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毛泽东诗词中提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的“宋祖”是指( )
A.杨坚 B.赵匡胤 C.曹操 D.李世民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了 ( )
A.西南和西北地区 B.北方
C.中原和南方地区 D.全国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 )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设置转运使 ③削弱相权 ④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 )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D.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5.秦汉时期,丞相、大臣上朝,可与皇帝“坐而论道”;宋代开始,宰相、大臣只能站着议事了。宋代朝仪的变化说明 ( )
A.宰相权力逐渐变大
B.皇权逐步加强
C.统治阶级内部出现裂缝
D.封建制度衰落
6.下图所示现象的发生朝代及背后的原因是 ( )
A.汉朝、“推恩令” B.唐朝、安史之乱 C.宋朝、重文轻武 D.明朝、废丞相
7.为避免武将专横导致割据分裂局面的出现,北宋统治者确立的国策是 ( )
A.重农抑商 B.重武轻文 C.重文轻武 D.休养生息
8.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9.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
A.重文轻武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科教兴国
10.“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有 (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宰相)问曰:“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其故何哉?吾欲息兵定长久之计,其道(办法)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在材料一中找出赵普给宋太祖提出的解决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的具体做法。(4分)
(3)材料二说明北宋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3分)
答案
1.B 2.C
3.D 4.A
5.B 6.C
7.C 8.D
9.A 10.C
11.(1)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具体做法:①稍夺其权: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②制其钱谷: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③收其精兵: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3)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