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乡村的土地利用及其内部土地利用分化。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分析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特点,说明城镇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
水平3:结合地理实例,分析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说出城镇功能区的发展变化。
水平4:运用资料,分析区域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指出合理规划城乡空间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合理规划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影响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分析区域城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根据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理论分析城镇功能区设置的合理性及发展变化。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一、乡村和城镇
1.乡村:一般是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2.城镇:一般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
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1.乡村内部功能区
(1)划分依据:按照功能划分。
(2)乡村内部功能区:主要有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等。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公共空间周围一般是居住区,再往外是生产区。
(2)居住区:是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3)生产区:是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1.判断正误。
(1)乡村和城镇的主要区别是人口数量。(×)
(2)村落一般分布在农业用地的周围。(×)
2.有关乡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景观复杂,功能多样
B.乡村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
C.乡村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D.乡村以居住为主
答案 B
解析 乡村建筑物密度小,景观简单,功能单一,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为人们提供粮食、蔬菜等基本生活资料。
3.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在哪里才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提示 乡村的中心位置。
三、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1)与乡村相比,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比较复杂,组成要素多,空间结构完整清晰,类型多样。
(2)城镇中同一类要素和活动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导致它们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城市主要功能区
类型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特征
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线旁。商业区的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大城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是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随着经济发展,住宅区开始呈现不同级别的分化
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和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工业区的选址应远离住宅区,并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依据: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模式: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历史原因
城市发展初期形成的功能分区延续下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功能区
经济原因
在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价值相差很大。城市中心土地价格昂贵,一般为商业区;随着距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土地价格逐渐降低,通常为住宅和工业的分布区
交通原因
交通方式和布局不仅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而且影响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分布与发展
社会原因
各种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
行政原因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进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
1.判断正误。
(1)城镇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2)经济因素是影响所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3)我国目前许多城镇的开发区建设主要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2.城镇土地价格较高的位置及对应的功能区一般是( )
A.城镇外围—商业区
B.城镇中心—商业区
C.主干线附近—住宅区
D.郊外—工业区
答案 B
解析 城镇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往往形成商业区。
3.城镇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与职能是单一的吗?
提示 城镇中的各种功能区以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存在其他用地类型。如住宅区中常存在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比率较小而已。因此功能区是指某种职能的集中分布区域,也可兼有其他职能。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1.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从城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等。
2.意义: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乡;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乡;处理好各种关系,建设和谐的城乡等。,
1.判断正误。
(1)城乡用地中土地利用方式相同。(×)
(2)城乡用地规划中应坚持“合理利用”的原则。(√)
2.解决德州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列措施中较合理的是( )
