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模块试卷
请同学们将选择题的答案按题号对应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每题2分,共24分)
1.
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蛩音
颓杞
强劲(jìn)
彳亍(chì,chù)
B.蛰居
涟漪
窗扉(fei)
迂(yú)回
C.雾蔼
遐想
慰藉(jí)
挥斥方遒(qiú)
D.甬道
蜿蜒
召唤(zhào)
虹霓(ní)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也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B.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为《小石潭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
C.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因谥号“文”,故后人又称“韩文公”。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词的代表,二人并称“苏辛”。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朴素明朗、隽永清新,诗人将多种艺术手法结合起来,抒发了诗人愿每一个人在尘世获得幸福的美好祝愿。
B.“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中的“粪土”在此处作动词用,意为视权贵如粪土一般,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学生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C.《致橡树》中诗人先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木棉、春雨等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了否定,然后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D.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告诉我们,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对“教养”的追求应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江南的冬景》通过北方冬景、闽粤地区冬景的对比,突出了江南冬景中的诗情画意。文章多次引用古诗,为描写江南冬天的景致添加了韵味。
B.《想北平》中老舍用平实、朴素、真诚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北平的思念,他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入手,描写了他心中的北平,全文情真意切。
C.
《我心归去》中作者表达了对故乡内涵的理解,作者认为故乡是每个人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血,泪,还有汗水,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之处。
D.
贾文轩的《前方》中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主要在于人总要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从而通过离开故乡,闯荡世界来获得生命的快感。
5.下列加点词的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有道而正焉(根据)
而绝江河(横渡)
B.善万物之得时(羡慕)
悟已往之不谏(借鉴)
C.
请事斯语(实行)
摄乎大国之间(夹)
D.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居则曰(过了一会儿)
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诸侯以惠爱为德
B.方其破荆州/余嘉其能行古道
C.因之以饥馑/因坐法华西亭
D.感吾生之行休/郯子之徒
7.下列特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石之铿然有声者
B.
不吾知也/复驾言兮焉求
C.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农人告余以春及
D.
遂见用于小邑/既自以心为形役
8.下列对课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辞》通过描写归家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远离官场、固穷守节的决心。
B.《师说》中采用对比、举例、引用等多种手法进行论证,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提出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及择师的标准。
C.《赤壁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方式,苏子在客人的洞箫声中愀然感伤,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后在客的劝导下,逐渐领悟到投身自然的快乐。
D.《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夸张的手法凸显西山的高峻雄伟,借此表达出诗人不与世俗苟同,追求自然与自我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9.
以下关于《读本(必修一)》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林海音在《窃读记》中记录了自己曾站在书店里看不花钱的书,在读书中长大的经历;而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也记录了自己偷看父亲书的经历。
B.在《站着读与跪着读》中,陈四益用清晰有力的语言告诉读者读书要有怀疑精神;而刘烨园的《大地重现》则用优美的语言告诉读者:经典总是久久地感动着全人类。
C.叔本华在《读书与书籍(节选)》中主张读严肃的作品,通过经典阅读获取思想资源;王开岭《“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也强调青年应当与好书为友。
D.黄永玉在《书和回忆》中记录了自己童年时的阅读经历,他从小就酷爱读书,阅读兴趣广泛;而严峰《好书》则介绍了他二十多年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一本经典《苏菲的世界》。
10.
