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下《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设计
首义路小学 徐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1、 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学习改变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尊重科学实验的客观性。
【教学重点】
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明白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
【教学准备】
每组4个一样的环形磁铁,二个杯子,塑料尺1根,回形针若干。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在前面的学习中,大家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的性质,我们把它称为磁性。磁铁吸铁本领的大小称为磁力。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磁铁。
(手拿一块环形磁铁)
问:同学们,你知道这块磁铁的磁力有多大吗?请同学们用它最多能吸多少个回形针来描述?(学生猜测)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谁的猜测最准确呢?请根据我们前几节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全班交流)
2、师演示:(一块磁铁放进堆满回形针的盘中)原来这块磁铁可以吸这么多回形针,它的磁力还不小呢。
问:但我们能改变这样一个磁铁的磁力大小吗?(板书)
3、学生猜测,教师边听边演示。
师:(举起一块磁铁吸得回形针和二块磁铁吸得回形针)这样看,能清楚地发现磁力大小改变了吗?……
师补充边讲解边示范:老师有个办法可以让大家看的很清楚……
(我们把尺子搭在杯子上,磁铁放在尺子这个圆圈的位置上,把一个回形针弯成小钩子,把回形针先挂在钩子上,再把小钩子往磁铁上吸,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猜测,决定第一次挂的个数,如果少了,可以再一个一个的往上加,如果多了,可以一个一个的往下减……我再加一块磁铁,大家看清楚,老师没有移动位置,改变任何条件,这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测量磁力,收集数据:
1、学生领材料分组实验,并记录。师巡回指导
2、(师示意实验结束)学生完善小组记录单。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现在我们请各个小组报告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师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2、观察实验数据。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应该得出结论:磁铁越多吸的回形针就越多,磁力越大。)
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让学生发现磁铁越多,磁力会继续增大,但增大的数量会一次递减。)
3、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将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在一块磁铁上吸上另一块磁铁,磁力会增大一些,但不是成倍增大,如果继续吸上磁铁,磁力会继续增大,但增大的数量会一次递减。
四、拓展延伸:
如果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大小又会怎样变化呢?如果不用环行的磁铁,改成条形的或其他的磁铁,那结果又将如何呢?请课后进行研究,并与大家及时交流。
回 形 针个 数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反思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五课,本课在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在观察了一些磁铁后会发现磁铁的磁力有的大有的小,会发现磁铁的磁力似乎是不能改变的。他们可能会想,把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不会更大一点呢?本课就是顺着学生的问题希望能通过老师的带领,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作出猜测——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对于科学实验探究更是刚刚开始,所以这个阶段应该是在老师的“扶持”之下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而在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渗透实验的公平公正、操作的科学规范,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显得比较重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充分探究、积极思考,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磁力大小比较”:激趣实验,引导操作
这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导入部分。我先出示两块磁力大小不一样的环形磁铁,问同学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磁力大小,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法,学生说可以吸回形针,然后我演示了两块环形磁铁吸回形针的实验。得到了一块磁铁磁力大小不可改变的结论。这样的直接演示实验既教学生实验操作方法又为下面的问题作好了铺垫,一举两得。然后马上抛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那么我们再吸一个磁铁上去呢,磁力大小会变化吗?如果磁力大小会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作出自己的猜测,有说变大的,也有说变小的,我顺势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猜测原因,为探究做好铺垫。
二、“实验比较磁力的大小”:实验分层,充分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在原先书本的安排下,做了调整,将实验分层,先测量1块及两块磁铁相吸后的磁力大小,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猜测,再测量3块、4块磁铁相吸后的磁力。学生先进行浅层次的实验,并且很快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知道了两块磁铁相吸磁力大小会变化。他们更想知道再多吸一块或者两块磁铁后,磁力大小会怎样变化呢?然后我马上让他们猜测,很多学生都认为增加一块磁铁,磁力也会增加一倍。而当他们再动手充分去实验、去探究时才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多个磁铁相吸,它们的磁力大小能增大,但并不是成倍的增大的。而当有两个小组在所测得的数据有误时,我及时组织重新实验,而没有置之一边,使得他们清楚地看到了严谨实验的重要性,对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但整堂课上下来,感觉课上得还是比较平实的,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在设计上还应该多下功夫,力求新颖。如问:“在一块磁铁上吸上另一块磁铁,磁铁的磁力大小会变化吗?”学生往往只回答:“会”、“会变。”等简单的词,而不知道:科学上的猜测是一个完整的判断,是一个句子,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模棱两可。科学上的结论也必须是由实验所取得的证据中得出,不能超越证据证明的范围,如实验只证明“两块或三块磁铁吸在一起,磁力是增加”,那么结论就到这一步,不能说“多块磁铁相吸,磁力会不断增加。”知道如果要获得这样的结论,还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2.对数据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学习审视数据,培养实证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重在收集数据,而忽视对数据的分析。本课中,我试图带领学生先观察自己小组的数据(总表横向看),得出自己小组的结论,再通过全班各组数据分析,纵向一列一列看,如果所有的实验都说明磁力增加了,那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有不同的数据,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还需要收集更多证据来佐证。试着在一列数据中发现异常数据,并学习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要学会反思:为什么会出现与众不同的数据?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办?知道不一步应该进行重复实验,反复验证。
关于数据,老师的想法比较深,而三年级的孩子对数据没有那么敏感,因为他们还不曾受到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可能会比较木讷,没反应,年龄小的孩子往往热衷于操作,而懒于思考枯燥的数据背后的学问。但为学生的未来学习考虑,这一次就当是练兵吧!能稍稍培养点意识也是好的。我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科学审视,具有初步质疑能力。也希望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能小心、踏实地走好探究的每一步,打实科学探究的基础,在科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行为能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方面都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