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
2005年理科综合测试
生物学科质量分析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陈松铨
2005.7.19 一、试题情况
1.试题的优点
(1)突出关注能力。
特别强调--新情景下的分析综合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2)注意的教材知识的拓展。
(3)构题难度比较合适。 (4)加大试题的开放性,甚至完全开放,有利于发挥创新性。
(5)客观上与数学有渗透。
(6)能够利用实际事例命题,促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等。
2.试题的缺点
(1)学科中综合差,知识覆盖面差,助长猜题、押题之风。 (2)个别题目的科学性有问题。
(3)部分题目的答案欠妥。
(4)部分题目超纲。
(5)有的题目的表述不明确,造成理解歧义。
(6)使用成题有失公平性。
(7)表述的内容过多。试题实际难度大增,增加评卷难度;完全开放的题目,影响评卷公平性。 3.各题特点简述
第1题 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
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核糖体不同
C.转运RNA不同
D.信使RNA不同 第2题 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第3题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顺序发生了改变。检测这种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
A.解旋酶
B.DNA连接酶
C.限制性内切酶
D.RNA聚合酶 第4题 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A.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第5题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第30题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设计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第31题 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二、考试简况
今年理科综合卷的平均分为151.96,比去年低12分多;
其中:物理平均分为51.51分,
化学平均分为69.59分,
生物平均分今年少了17.89分, 问题基本出在生物科 。
1.试题得分情况 第30题:0分约占5%,2—4分约占15%,5分约占27.5%,7分约占14%,9分约占13%,12分约占5%,15分以上很少,高分的几乎为0。
第31题:0分约占24%,2分约占11.5%,15分约占9.5%,19分约占7%,21分约占10%。 2.学生答卷的主要存在问题
(1)失分的三大原因
①审题失误。如:
第1题,58.76%的学生误选A ;
第31题“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相当多学生把有角性状直接归为由基因A控制,无角性状直接归为由基因a控制 。 ②辞不达意。
它所造成的失分,占两道非选择题总失分的一半以上。
③书写规范问题。
书写反复,或内容颠倒,这样表达的得分率很低。
书写潦草,乱涂乱改,评卷老师看不清楚,白白丢分。 答到答题框外,或答错了地方,或在卷面上写一些与答题无关的记号及字词,会形成“问题卷”,这样的卷子,得分往往不高。
答案有遗漏,如第31题,学生答“如图②-b所示”,但卷子上根本找不到图,无法得分。
让评卷老师去挑选答案,如第31题的(1)“不能+能确定”,这样做基本上都是丢分。 错别字甚多,失分严重。例:
aa→ac、Bb、rR
公牛→公角、公年、瓜牛、公羊
母牛→州牛、美牛、母斗、母年、母马、目牛
无角→无解、无卵、不角、无同、矢角、无脚、无雨、元角、无印
有角→又角、九角、几角、有卵、有印 杂交→杂相、杂支、杂合、杂文、杂友、杂角、杂质
6头→6兴、6斗
交配→克配、灰配、发酵
后代→后带
性状分离→性状分状
隐性→隐定、碱性、陈性
显性→显状、显隐
如果→如旱
基因型→易因型 功能→工能
血糖→白糖
胰岛素→胰鸟素、姨岛素、夷岛素、胰乌素、胰岛鼠
注意--常造成致命的错误,如:
不注意区分和使用英文的大写、小写字母,造成判断基因型时的科学性错误;
“有角公牛和有角公牛进行杂交” “把无解的公牛和无解的母牛进行杂交”
“无卵的公牛和无卵的母牛进行杂交”
“把无头公牛和有角母牛杂交”
“将有角公、母牛进行杂合”
“有角是显隐性”等 (2)粗心的习惯很严重
“有角母牛×无角母公牛”
“无有角公牛×有母牛”等
(3)“四基”缺陷甚多
①基本概念的错误还占一定比例。
第31题:
“设a为显性基因”
“说明A是隐性性状” “无角公牛×无角母牛”
“假设a对A显性”
“XAXA与XaY交配”
“无角牛为隐性性状”
“显性:公牛基因aa或aA”
“无角公牛为Aa,or为AA”
“设A为显性无角”
“没有角牛由基因A控制”等 第2题:
有13.84%学生错选C,12.67%的学生错选D 。
第3题:
有40.75%的学生错选解旋酶,9.39%的学生错选DNA连接酶,13.73%的学生错选RNA聚合酶 。 ②能力和方法方面的缺陷是主要问题。
上述的所有问题都与能力和方法方面的缺陷有关。
第4题:
20.68%的学生错选A,11.29%的学生错选C。
第5题:
17.29%的学生错选A,18.59%的学生错选D。 (4)心理状态欠佳的问题没有解决。
许多可以改正的错误没有改正。
(5)应试时间分配策略没有掌握好
解答非选择题时,应先做生物、化学题,最后做物理题。
3.部分学生表现了他们的创新性
第31题最正确答案是学生给出的。 范例1
(1)不能确定。因为首先实验数量太少,比值不可靠,且假设有角为A控制,无角为a控制,则母牛基因型不可能为AA,因而
P ♂ aa × ♀ Aa
↓
F1 Aa aa
结论成立。 假设有角为a控制,无角为A控制,则公牛基因型也不可能为AA,因而
P ♂ Aa × ♀ aa
↓
F1 Aa aa
结论成立。
∴无法判断显隐性性状。 (2)随机选出6头无角母牛与1头无角公牛交配 范例2
(1)不能。根据后代中有角小牛与无角小牛数量比为1∶1,可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若有角是显性性状,则母牛基因型为Aa,公牛基因型为aa;若无角是显性性状,则公牛基因型为Aa,母牛基因型为aa,所以不能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 (2)用题中那头无角公牛与多头无角母牛杂交,若无角是隐性性状,则杂交组合为aa×aa,若无角是显性性状,则杂交组合为Aa×Aa或Aa×AA,连续杂交多次,若后代中有出现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性状,若后代中没有出现有角小牛,则无角为隐性性状。 范例3
(1)不能。因为有以下两种情况:
若有角为显性性状 ♂aa×♀Aa
↓
Aa∶aa
1∶1 若无角为显性性状 ♂Aa×♀aa
↓
Aa∶aa
1∶1
所以不能判断有角为显性性状,还是无角为显性性状。 (2)让有角的公牛、母牛为一组,无角的公牛、母牛为二组。
若产生的F代,一组中产生无角,二组中全部为无角,则有角为显性性状。
若产生的F代,一组中全部为有角,二组中少量为有角,则无角为显性性状。 范例4
(1)不能。无论是有角是显性性状,还是无角为显性性状,只要亲本基因型为Aa×aa,后代表现型比例均为1:1,且所研究的数量太少,不能说明真实的分离比。 (2)用有角的牛与有角的牛交配,无角的牛与无角的牛交配,
预期结果①:若有角牛相交配后,后代出现无角性状,而无角牛交配后代全为无角,则有角为显性性状。
预期结果②:若有角牛相交配后,后代全为有角,而无角牛交配后,后代有出现有角性状,则无角为显性性状。
谢谢大家
地址:福州五四路217号 邮编:350003
电话:0591-83719008 87832562-2023
电子信箱:fjsjyschsq@sohu.com
fjchsq@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