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易错易混点 14两次工业革命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易错易混点 14两次工业革命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31 10:59: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易错易混点14、两次工业革命
错因归纳:对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成就、特点、影响方面的区别搞不清楚。
释疑解惑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同点
时间
18世纪后期~
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期~
20世纪初期
开始范围
一国(
)
(英美德法)
标志性成就
电力
能源

电力、
新交通工具
火车、汽船
汽车、
新兴部门
机器制造业、铁路业
石油化工、电器制造等
支柱产业
棉纺织等轻工业
技术来源
经验积累
生产组织形式
中小企业(工厂)
垄断企业
对世界市场的推动
最终形成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程度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和
真正结合
相同点
生产力
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阶级关系
两大阶级的对立
社会生活
城市化、环境污染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3.(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4.(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3).
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5.(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6.(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7.(2016·上海单科·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8.(2018·海南高考·1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9.(2016·江苏单科·17)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10.(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1.(2015·上海单科·22)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模拟突破
1.当摄政公园于1841年在伦敦开放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因此《泰晤士报》对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大加赞赏,说它是“通过娱乐方式救赎工人阶级的方法”。你认为当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的原因是(  )
A.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
B.空气污染使市民备受困扰
C.工人阶级需要被救赎
D.工人阶级需要娱乐
2.下面表格展示的是1851年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1851年=100),这表明英国(  )
1755年
1851年
增幅%
农业工人
65.46
100
52.8
非熟练工人
47.54
100
110.3
熟练工人
56.29
100
77.7
白领阶层
23.93
100
178
所有工人
42.74
100
134
A.经营方式改变
B.贫富差距缩小
C.产业结构变化
D.消费水平提高
3.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  )
A.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B.工业革命使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法律体系的完善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府职能的完善
4.“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
A.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B.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
C.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
D.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
5.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6.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年
42%
39%
19%
1907年
35%
42%
23%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7.
“它的出现,使一些国家逐渐朝着‘轮子上的国家’的方向发展。它的出现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业的诞生。”这里的“它”指的是(  )
A.火车机车
B.汽船
C.内燃机
D.发电机
8.根据对英国某镇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32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影响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人口流动频繁
D.工厂机械化冲击
9.自19世纪下半叶起,英国议会制定了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重要法律;20世纪初,《国民保险法》、《养老金法》、《工伤赔偿法》等法律又先后出台。这类法律的制定反映了当时英国(  )
A.以法律手段普及社会福利
B.社会贫困化加剧
C.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10.(2018·无锡期中调研)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臭气冲天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在河上沉没,死亡640人,许多人并非溺死,而是因为喝了污染的河水。与泰晤士河的污染关系密切的是(  )
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B.电动机的勃然兴起
C.内燃机的大面积推行
D.汽车、飞机的普及率高
11.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  )
A.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易错易混点14、两次工业革命
错因归纳:对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成就、特点、影响方面的区别搞不清楚。
释疑解惑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同点
时间
18世纪后期~
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期~
20世纪初期
开始范围
一国(英国)
多国(英美德法)
标志性成就
万能蒸汽机
电力
能源

电力、石油
新交通工具
火车、汽船
汽车、飞机
新兴部门
机器制造业、铁路业
石油化工、电器制造等
支柱产业
棉纺织等轻工业
重工业
技术来源
经验积累
实验室
生产组织形式
中小企业(工厂)
垄断企业
对世界市场的推动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程度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
相同点
生产力
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阶级关系
两大阶级的对立
社会生活
城市化、环境污染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
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3.(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改良了蒸汽机”不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而材料中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4.(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3).