A.大力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不设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C.在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D.完善公共交通,禁止私家车
答案 C
解析 大力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会将大量车货流引向市中心,导致交通拥堵;不设绿化带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应当完善公共交通,但禁止私家车不现实。
3.说明城乡的土地利用和产业活动的主要区别。
提示 城市土地利用以建设用地为主,产业活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乡村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主,产业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
02、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任务探究 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圆形居多,后墙围拱,坚实牢固。只有几个门洞与外界相通,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照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土楼结构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简答土楼表示乡村聚落的三种功能区。
(2)说明土楼公共空间位置的特殊性。
(3)简述土楼生产区的组成。
[成果展示] (1)土楼由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组成。
(2)公共空间在土楼核心,或中心。土楼的核心,距离各住户都很近,利于居民聚会。
(3)生产区位于土楼以外,由耕地、林地、水面及农田设施等组成。
1.城镇和乡村的区别
项目
城镇
乡村
土地利
用类型
以建设用地为主,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以农业用地为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等
续表
项目
城镇
乡村
经济活动
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
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
功能区
结构复杂,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多种地域结构模式
初步形成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周围是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周边是农业用地
2.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公共空间
居住区
生产区
位置
常位于乡村中心
一般位于公共空间外围
一般位于乡村的外围
特点
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组成
包括公共建筑、街巷、水井、池塘和广场等
由房屋和院落组成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等
3.乡村空间形态
(1)主要的乡村形态
类型
特点
集聚型乡村
多数房屋和院落集聚在一起,其规模可能相差很大,但内部空间结构相对清晰。集聚型乡村可划分为团块状村、带状村和环状村
分散型乡村
房屋和院落零星分布,其间距因地而异
(2)集聚型乡村
团块状村
一般位于平坦地区,由众多房屋、院落集聚而成
带状村
多沿河流、山谷和交通线形成
环状村
山区沿山麓以及湖塘的村落常呈环状分布,环状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带状村
4.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风俗文化等。
(2)乡村规划
特点:新建的乡村居住区经过重新规划建设,多呈现整齐划一的格局。
要求:注意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突出乡村特色。
“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米至2.0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下图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采光和防风 B.通风和排水
C.御寒和防沙 D.防潮和防盗
(2)岭南地区民居其前后建筑之间空隙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多地少 B.地高林密
C.河宽岸窄 D.船多车少
(3)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
A.灌溉农田 B.取水防火
C.生活供水 D.防御洪灾
科学思维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及成因
第(1)题,岭南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因此村落多采用“梳式布局”的主要好处是通风、排水、防潮。第(2)题,岭南地区多低山丘陵,多湖泊和水塘,人口多而稠密,土地资源较少,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其民居建设多缩小前后建筑之间的空隙。第(3)题,岭南地区村落采用“梳式布局”,房屋前后的间隙小,火灾隐患最大,以水域为中心利于防火。
[答案] (1)B (2)A (3)B
提升运用能力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具有坚韧不拔性格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式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据此回答1~2题。
1.“千只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的傈僳族的居住环境,可判断其居住在横断山区的江边,“千只脚落地”式房屋主要是因当地地势起伏大而建造。
2.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聚落形态与规模多为( )
A.密集型 较大 B.分散型 较小
C.半聚集型 较大 D.密集型 较小
答案 B
解析 傈僳族的乡村由于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的江边,故人口少,散居,聚落规模小。
任务探究 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城镇土地供应是有限的,在竞争环境下,租金高低决定了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下图为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该城市地租最高的区域在哪?为什么地租高?
(2)B、C、D、E四处为什么形成地租的次高峰?
(3)A、B、C、D、E五处会形成哪种功能区?为什么?
(4)图中地租等值线的弯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成果展示] (1)A处。因为A处位于市中心,同时有多条干线公路经过,交通通达度最好,因此地租最高。
(2)因为这四处地处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干线公路和外围环线公路交会处,通达度相对较高,租金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
(3)形成商业区。因为地租高,商业活动更加需要客货流集散,需要便捷的交通,能够支付较高的地租费用。
(4)地租等值线沿交通干线向外凸出,因为沿交通干线交通便捷,因此地租相对较高;交通不便的区域地租等值线则向中心方向凸出。
1.城镇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镇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城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城镇中心、
