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温度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温度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30 19:3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温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了“温度”和“正负数”两节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自然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拓展。《温度》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负数”,理解“负数”和“正数”的不同,给下一节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自然数的概念,并认识了小数,会进行自然数范围内的四则混合运算。从生活经验分析,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孩子对温度的表示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的学习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逐步引出负数表示零下温度的方法。
【设计意图】
《温度》一课旨在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的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的方法,为第二节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初步感受正数与负数的意义,理解气温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孩子渗透一定的物理知识,并教会孩子主动探索,细心观察的学习态度,让孩子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零下的温度。会在温度计上读出温度。会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运用实物观察、测量,进一步感受零上、零下的温度,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并初步进行大小比较。渗透集合、数轴、区间的思想。
情感态度
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科学意识和细心观察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温度
难点:比较两个零下的温度
【教法与学法】
教法:联系生活、引导探究
学法: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学具
【教学过程】
1、
情境引入
2016年的第一场雪之后,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人们的穿衣有什么变化?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大家真的很细心,这节课我们要不断挑战大家的观察力,看谁的观察力最敏锐。
出示两张孩子的图片。请大家看看,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是什么影响着人们穿衣的薄厚?是的,是天气,是温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度》(板书课题)
2、
探究新知
1
温度的表示
昨天晚上给大家布置的让留意《新闻联播》后面的天气,谁留意了,今天咱们西安的气温是多少?
我这也有一张全国的天气预报表,挑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逐次出现地图和气温数据)
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张天气预报表上的温度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入这些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板书:摄氏度  ℃)
写时,先写出测量的数据,再在右上角写一个小圆圈,然后再在后面写一个大写的C
谁来给咱们当一下天气预报员,播报一下天气?(找一个同学读出温度)在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温度有什么不同之处?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4个零下的温度,有的有“零下”有的没有。
“零下”是什么意思?仔细读这些温度,找出它们的分界点是谁?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强调:零度以下称之为“零下”。
以北京的温度为例,哪个在“零上”、哪个在“零下”?请大家在课堂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温度,让他们的对比更鲜明(发散学生思维,允许不同形式的出现。预习过可能答案比较唯一,为培养孩子主动探索的精神,要加以提醒正确的学习方式)
引入用“+”表示“零上”,用“-”表示“零下”
零下
0℃
零上
-2℃
+5℃
和课件所给内容加以对比,强调:零上温度的数字就是我们以前所学的数的形式,所以“+”可以省略,所以北京的温度写作:-2℃~5℃(课件出示)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仿照北京的形式很快的表示出其他几个城市的温度,完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检查书写效果。
2
温度计上认识温度
那么,这些温度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提前准备的学具,学生可能会知道是“温度计”。(根据学生的答案,板书:温度计)
课件出示温度计的一部分。让学生拿出温度计,认识0℃。
0℃到底有多冷呢?介绍:物体的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自然状态下,冰化成水或水解成冰的温度就是0℃。
在温度计上找到0℃、零上的区域、零下的区域。
观察温度计上面有一根红线,介绍:我们最常见到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通常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我们手中所拿的是煤油温度计。大家看到的那根红线,就是被染成红色的煤油,它指在什么位置,就表示温度是多少。看课件出示0℃时液面位置。
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让学生观察,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是多少?(观察0℃~10℃一共分成了几个小格)告诉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还要注意温度计上的刻度。
(逐次板书:0℃
液面位置
刻度)
请学生在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室温,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告诉大家,测量时,只要方法正确,允许误差的存在。
课件出示:课本84页标出这些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找出北京温度的范围,找到北京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强调先找后标,再让学生动在课本上完成全题。
教师课件出示正确答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观察课件上的答案,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比一比,看看哪桌同学的观察力强,总结能力好。
可能出现的答案:所有的零上比零下的温度高;零上数字越大,温度越高,零下数字越大,温度越低(本处学生知识经验有限,允许不严密);温度计上越往上温度越高,越往下温度越低;台北的温度最高,漠河的温度最低…
3
比较零下的温度
填一填,说一说,哪个温度最低
零下2℃
零下4℃
零下17℃

