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湘教版九年级化学 6.2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化学 6.2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31 20:3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溶解性
一、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理论注重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接受,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目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希望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在本课中,从已学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以及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溶解度概念。通过自己在电脑绘制溶解度曲线,从中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一个仅仅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唤醒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把重心从教授知识转变为督促,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程内容属于化学新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单元"常见的溶液”,
其他化学物质紧密联系,是有关课程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本节课是九年级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主要从定量的角度让学生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溶解度知识既是上节课饱和溶液知识的延伸,又是粗盐提纯实验的理论依据,所以本课时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上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固体物质在水中是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最终是会达到饱和状态的;学生也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当温度一定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是一定的;更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示不同物质溶解性的差异,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也很少思考。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初步学会分析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解释并解决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比实验。
(2)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培养观察、分析及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2.教学难点
从定性认识溶解度到定量的出溶解度概念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结构图
七、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提问,引入概念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饱和溶液以及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同学们判断这六个实验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温度溶剂水的质量加入溶质溶解情况是否饱和120
C20g10gNaCl最多能溶解7.2g220
C30g10gKNO3最多能溶解9.48g330
C20g10gKNO3最多能溶解9.16g420
C20g10gKNO3最多能溶解6.5g520
C20g1gNaCl全部溶解620
C20g1gKNO3全部溶解【提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定性的表示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这六组数据能否定量的比较Na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理由是什么?【提问】如果比较Na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限定哪些因素?
观察数据回答问题
从已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设计实验方案,形成概念
【讲述】我想通过实验比较Na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请大家分组讨论,帮我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思考控制哪些变量?【提问】为了便于计算比较,人为将溶剂的质量规定为100g。这样,我们用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解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来定量表示溶解能力的大小。如果我们用溶解度这一物理量来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应该如何定义溶解度?
【板书】二、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学案展示实验方案完成学案
知道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控制变量法是研究概念的重要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溶解度概念
三、计算溶解度,深化概念
【讲述】通过计算,完成下面表格温度溶剂质量溶液状态溶解溶质的种类和质量120
C20gH2O饱和7.2gNaCl100gH2O饱和220
C20gH2O饱和6.32gKNO3100gH2O饱和330
C20gH2O饱和9.16gKNO3100gH2O饱和【提问】由上表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多少克?20℃和30℃时
KNO3的溶解度分别是多少克?【提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隐含什么含义?
讨论计算回答回答
加深对固体物质溶解度含义的理解。
四、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及应用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受哪种因素的影响?【提问】列表法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某一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果研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最好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讲述】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我们把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在坐标纸上表示出来,形成一条曲线,就是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在生活生产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讲述】某同学用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其中有两组数据是有明显误差的,同学们将坐标点拖到坐标系中连成曲线。【提问】有明显误差的数据是哪两组?为什么?【提问】删除有明显误差的点,得到KNO3的溶解度曲线上。从KNO3的溶解度曲线上,可以看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呈现怎样的规律?【讲述】选取正确的点,做出氯化钠和氯化钾和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并观察这些物质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提问】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提问】打开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回答A、B、C、D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在溶解度曲线上找到25℃时KNO3的溶解度。【提问】根据所学知识如何自制白糖晶体?【讲述】既然我们可以从蔗糖的饱和溶液中得到蔗糖晶体,那能否从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呢?最好采用什么方法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家中自制食盐晶体。
回答温度描图回答删除错误的点回答选点做图回答讨论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溶解度曲线,温度是自变量,而溶解度时因变量。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依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从化学走进生活,利用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九、教学反思
关注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教师连续提问,引发学生不断思考,得出比较物质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变量,再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溶解度概念。
本节课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学生能力。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给出溶解度的概念。
本节课尝试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让学生体会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注重知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制白糖晶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