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31 21:0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咱们来学一首古诗。它呀跟一座著名的楼有关。这座楼在黄河边上,经常有许多鹳雀停在那儿休息(板书:鹳雀),谁来称呼一下?一起来。(齐读)从它的字形中我们发现这是一种鸟。这座楼就以它的名字命名,叫——鹳雀楼。谁来读读??
2、“楼”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怎么写好它??(多媒体出示)还记得写好生字的两个诀窍吗?一是——认结构。“楼”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左窄右宽。二是——找主笔。仔细观察,写好哪一笔,整个字就稳当了?(最后一横。)?
3、师范写“楼”。?
4、师一边板画楼,一边介绍:鹳雀楼位于我国山西省永济市,高三层,是用木头建造而成的。它呀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楼之一呢!是一个著名的游览胜地。??
(师板画山)站在楼上,向前可以望见连绵起伏的中条山,向下可以俯瞰奔腾不息的黄河向东流。鹳雀楼依山傍水,是个赏景的好地方。唐代有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有一天,他登上(师板书:登)这座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成了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诗题??登是一个动词,它表示登上,登高的意思。读的时候后面要稍微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从“楼”字入手,紧扣它的音形义展开,丰满学生对“楼”字的认识。同时巧妙通过板画,不仅让学生对诗歌描写的画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初读古诗?
1、想来读读这首小诗吗?把书打开,翻到第8课,自己先读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多媒体出示)?
2、检查读古诗。?
(1)带拼音读全诗。?
(2)加大难度,去拼音读全诗。?
(3)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在试着读出诗的节奏。古诗是讲究停顿的。(多媒体出示)?
a师范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
师:谁能学着来读第二句?你来!??
生:黄河——入—海流。?(以此方法继续读)?
b师:哎呀!小朋友你们学得真快!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合作来读,我起头,你们接。看看你能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层层推进的初读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音律美。】?
三、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一)教学第一句:白日依山尽?
1、读诗读诗光读准、读出节奏来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多媒体出示第一句诗)下面听老师来读,你们来想象画面,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
生1:我看到了太阳慢慢地落下去了。?
(相机板画太阳。)?
生2:我看到太阳快要下山了。?
师:下了山,还能看见吗??
生2:?看不见了。?
师:是的,刚才小朋友说的太阳就是诗中的——“白日”。没有了,看不见了,就是这里的——“尽”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依”字。(多媒体出示)左边的单人旁表示一个人,右边的“衣”表示人的胸。一个人靠在另一个人的胸前,所以“依”就是靠着,挨着。看!孩子们靠在妈妈的胸口,他们怎么样呀?生齐:他们很亲密。/他们的感情真好。师:是啊!他们靠在一起是多么——亲密,要分开是多么——不舍得!所以太阳靠着山落下去的时候,才会那么不舍得。?
3、谁来读好这个词?(依山尽)?
4、是啊!正因为太阳不舍得离开,所以它才落得那么慢。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读好第一句诗。)?
(二)教学第二句:黄河入海流?
1、感知形象,初读?
师:让我们再登上鹳雀楼,往下看,你又能看到什么呢?(多媒体出示黄河图片)?
生1:我看到了黄河。?
师:黄河是什么样的??
生1:黄河很大。?
师:是呀!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全长5千多公里呢!你能读出它的大吗???
师:你还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生2:我看到的黄河水很急。?
师(出示多媒体图片):瞧!黄河的波浪又大又急!你能读出它的急吗???
师:是啊,这滚滚黄河,一路奔腾向前,流向了千里之外,很远很远的——大海。(师板画大海)?
师:让我们一起再用朗读来感受一下。?
2、亲历黄河,再读?
师:想不想亲眼来看看黄河?(播放录像:奔腾的黄河)?师:谁再来读好?(多种形式读好)??
3、再次感受,齐读?
师小结:滚滚黄河滔滔不绝地流向了大海!读——?
(三)齐读第一、二句诗?
师小结:这就是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所看到的,让我们把这幅画面送到诗句中再来读一读。(出示第一、二句诗。)谁来读?(指名1生)?齐读。?
(四)教学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这么美好的景色真是让人怎么看也看不够啊!王之涣想如果我想要看到更远更远的地方,我就应该——再上一层楼。师:是啊!再上一层楼,我们才能看得更远。?
2、理解“欲穷千里目”。?
师:更远的地方,很远很远的地方,这就是诗中的——千里。?
师:看到更远的的地方/很远很远的地方,那就叫——千里目。?谁来读好这个词???
真远!都快看到尽头了。这就是“穷”的意思。?刚才小朋友说到了“想要”,猜猜这是诗中哪个字的意思?(欲。)(多媒体出示出示)看?“欲”字,右边一个?“欠”表示“缺乏”;左边一个“谷”是指食物,谷子。因为没有食物,没有谷子,人就很饿,想要吃。所以,“谷”、“欠”为“欲”。?
读好第三、四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揭示道理。?
是呀!我们发现只有站得高,才能——生:看得远。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明白了诗意,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首小诗读得更好。老师想请咱们班朗读最高的同学来读给大家听。你们推荐一位。(配乐读)?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手段引导孩子理解字词的意思:范读,借助图片,欣赏视频、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键词,想象说话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
四、总结全诗?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王之涣一起登上了——生:鹳雀楼。看到了——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诗人又想到了——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我们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五、背诵全诗?
1、同桌互背?
2、齐背。?
六、教学生字?
1、多媒体出示采蘑菇的识字游戏。?
2、开火车读。?
3、教学生字:“依”、“尽”?
①写好生字的两个诀窍——认结构,找主笔。指名生分别说结构。?
②重点指导撇和捺的书写。?“依”字的撇短小,捺不落地。?“尽”的撇、捺都舒展,捺也不落地。
?③师范写。?
④生描红,临摹。
?⑤反馈。?
4、运用以上方法教学生字:“黄”、“层”。?书写要点:“黄”的主笔是第二横要长,要稳。“层”字的主笔是一撇,撇要舒展。下面的“云”要冒出头。??
【设计意图:运用识记生字的两个窍诀让学生学习本课生,教学时根据生字的特点有所侧重地展开教学,让学生对生字的音形义都掌握得比较扎实,最后写好生字,评价时以鼓励为主,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
七、作业?
1、课外积累:《凉州词》?
王之涣还有一首小诗也非常有名叫——《凉州词》。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也来读读这首小诗。有能力的小朋友自己背背。?
2、学习写书法作品。?
诗会读,还要会写。我们习字册上的古诗是这样横着写的,其实,我们也可以竖着写。课后,大家可以自己尝试创作一幅作品,写得好的可以贴在班级的优秀作业栏里。?
【设计意图: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欣赏古诗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书写古诗的过程中体会到古诗的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