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3 14:2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作者作品简介
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的短篇志怪小说集。全书共二十四卷,内容多为狐鬼怪谈、奇闻异事,也有随笔杂谈等。
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由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位置所得出的几种不同的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的特殊原理,不能片面地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写作特色
文章最先以庙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庙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之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这样层层铺垫,使得文章极具戏剧性。
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如是再啮 介词,像
如其言 介词,按照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并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十余岁 阅 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 盖 古义:句首发语句。今义:遮蔽作用的东西,蒙上
但知其一 但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柿 是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颠 固 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设帐”后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
求之(于)地中(“之”后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向”)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之外(“得”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别动,译为“被”)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果得于数里外(状语后置,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求二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练习题
填空题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朝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的主旨句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认为其“顺流下矣”。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兵认为石兽“反溯流逆上矣”,理由是“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做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
不亦颠乎(颠簸)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最后)
转转而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解析:颠:颠倒,错乱。
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闻之笑曰
当求之于上流
一老河兵闻之
其反激之力
解析:D为结构助词,的;其他都是代词。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B)
尔辈不能究物理
寻十余里无迹
但知其一
是非木柿
解析:“寻”古今都是寻找的意思。A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C古义:只;今义:但是;D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求二石兽于水中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尝射于家圃
解析:B项是被动句,其他都是倒装句。
5.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 棹数小舟 棹:划船
B. 不亦颠乎 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 激:猛烈
D. 转转不已 已:停止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 怅恨久之
D. 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解析: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B)
A.二石兽并沉焉
B.以为顺流下矣
C.阅十余岁
D.尔辈不能究物理
解析:A一起/并列;C经过、经历/阅读;D事物的道理、规律/物理学。
下列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
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僧人)求二石兽于水中
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石兽)湮于沙上
解析: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下列语句中有此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C)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存焉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解析:暴涨:动词用作名词,大水。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是非木杮 如是再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啮沙为坎穴
闻之笑曰 其反激之力
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
解析:A指示代词,这,这样;B介词,被/动词,成为;C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D介词,在/介词,从。
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C)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他将一生经历倾注于住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
《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炼,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逸事,也有随笔杂谈等。
纪昀的《河中石兽》读来饶有趣味,又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正确标准。
解析:《阅微草堂笔记》是文言小说,不是散文。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用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
闻之笑曰
当求之于上流
一老河兵闻之
其反激之力
解析:D是助词,其他都是代词。
下列说法不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项是(D)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认为水流会把石兽带往下游。
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推断石兽应在原地,只是“渐沉渐深”罢了。
老河兵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水流冲击石兽,就会冲走石兽下方的泥沙,使其出现坑洞,石兽就又会倒入坑洞,长期这样“转转不已”,石兽就又会往上游移动。
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方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理论知识更重要。
解析: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实践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三)简答题
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文中写到的两次“笑”,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的无知,只知道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不得,同时也表现了讲学家自以为是、自视清高、轻视他人的心理。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这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这一“笑”,既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事物的变化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凭某个道理去主观判断。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
如何理解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考虑不周,忽而在水中原处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一类人;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一类人;
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办法,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一类人。
文章最后一句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结尾句通过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总结全文。既对讲学家之类对事物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地嘲讽,又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调查研究,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方法。
文中分别写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表现出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好为人师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他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出了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的心理。
(四)阅读理解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
②须其夜艾 止,尽
③阴布大网 暗中,秘密
2.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一老河兵闻之 牡丹之爱
B.果得于数里之外 尝射于家圃
C.但知其一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D.乃举网张之 去后乃至
解析:A代词,代讲学家的观点/结构助词,的;B在;C代词,其中/代词,代陈尧咨;D于是,就/才。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 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乙】文寓理于事,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C.【甲】文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道理。
D.【甲】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解析: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

