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易错易混点 20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易错易混点 20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31 11:27: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易错易混点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错因归纳:搞不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释疑解惑
原因
核心内容
影响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
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
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
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
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
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
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
,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
发展
真题突破
1.(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2.(2014·安徽文综·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014·北京文综·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4.(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5.(2012·上海单科卷·29)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6.(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7.(2016·上海单科·27)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8.(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9.(2015·海南单科·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10.(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11.(2012·安徽文综卷·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12.(2011·江苏单科·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13.(2011·上海单科·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模拟突破
1.(2019·四川遂宁一模·31)图6为创作于1953年的一副木刻画《售余粮》。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  )
图6
A.国民经济恢复活跃了农村市场 B.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C.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2.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87.8%。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B.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C.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D.加速了农村贫富分化
3.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是(  )
4.《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5.从1957年到1978年,中国农村的一个生产队未能向国家交售1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却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生产自主权扩大刺激了农业生产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大作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生产积极性
D.取消农业税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
6.(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7.(2017·宁夏银川调研)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
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8.(2017·江西南昌模拟)“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________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歌谣空白处应该是(  )
A.农业改造
B.“大包干”
C.公私合营
D.人民公社
9.右图是漫画家李寸松创作于1958年的时政漫画《挡不住的阳光》,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A.民众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
B.作者认识到经济建设存在“左”倾错误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0.(2017·广东梅州模拟)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
A.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农村历史性的变革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D.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11.
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易错易混点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错因归纳:搞不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释疑解惑
原因
核心内容
影响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
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真题突破
1.(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D
【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
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
2.(2014·安徽文综·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的关键信息“单家独户的经营”、“互助组”,可以判定建国后国家对于土改后的个人私有农业进行改造,故A项正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没有出现互助组,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出现了公社,公有化的程度比合作社还要强,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举措,是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并没有出现互助组,故D项错误。
3.(2014·北京文综·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答案】C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将若干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B项错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C项正确;中共八大确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4.(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产生的事物,苏联所没有的,排除B.中国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事物是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排除A和C,苏联认为20-30年代苏联进行过类似尝试,农业集体化,故选D。
5.(2012·上海单科卷·29)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答案】B
【解析】1950年,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此图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D项出现在社会主义改造中,A项出现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C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
6.(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农村改革。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980年”和主旨“总产量增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虽然耕种面积缩小,但粮食总产量却增加了,农业有了很大发展,故选A。1980年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机械化生产程度还不是很高,排除B。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排除C。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取消了实施32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排除D。
7.(2016·上海单科·27)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B
【解析】经济特区建立与安徽农村的探索无关,故A项错误;安徽小岗村农民违背中央禁令,“贴着身家性命”分田单干,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央倡导的,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没有违背中央精神,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D项错误。
8.(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使得人民公社这一行政机构逐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建设的瓶颈,有必要进行政权改革,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标志是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是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后,时间晚于题干,故D项错误。
9.(2015·海南单科·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我国从50年代到70年代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并未涉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故A项错误;市场经济是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概念,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自下而上推进,故D项错误。
10.(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答案】D
【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建国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能反映农民的期望、思想和要求,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都表现为“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故B、C项错误;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1.(2012·安徽文综卷·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答案】B
【解析】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A项不符合题目时间;从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低于农村,但无法得出D项;从材料也无法判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启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2.(2011·江苏单科·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答案】A
【解析】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13.(2011·上海单科·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从题干可知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末涉及到承包土地等,故排除A、B、C三项。
模拟突破
1.(2019·四川遂宁一模·31)图6为创作于1953年的一副木刻画《售余粮》。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  )
图6
A.国民经济恢复活跃了农村市场 B.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C.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木刻画并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大规模收集余粮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根据所学,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家政策并不包括农业领域,排除A项;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1953年已开始农业合作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农民售余量不能直接放映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排除D项。
2.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87.8%。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B.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C.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D.加速了农村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C项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D项本身说法错误。
3.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是(  )
【答案】C
【解析】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之后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仅经营权有所变化,故选C项。
4.《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的特点,依据材料中“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等信息可知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结果违背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并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故选B项。A项是三大改造;C项是改革开放以后;D项表述错误,应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是根本调整。
5.从1957年到1978年,中国农村的一个生产队未能向国家交售1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却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生产自主权扩大刺激了农业生产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大作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生产积极性
D.取消农业税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知,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广大农村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间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非但没有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而是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中国的农业税正式取消于2006年1月1日,故D项错误。
6.(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毛泽东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所以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选择B项符合题意。
7.(2017·宁夏银川调研)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
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所有,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没有涉及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8.(2017·江西南昌模拟)“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________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歌谣空白处应该是(  )
A.农业改造
B.“大包干”
C.公私合营
D.人民公社
【答案】 D
【解析】题干中“单干……互助……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的发展演变过程说明歌谣描述的是三大改造时期农业改造所建立组织的演变过程,农业改造并不是相关的生产组织,故A项错误;“大包干”也不是相关的生产组织,故B项错误;公私合营是工商业改造的相关形式,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是农业改造后形成的组织形式,故D项正确。
9.右图是漫画家李寸松创作于1958年的时政漫画《挡不住的阳光》,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A.民众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
B.作者认识到经济建设存在“左”倾错误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时政漫画反映一定的现实。材料中“污蔑”“诽谤”其实反映了有所怀疑,故A项正确。
10.(2017·广东梅州模拟)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
A.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农村历史性的变革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D.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答案】D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个体经营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相悖,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国家,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打破了平均主义盛行的人民公社体制,故D项正确。
11.
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答案】D
【解析】由所学可知,包产到户改革使农民获得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