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考: 古代中国的治国思想有哪几种?
1、以德治国
2、以法治国
3、无为而治
黄老思想——动荡之后的治国良方
西汉初立:“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一、从“无为”到“有为”
汉初治国思想——“无为而治”
萧规曹随;文景之治
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经济破坏严重。
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无为而治” ,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 ⑴减轻田租;
⑵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⑶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徭役
影响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危机 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积极有为思想提出的背景:
1. 西汉存在的社会危机
① 边境不宁(匈奴)
② 诸侯国势力膨胀
③ 土地兼并严重
2. 目的:
① 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
② 维护国家统一
威胁国家统一
和中央集权
威胁君权和中央集权
阶级矛盾尖锐
他是谁?
他在儒学的发展中处于怎样的历史地位?
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知道他的思想主张吗?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中仅仅继承了儒家思想吗?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主要内容有哪些?
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的新儒学
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提出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著《春秋繁露》)
特点 把道法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思想 ⑴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⑵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
⑶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为人处世标准,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
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并接受建议,付诸实行。
积
极
消
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3、唯心主义成分多和神学迷信色彩浓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局限性
3、如何评价董的新儒学(独尊儒术)?
汉代熹平石经
五经书影
上述三幅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思想方面: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决定作用)
(3)教育方面:
(2)政治方面: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
实行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让天下文人都学儒家经典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太学
2、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儒学的推广)
(1)规定专门的教材和教师(五经、博士)
教育被儒家所垄断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
① 中央建立太学——公元前124年
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局面,
为平民百姓子弟进入仕途提供了途径
② 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独尊儒术的影响
(1)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1、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朱熹等对儒家学说的发扬继承
B.儒家思想是历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历代帝王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