交通干线两
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中高级
住宅区
低级住
宅区
城镇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
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
差,与低地、
工业区相联系
2.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异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狭小,质量低,拥挤、密集
布局区位
城镇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
配套公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
不齐全
3.“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城镇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或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或团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夜间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城镇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4.城镇工业区布局的主要原则
城镇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其方位同时要考虑环境因素,以避免污染城镇环境为基本原则。工业生产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进行不同的布局。
(1)风向决定产生大气污染的工业区的布局
风向条件
工业区布局原则
全年单一风向
工业区应布局在下风向地带
季风影响
工业区要布局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多种风向
工业区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
全年单一风向
季风影响
多种风向
(2)河流流向决定产生水污染的工业区的布局
存在水污染的工业区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3)距离决定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区的布局
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区要远离城区和农田。
5.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
城镇中不同的土地,在不同活动的竞争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关系如下:
6.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7.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决定,如下图所示。
8.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
该土地付租能力图说明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地租水平线
付租能力
功能区
区位选择原因
字母
名称
字母
名称
a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大,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
A
商业区
靠近城镇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b
住宅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较小,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区的影响较小
B
住宅区
靠近城镇中心,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c
工业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小,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
C
工业区
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城镇中心可降低成本
总之,该图判读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1)判断地租水平与距城镇中心距离的关系。根据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可知距城镇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
(2)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变化趋势。根据图中三条直线斜率的变化判断商业、住宅、工业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随着距城镇中心距离的增加都在下降。根据斜率变化的大小可判断商业最陡,住宅次之,工业最缓;三者的下降速度不同,商业最快,住宅次之,工业最慢。
(3)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最优区位。如上图,A段商业付租能力最强,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因此,A段可能成为商业区,B段可能成为住宅区,C段可能成为工业区。
下图为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距离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Ⅰ、Ⅱ、Ⅲ三条曲线依次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D.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2)图中可以形成商业区的有(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①②③
(3)在③处Ⅰ类型功能区付租能力有所提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处( )
A.商品丰富 B.居民购买力大
C.交通发达 D.环境优美
科学思维
付租能力曲线的判读方法
第(1)题,读图可知,Ⅰ曲线在城镇中心付租能力最强,为商业区;Ⅱ曲线次之,为住宅区;Ⅲ曲线付租能力最弱,且在外围付租能力最强,为工业区。第(2)题,读图可知,①③⑤处Ⅰ曲线(商业)付租能力最强,为商业区。第(3)题,影响付租能力的因素除距城镇中心远近外,主要是交通通达程度,③处Ⅰ类型功能区付租能力提高,主要原因是交通发达。
[答案] (1)B (2)A (3)C
提升运用能力
城市不同功能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功能区人口迁移结构反映出来。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某年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功能区15~44岁青壮年人口迁入最多,说明该功能区对劳动力需求最大,故该功能区最可能是工业区。
2.该功能区内最迫切需要增加的配套设施是( )
A.养老院 B.医院 C.商场 D.中小学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5~14岁人口迁入量大,主要是跟随父母迁入该地,为了解决5~14岁人口上学的问题,迫切需要增加中小学数量。
