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七律(一)
谁说计划最为高,生计自安休代敲。
五尺身躯三尺票,一人湘肉万人枵。
黄河欲渡忽飞雪,舟辑难行枉置艄。
遍觅圣贤望梅路,圣贤已过奈何桥。
注释: ---1977年 ---1999年
枵(xiāo):意为空虚。如~腹。
七律(二)
招凰引凤筑金巢,
地利天时胆自豪。
大别市场居宝地,
个私企业显高招。
琳琅商品堆盈架,
熙攘人群涌若潮。
莫道老区多闭塞,
劝君注目看今朝!
本课导入
两首诗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体制?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能力目标: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和具体
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七律(三)
历史翻腾雾若蓬,
残霾扫尽又朦胧。
峰回路转时多变,
云散烟消道已通。
曾是沙尘迷望眼,
竟如旭日照霞红。
年逢四十春花放,
万里征程凭好风!
思考:好风指的是什么呢?
好风即改革开放的春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
及影响是什么?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并讨论
1、背景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主要原因
(2)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全面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思想基础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指导思想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经济路线
组织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
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集体领导。
2.内容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3、意义(重点)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
重大转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前
后
思想路线的转变:
工作中心的转移:
组织路线的转变:
两个凡是
阶级斗争
个人崇拜
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集体领导
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前提:
内容:
目的:
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概念解读:经济体制改革
生产关系
适应
生产力
*
材料一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二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77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1978年,全国有将近30%的生产队年人均分配在50元以下。
材料三 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到0.13元,有2.7亿人每天能挣到0.14元。
——摘自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相关报表
地位:农业为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现状:农民生活水平低下,解决农村问题迫在眉睫。
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给农村带来的危害远大于城市。
问题探究2:如果你是一位决策者,经济体制改革应从农村还是城市展开呢?为什么?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重点)
生产经营方式
组织管理方式
1983年
二、 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①②③
(2)经过:
1978年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试行
推广
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 村民委员会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其特点是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农民有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意义
①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③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七律(四)
南海春天故事传,
神州大地换新颜。
家庭联产家家乐,
个体经营个个欢。
地覆天翻夸绝后,
日新月异赞空前。
世界高擎星帜艳,
东方惊醒睡狮喧。
生产关系
适应
生产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
管理体制:
所 有 制:
分配制度:
(2)内容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中心环节:
措施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平均主义
高度集中
七律(五)
春雨沐花花竞放,阳光惠政政相倾。
一枝独大难天下,主次兼顾万众兴。城乡就业担七份,利润增盈占五成。国企民营丰两翼,中华经济翥鲲鹏。
(3)意义
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促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注释:翥(zhù),意为鸟向上飞。
生产力
适应
生产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有人对改革提出质疑,认为改革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部分人对改革失去信心。
根本原因: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府
(行政手段)
市场
(看不见的手)
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
经济运行。
通过价格、
供求、竞争
之间的相互
作用和影响,
推动资源的
流动与分配。
在新中国早期,对集中各种资源进行国家重点建设,
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推动资源的
优化配置。
各种生产和销售由中央统一制定,制约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生产力发展。
市场不是
万能的,
存在一定
的盲目性、
自发性、
滞后性。
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方式 基本特征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建立过程
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理论提出:
目标确立:
确立框架:
理论完善:
基本建立:
①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②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③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图一
图二
本课小结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农村(开始)
城市(扩展)
决策
目标
生产关系
适应
生产力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 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2.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
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D
学以致用
改革永远在路上
天翻地覆四十年,喜看神州大变迁。
亩产千斤金浪涌,楼高万丈彩云连。
几代人民齐奋斗,凝心聚力凯歌旋。
禹甸宏图撸袖绘,初心不忘绘新篇。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对应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