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上生物 2.1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上生物 2.1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31 10:1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进行分析归类;说明环境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整理资料及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
学情分析
学生对身边熟悉的生物了解较多,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列举这些生物进行介绍他们的生存环境,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说明生物离不开生存环境,从而自觉的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我校每个班都配有一套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及网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以上多媒体设备及数字化资源,并将其与黑板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些辅助工具,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学生乐于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注在互动中课堂的生成,将课堂的核心集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图片资料入手,展示了六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生比较熟悉的生物如企鹅、珊瑚虫、雪莲、蜗牛、豹、大象的生存环境,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资料,以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归类。再通过“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在各种形式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描述并归类生物生存的环境,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环境。
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数字化资源的
使用与意图
故事
导入
狼孩的故事
注意倾听,从中悟出道理
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思考生物生存的环境
探索
新知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板书)
组织学生分析图片资料
要求:
1.根据查阅的资料以及信息库相关内容,以四个人为一小组,讨论图中生物的特点以及生存的环境特点;
2.时间5分钟;
3.完成表格填写。
交流讨论结果
帝企鹅:寒冷的南极地区
蜗牛:潮湿的区域
雪莲:高寒山区
珊瑚虫:热带及亚热带接近陆地的海洋中
骆驼:干旱的沙漠
亚洲象:亚洲的热带地区
认识并了解了6种生物的特点及其生存环境,你能否说出1-2种生物,并介绍它们的生活环境?
游戏:为生物寻找自己的家园
请你帮下列生物找到自己的家,分析生物生存的环境归为那些类?
各种环境(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座高山、一片海洋、一块沼泽地、一片沙漠、一片蓝天);
各种生物(鲸、燕子、扬子鳄、鹰、兔子、松树、蚂蚱、珊瑚虫、鸟、水稻、紫菜、蘑菇、仙人掌、骆驼、鲫鱼)
观察校园生物的生存环境
课堂展示调查结果
通过观察,认识的校园植物名称?这些植物有无高矮之分?高大的植物有哪些特点?矮小的植物有哪些特点?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生活环境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在阴暗的环境中有的矮小,有灌木、草本等;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有的比较高大,有乔木、灌木等。
在你的调查中,发现小动物了吗?
观察图片,填表,组内交流讨论问题
班级交流
学生介绍
学生思考
一组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写出来,其余小组讨论完成
了解乔木、灌木,举例
在电子白板展示调查结果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整理资料及进行分析的能力
展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深刻认识这些生物的特征及其生存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利用图文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类分析并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展示调查结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的能力
拓展
延伸
你能否举例说出一种生物的生存不需要一定的环境?
引导学生认同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保护生物生存环境,认识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
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关爱生物要从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做起
回顾
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
通过自己归纳,不断思考及时反省,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第1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陆地 森林 草原农田 沙漠 极地 等
咸水
水中
淡水:湖泊 河流 池塘 等
空中
五、教后反思
1.对图片的观察不够,要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
2.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的观察角度,寻找更佳的观察角度以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图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学的能力。
4.教师应努力学习这些“小常识”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应对新课程,减少工作的繁重,同时,在课堂上不至于被学生问倒。日常是生物学知识尤其应该注意,大意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