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科目:科 学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一、科学理论指导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月球的规律性变化与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所以无论她转到什么位置,总是对着太阳的一面明亮,背着太阳的一面黑暗。因而,在月球绕着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同,看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也就不同,因而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与月球不发光有关,与太阳照射有关,与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而月相变化的根本原因,日、月、地三者转动产生的位置关系变化,不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
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形成认识,因此教科书安排了一个课后观察月相的活动,希望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并形成较稳固的认识。从教学的难度上看,本课和以前的教科书相比,大大降低了,但对观察的要求提高了,本课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的农历时间等。这对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月相变化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与月球不发光有关,与太阳照射有关,与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方法有:观看音乐视频,创设情境法(如导入环节)、讨论法(如让学生猜测月相的成因和规律)、提问法(如引导学生总结月相的成因和规律)、比较法(如将不同学生的月相填图进行比较)、探究法(如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练习法(如课堂小测试)等。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教师配以课件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最后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培养动手和思维能力,得到乐趣,获取新的科学概念。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五年级上学期也涉及到月球是不发光的,因此本课时要学习的内容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只是月亮的圆缺变化,对月球的科学认识并不充分,因此本课时要带领学生初步学习月相的成因和变化的规律,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月球。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月相的概念
2.月相的成因
3.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规律
六、教学准备
月相的各种形状(教师事先剪好,见附页)、三球仪、一半黑一半白的篮球(见附页)、太阳(剪纸,见附页)、月相填图(课前画好,发给学生,见附页)、视频、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请同学们谈谈关于月亮的故事
(二)导入课题
PPT播放音乐视频《明月几时有》,并让学生注意视频中的月亮形状。
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歌曲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有两句成为了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这两句就可以知道,古人很早就知道月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那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第二课 月相变化”(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月相
活动的任务:什么是月相?
活动要求:
1.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的月亮形状。
同学们,根据你们平时对月相的观察,谈谈月相都有什么形状。(请学生来回答,并适当给予鼓励)
让学生说出认识不同的月亮形状,教师边出示月相的四种形状(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下弦月等)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学生总结月相概念)
活动二:排月相
活动任务:给月相排序
活动要求:
1.想一想(生活中见过的月亮形状)
2.说一说(小组交流讨论月相出现先后顺序)
3.画一画(讨论结果画在记录卡标有时间圆圈内)
4.选一选(选1名代表上台移动4种月相形状到黑板圆圈内)
5.活动时间8分钟。
活动三:探索月相变化的成因
活动的任务:月相变化的成因
活动要求:
1.复习旧知:三球仪演示。
2.模拟实验,交流演示
(认真阅读实验步骤
(解说实验步骤
(选定代表上台演示。
3.根据模拟实验观察结果分析月相变化原因。
4.时间15分钟。
学生思考回答,如果学生总结起来有困难,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小结:月相形成的原因是
1.月球本身( 不发光 ),我们见到的月光其实是(反射的太阳光 )。
2.(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 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
活动四: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
活动任务: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
活动要求:
1.根据模拟实验观察结果小组讨论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2.小组代表交流分享。
3. 时间5分钟。
根据模拟实验的观察结果,重新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纠正前面所画月相。
请同学们观看教具呈现出来的农历一个月内的月相图,结合黑板上同学们改正后的月相填图,总结一下月相的规律是什么?可以从圆缺和亮面两方面来考虑。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出示结论。如果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有困难,可以以填空的形式来引导。
小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1.上半月:由(缺)到(圆 ),亮面在( 右 )侧。
2.下半月:由(圆 )到(缺),亮面在( 左 )侧。
课后观察月相
1.在课堂内我们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只有记录下真实的月相才最具有说服力。??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
5.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或困难。
(四)拓展应用
动 脑 筋
今年农历初一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讯了最有嫌疑的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见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
(五)归纳总结
分享我们今天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
3.2月相变化
月相————月球各种形状
成因————不发光、位置变化
规律————上半月:缺到圆 亮在右
下半月:圆到缺 亮在左
1.自制教具——月相的各种形状
2.自制教具—— 一半黑一半白的篮球(模拟月球)
3.自制教具——太阳(剪纸)
4.自制“月相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