)℃

)℃

)℃
允许学生说成“加”、“减”,因为在下一节课主要内容就是学习用“+”、“-”区分两种相对的关系,并将其定义为正、负数。但如果学生说出正、负来也不反对。
在温度计上观察这几个温度,比较这几个温度的高低(学生讨论、观察)此处学生不熟练,有不成熟的答案正常。
3、
巩固练习
1、
课本85页练一练第1题。
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学生再次判断,加深印象,并结合图片情境来进一步比较)
2、
课本85页练一练第2题。
下图是某一天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看图回答问题。
(1)
上海与天津,哪个城市的气温高?
5℃○-2℃
(2)
天津与青岛,哪个城市的气温高?
(3)
长春与天津,哪个城市的气温高?
(4)
把4个城市的气温从高到低排列出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在做第(4)问时,注意强调用“大于号”还是“小于号”连接,并结合我国的南北的地域特点来讲解。(我国处于地球北半球,越往北越冷,越往南越热,地图上的上北下南。)
4、
小结
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引入:本节课所学习的用带“加号和减号”的形式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的形式,其实就是下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正负数”。
5、
课后作业
1、
课本85页第3题,调查全国部分地区同一天的气温,并完成表格和问题。
2、
在A4卡纸上完成数学知识积累
要求:(1)查找温度计上的刻度是怎么来的?
(2)温度计都有哪些种?每种温度计的特征和用途是什么?
(3)温度的单位还有哪些?它们和摄氏度的关系是什么?
六、板书:
温度
温度计
摄氏度

0℃
液面位置
刻度
零下
0℃
零上
-2℃
+5℃
《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这节内容备课时,先在脑海中构造一个轮廓,安排好讲课的流程后才开始按步骤制作课件,目的是让课件仅仅成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要占用太多的精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本次讲课的课件幻灯片只有寥寥数个,但是每一个却都是在确定的安排中进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明确的环节而安排的,所以这次的课件在上完课后感到比较满意,很实用,很简单,利用率高。
在本次讲课中,课程的环节安排比较详细,重难点突出,讲练搭配比较合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比较、思考、尝试、小结中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科学的魅力。本节课教师主要是引导者,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感触中去领悟,得到学习的经验。在需要介绍时我又适时的给学生了一定的物理常识,并结合曾经学过的方位知识让学生感知,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环节中领略到本节课不同的风采,学生尽情的观察、思考、,感受着数学的严谨,感受着《温度》这节课独有的魅力;在不断地交流、对比、小结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探索的乐趣。在本节课的末尾我的两个练习,一个是结合本节课内容安排贴近生活的习题巩固,一个是对本节课所牵扯到的相关物理知识的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在课余的巩固中再一次感受探索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本次我参与的相关的课题研究是《小学中段数学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也是结合课题的特点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采用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其间还穿插运用了实验观察与交流总结的学习方式,在需要介绍的地方,我适当的加以简单介绍,但在随后的作业设计中,我安排了学生去查找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索与感知,获得再一次的学习。
总的来说,本节课是一节比较满意的课,很细腻,细节考虑周到,环节完整,作业巧而实用。但是,本节课依然有不足之处:(1)环节安排中最后的小结处,忘了提前安排的与下节课衔接的那句话,让本节课在新旧教材的取舍中引起几个教师的争议,更是让本节课失色不少。(2)课前忘记再检查一遍课件,中间一个小小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学生没发现,我也是课后才看到。(3)面对公开课,对学生的驾驭,不如在班里自在,课堂气氛还是逊于教室的常态课,调动学生的语言也比不如平常的随意而有感染力,让自己觉得有点僵硬。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态和处事,让原本稍显内向的自己稍微开朗一点,让自己敢于人前说话,不管在什么场合,也能尽量收放自如;同时,备课时,还要细心扎实,熟练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尽量做到“没有疏漏”;同时,还要锻炼自己遇事沉着冷静,加强课堂的应变能力,让自己更娴熟的驾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