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初中数学优质课: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1.1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说课课件+教学设计及点评)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初中数学优质课: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1.1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说课课件+教学设计及点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31 11:39:01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
李旋硕
1
2
3
4


教材解读
教法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1
2
教学内容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是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共2个课时,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内容是菱形的概念及菱形的性质。
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是继学行四边形以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的第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矩形和正方形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探索方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掌握菱形的定义,理
解菱形与平行四边形
“特殊与一般”的关
系;
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
质定理;在证明性质
和运用性质定理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
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通过菱形的轴对称性
发现菱形的特殊性质;
2、通过灵活的运用菱形
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掌
握几何的思维方法。
3、渗透数学思想。
在猜想与证明菱形性质
的过程中,感受证明的
必要性,培养严谨的推
理能力。鼓励学生积极
思考,大胆探索,学会
运用观察,分析,比较,
归纳,概括等方法,得
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5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熟练其应用
教学重点
了解并掌握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定理

学情分析
1、学生经历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三章三角形”和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对于推理的演绎仍存在问题。面对稍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仍存在畏难情绪,有时不知该如何分析;
2、部分同学还存在书写方面的问题。对于证明题的书写不够重视,
认为能整出来就可以,往往导致缺失重要演绎过程,失去踩分重点;
还有的同学书写习惯不好,丢三落四,经常性的不写“证明”“解”
这样的关键字;

教法分析
说教法
说学法
2、课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既能培养学生合作意
识,又可以近距离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4、“小组合作”有助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同时,更加有效的及时解决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1、从菱形的概念入手认识菱形,理解菱形与平行四边形间“特
殊与一般“的关系;
2、探索菱形的轴对称性,自然过渡到探索菱形的性质,通过演绎
推理证明菱形性质定理;
3、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推导出菱形面积公式,并进一步熟练应用
菱形性质定理;
1、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猜想菱形的性质;尝试严谨
证明,培养逻辑思维及规范书写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般”包含“特殊”;
“特殊”是“一般”中的
特殊情况。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对称性:中心对
称和轴对称(迁移法、
折纸法)
NO.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折纸法、测量法、证
明法)
NO.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
对角。(折纸法、证明
法)
NO.3
NO.4
一般地,观察、研究图形(事物)的方法:“由外形到内在”
数学是“讲理”理

从“形”的角度感受菱形之美
已知:如图1-1,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
求证:
(1)AB=BC=CD=AD;
(2)AC⊥BD.
证明:(1)∵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
=
CD,AD=
BC(菱形的对边等)
又∵AB=AD
∴AB=BC=CD=AD
(2)∵AB=AD
∴△ABD是等腰三角形
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
∴OB=OD(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如图1-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
∠BAD=60°,BD=6,求菱形的边长AB和对角线AC的长。
解:∵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AD(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AC⊥BD(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OB=OD=
BD
=
×6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
∵∠BAD=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AB=BD=6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
从“数”的角度感受菱形之美
性质
性质
性质
菱形的对称性

中心对称

轴对称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
垂直
,且每条对角
线平分一组对角
感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从“形”与“数”两个角度研究几何图形
——欧氏几何看世界的方法

:

:
思想方法:
几何直观
数形结合
演绎推理
测:
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
相交于点O.
已知AB=5cm,AO=4cm,则
BD的长为_______.
反思1:从“测”后的数据反馈情况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就本次而言,落实情况较好,但还未做到百分之百,因此,仍要着眼细节,查找疏漏;同时也要将有效地方法继续贯彻执行。
反思2:从“评”的角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问题设置是否合理,提问方式是否最大
限度地做到了公平。就本节课而言,组间差距明显。后续需要进一步分析小组分配是否合
理,组长人选,师徒搭档是否合适;再回顾问题设置,提问形式是否合理。注意排除问题
因素。力求将高效课堂
建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作业布置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别有洞天
感谢聆听,恳请指教




欢迎大家游深圳
欢迎大家来福田
欢迎大家到石厦§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第一课时
教案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
李旋硕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是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菱形
的性质与判定》共
2
个课时,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菱形的概念及菱形的性
质。
学生分析:“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是继学行四边形以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第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矩
形和正方形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探索方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菱形的的定义,理解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
在证明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菱形的轴对称性发现菱形的特殊性质;
2、通过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掌握几何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猜想与证明菱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定理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预备知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三角形性质及判定。
教学方法:启发式。
五、教学过程:
预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时间
一、引入
1、请从对称性,
1、平行四边形
通过情景引
问题:
边,角,对角线的
是中心对称图
入,让学生
1.复习回顾:什么样的四边
角度回答问题。
形;两组对边
体会到“一
5
形叫平行四边形?它有哪些
2、板书课题。
平行且相等;
般”与“特