以下关于《读本(必修一)》中的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黄昏到夜晚的几个片段渲染离情似梦的气氛,情意绵长。
B.北岛的《生命幻想曲》以儿童视角观察世界,将儿童眼中美好的童话世界和现实黑暗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C.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中,以泥土及其衍生意象为情感载体,象征人民卑微而博大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D.《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向往。
11.以下关于《读本(必修一)》中《何以为家》专题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苏雪林从家的观念起笔,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表现出作者对家和家园的认识和思考。
B.方令孺选择了一个中秋夜晚,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在月光山水与人的情景交融之中,完成了对家的感悟。
C.丰子恺从居家的角度全文详细记录了他在南京缘缘堂的生活,结尾直指内心,展示了无家可归和到处为家的对立与统一。
D.周国平则从“家是一只船”写起,述说了一条条人们念家的理由,抒情与管理相结台,文章十分耐读。
12.以下关于《读本(必修一)》中《域外放事》专题的情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两块面包》中,女主人公玛莎认定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画家,于是偷偷给他的面包上抹了黄油,这导致巴姆勃格的作品完全毁了。
B.《芳邻》通过对女主人公在邻居家的描述和自己家的实际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展示了男权主义压迫下女性的悲惨遭遇,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C.《最后一便士》全文记叙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蛋糕店老板为一位穷苦的老人提供免费蛋糕的故事,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D.《大卫的机遇》中,主人公大卫在路边睡着之后,先后有美丽的姑娘、绅士先妇和他的仇人来到他身边,但所有人最终都和他没有交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苏轼
昔翟公罢廷尉①,宾客无一人至者。其后复用,宾客欲往。翟公大书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世以为口实。然余尝薄其为人,以为客则陋矣,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独不为小哉!
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豪俊,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负于公者,亦时有。盖尝慨然太息,以人之难知,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至于负己者,则曰“是罪在我,非其过。”
翟公之客,负之于死生贵贱之间,而公之士,叛公于瞬息俄顷之际。翟公罪客,而公罪己,与士益厚,贤于古人远矣。
公不喜佛老,其徒有治《诗》《书》,学仁义之说者,必引而进之。佛者惠勤,从公游三十余年,公常称之为聪明才智有学问者,尤长于诗。公薨于汝阴,余哭之于其室②。其后见之,语及于公,未尝不涕泣也。勤固无求于世,而公又非有德于勤者,其所以涕泣不忘,岂为利也哉。余然后益知勤之贤。使其得列于士大夫之间而从事于功名,其不负公也审矣。
熙宁七年,余自钱塘将赴高密,勤出其诗若干篇,求余文以传于世。余以为诗非待文而传者也,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
【注释】:①翟公罢廷尉,典故出自《史记·汲郑列传》,借汉文帝时期大臣翟公失势又得势的遭遇,针砭世态炎凉。②其室,指惠勤的居室。
13.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然余尝薄其为人
薄:刻薄
B.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
显:明显
C.
其徒有治诗书学仁义之说者
徒:仅仅
D.其不负公也审矣
审:清楚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一项是()(2分)
A.钱塘即今杭州市。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勤上人即文中的僧人惠勤。而文中所说“治《诗》《书》”则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
B.文章通过对比翟公和欧阳修对待宾客的不同态度,全力突出了欧阳修的待士之厚,为下文惠勤对欧阳修的深切怀念做了充分的铺垫。
C.文中欧阳修虽然不喜欢佛教和老庄哲学,但因为惠勤品质突出,让欧阳修为之破例,对他多有提携,而惠勤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厚爱。
D.行文未将重点放在惠勤的诗歌评价上,而是通过写欧阳修以及惠勤与欧阳修的交往,引导人们知其人而观其诗,这是特殊高妙的推荐。
1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以为诗非待文而传者也,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与翻译(22分)
16.课内文言文默写(每空1分,共14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9)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仁焉。(《论语》)
(1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_。(《礼运》)
(1)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2)_________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溶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4)微波入焉,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石钟山记》)
17.课内文言文翻译(8分)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读写专题(共44分)
(一)选择(每题2分,共6分)
18.下列契诃夫小说中,主人公和篇名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
约纳——《苦恼》
B.
奥莉加·伊万诺夫娜——《嫁妆》
C.
切尔维亚科夫——《一个文官的死》
D.安德烈·叶菲梅奇——《第六病室》
19.下列对契诃夫小说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万卡》中,万卡因为受不了鞋匠学徒的生活,写信给爷爷请求把自己带回农村。
B.《渴睡》中,小保姆瓦丽卡因为受不了自己所带孩子的哭泣,自己想睡觉,就把孩子掐死了。
C.《醋栗》中,伊万内奇的弟弟买了一个有二十棵醋栗树的庄园,和妻子过起了地主生活。
D.《约内奇》中,医生约内奇被伊万诺芙娜的那份娇嫩、眼睛和脸颊的天真神情迷住了,向她求婚,但是失败了。
20.下列对契诃夫小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文官的死》中,主人公的死亡是因为将军的权力压迫他,让他无路可走。
B.
