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镇初级中学课堂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历史
编制人:
审核人:___________
周次
第三周
第2课时
总第6课时
课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重难点
【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自主学习
教师导学
自主学习
年,后周大将 在
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 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
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
,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
之权。(2)在中央,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
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权力。(3)取消节度使
的权力,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
。4.宋朝把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5.为防止唐末以来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
掌握军政大权。6.后继的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
,增加
,提高进士地位。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的风气,有利于
和社会的安定。二、合作探究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练习巩固1.北宋的建立者是(
) A.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2.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
) A.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高宗
D.宋仁宗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960
赵匡胤
陈桥驿
开封
北宋
宋太祖
2.先南后北
3.(1)兵权
发兵
(2)分化事权
文臣
三年一换
通判
(3)收税
转运使
中央
4.中央集权
皇权
5.武将
文臣
6.宋太宗
文臣统兵
7.科举制
科举取士名额
8.尚武轻文
政权的稳固二、(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3)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三、1.C
2.B
3.A
4.C
5.A
6.B
7.B
8.(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天宝镇初级中学课堂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历史
编制人:
审核人:___________
周次
第四周
第1课时
总第7课时
课题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2.知道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3.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重难点
【学习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学习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自主学习
教师导学
自主学习1.
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2.10世纪初,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________,国力不断增强。3.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
,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
有所发展。4.11世纪前期,_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
,史称
。5.仿效
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
,还创制了西夏文字。6.(1)辽太宗时,占领
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2)
时,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3)宋太宗时,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
政策。(4)
时,签订“
”,辽朝退兵,宋朝给辽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
局面。7.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
,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
兴旺。二、合作探究你对于“澶渊之盟”有何看法?三、练习巩固1.建立了契丹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元昊
B.赵匡胤
C.松赞干布
D.耶律阿保机 2.下列选项中属于契丹族建立政权措施的是( ) ①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
②创制文字 ③统一契丹各部
④订立“澶渊之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选项不属于党项族首领元昊的治理措施的是(
) A.发展农牧经济
B.创制西夏文字 C.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D.与北宋联姻 4.辽大举进攻北宋时,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下,亲征前线抵抗辽军的皇帝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仁宗 5.在中国的历史上,“澶渊之盟”使中国北方出现了一段和平的时期,那么这一盟约订立的双方是(
) A.南唐和辽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西夏和辽 6.辽、宋、西夏之间时战时和,下列对发生的这些战与和的说法错误的的是(
) A.北宋送给西夏“岁币” B.北宋对西夏称臣 C.签订停战协议后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D.北宋送给辽“岁币” 7.阅读材料,问答问题。材料: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相持,势均力敌,辽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议和。北宋答应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次战役亲征的皇帝是谁?是哪位大臣劝他亲征的?(2)宋辽之间的这次议和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隋唐
生产技术
2.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横府
文字
3.党项族
社会生产
4.元昊
兴庆府
西夏
5.唐宋
农牧经济
6.(1)燕云十六
(2)宋太宗
(3)防御
(4)宋真宗
澶渊之盟
岁币
和平
7.称臣
边境贸易对北宋而言,在胜利的前提下,反而签订送“岁币”的和议,这是屈辱的,它反映了北宋政治的腐败;北宋以金钱换得了和平,也反映了辽宋实力的均衡。对辽而言,条约的签订满足了辽统治者不断掠夺财富的欲望,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双方保持了100多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使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从长远看,因契丹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三、1.D
2.A
3.D
4.C
5.B
6.B
7.(1)宋真宗。寇准。
(2)“澶渊之盟”。天宝镇初级中学课堂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历史
编制人:
审核人:___________
周次
第四周
第1课时
总第7课时
课题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金国的建立,以及灭亡北宋的史实。2.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3.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难点
1、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2、如何评价岳飞?
自主学习
教师导学
自主学习1.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
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2.
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________,他就是
。3.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
,颁行
,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4.女真崛起之时,
和北宋的统治危机重重。5.
年,辽被
灭亡。6.
年,金军攻破
,北宋灭亡。7.北宋灭亡后,
登上皇位,他就是
,定都
,史称南宋。8.南宋初年,
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9.
