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点评稿
本节课类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归纳“变号规律”,得出“负负得正”,引导学生经历用“变号规律”归纳和总结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而通过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解决负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以及实际情景问题如“登山问题”等.
让学生感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重要性和必须性.
以教师引导为主的学生观察、发现、合情推理、不完全归纳、总结等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整节课凸显以下特点:
1.类比探究式引课,教与学有的放矢.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类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使学生明确两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对象,以及要获得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积),也要从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两方面来探究.
为下面探究、归纳负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的法则的得出给出了方向,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方向.
目的性更强.
2.
归纳探究、培养学科精神.
本节课通过运用小学学习的乘法的意义和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总结,进而归纳、验证、提炼出了变号规律,是培养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价值体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言必有据的学科的理性精神.
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3.经历、体验学习方式,积累活动经验
本节课设计的初衷就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经历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发现—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体验类比、分类谈论思想、经历不完全归纳法和合情推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
4.
教学设计精心,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本节课运用了人教版合情推理方式,归纳出“变号规律”,得出“负负得正”,
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探究过程更多的是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层层递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的兴趣.
总体而言:执教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晰,探索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衔接自然,符合课标理念.
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从“变号规律”再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得出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综合能力有了长足的提升和发展.
作业的分层布置,体现了“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的教学任务.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中学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
内容和内容解析
1
.
内容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内容解析
小学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乘法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引入负数后,就会有新的乘法情况的产生,如:负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负数乘0,
小学的乘法法则和乘法运算律的适用范围是正数乘正数,正数乘0.
那负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负数乘0如何解决?
再者,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有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如: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
气温的变化量为
,攀登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所以得有一个运算的统一的规则.
当然规则的得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才能得到.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归纳过程,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1)类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使学生明确两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对象,以及要获得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积),也要从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两方面来探究.
(2)在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收获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
(3)利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解决简单的有理数的乘法问题.
学生耳熟能详的负负得正,我们要经历着这样的细致的探究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言必有据的学科的理性精神.
2.
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
归纳变号规律的过程、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得出的过程.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变号规律的得出、例1四道题的练习、学生所举的例题的解决.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重点是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前提是要先归纳出正数乘正数,负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正数乘
0,
0
乘
0,负数乘
0的结果(积).
对于正数乘正数,负数乘正数来说,可以依据小学所学的乘法的意义以及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归纳出结果(积),第一次得到变号规律.
但正数x负数的结果(积)的得出既不能用乘法的意义,因为表达个数应该用自然数,也不能用乘法交换律,因为法则在前,运算律在后.
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了人教版的不完全归纳、合情推理,进一步验证了变号规律.
得出综合后的变号规律:两数相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数的符号,所得的积互为相反数.
所以负数乘负数的结果(积)在应用变号规律的过程中顺便获得.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于正数乘以负数的运算法则的归纳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
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问题1:“同号”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呢?“同号”研究的是两个有理数的和的符号.
问题2:“异号”又该如何理解呢?“异号”研究的是两个有理数的和的符号.
问题3:有理数的加法除了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和的符号,还研究和的?(启发学生回顾思考并回答)
问题4: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中的第③条又该如何理解呢?
问题5:引入负数后,将产生新的乘法情况,类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将产生哪些新的乘法情况呢?
问题6:给7种乘法情况中的每一个乘法情况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问题7:7个算式中同学们能解决几个呢?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回顾剖析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对学生回答的“同号”、
“异号”以及第3条的理解进行板书:正数+正数、
负数+负数、正数+负数、
负数+正数、正数+
0、
0
+
0、
负数+
0.
引入负数后,类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学生回答出了新的乘法情况,教师板书:正数x正数、
负数x负数、正数x负数、负数x正数、正数x
0、
0
x
0、
负数x
0.
设计意图:类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获得两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对象,指明两个有理数相乘应从积的符号和积的符号两方面进行探究.
为下一环节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做铺垫.
