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动与静》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关注科学的发展。
重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理念
利用教学课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完成对相对运动问题的研究。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欣赏影视片段,引入课题。
1.展示影视片段《闪闪红星》。(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游运动,配上相应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让学生找出画面中动的物体。
3.思考、讨论:歌中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怎么能走呢?
二、分析人或物体的动与静。
1.荡秋千。
出示课件,分析秋千上的男同学的动与静。引导学生认识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择参照物,判断相对于参照物是不是改变了位置。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2.骑车的小女孩,行驶的汽车。
课件展示骑车的小女孩,行驶的汽车。进一步分析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判断动与静的影响。
3.归纳总结:运动是相对的。要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选择好参照物,然后判断相对于参照物是不是改变了位置。
4.电梯上的动与静。
课件展示乘电动扶梯的场景。让学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动与静。
三、拓展:
课件展示飞机上抓子弹、飞机空中加油的图片。分析其中的动与静。
四、课余研究:观察生活中的动与静并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通过欣赏影视片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知画面中的动与静。
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由分析“青山”的动与静引出所要探索的问题。
学生对于相对运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要明确判断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讨论,进而总结出判断标准。
通过动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熟悉判断标准的使用,这是一个引领的过程。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知识空间,让学生认识到分析物体的动与静在实际中的应用。
启发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
学
反
思
本科的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物体的动与静,然后再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通过分析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动与静的标准。并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课件中丰富的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许多学生能从感性上认识到相对运动,但用语言表述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要启发他们从多个角度观察一个物体,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