任务探究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城市岛国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附近。该国不仅重视教育,发展科技,还大力建设公共住房,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居住问题。如今该国的金融、旅游等服务产业辐射六大洲,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也广受欢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下图为新加坡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高密度住宅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好处。
(2)指出城市绿地的布局特点及其环境效益。
(3)新加坡成为世界级宜居城市,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 (1)特点:沿快速交通线呈带状分布。好处:方便居民出行。
(2)特点:分布广泛;镶嵌在各住宅区之间。环境效益: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降低噪音。
(3)环境优美;房屋质量和结构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治安好。
1.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方法
(1)加强城乡空间结构的规划。
(2)合理布局城乡功能区(合理配置城乡功能区的相对位置)。
(3)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4)加强城乡绿化和隔离带建设。
(5)加强城乡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6)分散城乡压力,建设城乡新区。
2.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率。
(2)有利于改善城乡环境和居住环境。
(3)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
(4)有利于促进城乡的经济发展。
(5)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
海港城市秦皇岛市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读图,完成(1)~(2)题。
(1)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这样做是为了( )
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2)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发展轴转移。其目的主要是( )
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
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C.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科学思维
合理利用城市空间的分析思路
第(1)题,秦皇岛北部是山地,南部临海;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可发挥自然环境优势,来调整城市布局。第(2)题,秦皇岛市南部沿海打造休闲旅游、出海港口建设,引导工业向中部、北部发展,可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以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答案] (1)D (2)B
提升运用能力
下图是河北雄安新区城乡空间布局结构示意图,雄安新区采用一主、五辅、多节点空间布局,按1万人/平方千米控制人口密度。未来,雄安新区将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据此完成1~3题。
1.雄安新区的空间布局( )
A.有效控制城市占地规模
B.利于各城区之间沟通联系
C.缓解主城区的过度拥挤
D.彻底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分析可知,雄安新区采用一主、五辅、多节点空间布局,而且大量控制人口密度,避免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于主城区,能够缓解主城区的过度拥挤,故C项正确。
2.白洋淀广阔的水域和新区林带的合理布局将( )
A.使旅游业成为主导产业
B.大幅增加区域降水总量
C.有效杜绝雾霾现象发生
D.营造优质绿色生态环境
答案 D
解析 白洋淀广阔的水域和新区林带的合理布局能够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从而营造优质绿色生态环境,故D项正确。
3.雄安新区发展中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环境,应该( )
A.吸引高能耗、高产值企业落户
B.提高绿色、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C.预留土地,进行垃圾露天堆放
D.调入水资源以满足绿化的需求
答案 B
解析 雄安新区发展中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环境,需要保持合理的城市规模,进行城市的合理规划,提高绿色、公共交通出行比例,B项正确。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30页探索]
点拨 1.结合半坡遗址所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所以古代村落选择在河流沿岸;村落建在阶地上,地势较高,不怕夏季暴雨多发的高水位。
2.根据材料总结功能区,从材料中获取其位置信息。
答案 1.在浐河阶地上,既可以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也减少了河水上涨可能产生的影响。
2.包括居住区、墓葬区、制陶作坊区。中央为居住区,中心大型房屋前为公共空间。居住区外围环绕一条大型壕沟,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为制造陶器的窑场。
[教材第32页活动]
点拨 根据图像可知,集聚型乡村居住区相对集中;在居住区的中心,或某个显著位置处,如房屋之间通道(小巷)的交会点,利于人们往来,为公共空间;生产区分布在外围等。分散型乡村的居住区较为分散,居住区内还存在一定的生产区(更大的生产区也在外围),公共空间也分布在便于人们往来的处所。
答案 集聚型乡村居住区较为集中,多数房屋和院落集聚在一起,根据乡村的形状,又可分为团块状村、带状村和环状村。生产区分布在外围;分散型乡村居住区分散,房屋和院落零星分布,居住区内分布着少量生产用地。
[教材第33页思考]
点拨 住宅区是日常生活的区域,是城市用地的主体;商业区内商场多且集中分布,规模比住宅区内小商店大得多,多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内;工业区多在城市外围,城市不同其具体区位不同。
答案 略。
[教材第34页读图]
点拨 观察图形,将其中相对较近的多个商业区圈在同一个大区域内,即为城市的主要商业区;将若干个相对较近的小型住宅区连为一大片,即为城市的大型住宅区;将一个个相对较近的工业区连为一片,即为城市的工业区。再概括不同功能区的主要特征。
答案 略。
[教材第38页思考]
点拨 1.根据材料梳理新农村综合体内部结构的组成、相对位置关系;再分析说明这种新农村综合体在居住、生产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优势。
2.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介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生态较为脆弱。避开不利区域,不影响原生环境,不占基本农田;前庭后院、控制人均面积、低楼层、组团式、房前屋后和其他可利用土地种植蔬菜、水果等,说明了村民合理利用空间、处理好居住与环境、土地之间的关系。
答案 1.居住区:小组团、紧凑型,各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生产区:围绕各家庭院,在房前屋后和其他可利用空间种植蔬菜、水果等,再向外围是更为开阔的生产区。
