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易错易混点 1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易错易混点 1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31 11:12: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易错易混点1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错因归纳: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混为一谈,不能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含义。
释疑解惑
1.不同点
(1)“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盲目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2.影响:“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真题突破
1.(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
2.(2015·上海单科·29)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A
【解析】该新闻标题中的小麦产量明显不符合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这是大跃进时期“大放卫星”,浮夸风的体现,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时期,农户实行分散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新闻中的浮夸风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撤销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实行分户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D项错误。
3.(2015·海南单科·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B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
【大跃进】dà
yuè
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图6
)4.(2014·山东文综·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从图片6材料中“总路线”说明评价不是很客观,故A项错误;图片中反映不出“拨乱反正”的信息,故B项错误;图片中“光辉照耀”的信息说明左倾错误思想仍然有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图片中反映不出实事求是思想确立,故D项错误。
5.(2014·全国大纲卷·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D
【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三大改造时期,1958年农业上已经开始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项错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并没有提高生产效率,故B项错误;“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与材料意思和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关键词“1958年…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产36956斤的惊人纪录”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在大跃进运动中农业上出现了浮夸风现象,折射出人们对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故D项正确。
6.(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产生的事物,苏联所没有的,排除B.中国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事物是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排除A和C,苏联认为20-30年代苏联进行过类似尝试,农业集体化,故选D。
7.(2013·重庆文综·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A
【解析】此题数据表格题。此类试题的解题关键是阅读表格,获取表格信息。从表格数据看出1957年~1960年我国工业产值,尤其重工业产值高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1960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国民经济建设,A选项符合题意,D项的说法错误。B选项的我国的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化建设开始;
8.(2013·江苏单科·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由此可知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其余三个选项均符合大跃进的实情,故正确答案选B.
(
猪羊肥大赛黄牛
)9.(2013·上海单科·30)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浮夸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发展,A口号与图片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生产的下降。
10.(2012·全国课标卷·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答案】D
【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50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这是错误的探索,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D项正确;ABC都与史实不符。
11.(2011·广东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答案】A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获取材料的相关信息,从材料中可知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1958年。B项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项1970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C、D三项均与图片时间不符,故不选。1958年党发动了大跃进,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为该运动的主要标志,与题意相符,故选A项。
12.(2010·天津文综·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
实行“二五”计划
B.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开展大跃进运动
【答案】D
【解析】理解“单位GDP能耗”即可解答。根据图中的时间1958年即可选出D。
13.(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首先看好题肢中的图片。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模拟突破
1.某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曾报道:“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
B.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
C.“大跃进”全民炼钢运动的迅速兴起
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可知,材料中的号召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目标,“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主要是建立重工业企业,没有涉及钢产量翻一番的目标,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实行高度公有化程度的政策,不包括“以钢为纲”的号召,故B项错误;“大跃进”提出全民炼钢运动,号召“以钢为纲”,实质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左”倾错误的纠正,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2.如图是漫画家李寸松创作于1958年的时政漫画《挡不住的阳光》,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A.民众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
B.作者认识到经济建设存在“左”倾错误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中“人民公社好”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污蔑”“诽谤”其实反映了民众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故A项正确;作者把人民公社化运动比喻为“挡不住的阳光”,显然他不会认为“阳光”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与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无关,故C项错误;“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与材料中“人民公社”不符,故D项错误。
3.如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上面有“社社亩产万斤粮,人人共庆丰收年”等标语,它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亩产万斤粮”是“大跃进”时期的特征,是浮夸风的表现,故选D项。
4.作者在回忆拍摄《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照片时写道:“在群众的启发下,让四个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力。”照片及作者的回忆表明(  )
A.人民公社化推动了农业大发展
B.照片因为造假而毫无史料价值
C.大跃进时期存在浮夸风盛行的事实
D.照片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真实史料
【答案】C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照片虽然涉嫌造假,但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真实反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欢跃在早稻‘卫星’上》”,反映了当时“左”倾错误严重,浮夸风盛行,故C项正确;照片的内容并非反映当时真实农业发展水平,故D项错误。
5.图1和图2是1959年的新闻报道,它们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新闻报道遵循实事求是
B.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答案】C
【解析】据新闻报道“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等内容可知,新闻报道数据失实,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严重失实,与科技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严重失实,与当时“左”倾错误影响下,进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严重失实,与人民生活实际水平不符,故D项错误。
6.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答案】A
【解析】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扩大公有制的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的水平,这使得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保留的一部分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只是扩大了公有制的规模,并没有改变其性质,B项错误;这一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C项错误;农业生产的停滞削弱了工业化的基础,D项错误。
7.
宣传画往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鼓动性和激励性。对右侧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出现在“一五”计划进程中
B.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C.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
D.实现了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
【答案】 C
【解析】宣传画中的文字“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表明追求高速度,是“大跃进”时期的宣传作品,不是出现在“一五”计划进程中,故A项错误;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是“一五”计划的完成,与宣传画反映的“大跃进”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宣传画的内容虽然有点夸大,但是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没有实现,故D项错误。
8.(2017·江西南昌模拟)“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________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歌谣空白处应该是(  )
A.农业改造
B.“大包干”
C.公私合营
D.人民公社
【答案】 D
【解析】题干中“单干……互助……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的发展演变过程说明歌谣描述的是三大改造时期农业改造所建立组织的演变过程,农业改造并不是相关的生产组织,故A项错误;“大包干”也不是相关的生产组织,故B项错误;公私合营是工商业改造的相关形式,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是农业改造后形成的组织形式,故D项正确。
9.(2017·山东临沂模拟)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这一决议(  )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D.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
【答案】C
【解析】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项错误;决议是切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实际的,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的快速推进暴露出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决议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故C项正确;决议并未克服党内的冒进思想,故D项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易错易混点1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错因归纳: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混为一谈,不能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含义。
释疑解惑
1.不同点
(1)“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
,追求生产的高速度、
。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
领域。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
”,盲目变革
,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
领域。
2.影响:“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遭到严重破坏;
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真题突破
1.(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2.(2015·上海单科·29)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3.(2015·海南单科·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
【大跃进】dà
yuè
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图6
)4.(2014·山东文综·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2014·全国大纲卷·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6.(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7.(2013·重庆文综·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8.(2013·江苏单科·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猪羊肥大赛黄牛
)9.(2013·上海单科·30)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10.(2012·全国课标卷·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11.(2011·广东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12.(2010·天津文综·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
实行“二五”计划
B.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开展大跃进运动
13.(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模拟突破
1.某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曾报道:“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
B.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
C.“大跃进”全民炼钢运动的迅速兴起
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
2.如图是漫画家李寸松创作于1958年的时政漫画《挡不住的阳光》,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A.民众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
B.作者认识到经济建设存在“左”倾错误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如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上面有“社社亩产万斤粮,人人共庆丰收年”等标语,它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4.作者在回忆拍摄《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照片时写道:“在群众的启发下,让四个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力。”照片及作者的回忆表明(  )
A.人民公社化推动了农业大发展
B.照片因为造假而毫无史料价值
C.大跃进时期存在浮夸风盛行的事实
D.照片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真实史料
5.图1和图2是1959年的新闻报道,它们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新闻报道遵循实事求是
B.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6.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7.
宣传画往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鼓动性和激励性。对右侧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出现在“一五”计划进程中
B.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C.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
D.实现了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
8.(2017·江西南昌模拟)“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________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歌谣空白处应该是(  )
A.农业改造
B.“大包干”
C.公私合营
D.人民公社
9.(2017·山东临沂模拟)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这一决议(  )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D.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