性质?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
对角相等;对
殊”的关

观察发现:观察下列图中的这
四边形,它具有平
角线互相平
系,训练学
些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它们
行四边形的所有性
分。
生的逻辑思
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质,菱形特殊在哪
2、菱形:有一
维能力。
里呢?
组邻边相等的
1
平行四边形叫
做菱形。
预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时间
二、新课
1、利用菱形
1、跟随教师一
1.渗透观察
纸板,先结合定义
起折叠手中的
1、菱形的轴对称性。
菱形纸板,并
分析的方
(一组邻边相
做一做:请同学们用菱形纸
仔细观察;
法;体会知
等),将相等的邻
2、总结过程中
片折一折,回答下列问题:
识间的关
边通过折叠使其重
所发现的菱形
(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的性质。
联;
合,会发现折痕所
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
10
在的直线刚好和对
2.培养学生
轴?
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

角线所在直线重
动手操作,

关系?
直观观察,
合,得到菱形的第
(2)菱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
分析论证的
一条对称轴;然后段?
能力;
尝试沿着菱形的另
外一条对称轴折
叠,观察两部分是
否可以完全重合。
最后得出结论:菱
形是轴对称图形。
2、在折叠的过程
中还会发现:菱形
四条边相等;菱形
的对角线互相垂
直,并且每条对角
线平分一组对角。
2
预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时间
1、证明菱形的四边相等。
板书:
先将定理的文字语
思考定理的证
证明菱形的
言转化为符号语
明过程,尝试
性质,规范
言,写出已知和求
证明过程的
用自己的语言
证,在进行严格的
书写。
逻辑推理证明,此
表述,说出每
过程中运用启发式
一步骤的依
教学。
据。
已知:如图,
在菱形
ABCD
中,
AB=AD,对角线
AC

BD相交于点
O。
求证:(1)AB
=
BC
=
CD
=AD;
2、证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
证明:
直。
(1)∵四边形
ABCD是菱形,
∴AB
=
CD,AD
=
BC(平行四边形的
对边相等)。
又∵AB=AD;
∴AB
=
BC
=
CD
=AD。
3
(2)AC⊥BD。
证明:∵AB=AD,∴
△ABD是等腰三角
形。
又∵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OB=OD。
在等腰三角形
ABD
预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时间
中,
∵OB=OD,
∴AO⊥BD,

AC
⊥BD。
在证明完定理一的
基础上,继续证明
菱形第二个定理。
注意:运用倒推法
分析,顺序书写。
1.利用菱形的性质
证明菱形的面积等
三、求菱形的面积。
在教师的启发
于两条对角线乘积
的一半。
在清楚了菱形性质的基础
下,完成推导过
B
上,求菱形的面积。
程。
灵活掌握菱
A
O
C
形的性质,
7
1
利用已知知
D

S△
AOB=

2
识求未知。

讲授:菱形的两条
OB×OA
对角线将菱形分成

S
=
四个直角三角形,
菱形
ABCD
1
并且是四个全等的

OB×OA
直角三角形(根据
2
菱形的概念及性质
结合全等三角形的
4
证明方法可证),所
1
以,菱形的面积=三
=
×2OB×2OA2
角形
ABO
面积的
4
倍。
1
1

=
BD
AC
注意:
2
OB
21
×OA
=
BD
×AC
2
的换算。
预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时间
四、学以致用,随堂练习。
3


检测教学效
2.如图,在菱形
独立完成,
果,查看学ABCD中,对角线
生当堂掌握
AC与
BD
相交于点
算出结果:
情况。
O.
已知
AB=5cm,
BD=6cm
AO=4cm,求
BD的
长.
五、小结
(1)菱形的定
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1.本节课你学
训练学生总
义:有一组邻边
到了什么?
结归纳能
5
相等的平行四
力;升华知
教师补充:(1)从

边形是菱形。
识,拓展知
“形”与“数”两

个角度研究几何图
(2)菱形的性
识面,开阔
思维。
形——“欧氏几
质:
何”看世界的方
①菱形是轴对法。
称图形,对称轴
思想方法:
是两条对角线
几何直观
数形结合
所在的直线;
演绎推理
②菱形的四条
5
边都相等;
③菱形的对角
线互相垂直平
分;
④菱形的对角
线平分每组对
角。
6
对李旋硕同志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点评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石永生
李旋硕老师尊重教学大纲,尊重教材,根据教材来设计教学环节,
是一节有理有节,有序互动的优秀展示课。
这堂课充满了活力,渗透了新的教育理念,教法灵活。学生在课
堂中能认真地倾听,自由地表达,灵活地运用,整堂课如行云流水,
步步流畅,充分地达到了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有
效地训练了学生敏锐地观察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教师个人素质上看,李老师的教学水平,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都很好,正因为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课堂
中才会有肯学,乐学的表现。李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
仪表端庄,举止从容;课堂语言准确清楚,快慢适度,条理性强。
从教学程序上看,这堂课从情境导入到概念及性质定理的学习,
再到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和思维拓展,教学思路清晰,结构较严谨,环
环相扣,过渡自然。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但瑕不掩玉,李老师这节课仍是一
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课堂教学无论
怎样改,教师都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
在首位,一切与之相悖的做法和想法都摒弃。尤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头脑,严防热闹背后的误区。因为真正的课堂教学
应不雕琢,不粉饰,每个学生都应发自内心主动参与,真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