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易错易混点 16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易错易混点 16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31 11:07:15

文档简介

易错易混点16、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错因归纳:对两次工业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中国的具体影响容易混淆。
释疑解惑
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真题突破
1.(2015·山东文综·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
2.(2014·上海单科·19)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
)
A.宁波
B.广州
C.上海
D.福州
【答案】C
【解析】口岸甲发展最快,其中1897年后发展更是迅速,1882年至1902年考查宁波、广州、上海和福州四个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当属上海,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3.(2013·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国”,采用排除法。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对英法两国进行军费赔偿,排除A选项;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规定,排除B选项;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排除C。故ABC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选D。
4.(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等信息可知是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态度,不可能担当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5.(2017·上海高考·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
【答案】C
【解析】五口通商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与德国、俄国无关,故A项错误;租界最早设立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之后列强根据各种不平等条约相继在中国各大城市设立,不会导致列强之间对中国的争夺,故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的狂潮,故C项正确;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要求得到列强的响应,从而使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告一段落,故D项错误。
6.(2016·江苏单科·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
7.(2016·海南单科·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由“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到“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出现的情况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丝茶出口下降,一种是出口没有下降,其它产品的出口迅猛增长。根据近代中国对外出口的情况,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方的资本主义浪潮中,中国并没有出现具有竞争力很强的商品出现,所以只能推断中国丝茶受到竞争,出口下降,故A项正确;清政策在甲午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工商的限制,与“重农抑商”不符,故B项错误;生丝茶叶的生产主要是靠商品农业,小家经济对此不占主要部分,无法判断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生丝茶叶出口比重的下降,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特征,完全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无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故D项错误。
8.(2016·江苏单科·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表明对洋货的需求,并没有说店铺增多,故A项错误;材料
“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由于受到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表明洋货的销售并没有遭到抵制,故C项错误;材料“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传统手工业遭到破坏,没有促进手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
9.(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虽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不是维新派变法的重点,并且维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受到影响,并且无法判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需要赔偿日本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D项正确。
10.(2016·上海单科·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张謇办厂经历的艰辛,“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反映出阻力来自外部。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是缺少机器技术,属于内部原因,故A项错误;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是劳资矛盾,属于内部原因,故B项错误;经营管理的弊端,属于内部原因,故C项错误;民族企业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外部原因,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阻碍,故D项正确。
11.(2018·天津高考·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题干问及的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1840年即已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状态,故A项错误;1861年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戊戌变法时期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期间也的确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但不是小说翻译少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推知外国其他类的作品翻译多,结合1840—1899年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故C项正确;题干分析的是的翻译作品中未大量翻译外国小说,未提及古典小说与其竞争问题,故D项错误。
12.(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表明提倡中体西用,故D项正确;“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全面复兴旧学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B项错误;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新学消解旧学,故C项错误。
13.(2019.4·浙江高考·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为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故选D项;《四
洲志》由林则徐主持编译,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排除A项;《海国图志》由魏源所作,书中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排除B项;《番客篇》,番客指代客居南洋的中国人,排除C项。
14.(2013·海南单科·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答案】C
【解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
模拟突破
1.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位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也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
B.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
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
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据材料信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可判断D正确。A、B不合题意,在鸦片战争之前已有中英贸易,C错误。
2.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至高无上权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  )
A.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英法希望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英法决定用战争来扩大在华利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中“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可以看出,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2018·湖南衡阳一模)下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单位:1
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
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
956
118
0.74
1917~1921
39
269
798
2.03
1922~1926
43
074
390
0.91
1927~1931
55
192
998
1.81
观察上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业生产开始使用了机器
B.西方工业化冲击传统农业
C.保守观念阻碍农机具推广
D.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农机具进口整体上有增长的趋势,中国铁犁牛耕的传统农业受到冲击,B项正确。可以肯定辛亥革命后农业存在使用机器的现象,但是“开始”之说没有依据,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错误。
4.“中国官府不知外国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洋商、通事、引水等二三十位,四处打听,按月呈递。有他国讨好,将英国书卖与中国。”材料反映出当时(  )
A.闭关锁国政策被彻底打破
B.国人对西方认识有了根本改变
C.天朝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
D.广州成为政府对外开放的窗口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着力了解外国政事、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反映出在闭关锁国政策下形成的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故C项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当时只有极少数官僚知识分子关注世界,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广州成为通商口岸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
