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
两弹元勋:邓稼先
导弹之父:钱学森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感动中国,震撼世界
第19课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 含义: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原子弹
接下来请同学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回答为什么新中国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发展“两弹一星”?
(2)目的
①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②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材料1 : 1984年和1985年初,报纸刊登着两条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材料2 1958年夏天起,中苏两国在涉及国家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冲突。苏方提出双方共同合作在中国建设一座长波电台和建立一支联合潜艇舰队。但中国认为,实际上侵犯中国的主权,并有控制中国的企图。1960年7月16日,苏联照会单方面宣布召回所有在华专家…..
材料3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3)背景
(4)重大成果: a. 核 科 学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b. 火 箭 导 弹 技 术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揭开导弹、火箭发展史新一页。
钱学森一家
秦山核电站内部
大亚湾核电站
2. 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1、立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c. 卫 星 技 术
“东方红一号”重量173公斤,比苏、美、法、日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总和还要重。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星上温控系统也都超过了其它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它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5)影响: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2、载人航天的发展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3)2003年起,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9日,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海胜搭载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搭载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9月27日,翟志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中国由此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
航天技术的重大意义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载人航天工程”的相关领域有:
计算机行业,航天制造业,钢铁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通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等。
小结
“两弹一星”
背景
成就
影响
“载人航天”
战略
成就
有人曾戏说:人类探索太空是因为地球上的人口太多了,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一部分地球人迁到太空居住。
这虽是个戏言,但却说出了一个问题:地球上人口太多了!人口的增长必然带来一个问题:饥饿!
《饥饿的女孩》(摄影者是1994年普利策奖得主、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
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8日发表的《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袁隆平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1930.9—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隆平亲眼目睹了这场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决意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1、袁隆平简介
2、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
1964年发现天然杂交水稻,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
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大大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我国计算机的研制
(1)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
②1983年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上亿次),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先后问世。
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高性能计算机一直代表国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 1983年 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型通过鉴定;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2003年初,曙光推出了面向网格达到3万亿次运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L。2003年,曙光4.2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落户中石油、联想5万亿次“深腾6800”落户中科院、曙光1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
(2)作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系巨型计算机
我国的巨型计算机之父——金怡濂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矗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制:
意义: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意义:到20世纪末,我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20世纪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工程:“曼哈顿计划”(原子弹);“阿波罗计划”(登月);”人类基因组计划“。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