2.
探究归纳、总结规律
给出一组算式如下:
;
问题1:根据小学学习的乘法的意义和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等于?
等于?
再给出一组算式
;
问题2:根据小学学习的乘法的意义和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等于?
等于?
通过这两组算式,同学们能发现一个怎样的的规律呢?
师生活动:动画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请同学们运用小学的乘法的意义来运算.
②请同学们观察,每一组算式的前一个因数有什么关系?
后一个因数有什么关系?积又有什么关系?积为什么会互为相反数呢
学生观察教师的引导、演示操作,通过探索和归纳发现规律,并得出自己的看法,观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两组算式特点的剖析(剖析图解如下),
设计意图:归纳出变号规律一:两数相乘,只改变前一个因数的符号,所得的积互为相反数.
同时为归纳出变号规律和负数乘正数的运算法则做好了铺垫.
问题3:幻灯片上展示出
,那
对于
来说
是只改变后一个因数的符号,结果(积)会怎样呢?
(此时,教师将
抛给学生,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看看结果如何.)
问题4:无法解决正数乘负数问题,我们借助课本的归纳方法进行剖析,
观察下面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问题5:有什么发现?
问题6: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
问题7:由此得到三组式子,能发现、归纳出什么规律?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3x(-2)如何解决,
学生经过分组讨论,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给出的思考和理解教师给与一一的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正数乘负数是有理数的乘法的运算对象之一,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验证了变号规律.同时让学生在分组交流讨论过程中发现,以下几种情况不能作为解决这个问题依据:
1.通过小学学习的乘法的意义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表示数量用自然数来表示.
2.依据规律一:
两数相乘,只改变前一个因数的符号,所得的积互为相反数.
也无法解决这道题.
因为3
x
(-2)改变的是后一个因数的符号.
3.乘法交换律也无法解决,因为:
①小学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的适用范围只用于正数与正数、正数与0之间.
②法则在先,运算律在后.
这是必须要经历的环节,然后,利用前一个因数不变,后一个因数逐次递减1,归纳概括出了正数乘负数的法则,进而得出规律二:两数相乘,只改变后一个因数的符号,所得的积互为相反数.
问题8:能否将规律一、规律二综合成一个规律呢?
师生活动:在经历了规律一、规律二的得出过程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变号规律.
设计意图:得出本节课的变号规律,为负负得正做好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探究归纳、总结规律教学环节利用小学学过的乘法的意义,借助两个负数相加的加法法则,获得负数乘正数的法则,第一次获得了变号规律;利用前一个因数不变,后一个因数逐次递减1,归纳概括出了正数乘负数的法则,进一步验证了变号规律.
为负负得正的得出做好了准备.
3.归纳总结、得出法则
练一练:
师生活动:教师在幻灯片上带领学生展示
的解题过程,
解:因为
所以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计算
解:因为
所以
问题1:那么
师生活动:
教师在幻灯片上带领学生展示
的解题过程,
解:因为
所以
所以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计算
解:
因为
所以
所以
问题2:
师生活动:根据变号规律得出
,
,以此类推,
都得0.
设计意图:利用刚才的变号规律,我们得到了“负负得正”,进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4.例题演练、优化运算
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计算下面算式.
(1)
(2)
(3)
(4)
问题1:请同学们举一些有理数乘法的例子?并计算.
例2.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
气温的变化量为
,攀登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问题2:通过例1和学生举例能总结出哪些结论?
师生活动:例1中教师将(1)的解题过程在黑板上展示出来,(2)、(3)、(4)随机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教师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并即时的进行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举一些有理数乘法的例子,教师板书例子,并请其他学生来口答解决.
对于例2师生一起解读题目信息,并请学生回答完成.
设计意图:例1的设置和学生举例环节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应用.通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得出运算的技巧:①有理数相乘,可以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②要得到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将它乘以
,一般地,有
;反之,则有
③
一般地,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果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那么任何一个有理数
(除0以外)的倒数,
就是把分子和分母颠倒后所得的数.进一步的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例2的实际情景,是从另一种标准对有理数乘法的理解和表达.