5.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后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仅体现了列强侵略对中国带来的破坏和掠夺。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一方面是经济上对中国的侵略,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另一方面又使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
6.(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
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答案】D
【解析】郑观应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大讲中学为道,其目的就是减少来自于顽固派的攻击,是学习西方的策略,故D项正确。
7.(2018·安徽芜湖模拟)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答案】B
【解析】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却不得不借力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学,说明封建势力强大,中国近代化进程复杂,故B项正确。
8.(2017·山西模拟)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  )
A.瓦解了传统小农家庭生产结构
B.便利了洋布对华大量倾销
C.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D.满足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传统小农的生产结构是“男耕女织”,洋纱的进口,不会改变这一形态,故A项错误;洋纱的大量进口,只会消减洋布的进口,故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纺织并用,洋纱的大量进口,会使纺线与织布分离,故C项正确;洋纱的大量进口只会冲击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9.(2017·河南六市模拟)下表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三个不同的年份中国茶叶销售情况的变化,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总销售量(万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65年前
10.1
4.2(41.58%)
5.7(56.43%)
1894年前
16.02
8.23(51.94%)
7.7(48.06%)
A.中国茶叶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B.中国茶叶生产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D.中国茶叶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从茶叶销售情况看,出口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到1894年时出口比重已超过内销,反映出茶叶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故D项正确。
10.(2017·山东菏泽模拟)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
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
【答案】B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11.(2016·贵州贵阳模拟)学者蒋立文指出,大量史实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早在1912年就已到来。该观点认为“黄金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应是(  )
A.清朝政府政策的推动
B.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列强放松侵略
【答案】B
【解析】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1912年的时代特征。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易错易混点16、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错因归纳:对两次工业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中国的具体影响容易混淆。
释疑解惑
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
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
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
之道,萌发了一股
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
的开端。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
》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
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签订《
》,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
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真题突破
1.(2015·山东文综·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2014·上海单科·19)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
)
A.宁波
B.广州
C.上海
D.福州
3.(2013·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4.(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5.(2017·上海高考·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
6.(2016·江苏单科·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7.(2016·海南单科·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8.(2016·江苏单科·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9.(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10.(2016·上海单科·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11.(2018·天津高考·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12.(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13.(2019.4·浙江高考·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14.(2013·海南单科·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模拟突破
1.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位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也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
B.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
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
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
2.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至高无上权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  )
A.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英法希望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英法决定用战争来扩大在华利益
3.(2018·湖南衡阳一模)下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单位:1
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
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
956
118
0.74
1917~1921
39
269
798
2.03
1922~1926
43
074
390
0.91
1927~1931
55
192
998
1.81
观察上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业生产开始使用了机器
B.西方工业化冲击传统农业
C.保守观念阻碍农机具推广
D.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4.“中国官府不知外国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洋商、通事、引水等二三十位,四处打听,按月呈递。有他国讨好,将英国书卖与中国。”材料反映出当时(  )
A.闭关锁国政策被彻底打破
B.国人对西方认识有了根本改变
C.天朝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
D.广州成为政府对外开放的窗口
5.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后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6.(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
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7.(2018·安徽芜湖模拟)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8.(2017·山西模拟)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  )
A.瓦解了传统小农家庭生产结构
B.便利了洋布对华大量倾销
C.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D.满足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
9.(2017·河南六市模拟)下表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三个不同的年份中国茶叶销售情况的变化,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总销售量(万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65年前
10.1
4.2(41.58%)
5.7(56.43%)
1894年前
16.02
8.23(51.94%)
7.7(48.06%)
A.中国茶叶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B.中国茶叶生产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D.中国茶叶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10.(2017·山东菏泽模拟)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
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
11.(2016·贵州贵阳模拟)学者蒋立文指出,大量史实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早在1912年就已到来。该观点认为“黄金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应是(  )
A.清朝政府政策的推动
B.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列强放松侵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