《挂在脖子上的安娜》主要反映的是夫妻实力地位不对等造成的家庭分裂。
C.
《农民》通过尼古拉一家从城市回到农村的遭遇,反映俄罗斯农村生活相对于城市生活的优越性。
D.《第六病室》中的病室,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具体的病室,另一方面是沙皇俄国暴政的一个缩影。
(二)现代文阅读(8分)
套中人(节选)
契诃夫
①“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路上,脸容庄重,愁眉不展,谁也不愿意露出高兴的心情,而那种心情,在很久以前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逢大人出了家门,我们在花园里跑上一两个钟头,享受充分自由之际才体验过。啊,自由呀,自由!哪怕有享受自由的一点点影子,哪怕有那么一线希望,就使得人的灵魂生出翅膀来。难道不是这样吗
②“我们从墓园里回来,心绪极好。然而一个星期还没过完,生活就又照先前一样,仍然那么严峻、令人厌烦、杂乱无章了。这样的生活固然没有经政府的告示禁止,不过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许可呀;情况并没有变得好一点。确实,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这类套中人还不知有多少活着,而且将来还不知会有多少呢!”
③“问题就在这儿,”伊万·伊万内奇说着,点上了烟斗。
④“那样的人将来还会有多少啊!”布尔金重复了一句。
⑤中学教师从堆房里走出来。这人身村不高,却挺胖,头顶完全光秃,他的黑胡子长得几乎齐到腰上。有两条狗跟着他一块儿走出来。
⑥“多好的月色,多好的月色!”他抬头看,说道。
⑦这时候已经是午夜了。往右边瞧,可以看清整个村子。一条长街伸展到远处去,有五俄里光景。一切都进入安静而深沉的睡乡,一点活动也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人甚至不相信大自然能这样安静。人在月夜见到广阔的村街和村里的茅屋、干草垛、睡熟的杨柳,心里就会变得安静。村子在安心休息,隐藏在朦胧的夜色中,避开了操劳、烦恼、痛苦,显得温和、凄凉、美丽,看上去似乎连天空的繁星也在亲切而动情地瞧着它,似乎人世间已经没有坏人坏事,一切都很好。左边,村子到了尽头,便是田野,可以看见它一直伸展到远处,直到地平线,这一大片田野沉浸在月光里,也没有一点活动,没有一点声音。
⑧“问题就在这儿,”伊万·伊万内奇又说一遍。“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里,写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文特’,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 至于我们在懒汉、无端兴讼的家伙和愚蠢而闲散的女人当中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 喏,要是您乐意听的话,我就来给您讲一个很有教益的故事。”
⑨“不,现在是睡觉的时候了,”布尔金说。“留到明天再讲吧。”
⑩他们俩就走进堆房,在干草上躺下。这两个人刚盖好被子,正要昏昏睡去,忽然听见轻微的脚步声:吧嗒,吧嗒……有个人在离堆房不远的地方走路,走了不多一忽儿就停住了,可是过一分钟又来了:吧嗒,吧嗒……狗汪汪地叫起来。
“这是玛芙拉在走路,”布尔金说。脚步声渐渐听不见了。
“自己看着别人做假,听着别人说假话,”伊万·伊万内奇说,翻一个身,“于是自己由于容忍这种虚伪而被人骂成蠢货;自己受到委屈和停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
“哦,您这是扯到别的题目上去了,伊万·伊万内奇,”教师说。“我们睡觉吧!”