乙文翻译:
有一种鸟,名叫雁奴.是雁里面个头最小的.然而天性机警.雁群夜晚睡觉的时候总会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主要是怕人去逮它或用箭射它.每到雁群睡的时候,唯独雁奴不睡,它好象在为雁群站岗放哨,只要周围有一点响动,它第一个先叫,雁群就互相叫唤逃走.
后来本地的人知道了雁奴的这个特点,就想了一个办法来捉它们:先在雁群附近点燃火把,雁奴就开始大声的报警,人马上把火灭了,雁群惊醒之后,到处看,没有动静啊,又睡了,过一会人又把火点燃,雁奴又叫,就这样反复几次,雁群以为雁奴在欺骗它们,影响了它们睡觉,于是都去啄它,把它赶的远远的,又都睡了.就这样,这些本地的人可以高举火把去捉雁群了,而雁奴害怕大家去啄它,也不敢叫了.
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经历
(2)一日曝书画 曝: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3.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例:
(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乙文例:
(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
(3)要注意细节。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乙文翻译:
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竟不可得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假装
D.而绝其粮道截断
解析:A竟:终了,最后。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
A.山门圮于河 介词,在
B.如其言 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 连词,表转折
解析:C以:以为,认为。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
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解析:《河中石兽》乙文中,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石兽在下游。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乙文翻译: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杀死,并把尸体堆积起来。


河间有游僧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2.请你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
例:磁石即物理学中的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

翻译: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他)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然后在旁边的盘子里放着药丸,那尊铜佛做出伸手要取东西的样子。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那个和尚住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子里的药丸必定有时候混有铁屑,有时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阎立本悔以书画供奉
太宗尝与侍臣泛舟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①,太宗击赏再三。诏坐者为咏,召阎立本②写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青,不堪惭愧。既而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面墙③,缘情染翰④,颇及同辈。唯以丹青见知,专务斯役,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也。”

(注释)①容与:随水波起伏荡漾的样子。②阎立本:唐代著名书画家,后文“主爵郎中”为其所任官职。③面墙:比喻不学而见识浅陋。④缘情染翰:指诗文、书画创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宗尝与侍臣泛舟春苑 曾经
(2)奔走流汗 跑
2.文中不能照应题目里“悔”字一句的是( B )
A. 俯伏池侧,手挥丹青,不堪惭愧。
B. 吾少好读书,幸免面墙。
C. 专务斯役,辱莫大焉!
D. 汝宜深戒,勿习此也。
3.细读文章我们能体会到阎立本的内心情感是复杂矛盾的,他既为自己的才华而感到骄傲或自豪,又为自己被随意差遣(的窘态)而感到屈辱或羞愧。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①。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②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③。迄今四十馀④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笛之悲⑤。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
【注】①给孤寺:寺名。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④馀:同“余”。⑤邻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皆数百年物也 皆:都是
②藤今犹在 犹:还
③始能支拄 始:才
④其蔓旁引 引:延伸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A.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B. 其真无马邪 (《马说》)
C.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幼时记趣》)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次则余家之青桐
次/则/余家之青桐
3.翻译下列句子。
(1)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藤花盛开时,犹如紫色的云彩垂落于地面,花的香气冲到了衣服上。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
4.《阅微草堂笔记》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怎样的生存状态?
喜爱花木优美的居住环境;喜爱朋友相聚。

翻译:
京城最古老的花木,要属给孤寺吕家的藤花,其次就是我家的梧桐,它们都已经生存数百年了。……吕家那所宅院,后来卖给了太守高兆煌,高太守又转卖给主事程振甲。如今,那株藤花还在,支撑藤箩的架子是用栋梁之材搭成,十分结实。藤箩枝叶形成的树荫覆盖着厅前的院子,它的枝节向旁边伸出,又覆盖了偏西书房的院子。藤花盛开时,犹如紫云垂地,香气袭人。慕堂举人在世的时候,有时宴请客人,有时朋友借这个地方宴请客人,饮酒赋诗,简直没有空过一个晚上。光阴荏苒,转眼四十余年过去,旧地重游,已非旧主,我不禁像魏晋时的向秀怀念老朋友嵇康一样,伤感不已。


甲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北人食菱》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阅十余岁 经历,经过
盖石性坚重 大概因为
席上啖菱 吃
或曰 有人
翻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3.联系甲文,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4.两则短文都是寓情于事,请分别说明两篇文章带给你的启示。
甲文:实践出真知。任何事物都不可知道它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乙文: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翻译: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