统率的“岳家军”在________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10.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________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11.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
,并给金岁币,双方以_________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局面形成。二、合作探究如何评价宋金议和?三、练习巩固1.下列人物中,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铁木真 2.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发生于( )A.北宋与南宋之间
B.辽与南宋之间 C.辽与北宋之间
D.北宋与金之间 3.岳飞的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他坚持的是正义的抗金斗争 C.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D.他的抗金斗争使南北获得了长久的和平 4.明朝人在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了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的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害死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是( ) A.澶渊之盟
B.南宋的建立
C.宋金议和
D.金迁都到中都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自宋后少名桧,我至坟前愧姓秦。——秦观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材料一中“忠骨”是指谁的遗骨?“佞臣”指谁?(2)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阿骨打
2.1115
大金
金太祖
3.军政体制
女真文字
4.辽
5.1125
金
6.1127
开封
7.赵构
宋高宗
临安
8.金军
9.岳飞
郾城
10.秦桧
11.称臣
淮水至大散关
宋金对峙(1)宋金议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3)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三、1.A
2.C
3.D
4.C
5.C
6.(1)岳飞。秦桧。(2)北宋灭亡。天宝镇初级中学课堂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历史
编制人:
审核人:___________
周次
第六周
第2课时
总第12课时
课题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2.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3.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知道司马光和《资治通鉴》4.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重难点
【学习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自主学习
教师导学
一、自主学习1.北宋________、南宋临安、元朝________,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____________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3.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________”。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4.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5.传统节日如________、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6.词在
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
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7.(1)苏轼词风
而飘逸,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2)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3)
的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8.
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9.________、________、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
”。10.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
》。11.北宋著名史学家
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
体的通史巨著。二、合作探究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这些时代特征与文化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三、练习巩固1.宋元时期的城市,店铺鳞次栉比,商业活动频繁,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有( ) ①开封 ②兴庆 ③临安 ④大都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关于“瓦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 B.出现在宋朝时期 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D.散布于广大农村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春节 4.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对词的发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二人的相同之处体现在(
) A.都有胸怀祖国收复失地之志
B.都善于用口语,词风清新自然 C.词风都属于豪放风格
D.词风委婉,感情真挚 5.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名作迭现。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是( ) ①关汉卿 ②马志远 ③郑光祖
④白朴 ⑤司马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瓦肆(即瓦子)中,多有贸药,卖卦,饮食,裁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1)瓦子为什么会出现在宋代?
(2)瓦子中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叫什么?试列举其中的几项娱乐活动。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开封
大都
2.市民阶层
3.瓦子
勾栏
4.杂剧
5.春节
6.唐朝
宋
7.(1)豪迈(2)李清照(3)辛弃疾
8.元曲
9.关汉卿
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
10.窦娥冤
11.司马光
编年特征:(1)政治方面: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全国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间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和平仍是主流;(4)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范围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方面: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并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关系: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头,文学艺术的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三、1.C
2.D
3.D
4.C
5.A
6.(1)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随之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瓦子便应运而生。(2)勾栏。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表演蹴鞠等。天宝镇初级中学课堂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历史
编制人:
审核人:___________
周次
第五周
第1课时
总第9课时
课题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发展的具体表现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理解我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3.认识宋代的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重难点
【学习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
教师导学
自主学习1.从唐朝中晚期至
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________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_________。2.(1)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________。(2)宋朝时,__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3)长江下游和
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常)熟,
”。(4)南方各地普遍种植
。
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3.(1)
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
兴起,
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4.河北
,河南汝窑,北宋兴起的江西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5.广州、
、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6.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________,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
。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7.
、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__管理海外贸易。8.南宋的
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9.北宋前期,________地区出现了“交子”;
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10.从
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二、合作探究“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请你简要分析其原因。练习巩固1.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A.水稻
B.小麦
C.小米
D.玉米2.在南宋后期,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
)A.辽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长江以南3.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瓷都的是(
)A.海南岛
B.邢窑
C.景德镇
D.越窑4.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海船制造中心分布在什么沿岸的大城市(
)
A.渤海地区
B.黄河流域
C.长江沿线
D.东南沿海5.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
)
A.执行削藩政策
B.监察百官
C.管理海外贸易
D.主持变法6.北宋初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
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业7.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完成是在(
)
A.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两宋时期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什么流域。
(2)材料二指宋朝进行的什么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哪些著名的大商港?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两宋
北方人口
生产技术
2.(1)占城稻
(2)水稻
(3)太湖
天下足
(4)茶树
南宋
3.(1)北宋
(2)棉纺织业
海南岛
4.定窑
景德镇
5.泉州
6.杭州
夜市
草市
7.广州
市舶司
8.外贸
9.四川
南宋时
10.唐朝中期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引进新品种。三、1.A
2.C
3.C
4.D
5.C
6.A
7.D
8.(1)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2)海外贸易。广州、泉州。天宝镇初级中学课堂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历史
编制人:
审核人:___________
周次
第七周
第2课时
总第13课时
课题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道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2.了解宋元时期我国陆路和海路发达的概况3.理解宋元时期我国出现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分析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及影响
重难点
【学习重点】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学习难点】四大发明的影响
自主学习
教师导学
一、自主学习1.
