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6节
透镜和视觉
(第三课时)
浙教版
七年级下
新知导入
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那么照相机是怎样给你留下成长的足迹、精彩的瞬间的呢?
新知讲解
一、放大镜和照相机
(一)放大镜
实验: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改变放大镜到书本的距离,观察字的放大情况。
生活中的放大镜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人或景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会聚在胶片上,形成物体的像
(二)照相机
镜头----凸透镜
胶卷
2、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数码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影像传感器镜头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数码照相机就是利用将景物放在离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时,能在影像传感器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当按下照相机的快门后,来自景物的光线经过镜头聚集到影像传感器上,影像传感器会将这些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再将电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处理器处理,形成特定的图像文件,保存到存储器中。这样,一张数码相片就完成了。
1、使用照相机拍照片时,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一些,应该怎么调节?
2、拍完特写以后在拍全身照,应该怎么动相机?
把相机向物体靠远些(增大物距),
把相机镜头向后缩(减少像距)
讨论
应该将照相机的镜头往前调,使物距减小,像距增大。
(三)投影仪
A
B
A‘
B‘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人或景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会聚在屏幕上,形成图案的像。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光屏上。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人或景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会聚在屏幕上,形成图案的像。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比较
照相机
倒立
实像
缩小
投影仪
放大镜
倒立
实像
放大
正立
虚像
放大
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关眼睛,你了解多少呢
二、眼
睛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据统计,大脑中约有80%
的信息来自于眼睛。那么,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
对着平面镜观察自己的眼睛,可以看见一圈有颜色的环形物,这就是虹膜。虹膜中央的小孔叫做瞳孔,光线就是通过瞳孔进入眼睛的。
虹膜
瞳孔
眼睑
睫毛
润腺管
筑膜
(一)眼睛的结构
玻璃体由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组成,它充满着整个眼球的内部。
光通过透明的角膜进入眼里。
瞳孔在虹膜的中央,根据环境中光的强弱,可随时调节。
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物体的图像投影在视网膜上,这里分布着许多对光很敏感的感光细胞。
视神经把感光细胞所产生的信息传入大脑。
白色巩膜是眼球的一层
坚韧的保护外壳。
活动:在光较暗的环境下仔细观察一位同
学的瞳孔,然后在他(她)眼前约10
厘米的位置,用小手电筒照向这位同学的右眼睛(或左眼睛),留心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这位同学眼睛的瞳孔有什么变化?
他(她)的瞳孔变__________(填大”或“小”)了。
小
注意:不要长时间用手电筒照射同学的眼睛,以免对眼睛造成伤害。
说明: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能让_____________(
“较少”或“较多”)
的光进入眼睛。虹膜可以通过调节__________
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光的多少。
较少
瞳孔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的大部分藏在头颅骨的眼眶内,只露出很小一部分,这样有利于保护眼球。此外,眼球前有眼睑,可随时合上,以防止其他物体进入眼睛,具有保护眼睛的功能。那么,眼睛是如何观察到物体的呢?
(二)人眼看清物体的过程
来自物体的光
会聚在视网膜上
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小结:
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会不同。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都成在视网膜上,即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不是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矛盾吗?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
三、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活动:1.
将课本放在眼睛前方约
30
厘米的地方,看着右边的两条平行黑线。
2.
凝视这两条平行黑线。慢慢将眼睛移近,
直至你不能再清楚看到这两条线为止。请同学用直尺帮你量一下这时你的眼睛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近点和远点虽然眼睛能看到很多物体,可是人的视觉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你能清晰看到的最近距离是多少厘米。如果你是戴眼镜的,现在把眼镜摘下,再重复这个实验,你现在能清晰看到的最近距离是多少厘米。
3.
请同学帮你拿着课本,再次凝视这两条平行黑线,把课本慢慢后移,直至这两条线看似变成一条线为止。这时量一下你与课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这就是你眼睛能清晰看到的最远距离。如果你是戴眼镜的,现在把它摘下,再重复这个实验。你现在眼睛能清晰看到的最远距离是多少厘米。
4、注视下图,可以定出视觉盲点的位置。
把课本放在离眼睛约25
厘米远的地方,闭上左眼,用右眼盯着“+”看,略微调节眼与课本的距离,你将会发现到某个距离时不能看到2,因为这时2
落在盲点上了。如果你现在把课本移得
近一些,2
将重新出现而1
将消失。你也可以用你的左眼来检验,但这时你必须把课本倒过来看
1、通过晶状体的调节,眼睛可以使不同远近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调节的两个极限点叫远点和近点。
2、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大约在10cm处。
3、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25cm,叫做明视距离。
小结:近点、远点和明视距离
眼睛及其矫正
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近视眼
远视眼
四、近视眼和远视眼
矫正:利用凹透镜先使光发散,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
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像模糊不清。
(一)近视眼及其矫正
(二)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睛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老年人所患的“老花眼”就是远视症状。
矫正:利用凸透镜先使光会聚,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
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
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称为色盲。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之分。
五、色盲
活动:
1.
观看图并写出你所看到的数字是多少。
2.
