与客饮酒。
合作探究(三)背景穿插
深入探讨
作者为何会这样“痴”?他“痴”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情感呢?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背景穿插 张岱的著述《陶庵梦忆》,是在明亡之后写下的一曲曲悲哀挽歌。其中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因此命名为“梦忆”。甚至在张岱自己写的“墓志铭”中也流露着山河梦碎、故国难回的伤感。
作品简介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自为墓志铭》作品简介 作者的“痴”,作者用明帝年号,提及明朝旧都“金陵”,都表现出他对故国的怀想和留恋。由此再看他夜中探雪的雅趣中也含着淡淡的伤感,他笔下苍茫的西湖雪景中也饱含着悠悠的愁绪。作品简介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我们感受到张岱对美景的痴,对故国的恋,感受到他的雅致和高洁,感受到他的细腻和纯真。希望大家也能像他一样,欣赏自然、感悟人生,拥有雅致别样的人生。课堂小结高雅人鸟声俱绝痕、点、芥、粒天与云与山与水湖心亭看雪出行奇遇天地苍茫渺小赏景强饮一杯偶遇大喜故国感伤痴金陵游客独往课文精要1.诵读文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本。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志。
3.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4.积累关于“雪”的诗句。布置作业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