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2019-2010学年(上)历史期末复习题(专题一、专题二)
1.《国语》曾记载:“故有虞氏褅(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褅黄帝而祖颛顼……”《穆天子传》卷二也记载: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这反映了中国早期( )
A.贵族政治逐步形成 B.宗法制度逐渐确立 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已有民族认同意识
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进行有效的统治
3.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奭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贵族的叛乱
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强化了人伦秩序 D.发展了小农经济
5.《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即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6.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 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 )
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小农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
7.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
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8.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此处封建制专指分封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中国必须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维持了亲族间的忠诚 B.封建制导致血缘纽带日益松弛
C.建构的新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 D.郡国并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9.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表明齐魏两国( )
A.是最早称王的诸侯国 B.两分天下格局的形成 C.藐视了周天子的权威 D.意在挟天子以令诸侯
10.“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此材料表明的观点是( )
A.力主推行分封制 B.反对分封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推崇世袭制
11.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12.《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13.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 )
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 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 D.君主权力得以强化
14.刘邦建立的地方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
A.实行郡县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皇帝制度更加完善 D.根本目的不同
1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6.史料记载,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用“相”12人。以下属于他为了同一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创立皇帝制度 B.设立中书省
C.设立“中朝” D.增设“参知政事”
17.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行机制是( )
A.尚书 中书 门下 B.中书 门下 尚书
C.尚书 门下 中书 D.门下 中书 尚书
18.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 )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19.“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
20.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21.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先后经历了下列哪三个阶段( )
A.察举制 、科举制、世官制 B.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D.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
22.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
A.在西藏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地方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
23.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
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
24. 2009年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起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途,这种制度是( )
A.科举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25.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 “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26.苏轼在《论养士》中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主要说明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世卿世禄制逐渐衰微 B.门第族望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 D.选拔人才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27.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大臣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 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28.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29.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分别是在( )
A.秦朝 清朝 B.汉朝 明朝 C.秦朝 明朝 D.秦朝 汉朝
30.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胡惟庸的专权 B.加强专制集权,维护明朝统治
C.丞相制度阻碍了明朝社会发展 D.朱元璋希望一人独揽大权
31.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 “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32.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十九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33.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3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C.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35.《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36.严复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熠矣。”这场战争之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7.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在清政府的十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这种情况表明中国(? ? )
A.近代化成效巨大 B.清军训练有素 C.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 D.民族意识觉醒
38.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 )
A.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原因 B.试图竭力掩盖战争的本质
C.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 D.表明中国备受侵略的事实
39.1894年,有位爱国将领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光绪帝为他所题的挽联中有这样的句子“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位将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丁汝昌
40.《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A.增开通商口岸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 D.赔款白银二亿两
41.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誓与台湾共存亡.这种悲壮情景发生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中法新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42.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 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战役中 C.台湾保卫战中 D.淮海战役中
43.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44.1899年《万同公报》报道称:“不谓今年五、六月间,山东各处开立匪场……上奉太后密旨,下遵毓贤命令,兴大清,灭洋教。”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专制清政府的矛盾
C. 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D.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
45.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 )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黄海海战 ③刘永福黑旗军 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6.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反映义和团认识到了( )
A.农民阶级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B.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占主要地位
C.西方列强与中国政府的矛盾尖锐 D.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
47.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歌曲 《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8.《田中奏折》 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上述材料表明( )
A.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骤 B.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最终为了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C.侵略满蒙是日本的终极目的 D.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不得已而采取的军事行动
49.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的事件是( )
A.一二九运动 B.八一宣言 C.凇沪会战 D.西安事变
50. 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洛川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国共合作会议
5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52.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彭德怀指挥下,中共领导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是( )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大捷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大捷
53.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 ? )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54.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包括( )
①淞沪会战 ②百团大战 ③武汉会战 ④徐州会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5.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
A.采用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B.进行了积极抵抗 C.积极动员组织民众抗战 D.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56.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突出表现在( )
A.中国战场最广大? 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C.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 D.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的牵制
57.关于1945年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提出了党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C.实现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D.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58.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重庆的政府官员要求以“日本投降的原因”为谜语,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屈从于美国的原子弹)、苏武(苏联的武力促使)。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最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肯定了美苏援助在抗战中的主要地位
C.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D.抹杀了日本的侵华影响
59.与中国以往反侵略战争相比,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社会给予了极大帮助 B.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C.实行全民抗战 D.日本侵略战线拉得太长
6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61.古往今来,历届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1)材料一反映出统治者实行何种地方行政制度?概括其主要作用。
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2)据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这一做法有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材料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4)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62.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1) 材料一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总理大臣的谁?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
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答案(专题一、二)
1、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A B D C A C C B C D A B C C B D B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B A D D C B D C B B D D B C C C B C B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C B B A A C A B D C C A D B B D B C C D
61(1)制度:分封制;(2分)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或利于政治稳定);(2分)
(2)做法:推行郡县制。(2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分)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分)
(3)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2分)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4)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2分)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4分,任答两点得4分,答其它内容,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62(1)1896年,中国甲午战败,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田中角荣,中美关系的改善,结束了长期对抗,翻开睦邻友好新篇章,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