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解析】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故C项错误;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5.(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上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加快,城市工厂产生大量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口寿命,导致后死亡率上升,故A项正确;化学工业产生是在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一方面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后死亡率上升,所以不会出现人口膨胀食物短缺的问题,故C项错误;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会不断上升,故D项错误。
6.(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A
【解析】根据“铁路有多种轨距”可以看出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存在不便,这必然会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铁路有多种轨距,未涉及经济增长,故B项错误;多种轨距的出现与科技水平无关,更无法体现限制制造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多种轨距的出现与战争无关,而是由于美国国内铁路建设不平衡和国内市场没有统一,故D项错误。
7.(2016·上海单科·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英国农业文明下悠闲生活方式被取代的主要原因是,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需要人们养成守时的观念,因此“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故A项正确;信息化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不是直接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电气化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是直接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8.(2018·海南高考·1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9.(2016·江苏单科·17)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答案】D
【解析】从上图可知,从1801年到1901年,英国农业、林业、渔业发展总体来说变化
不大,但略有起伏,因此不能说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故A项错误;从上图可知,贸易和运输业,制造业、煤矿业和建筑行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收入的增长明显高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相符,故B项错误;从上图可知,来自政府、专业机构、国内服务行业以及海外
的收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收入远远高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体现了工业化的阶段特征,故C项错误;从上图可知,英国从1801年到1901年,国民经济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例显著增加,国民总收入也显著增加,两者是相一致的,故D项正确。
10.(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从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与表1不符,故A项错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从表1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与表1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5·上海单科·22)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答案】D
【解析】资本家为新建纺织厂选址,接近市场是重要因素,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故A
项错误;19世纪末的西欧内燃机逐渐取代蒸汽机,因此接近盛产煤炭的地区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故B项错误;19世纪末的西欧已经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邻近河流的地区不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故C项错误;19世纪末的西欧电力成为一种新的动力,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因此应该优先选址在电力充足的地区,故D项正确。
模拟突破
1.当摄政公园于1841年在伦敦开放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因此《泰晤士报》对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大加赞赏,说它是“通过娱乐方式救赎工人阶级的方法”。你认为当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的原因是(  )
A.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
B.空气污染使市民备受困扰
C.工人阶级需要被救赎
D.工人阶级需要娱乐
【答案】B 
【解析】1841年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是多样化的,故A项错误;人们“对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大加赞赏”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空气污染,人们向往清新空气,故B项正确;C、D两项与题意不符。
2.下面表格展示的是1851年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1851年=100),这表明英国(  )
1755年
1851年
增幅%
农业工人
65.46
100
52.8
非熟练工人
47.54
100
110.3
熟练工人
56.29
100
77.7
白领阶层
23.93
100
178
所有工人
42.74
100
134
A.经营方式改变
B.贫富差距缩小
C.产业结构变化
D.消费水平提高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各类工人的工资增幅,体现不出经营方式的改变,故A项错误;表格中各类工人工资增幅相差较大,不能反映出贫富差距缩小,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业工人工资增幅远小于其他工人,故反映出国家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故C项正确;消费水平提高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3.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  )
A.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B.工业革命使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法律体系的完善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府职能的完善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英国对工业化带来的问题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A项非材料主旨,故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仍然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材料内容政府应对工业化问题的措施属于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并非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英国制定公共卫生立法,并不能反映英国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故C项错误;为应对工业化带来的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以加强公共管理职能,故D项正确。
4.“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
A.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B.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
C.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
D.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无法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接受的程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可知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可知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5.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社会进步是科技发展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工业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主题不是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贝尔、爱迪生、卡尔·本茨等科学家的行为说明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故D项正确。
6.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年
42%
39%
19%
1907年
35%
42%
23%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D
【解析】从劳动力比重变化看,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上升是因为德国的工业化,不是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故A项错误;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是在1871年,故B项错误;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在1871年,故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故D项正确。
7.
“它的出现,使一些国家逐渐朝着‘轮子上的国家’的方向发展。它的出现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业的诞生。”这里的“它”指的是(  )
A.火车机车
B.汽船
C.内燃机
D.发电机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可知,“它”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D项本身与石油的开采没有直接关系,故A、B、D三项均排除。
8.根据对英国某镇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32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影响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人口流动频繁
D.工厂机械化冲击
【答案】D
【解析】圈地运动发生在14、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工匠人员下降与城市化无关,故B项错误;人口流动频繁与工匠人员下降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业机械化对工人技能要求下降,故D项正确。
9.自19世纪下半叶起,英国议会制定了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重要法律;20世纪初,《国民保险法》、《养老金法》、《工伤赔偿法》等法律又先后出台。这类法律的制定反映了当时英国(  )
A.以法律手段普及社会福利
B.社会贫困化加剧
C.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B
【解析】 题干时间“19世纪下半叶起”“20世纪初”以及“《国民保险法》、《养老金法》、《工伤赔偿法》”说明当时出现贫富差距才制定类似法律,故B项正确。
10.(2018·无锡期中调研)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臭气冲天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在河上沉没,死亡640人,许多人并非溺死,而是因为喝了污染的河水。与泰晤士河的污染关系密切的是(  )
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B.电动机的勃然兴起
C.内燃机的大面积推行
D.汽车、飞机的普及率高
【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造成环境的巨大污染,源于其动力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故A项正确。
11.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  )
A.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可知工业依然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可知工业革命促使生产规模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规模而非工业分工,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