2.“避开地质灾害区和生态敏感资源,选择背山、面水、近林盘和靠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说明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不填塘、不毁林、不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和少改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面积相对开阔的“坝区”,“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在“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体现适宜居住、环境良好和节约耕地资源等。
[教材第39页作业题]
点拨 1.根据材料梳理出“水广场”平时作为人们游憩、运动的公共活动场所,降雨时作为存蓄雨水的设施,如此利于市民活动的城市合理规划,既可以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利于防灾减灾。
2.根据材料梳理、总结、归纳,从数量、质量、分化及空间位置等方面表述。
3.城市黄金地段地租较高,多数用作商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高、经济收益大。扬州市是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旅游收入占全市经济收入较大的份额,以生态体育休闲公园为城市生态中心,更以新颖城市环境促进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经济职能作用。
答案 1.荷兰鹿特丹“水广场”平时为市民游憩、运动的公共空间,降雨时作为存蓄雨水用地。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了公共空间用地与生态环境用地的合理有序。
2.①我国城市住宅区总数量扩大,如城市边缘、近郊工业区周围、城乡接合部出现大量住宅区;②住宅区质量提高,如城市中心周围的住宅区档次提高、城市边缘出现高档住宅区;③住宅区层次出现分化,如大量原城区住宅区档次提高之外,近郊工业区周围分布着中低收入住宅区、城乡接合部出现“外来人口”住宅区等。
3.将城市黄金地段建设成公园,可以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城市公共空间的经济效益。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分析当地城市的外部形态特点。
2.绘制所在城镇(乡村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简图,并标注主要功能区。
3.调查当地商业租金与城镇中心距离的关系,绘制商业活动租金分布图谱。
4.调查当地城镇各个功能区分布,讨论功能区的形成条件,并预测这些功能区未来的变化。
展示与评价
略。
0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1,2
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3,6,7,8,9,10,11,13,14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4,5,12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图一示意高要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二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与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
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
C.水运便利 D.耕地充足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一可知,北岸多高地,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B项正确。
2.关于“八卦村”空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村落中心为山丘 B.村落道路网为环形
C.村落选择在小盆地 D.村落围绕集市布局
答案 A
解析 为减轻洪涝危害,村落应选择地势相对较高的小山丘上,村落围绕山丘布局;读图可知,村落道路网呈环形放射状。
城市空中连廊是指跨越城市街道连接相邻建筑的封闭的人行通道或天桥,通常建设于城市高强度开发区域,空中连廊创造友善的行人环境、创造和鼓励商业发展、形成城市观景平台。美国东北部明尼阿波利斯是最早进行空中连廊建设并形成网络系统的城市。下图示意城市空中连廊的内外实景。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的空中连廊所在的功能区最可能是(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空中连廊“通常建设于城市高强度开发区域,空中连廊创造友善的行人环境、创造和鼓励商业发展”可知,空中连廊是建在行人多、商业活动集中的地区,所以城市连廊适宜布局在商业区,C项正确。
4.建设空中连廊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变城市功能分区 B.充分利用城市空间
C.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D.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答案 B
解析 空中连廊系统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利于行人行走,还能发展商业活动,B项正确;不能改变城市功能分区,A项错误;没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排除C项;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但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D项错误。
5.与在路面行走相比,空中连廊最突出优点是( )
A.省时 B.安全 C.方便 D.舒适
答案 B
解析 行人在城市空中连廊行走,不受车辆干扰,非常安全,B项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2017年城区地价等值线。读图,完成6~7题。
6.商业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图中②处地处市中心,地价最高,为商业区。
7.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高附加值产业集聚
B.原有基础设施完善
C.外来人口迁入
D.老年公寓的大量出现
答案 A
解析 ④地因奥体新区、创意软件园集聚,地价涨幅较大。
最佳的商业区位能使付租后净利润达到最大。读某商业企业的地租、付租前利润与城镇中心距离关系曲线图,完成8~9题。
8.该商业企业最可能是( )
A.建材批发业 B.大型综合超市
C.高档服装零售业 D.主题商城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该企业在城镇中心地区付租前的利润低于地租,在郊区付租前利润大于地租,说明该企业不适合布局在城镇中心地带,而适宜布局在郊区。大型综合超市、高档服装零售业、主题商城需要大量消费者前来购物,适宜布局在城镇中心地带;建材批发业占地面积大,单位面积利润较低,适宜布置在郊区。
9.土地租金高低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中的( )
①企业支付能力 ②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 ③土地利用方式 ④交通通达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土地租金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距城镇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②④正确,故选C项。
1948年,丹麦一家城镇规划协会发布了“哥本哈根指状规划”。该规划的原则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新型城镇,要求各城镇具备特殊职能,分工明确;二是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指状城市”;三是尽量少占或不占农田并对一些贫瘠的土地进行开发;四是保留现有绿色开敞空间。规划建议在各个“手指”之间保留和营造楔形绿色开放区域并尽可能地使其延伸至中心城区内。读图,完成10~12题。
10.“哥本哈根指状规划”得以实施的自然基础是( )
A.暖湿的气候 B.广阔的海域
C.平坦的地形 D.密布的水网
答案 C
