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选择题
1.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2.二战后,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下列各项对“烂苹果理论”理解不准确的是( )
A.为战后的美国遏制战略造势 B.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如出一辙
C.主张加强合作应对恐怖主义 D.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苏博弈的缘起
3.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进行了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演说,宣称“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也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这表明了美国( )
①企图称霸世界 ②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战略目标
③公开对抗苏联 ④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国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税壁垒。这主要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B.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
C.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重要作用 D.便利了美国向西欧输入大量商品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6.有史学家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从1949年起,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却人均负债2 500马克。下列因素可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是( )
A.参加“北约”和“华约”的时间不同 B.联邦德国率先加入欧洲煤钢联营
C.两国处于“冷战”格局的战略地位不同 D.两国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不同
7.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岛链。”此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
A.美苏“冷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冷战”结束 D.第二次世界大战
8.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美国“冷战”政策基本特征的是( )
A.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计划 B.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支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D.发动越南战争
9.学习了《两极世界的形成》之后,就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某同学得出如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导致了德国与朝鲜的分裂 B.导致美苏一直断绝关系
C.导致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 D.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深受美国的压迫与剥削
C.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 D.法国与联邦德国已开始和解
11.1963年,法国戴高乐将军说:“她(法国)不再需要任何人,相反,别人开始有求于她了……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模式怎能不改变?”上述言论反映了( )
A.法国与美国关系走向彻底破裂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导致法美关系调整
C.法国主张改变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合作关系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促使美国重视法国地位
12.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13.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
A.与美欧合作建立国际新秩序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D.与美欧进行经济竞争
14.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 )
A.以反对“冷战”为目的 B.反对与大国交往
C.反对参与美苏对峙 D.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
15.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给哈瓦那举行的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贺词中说:“俄罗斯认为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面临着如恐怖主义等新的威胁,应对这些挑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寻求集体解决办法。”普京的话表明( )
①当今第三世界国家仍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国际社会 ②不结盟运动对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至少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作用 ③俄罗斯希望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结成政治联盟 ④俄罗斯反对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反恐政策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冷战史:1945~1991》指出:苏联的崩溃是“冷战”结束的直接原因。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战”断送了社会主义的前途 B.苏联的演变决定了“冷战”的产生与结束
C.“冷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分析“冷战”的结束应考察戈尔巴乔夫改革
17.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
A.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B.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C.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D.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18.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 )
A.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亊务 B.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 D.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
19.《两霸争雄》一书中说:“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 )
A.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
C.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 D.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
20.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要有支援。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支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1)材料一中美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一项纯粹的经济援助计划吗?为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 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1)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2)据图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英、法、德三国经济变化的概况。
(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示?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1年12月25日晚上19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克里姆林宫顶上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材料二 近来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了美国政府曾采取攻心为上的软战争策略,动摇前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成功地诱导了前苏联的制度解体。
——《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D项正确。
[答案] D
2.[解析] 本题关键是理解“希腊的腐烂”的含义,它是指希腊出现革命危机,美国干预体现了美苏的对抗,但与恐怖主义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3.[解析] 根据题干,杜鲁门在演说中提到“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说明其企图对世界各国的事务进行干涉,体现出了企图称霸全球的目的,故①正确;虽然题干中杜鲁门的演说提及是为维护世界和平,但结合客观史实可知世界大部分的动乱都与美国有关,故②错误;题干中杜鲁门进行了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演说,而当时苏联也在插手希腊和土耳其的事务,说明美国开始与苏联对抗,故③正确;希腊和土耳其属于东南欧国家,所以不能体现对西欧进行援助,故④错误,选项B符合题意。
[答案] B
4.[解析] 本题抓住题干关键信息“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税壁垒”,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西欧一体化,故选B项。
[答案] B
5.[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为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7年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入党情报局,排除A项;北约组织为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排除C项;针对美国支持下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支持成立民主德国,排除D项;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彼此的经济联系,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因此选B项。
[答案] B
6.[解析] “北约”和“华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主导下的政治军事集团,不涉及经济援助,故A项错误;欧洲煤钢联营于1951年成立,这与题干中时间“1949年起”不符,故B项错误;两国分别被美苏视为冷战的前沿,故C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欧洲国家,企图扶持和控制欧洲,联邦德国接受,而民主德国拒绝,因此出现上述现象,故D项正确。
[答案] D
7.[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1951年,此时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针对的是苏联和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源于美苏两大阵营对立,故A项正确;一战、二战与“冷战”结束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8.[解析]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被称为“冷战”。越南战争是热战的一部分。
[答案]D
9.[解析] 根据史实可知,A、C、D三项都是两极格局的影响。两极格局下,美苏处于“冷战”中,但二者并未断绝关系,时而也有领导人互访,故B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B
10.[解析] 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根本还是出于其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美苏“冷战”的外部环境是诱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A
11.[解析] A项“彻底”表述错误。法国要求和美国更为平等的合作关系。法美关系调整主要源于法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排除B项。D项发生于1967年,时间不符合要求,排除。
[答案]C
12.[解析] 二战后美苏对峙,美国“扶蒋反共”失败后,被迫扶持日本,使日本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答案] B
13.[解析] 由“日本为3万亿美元”可知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由关键信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说明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答案]B
14.[解析] 不结盟运动并不是以反对“冷战”为目的的,而是反对参与美苏两极对峙,故A项错误,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并不反对与大国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显示不结盟运动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故D项错误。
[答案] C
15.[解析] 结合材料关键信息“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普京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①②正确;“世界面临着恐怖主义等新的威胁”“寻求集体解决办法”,说明④正确;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③错误。故选C项。
[答案] C
16.[解析] 苏联虽然解体了,“冷战”结束了,但是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冷战”断送了社会主义的前途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冷战”的产生与结束并不是苏联演变的结果,是美苏双方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冷战”仅是一个原因,故C项错误;苏联的崩溃是“冷战”结束的直接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又是苏联崩溃的直接原因,所以分析“冷战”的结束应该考察戈尔巴乔夫改革,故D项正确。
[答案]D
17.[解析]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只是一个局部的冲突,没有涉及到全球的格局,故A项错误;“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可见其对抗没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而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故B项正确;“乌克兰危机”涉及到美国、俄国、还有乌克兰及相关联的国家,故C项错误;“乌克兰危机”仅限于乌克兰境内的争夺,没有扩展到欧洲,故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 B
18.[解析]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从材料“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可知“动作戏”是区域秩序重构的活动,与美国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地区势力的增强,不能反映出世界联合抗美,故B项错误;当今世界格局中虽然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但世界上也出现了其他的实力强大的政治实体,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区域秩序重构不代表着是地区冲突,故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 ]C
19.[解析] “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可以判断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解析] 美苏“冷战”结束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稳定,排除A项;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当两极格局结束后,由于没有新的力量制约美国,“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因此选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21.(1). 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他国的内政。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 观点:不是。原因: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表明该计划实际上是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2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或欧洲传统优势地位消失);两极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局面出现),西欧国家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加强自身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国际地位。
(2). 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位居前列;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法国经济持续增长。
(3) 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促进欧洲文化认同。
23.(1) 原因:原有的苏联模式积弊太深;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影响:苏联解体导致国际格局的改变,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
(2) 启示:①改革必须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②要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③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