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2、教材编写特点
学生对血管结构与功能的理解,是在实验基础活动中实现的,在实验中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教材创设丰富的情境、图片,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提高观察力。体会血管对人体的意义,形成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3、教材内容的核心生物思想
探索血管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提高观察力。教材设计了多个情境,通过这些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实验、讨论、图片等情境,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和实验基础。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内的一些血管,只是比较简单。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第一个困难会出现在血管的结构特点;大的困难应该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思想的形成。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掌握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组织,如: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通过小组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探究和巩固新知。
设计思路
1、通过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自学,能够知道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2、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内化知识。
3、将本章两个实验合并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学,进而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吸收、消化本节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学生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通过列表比较,学生能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通过观察图片、找静脉瓣、制作模型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2、难点:静脉瓣的作用,区分动脉和静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请学生从血管的角度分析两部古装武侠片的特效有什么不合逻辑的地方。
【预习检测】请学生观察ppt上教师提供的图片,分别从管壁、管腔、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几个方面分析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请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图片,依次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特点进行梳理。请学生分析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是如何对应的。毛细血管:辅以物质交换的动画视频、以及物质交换简图供学生观察、理解。静脉瓣:创设体检抽血的情境,逐层分析,引出静脉瓣,再以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静脉瓣如何发挥作用,最后分小组,依据视频所提供方法,寻找手臂上的静脉瓣。对学生出现问题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 【小组合作展示】请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三种血管的模型。提供材料
A组:超轻粘土
B组:泡沫纸,双面胶请优秀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模型所体现出来的各血管的特点。【小结】列表比较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请学生填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分布管壁厚薄管壁弹性管腔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功能
教学生以唱歌的方式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点。【效果检测】请学生回答:1.人体内二氧化碳扩散的方向是(
) A.静脉血→组织细胞→肺泡
B.
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 C.肺泡→静脉血→组织细胞
D.
肺泡→组织细胞→静脉血
2.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
(
) A.心脏
B.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3.静脉瓣的作用是
(
)A.保护静脉血管壁
B.防止血液倒流 C.加速血液的流动
D.减少血液对静脉壁的压力
4.判断题 (1)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
)
(2)动脉一般分布在身体的表层
(
)
(3)静脉和动脉比,管壁较薄、弹性小,所以血液流动的快
(
) 【作业】完成校本教材上相应部分的内容。在小组长处背诵三种血管的特征。依据所学内容修改本小组血管模型。预习“观察小鱼尾鳍血流”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通过观察图片、联系图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认识、理解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功能。用视频突破较为抽象的物质交换过程,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静脉瓣的存在,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现学现用,通过动手过程,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营造轻松氛围,帮助学生顺利而愉快地掌握本节知识点。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管壁:
最厚
最薄
较薄
管腔
:
较小
最小
最大
弹性:
最大
最小
较小
血流速度
:
最快
最慢
较慢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送血离心)
(物质交换)
(送血回心)
心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