解析 丹麦全境多为平原,城市建设受地形影响小,城市设施和规划可自由布局。
11.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方案中的“手指”延伸的影响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 C.市场 D.水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哥本哈根城市规划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指状城市”,因而交通线路是城市延伸的重要轴线,故A项正确。
12.“哥本哈根指状规划”的实施,可以( )
A.降低人口密度 B.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C.促进城市竞争 D.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答案 B
解析 “哥本哈根指状规划”依托交通线在城市之间留有绿地等,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下图是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4分)
(1)市政府计划将A区的工业外迁,在此建立大型文化广场和娱乐休闲之地,此举是否合理?为什么?(8分)
(2)该城市规划住宅区向东部发展,工业区向西部发展,是否合理?为什么?(8分)
(3)拟在B、C两地中规划一处商业用地,你认为选择在何地?为什么?(8分)
答案 (1)合理。该工业区位于住宅区中间,对环境污染严重,应该外迁。住宅区基本上呈半环状围绕A地,在此建文化娱乐场地,能最大限度方便居民的文化生活。
(2)合理。西部邻近铁路和主要公路干道,运输方便,故规划为工业区。东部远离工业区,环境质量好,故规划为住宅区。
(3)选择在C地。C地离另外两个商业区的距离大致相同,B地与南侧商业区距离太近;C地交通条件好。
解析 第(1)题,A区位于市中心,工业区在此会造成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第(2)题,工业区向西发展交通便利,东部远离工业区则环境质量好。第(3)题,商业区要接近消费市场且交通便利。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城市地域形态是指城市地域总体上的外部形状或形态,类型有集中式(团块状)、组团式、条带式、放射状。下图为我国某城镇发展现状和规划示意图。
(1)该城市欲规划采取组团式发展模式,简述与集中式相比,该发展模式的优点。(8分)
(2)指出甲功能区类型,并说明该功能区规划布局在此地的原因。(10分)
(3)W处规划为工业仓储用地的理由是什么?(4分)
(4)简述为加强城镇各个组团之间的联系可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1)功能相对独立,互相影响少;发展空间大;亲近自然,有利于居住环境改善;有利于环境保护。
(2)工业区。地形平坦,用地面积广大,有足够的扩展空间;位于城镇盛行风下风向,位于城镇河流下游,对城市环境影响小;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3)靠近工业区;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4)加强各组团联系的道路和桥梁建设;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用地,加强各组团之间的分工合作。
解析 第(1)题,城镇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城镇发展空间增大,组团之间距离较远,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互相影响少,亲近自然,有利于城镇居住环境改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第(2)题,读图可知,甲分布区域位于郊区,且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因此应该为工业区;该处地形平坦,有利于工业布局;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第(3)题,读图可知,W处靠近交通要道,交通便利,便于工业产品运输。第(4)题,为使城镇五个组团紧密联系,需要加强各组团联系,主要通过道路和桥梁建设;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用地,各组团之间分工合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课件114张PPT。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一、乡村和城镇
1.乡村:一般是以从事_______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2.城镇:一般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答案 B3.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在哪里才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提示 乡村的中心位置。答案 B3.城镇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与职能是单一的吗?提示 城镇中的各种功能区以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存在其他用地类型。如住宅区中常存在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比率较小而已。因此功能区是指某种职能的集中分布区域,也可兼有其他职能。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1.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从城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等。
2.意义: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乡;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乡;处理好各种关系,建设和谐的城乡等。, 答案 C3.说明城乡的土地利用和产业活动的主要区别。提示 城市土地利用以建设用地为主,产业活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乡村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主,产业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2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简答土楼表示乡村聚落的三种功能区。
(2)说明土楼公共空间位置的特殊性。
(3)简述土楼生产区的组成。
[成果展示] (1)土楼由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组成。
(2)公共空间在土楼核心,或中心。土楼的核心,距离各住户都很近,利于居民聚会。
(3)生产区位于土楼以外,由耕地、林地、水面及农田设施等组成。4.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风俗文化等。
(2)乡村规划
特点:新建的乡村居住区经过重新规划建设,多呈现整齐划一的格局。
要求:注意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突出乡村特色。(1)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采光和防风 B.通风和排水
C.御寒和防沙 D.防潮和防盗
(2)岭南地区民居其前后建筑之间空隙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多地少 B.地高林密
C.河宽岸窄 D.船多车少
(3)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
A.灌溉农田 B.取水防火
C.生活供水 D.防御洪灾答案 (1)B (2)A (3)B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该城市地租最高的区域在哪?为什么地租高?
(2)B、C、D、E四处为什么形成地租的次高峰?
(3)A、B、C、D、E五处会形成哪种功能区?为什么?
