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易错易混点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错因归纳: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地位和体现的原则区分不开。
释疑解惑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
会议上通过的。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代国歌,体现了
原则。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
。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
上通过的。延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
原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真题突破
1.(2019·北京高考·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3.(2015·上海单科·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4.(2013·北京文综·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图8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6.(2013·上海单科·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12·广东文综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8.(2011·浙江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9.(2011·江苏单科·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2011·山东基能·31)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展政府主席
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
C.在全国工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展代表大会职权
D.《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模拟突破
1.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
B.中国民主革命任务还未完成
C.《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
D.中国共产党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
2.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3.下面是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治面貌状况表,它表明新中国政权( )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国
共产党
中国
共产党
中国
共产党
中国国民
党革命委
员会
中国国民
党革命委
员会
中国民
主同盟
中国
共
产党
A.保证了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
B.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特点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
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 )
A.新中国成立
B.“八字方针”提出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
A.社会主义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坚持多党合作
6.(2019·海门调研)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 )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7.(2019·海安月考)“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8.(2018·常州一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
B.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9.(2019·扬州质检)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右图为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由此说明( )
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10.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见当时政协( )
A.转变为计划经济指导部门
B.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主要担负起统一战线职能
D.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1.(2019·宿迁调研)“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个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这个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统一战线”的职能是民主协商和执政为民
D.“新胜利”包括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易错易混点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错因归纳: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地位和体现的原则区分不开。
释疑解惑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代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延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真题突破
1.(2019·北京高考·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可知为多党合作,统一战线思想。《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故①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故②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民主协商的制度,故③正确;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B项错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D项错误。
3.(2015·上海单科·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答案】C
【解析】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与“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A项错误;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提出建立包括中共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与“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故C项正确;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推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材料中国体的规定无关,故D项错误。
4.(2013·北京文综·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图8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和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排除③④。
5.(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BCD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
6.(2013·上海单科·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全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正确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故选①②④正确。③是在1956年,故排除。
7.(2012·广东文综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B
【解析】从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可知时间信息,以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项正确,A项排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于1956年提出的,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项排除;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因此D项排除。
8.(2011·浙江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
9.(2011·江苏单科·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0.(2011·山东基能·31)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展政府主席
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
C.在全国工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展代表大会职权
D.《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答案】D
【解析】《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才是。
模拟突破
1.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
B.中国民主革命任务还未完成
C.《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
D.中国共产党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
【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前途早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有了明确认识,故A项错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阐述了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完成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候,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故B项正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具有宪法效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所犯的右倾错误,故D项错误。
2.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材料中没有提及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国际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宪法有一些是资本主义宪法,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五四宪法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正确。
3.下面是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治面貌状况表,它表明新中国政权( )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国
共产党
中国
共产党
中国
共产党
中国国民
党革命委
员会
中国国民
党革命委
员会
中国民
主同盟
中国
共
产党
A.保证了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
B.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特点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
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主席、副主席的政治面貌状况可知新中国政权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特点。
4.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 )
A.新中国成立
B.“八字方针”提出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答案】C
【解析】注意“1954年”这一特定时间,这一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过渡状态从此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
A.社会主义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坚持多党合作
【答案】A
【解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这是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与超越,故A项正确。
6.(2019·海门调研)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 )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答案】B
【解析】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1954年,政协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表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故B项正确;讨论确立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的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7.(2019·海安月考)“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答案】A
【解析】这次“会议”是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故A项正确。
8.(2018·常州一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
B.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答案】C
【解析】 人大代表是由“普选”产生的,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1954年宪法,故C项正确;“唯一”表述错误,还有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政协会议、特别行政区等等,故D项错误。
9.(2019·扬州质检)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右图为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由此说明( )
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答案】C
【解析】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说明人民参与的积极性高,反映了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
10.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见当时政协( )
A.转变为计划经济指导部门
B.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主要担负起统一战线职能
D.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答案】C
【解析】从材料“1954年”“协助国家机关”“密切联系群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C项正确。
11.(2019·宿迁调研)“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个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这个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统一战线”的职能是民主协商和执政为民
D.“新胜利”包括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A
【解析】“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说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项正确;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故B项错误;“统一战线”的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D项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