大约过了十分钟,布尔金睡着了。可是伊万·伊万内奇不住地翻身,叹气,后来索性起来,又走出去,在门口坐下,点上了烟斗。
21.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人说,小说到第②段末尾划线句“可是这类套中人还不知有多少活着,而且将来还不知会有多少呢!”结束即可。也有人认为,现在的结尾更好。
你赞同前一种还是后一种观点 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30分)
23.“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里,写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文特’,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 至于我们在懒汉、无端兴讼的家伙和愚蠢而闲散的女人当中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
某种意义上,我们也都是“套中人”。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思考?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不少于700字。
2019-2020高一上南师附中语文期中考试答案解析
一、选择(每题2分,共24分)
1.【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基础字词,难度较小。同学需要注意题干中“字形”和“注音”两部分会出错,均应找出。
A.颓圮
强劲(jìng)
B.蛰居
迂(yū)回
C.雾霭
慰藉(jiè)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考查,难度较低。B选项中《小石潭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同一系列的文章,它们和其他六篇游记合成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游永州八个地方而写的游记,更是中国游记散文的奠基之作。
3.【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程内容的详尽把握,难度适中,需要同学仔细阅读选项。C选项中,《致橡树》中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春雨等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通过木棉正面抒写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难度不大。D.人的悲剧性实质并不是为了获得生命的快感。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字词释义的对比,难度适中。
就有道而正焉
就:靠近,接近
B.悟以往之不谏谏:劝止、挽回
D.居则曰
居:闲居
6.【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字词用法、意义对比,难度适中。
A.通“已”,停止/把
B.代词,他。
C.接着/因为
D.取独/代词,这
7.【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特殊句式的掌握,选择不相同的一项,注意题干圈画,难度适中。
A.判断句/定语后置
B.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
D.被动句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文本的理解分析,难度较小。同学需要仔细分辨题目中的小陷阱,C.选项中“苏子”与“客”说反了。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读本(必修一)》内容的理解,题干选项较长,难度适中。
D.选项中黄永玉从小不爱读书,严峰热爱的书是《夏洛的网》。
10.【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读本(必修一)》中是个内容的理解,难度适中。B.《生命幻想曲》是顾城的诗歌,表达的是对诗歌美和生活美的追求。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读本(必修一)》中《何以为家》专题作品的理解,难度不大。C.丰子恺从居家的角度并没有全文详细记录,地点从南京的旅馆到杭州再到石门湾,不停在变化,才有“无家可归”之感。
12.【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读本(必修一)》中《域外故事》专题作品的理解,难度不大。
B.《芳邻》的内容是讽刺,男权主义压迫下女性的悲惨遭遇,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C.《最后一便士》全文记叙了一位穷苦老人花了最后的钱买蛋糕却把它送给了穷邻居。
D.《大卫的机遇》中描写的顺序和人物分别是绅士夫妇,姑娘,强盗。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13.【答案】D
【解析】A项:薄:看不起。B项:显:显扬。C项:徒:学生,徒弟。
14【答案】C
【解析】欧阳修并没有提携。
15.【答案】(1)读书人有一句话有道理,(欧阳修)就会不远千里去找他,甚至比读书人找欧阳公还要着急.
(2)我认为他的诗歌不必等待我的序文而流传,但他待人(那样真诚)的大致情况,却是除了我这篇序文而没有办法流传的了。
【解析】注意补足省略的部分。“甚于士之求公”的状语后置需要按照正确语序来翻译。
三、默写与翻译
16.
【答案】
(1)鱼翔浅底
(2)金就砺则利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官盛则近谀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渺渺兮予怀
(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8)仁以为己任
(9)一日克己复礼
(10)讲信修睦
(11)时矫首而遐观
(12)木欣欣以向荣
(13)风乎舞雩
(1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解析】注意“浅、砺、鳝、遐、渺、予”的写法。
17.课内文言文翻译
(1)然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2)认为这个州凡是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都被我享受,而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3)质朴超过了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就虚浮。
四、契诃夫读写专题
(一)选择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契科夫小说的了解,B选项中奥莉加·伊万诺夫娜是《跳来跳去的女人》的主人公。故B错误。
19.
【答案】C
【解析】伊万内奇的弟弟是在妻子死后买的庄园,且并未种醋栗。
【答案】D
(二)现代文阅读
21.