(4)图中地租等值线的弯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成果展示] (1)A处。因为A处位于市中心,同时有多条干线公路经过,交通通达度最好,因此地租最高。
(2)因为这四处地处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干线公路和外围环线公路交会处,通达度相对较高,租金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
(3)形成商业区。因为地租高,商业活动更加需要客货流集散,需要便捷的交通,能够支付较高的地租费用。
(4)地租等值线沿交通干线向外凸出,因为沿交通干线交通便捷,因此地租相对较高;交通不便的区域地租等值线则向中心方向凸出。3.“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__________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城镇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____________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或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_________________。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夜间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_____________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城镇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4.城镇工业区布局的主要原则
城镇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其方位同时要考虑环境因素,以避免污染城镇环境为基本原则。工业生产会产生____________、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进行不同的布局。(2)河流流向决定产生水污染的工业区的布局
存在水污染的工业区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________。
(3)距离决定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区的布局
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区要远离_________和农田。总之,该图判读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1)判断地租水平与距城镇中心距离的关系。根据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可知距城镇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
(2)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变化趋势。根据图中三条直线斜率的变化判断商业、住宅、工业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随着距城镇中心距离的增加都在下降。根据斜率变化的大小可判断商业最陡,________次之,__________最缓;三者的下降速度不同,商业最快,住宅次之,工业最慢。(3)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最优区位。如上图,A段商业付租能力最强,B段________付租能力最强,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因此,A段可能成为商业区,B段可能成为住宅区,C段可能成为_________。(1)图中Ⅰ、Ⅱ、Ⅲ三条曲线依次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D.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2)图中可以形成商业区的有(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①②③(3)在③处Ⅰ类型功能区付租能力有所提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处( )
A.商品丰富 B.居民购买力大
C.交通发达 D.环境优美答案 (1)B (2)A (3)C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高密度住宅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好处。
(2)指出城市绿地的布局特点及其环境效益。
(3)新加坡成为世界级宜居城市,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 (1)特点:沿快速交通线呈带状分布。好处:方便居民出行。
(2)特点:分布广泛;镶嵌在各住宅区之间。环境效益: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降低噪音。
(3)环境优美;房屋质量和结构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治安好。(1)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这样做是为了( )
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2)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发展轴转移。其目的主要是( )
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
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C.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答案 (1)D (2)B 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30页探索]
点拨 1.结合半坡遗址所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所以古代村落选择在河流沿岸;村落建在阶地上,地势较高,不怕夏季暴雨多发的高水位。
2.根据材料总结功能区,从材料中获取其位置信息。答案 1.在浐河阶地上,既可以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也减少了河水上涨可能产生的影响。
2.包括居住区、墓葬区、制陶作坊区。中央为居住区,中心大型房屋前为公共空间。居住区外围环绕一条大型壕沟,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为制造陶器的窑场。[教材第32页活动]
点拨 根据图像可知,集聚型乡村居住区相对集中;在居住区的中心,或某个显著位置处,如房屋之间通道(小巷)的交会点,利于人们往来,为公共空间;生产区分布在外围等。分散型乡村的居住区较为分散,居住区内还存在一定的生产区(更大的生产区也在外围),公共空间也分布在便于人们往来的处所。
答案 集聚型乡村居住区较为集中,多数房屋和院落集聚在一起,根据乡村的形状,又可分为团块状村、带状村和环状村。生产区分布在外围;分散型乡村居住区分散,房屋和院落零星分布,居住区内分布着少量生产用地。[教材第33页思考]
点拨 住宅区是日常生活的区域,是城市用地的主体;商业区内商场多且集中分布,规模比住宅区内小商店大得多,多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内;工业区多在城市外围,城市不同其具体区位不同。
答案 略。[教材第34页读图]
点拨 观察图形,将其中相对较近的多个商业区圈在同一个大区域内,即为城市的主要商业区;将若干个相对较近的小型住宅区连为一大片,即为城市的大型住宅区;将一个个相对较近的工业区连为一片,即为城市的工业区。再概括不同功能区的主要特征。
答案 略。[教材第38页思考]
点拨 1.根据材料梳理新农村综合体内部结构的组成、相对位置关系;再分析说明这种新农村综合体在居住、生产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优势。