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2.(1)活字应刷术是由
时的匠人
发明的。(2)13世纪时,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________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
。3.(1)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_________”。(2)北宋时期,人们把带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有度数的
盘中,就制成了
。(3)________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
。(4)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
技术的发展。4.(1)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
。(2)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
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
。5.(1)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
的交通要道。(2)宋代的海路形成多条航线,
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6.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二、合作探究宋元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辉煌成果的时代,你知道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吗?三、练习巩固1.按照发明的先后,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火药
②活字印刷术
③司南
④造纸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是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3.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朝代是(
) A.唐朝
B.五代
C.宋朝
D.隋朝 4.《金史》有“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战争场面惨烈
B.火药已应用于军事战争 C.火药的使用改变了战争结局
D.火药威力巨大5.中国的指南针、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请问它们是通过什么人传到欧洲的( ) A.罗马人
B.印度人
C.日本人
D.阿拉伯人 6.海上丝绸之路在哪一个朝代进入鼎盛时期( ) A.元朝
B.清朝
C.明朝
D.宋朝 7.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1)培根所说的“三种东西”分别是什么?
(2)第二种对欧洲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隋唐
2.(1)北宋
毕昇
(2)丝绸之路
欧洲
3.(1)司南(2)罗盘(3)北宋
指南针(4)远洋航海
4.(1)唐朝末年
战争(2)作战方式
变革
5.(1)西方(2)元朝时
6.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1)政治上,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统一,使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2)经济上,宋元时期经济继续发展。(3)民族关系上,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时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交往上,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进展,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三、1.D
2.B
3.A
4.C
5.D
6.A7.(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天宝镇初级中学课堂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历史
编制人:
审核人:___________
周次
第五周
第2课时
总第10课时
课题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2.元朝的建立文天祥的抗元斗争。3.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重难点
1、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自主学习
教师导学
一、自主学习1.________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2.________于1206年完成了__________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___________。3.
年西夏灭亡。4.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年,蒙古灭金。5.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__________的局面形成。6.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施行“
”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7.1271年,
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________。8.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_________,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________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9.
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
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合作探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著名诗句。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三、练习巩固1.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最终改变这种局面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2.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亡南宋
④定国号为元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开始形成于(
) A.西夏灭亡后
B.金灭亡后
C.契丹灭亡后
D.匈奴灭亡后 4.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阿骨打
D.阿保机5.下列不属于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是(
) A.广开言路
B.整顿吏治
C.注重农桑
D.改用汉姓6.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实现大一统的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材料一中的“一代天骄”是谁?(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指哪个朝代?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蒙古
2.铁木真
蒙古草原
成吉思汗
3.1227
4.1234
5.对峙
6.治国安民
7.忽必烈
大都
8.1276
临安
文天祥
9.1279
分裂割据二、肯定元朝的统一是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来说的,而赞扬文天祥则是从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的角度出发,具有正义性。文天祥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值得我们学习。三、1.A
2.C
3.B
4.B
5.D
6.C
7.(1)铁木真(或成吉思汗)。(2)元朝。 天宝镇初级中学课堂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历史
编制人:
审核人:___________
周次
第六周
第1课时
总第11课时
课题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重难点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
教师导学
一、自主学习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
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
事务;设
负责监察事务。(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
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
区域。二、合作探究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 A.行政
军事
监察
B.行政
外交
军事C.财政
监察
外交
D.财政
军事
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西藏、台湾进行管辖?
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元朝
统一
最大
2.融合
3.(1)中书省
军事
御史台(2)行省
4.(1)澎湖巡检司
琉球(2)台湾
5.(1)西藏(2)宣政院(3)地方行政西藏正式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三、1.D
2.A
3.C
4.C
5.A
6.(1)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