【答案】描写月夜静景,营造恬静、温和、美好的意境,烘托人物心境。
与压抑的现实无聊杂乱的“套中”生活形成对比。
【解析】
首先判断题型,这题是一道环境描写的作用题。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之前我们讲到过,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但凡考到其中一者的作用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其他两个维度,所以此题的作用也是从环境、人物、情节的角度来思考答题,当然有时候也许要从读者的角度补充答案。
从环境的角度来说,此处是一段静谧美丽的夜景;从人物角度来说,文中的文物在别里科夫“拘束、死板、不敢变革”的凝重氛围笼罩下生活了十余年,而此时别里科夫终于死亡,这样静谧无边的美景代表了文中人物前所未有的宁静、轻松和平和;从情节的角度来说,先前的人们都被别里科夫带来的拘束笼罩,本以为别里科夫死后他们会重获自由,没想到这种氛围早已深入人们的骨髓,大家也变成了“套中人”,那么这种死板和沉闷到底能否打破呢?这一望无际的夜、这静谧无边的景,实际上就和现实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
【答案】前一种:1至此已经点明了套中人的主题
2含蓄,留有思考空间
后一种:1以布尔金和伊万内奇的对话深入探讨主题,加深读者的理解。
2以马芙拉的有关情节照应前文,(引出《醋栗》的故事),概括出一类人的命运。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题,正常情况下,考生任选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道题目答题时,重点是要找到两种结尾的区别——实际上就是第三段之后的内容有什么独特的作用。找出了两者的区别,再凭借自己的艺术审美,进行选择,给出答案即可。
那么两种结尾有什么区别呢?题目中给的简短的结尾相对而言留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在已然点题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内容都留给读者思考,更为含蓄。而原著的结尾则不同,在这个寂静无比的夜晚,布尔金和伊万内奇因为对自由的向往最终失眠了。二人的对话则是对小说主题的进一步挖掘,同时在情节上和上下文直接也有了更多的呼应,小说的主题凸显更为强烈,情节更为严密。
(三)作文(30分)
23.“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里,写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文特’,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 至于我们在懒汉、无端兴讼的家伙和愚蠢而闲散的女人当中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
某种意义上,我们也都是“套中人”。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思考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不少于700字。
【解析】:
题目有意将套子的范围扩大了很多,不仅仅再是装在套子中别里科夫那样形式上的套子,而是将其变成一种普式的枷锁,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当中,拥挤、污浊的城市是人们栖息的套子;写不必要的公文,玩无聊的游戏是限定人们生存方式的套子;和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平庸之人相处也是无法逃离的交际之套。人的一生,消磨大量时间去多此一举,去无所事事,就像恶魔给大多数人生下的诅咒,就像西西弗斯永无尽头的枯索神话,人终究逃脱不了那众所周知,众生皆往的命运之套。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套子就像是囚禁伊卡洛斯和代达洛斯的迷楼,能够插上翅膀逃脱出来的又有几人,逃离出来,为理想而坠落的又不知凡几。不禁会让人想到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斯特里克兰德无疑是与迷楼抗争的英雄,追逐梦想逃离被设定的生活,仿佛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斯特里克兰德是冲破套子的人,但同时也陷入了另一种生存困境,在巴黎身无分文,险些病死,在大溪地身患麻风,全身溃烂,想必世间有勇气作出如此决定的寥寥可数罢,只是他选择了一个让自己更舒适的套子。姑妄言之,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副枷锁,还有更多的镣铐、桎梏、牢狱、禁闭。没有什么逃离是一劳永逸,要学会戴着镣铐跳舞,最好选择你喜欢的款式。
王小波曾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写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其实对于人来说最大的自由是来源于选择,就像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样,选择逃离被设定的生活,变成一头可以长出獠牙的野猪。就人而言,其实你无法决定形而上的存在,但是在这荒谬而桎梏重重的世界之中,你可以自由选择。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当你不可避免地被抛掷在世界某一角的套中,你若喜欢这平淡之美、庸俗之乐,不妨自处其中,仰望星空,享受点滴的茶余饭后、市井烟火,你若不爱了这样的生活,想冲破生活的设定,不妨学伊卡洛斯,飞出迷楼,追寻属于自己的蓝天,当然,蓝天何尝不能成为一更广袤的圈套呢?
11
11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