5.能力拓展、小结作业
1.
例2的变式1:登山队下降了
,气温有什么变化?
例2的变式2:已知海拔在
时,温度恰好为
,当登山队从
下到
时,气温有什么变化?求
时的温度?
2.看题填空(用正数、负数、0填空.)
3.课后作业(知识巩固)
①计算:
②商店降价销售某种商品,每件将5元,售出60件后,与按原价销售同样数量的商品相比,销售额有何变化?
③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4.课后作业(能力拓展)
①已知
②李娟有5张写着不同数字的卡片,分别是:
她想从中取出数字乘积最大的两张卡片,你知道该如何取吗?最大的乘积是多少?
③已知
互为相反数,
互为倒数,
的绝对值为5,
师生活动:例2的拓展和看图填空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口述回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拓展和升华.
①例2的变式2是从另一种标准对有理数乘法的理解和表达,是对学生的能力的再提升.
②将两个有理数乘法法则用字母表示(抽象成符号),使得它更具有一般性,简洁性.
③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共17张PPT)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中学
绝对值
不相等的
异号
两数相加,取
绝对值
较大的加
数的
符号
,并用较大的
绝对值
减去较小的
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
同号
两数相加,取相同的
符号
,并把
绝对值
相加.
一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2.
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3.
二
探究归纳、总结规律
互为相反数
积互为相反数
没有改变
1.观察下面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
探究归纳、总结规律
两数相乘,只改变前一个因数的符号,
所得的积互为相反数.
我们得到规律:
互为相反数
积互为相反数
没有改变
同学们
有什么发现?
二
探究归纳、总结规律
二
探究归纳、总结规律
2.观察下面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有何发现?
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
可以发现:随着后一因数逐次递减1,积逐次递减3.
两数相乘,只改变后一个因数的符号,所得的积互为相反数.
我们得到规律:
①
②
③
三
归纳总结、得出法则
两数相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数的符号,所得的积互为相反数.
由此,我们得出变号规律:
解:
因为
解:
所以
所以
练一练:
因为
三
归纳总结、得出法则
解:
因为
所以
所以
解:
因为
所以
所以
负数乘负数,积为正数
积的符号的判断:
积得绝对值等于各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积的绝对值的判断:
三
归纳总结、得出法则
3.观察下面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解:
因为
解:
因为
所以
所以
任何数与0
相乘,都得
0
.
四
例题演练、优化运算
例1:
解:原式
解:原式
解:原式
解:原式
第一步:确定积得符号.
第二步:两个因式的绝对值相乘.
四
例题演练、优化运算
由例题和同学们所举例子得出的结论:
1.有理数相乘,可以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2.要得到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将它乘
一般地,有
;反过来,也有
一般地,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果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那么任何一个有理数
(除0以外)的倒数,
就是把分子和分母颠倒后所得的数.
四
例题演练、优化运算
例2:
解:由题意,得:
答:气温下降
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
气温的变化量为
,攀登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五
能力拓展、小结作业
例2.
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
气温的变化量为
,
攀登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变式1
登山队下降了
,气温有什么变化?
变式2
已知海拔在
时,温度恰好为
,当登山队从
下到
时,气温有什么变化?
五
能力拓展、小结作业
看图填空
,(用正数、负数、0填空.)
负数
负数
正数
0
0
五
能力拓展、小结作业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能回答出来吗?
2.在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
了哪些数学方法?
类比、不完全归纳法、合情推理、发现等方法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五
能力拓展、小结作业
课后作业(知识巩固)
1.计算:
2.商店降价销售某种商品,每件降5元,售出60件后,与
按原价销售同样数量的商品相比,销售额有何变化?
3.写出下列个数的倒数:
五
能力拓展、小结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