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校园中的测量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2013)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单元第74~75页校园中的测量。
二、教材分析
? ? ? ? 本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在校园中开展测量活动,展示活动过程和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逐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 ? ? ? 教材中分五个部分呈现活动的具体过程,启发和引导学生实际开展测量活动,体验如何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测量对象,如何做好活动准备,如何实际展开测量活动,如何呈现活动成果及评价整个活动过程。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过测量,但是室内测量。本课,是量更高更长的物体,孩子们缺少实际的测量经验。需要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出测量方法。通过课前的两道前测题目:1、请你估一估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并写一写测量的方法及过程。2、估一估学校跑旗杆的高度,并写一写测量的方法及过程。发现孩子们对学校跑道的长度估算基本正确的有78%的,但是在孩子描述对其如何测量中,仅有23.6%的孩子对跑道测量方法能正确描述,主要问题是孩子们对弯道测量的存在比较大的困惑。孩子们在旗杆的高度的测量中,估计基本正确的有33.2%,方法描述正确的仅有23.5%,说明孩子们对比自己高许多的物体缺少实际比较和测量的经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完整的测量活动,了解并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2.数学思考:在测量、交流活动中,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问题解决:能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4.情感态度:在完成测量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积极参加与活动过程,获得测量活动的实际经验。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物体的特点,了解并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2、教学难点:让孩子们体验化曲为直、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测量方法及转化的数学思想。
六、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照相机、录像机、米尺(1m)1把
学生用具:学生尺(30cm)10把、、软尺(1.5m)10把、卷尺(5m)10把、卷尺(30m)1把,卷尺(50m)1把,记录板、小组活动记录单
七、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结合学生学情,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1、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逐步建构测量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测量经验入手,如 “测量铅笔盒、笔袋、桌子的长度”等入手,让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逐步建构物体长度的测量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我会量”、“我要学”的欲望。
2、充分利用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认真研读教材,挖掘两条线:一是知识点这条明线,二是隐藏在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条暗线。在学生汇报测量过程、工具及方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身边物体长度的测量方法、过程进行知识迁移;而在测量方法探究中则可以通过讲述测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方法的选择,进而明确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方法与策略。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
《2011年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在进行校园中的实地测量时,我把大量的实践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经历观察、讨论、分工、测量、计算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比自己更高更长的物体的测量方法。只有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空间,才能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究及综合能力。
4、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合作探讨问题、交流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彼此欣赏,共同发展。在全班交流测量过程及方法时,都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有序的交流,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形成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八、教学过程
8.1 第一学时
8.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新课导入,方法建模
谈话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可以进行测量。例如大楼的高度,人的身高、路的长度。请问孩子们在我们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有什么可以测量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谈话,不仅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热情,帮助学生唤醒测量的知识,为开课做好知识准备。】
2、感受身边的长度
(1)测笔盒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测量你们笔盒的长度吧?
师:我们用的笔盒的长度大约是20cm左右,也就是像笔盒、笔袋这样的物体的长度大约在20cm左右。
(2)测桌子的长度
师:在我们坐的位置上还有什么可以测量的呢?
师:请同学们测量你们桌子的长度吧?
师:我们桌子的长度大约在60cm左右。
(3)感受一臂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比划一下60cm的长度。
师:我们8岁孩子的一臂长大约就是60cm左右。
(4)感受一步的长度
师:我们身体里除了一臂的长度可以测量,还有什么可以进行测量的呢?
师:像8岁孩子的一步的长度大约是50cm,我们课室的方砖边长是50cm,请同学们把脚跨在方砖上,这就是一步50cm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测量活动,帮助孩子们从已有生活经验入手,逐步建立20cm、50cm、60cm的概念,并通过对比抽象成我们身体的活动尺,为后续测量做铺垫。】
3、感受更长的长度
(1)测量黑板
师:在教室里有什么比桌子更长的物体可以测量呢?
师:黑板的长度怎么测呢?
请学生演示测量方法。
师小结:测量比测量工具更长的物体可以用尺子分段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黑板的测量活动,帮助孩子们思考已有的测量工具,没有办法一次进行测量时,可以使用尺子接测、臂测、步测等方法,同时拓展测量的策略,初次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活动2【活动】二、实地测量,积累经验
二、实地测量,积累经验
1、测量准备
师:看来课室的物体测量都难不倒你们,现在学校也有很多物体都可以测量。你有什么想测的,能说说吗?
师:在实际测量前我们来看看活动要求吧。请同学们读一读。
小组测量活动要求
(1)小组商量,说一说怎么完成任务。
(2)分工合作测量,填写记录单。
(3)完成任务迅速返回教室。
(4)注意安全。
2、分组测量
?? 小组合作对大操场中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测量,完成以下记录单
小组活动记录单
小组成员分工 测量员:????????????? 记录员:??????????? 发言人:
测量对象 测量工具(画“√”) 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 测量结果
学生尺(??? )软? 尺(??? )卷 ?尺(? ??)
3、指导测量
教师对测量方法给予指导,同时对各小组测量情况进行拍照,录像。(测量活动时间约1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大操场的测量活动,孩子们一起经历了集体讨论,选择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案,实施测量,记录测量结果的全过程,用集体的智慧解决了比自己更高更长的物体的测量,切实体验了各种测量方法及计算在具体测量中应用。实际感受了转化思想在测量中的应用。】
活动3【活动】三、全班汇报,思维碰撞
1、全班交流
(1)小组代表汇报测量沙池的长和宽
(2)小组代表汇报测量小楼房的高度
(3)小组代表汇报测量旗杆的高度
(4)小组代表汇报测量跑道周长
师:这个是哪个小组的同学测量的呢?请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吧。
?生汇报测量的方法。
?请同学们对测量过程及结果提问。
预设问题:①不同方法? 你们更欣赏哪个方法?为什么?????????????????
其他同学还有方法?
③测量同一物体,问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
??你们小组很有智慧,这么有难度的问题都被你们攻克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2、小结方法
(1)不同的物体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测量。
(2)对更高更长的物体进行测量,我们都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这样的全班交流,把这一次实践活动的测量过程、工具选择、测量结果全面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来测量物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组织、合作、表达等方面有不同的收获。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实践中会有不同的收获,收获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活动4【活动】四、回顾反思、感受收获
1、回顾我们今天整个测量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2、(机动问题)你对自己的表现哪儿最满意?哪个同伴或是小组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整个测量过程,梳理方法,明确测量需要经历选择测量对象,确定测量方法,完成测量过程,得出测量结果四个环节,使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是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领悟和自觉实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