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活动课点评
本节是九年级上第22章《二次函数》活动课,教课书第54页活动2,探究与二次函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构成的图象问题;从课型看是应用类型的探究课。授课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活动,由简单的:与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在两定点构成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在一条抛物线上;由易到难,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尊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问题探究式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另外,本课重点还在于让学生动手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些过程是由学生动笔写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高效性。
同时,在思维的认知层次上梯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发现点的动运规律,即存在某个图象(问题1为直线、问题2为二次函数),进而要求写出直线方程(函数式)或二次函数式,认知程度不断提升;由直观到抽象,即由具体点的运动规律抽象出函数图象;授课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究、乐于交流,在活动中学习新知。本节内容,授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问题导向探究活动,即活动情景→问题导向→发现规律→数学化→函数模型→归纳、概括,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还应关注基本数学思想与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从而对二次函数模型化思想理解更透彻,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同时二次函数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也是非常有力的工具.另外在数学能力的培养上,无论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还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二次函数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授课教师在各环节的设计中,均做有意培养.
本节课授课教师教学理念新颖,角色定位合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本堂课,教学方法科学、严谨,教学手段多样,课堂中学生学习氛围浓郁,课堂生成丰富,效果良好,是一节很好的优质课。
兵团二中初中数学组
2019年11月8日(共15张PPT)
延时文字
数学活动
——探究平面内到一个定点和x轴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曲线的形状
说课人:韩玲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主目录
1
2
3
4
5
内容分析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延时符
教材内容
内容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章末《数学活动2》
八年级下
一次函数
九年级上
二次函数
九年级下
反比例函数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二次函数章末的数学活动.
内容是探究平面内到定点和到x轴距离相等的点所在曲线的形状.
平面内到定点和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一条抛物线,是高中数学圆锥曲线部分内容.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经历观察、联想、比较、猜想,再通过找到点P横纵坐标的关系式,确定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及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道平面内与定点和与x轴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是一条抛物线.
1
2
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对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画图能力和知识基础.尽管如此,函数部分还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需要较长的认知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和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不同,本节内容是要探究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关键是找到点P横纵坐标满足的关系式.这是学生不容易想到的.
教学重难点
确定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组成的曲线的形状.
经历探究与定点和与x轴距离相等的点所在曲线的形状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重难点
确定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组成的曲线是一条抛物线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情境引入
降低起点,阶梯设问,方法铺垫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二
探究新知
做一做
经历操作、画图的过程,积累数学经验,发展几何直观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二
探究新知
猜一猜
经历观察、联想、对比、猜测的过程,积累数学经验,体验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的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二
探究新知
想一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通过计算,得到反映一般规律的关系式,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三
拓展新知
在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不同形式的数学学习,感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延时符
反思一
反思二
反思三
教学中注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
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只有“重过程”,教学过程才能“易生成”
1
3
2
谢
谢!
延时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