与老师核对结果。如果你看到的数字与答案相同,那么你就没患色盲症。
六、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视觉对我们十分重要。要保持良好的视力,我们应该好好保护眼睛,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方法。
读书和写字的姿势要正确;书与眼睛的距离要保持约33厘米;应在光强度适宜的环境下阅读。
连续看书或写字1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让眼睛的肌肉得以放松。
使用电脑时,眼睛与屏幕应相距50~70厘米。不要长时间地使用电脑。
定期接受眼睛检查,若眼睛出现不适,应及时治疗或矫正。
如有异物进入眼睛,不要用手揉,可用眼药水等冲洗眼睛。
不要躺着或坐车、走路时看书。
课堂练习
1、(咸宁中考)下列与凸透镜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1倍焦距
B
2.
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在校内安装监控摄像机。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摄像机的镜头后形成(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正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缩小的虚像
A
3.为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交管部门在很多十字路口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车辆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当车辆远离摄像头时,所成的像将会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凸
变小
缩小
4、(沈阳中考)下列关于生活中光学元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照相机拍照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B.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投影仪是利用凹透镜来成像的
D.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D
5、(江西中考)人的眼睛是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如图2所示,是描述人眼看物体的成像图,其中看远处景物的是______图,景物在视网膜上成的是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甲
实
6、(大连中考)某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关于该人的视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D.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A
巩固提高
1、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
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C.
“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D.
“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
2、(沈阳中考)下列关于生活中光学元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照相机拍照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B.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投影仪是利用凹透镜来成像的
D.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D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放大镜和照相机镜头都是凹透镜
B.
阳光下大树的影子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C.
光发生漫反射时,每条光线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D.
猴子捞“月亮”时,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水的深度
C
4.(2019黔东南州)下列关于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 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B. 镜花水月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人配戴凹透镜能矫正近视眼
D. 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
5、(2019四川省凉山州)据专家介绍,12至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主要原因如下:(1)长时间用眼不注意姿势或者休息。(2)长时间玩游戏、上网、玩手机、看电视等原因引起近视。下列四幅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是(
)
A. 甲和丙
B. 甲和丁
C. 乙和丙
D. 乙和丁
B
6.如图所示,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B.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C.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 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
B
课堂小结
凸透镜
照相机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眼睛
近视眼:带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带凸透镜矫正
凸透镜
照相机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眼睛
近视眼:带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带凸透镜矫正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83页1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节
透镜与视觉(第三课时)
课后练习
1、(北京中考)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虚像
B.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C.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
D.该实验现象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2019衡阳)当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下照片.摄像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监控摄像头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都对光有会聚作用
B.
拍照时,汽车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
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大
D.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3、(2019潍坊)小明通过透镜观察“美丽潍坊”四个字,看到的情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B.
该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C.
该透镜可以用作照相机镜头
D.
字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此透镜的焦距
4、如图所示,是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以下器材利用这一成像原理的是( )
A.放大镜
B.电影放映机
B.C.照相机
D.投影仪
5、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
A.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6.(自贡中考)关于凸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成的像都是实像
B.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中的投影片放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远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7、(安徽中考)下列光路图错误的是( )
A.放大镜成像
B.小孔成像
C.光由空气斜射到水面
D.近视眼的矫正
8、(河南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成例立、缩小的实像
B.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C.透镜不动,蜡烛向左移动,光屏向右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透镜不动,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9、(广安中考)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
C.使用投影仪可以在屏幕上形成正立放大的实像,光在屏幕上发生了漫反射
D.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用来矫正近视眼
10、(玉林中考)为了公民的安全,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作案嫌疑人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
11.(黑龙江中考)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应用这一原理可制成
;再将蜡烛远离透镜,同时将光屏
(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
12.(无锡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调节光具座上依次排列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当物距为2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当物距为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倒立的实像,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13.
某小区楼道设有多功能电子门铃,此装置可以通过其内置摄像镜头来识别来访者,该摄像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经摄像镜头所成的是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__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镜头的焦距为10
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cm.
14.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倒立的实像.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cm
(2)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时,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的实像;______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此时,风一吹,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__________偏.
(3)小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cm处的物体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所示.如果将物体移至眼前50cm处,保持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_________(填“薄”或“厚”)的凸透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5.(德州中考)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_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______(选填A、B、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_______(选填“1、2、3、4”)。
(3)接下来,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一个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镜,则所成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_________。
(4)如果要估测题(3)中凸透镜的焦距,可以让烛焰距离凸透镜________,此时像距就近似等于焦距。
(5)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_____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第6节
透镜与视觉(第三课时)
课后练习答案
1、C
2、B
3、C
4、C
5、A
6、D
7、C
8、D
9、D
10,
凸
实
11.
投影仪
靠近
12.
(1)10
(3)缩小
照相机
13.
倒立
缩小
20
14.
(1)10
(2)右
放大
投影仪(电影机)
右
(3)薄
15.(1)放大
4
(2)40
B
(3)小
(4)足够远
(5)远离
14题
15题
11题
5题
4题
1题
10题
3题
A
C
B
D
8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