2.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介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生态较为脆弱。避开不利区域,不影响原生环境,不占基本农田;前庭后院、控制人均面积、低楼层、组团式、房前屋后和其他可利用土地种植蔬菜、水果等,说明了村民合理利用空间、处理好居住与环境、土地之间的关系。答案 1.居住区:小组团、紧凑型,各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生产区:围绕各家庭院,在房前屋后和其他可利用空间种植蔬菜、水果等,再向外围是更为开阔的生产区。
2.“避开地质灾害区和生态敏感资源,选择背山、面水、近林盘和靠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说明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不填塘、不毁林、不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和少改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面积相对开阔的“坝区”,“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在“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体现适宜居住、环境良好和节约耕地资源等。[教材第39页作业题]
点拨 1.根据材料梳理出“水广场”平时作为人们游憩、运动的公共活动场所,降雨时作为存蓄雨水的设施,如此利于市民活动的城市合理规划,既可以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利于防灾减灾。
2.根据材料梳理、总结、归纳,从数量、质量、分化及空间位置等方面表述。3.城市黄金地段地租较高,多数用作商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高、经济收益大。扬州市是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旅游收入占全市经济收入较大的份额,以生态体育休闲公园为城市生态中心,更以新颖城市环境促进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经济职能作用。答案 1.荷兰鹿特丹“水广场”平时为市民游憩、运动的公共空间,降雨时作为存蓄雨水用地。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了公共空间用地与生态环境用地的合理有序。
2.①我国城市住宅区总数量扩大,如城市边缘、近郊工业区周围、城乡接合部出现大量住宅区;②住宅区质量提高,如城市中心周围的住宅区档次提高、城市边缘出现高档住宅区;③住宅区层次出现分化,如大量原城区住宅区档次提高之外,近郊工业区周围分布着中低收入住宅区、城乡接合部出现“外来人口”住宅区等。
3.将城市黄金地段建设成公园,可以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城市公共空间的经济效益。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分析当地城市的外部形态特点。
2.绘制所在城镇(乡村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简图,并标注主要功能区。
3.调查当地商业租金与城镇中心距离的关系,绘制商业活动租金分布图谱。
4.调查当地城镇各个功能区分布,讨论功能区的形成条件,并预测这些功能区未来的变化。
展示与评价
略。 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1)市政府计划将A区的工业外迁,在此建立大型文化广场和娱乐休闲之地,此举是否合理?为什么?(8分)
(2)该城市规划住宅区向东部发展,工业区向西部发展,是否合理?为什么?(8分)答案 (1)合理。该工业区位于住宅区中间,对环境污染严重,应该外迁。住宅区基本上呈半环状围绕A地,在此建文化娱乐场地,能最大限度方便居民的文化生活。答案 (2)合理。西部邻近铁路和主要公路干道,运输方便,故规划为工业区。东部远离工业区,环境质量好,故规划为住宅区。(3)拟在B、C两地中规划一处商业用地,你认为选择在何地?为什么?(8分)答案 (3)选择在C地。C地离另外两个商业区的距离大致相同,B地与南侧商业区距离太近;C地交通条件好。(1)该城市欲规划采取组团式发展模式,简述与集中式相比,该发展模式的优点。(8分)
(2)指出甲功能区类型,并说明该功能区规划布局在此地的原因。(10分)答案 (1)功能相对独立,互相影响少;发展空间大;亲近自然,有利于居住环境改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答案 (2)工业区。地形平坦,用地面积广大,有足够的扩展空间;位于城镇盛行风下风向,位于城镇河流下游,对城市环境影响小;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3)W处规划为工业仓储用地的理由是什么?(4分)
(4)简述为加强城镇各个组团之间的联系可采取的措施。(6分)答案 (3)靠近工业区;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答案 (4)加强各组团联系的道路和桥梁建设;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用地,加强各组团之间的分工合作。本课结束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水平1:结合地理资料,说明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
水平2:结合地理资料,说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
水平3:运用地理资料,分析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影响。
水平4:结合区域地理资料,分析不同地区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协调发展。
综合思维: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景观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区域认知: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表现。
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区域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措施。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2.地域文化景观: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的“地域”范围较为模糊,也是一成不变的。(×)
(2)村落景观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欧洲建于中世纪的城市,其中心大多是( )
A.摩天大楼 B.中心商务区
C.农牧场 D.教堂
答案 D
解析 中世纪时,欧洲城市建设深受宗教的影响。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
提示 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1.乡村景观: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
2.地域文化与乡村文化景观:我国北方四合院、皖南徽派民居、客家土楼、窑洞、蒙古包和吊脚楼等,这些传统民居的形成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
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燥 B.气候湿热
C.地表不平 D.当地风俗
答案 B
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1.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
(1)欧洲:建于中世纪的城市多以教堂、城堡等为中心,城墙包围着街市;近代产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
(2)美国:移民国家具有多元的地域文化,城市布局和建筑融合了自由、活泼、创新等人文元素。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从中心区向外,建筑物高度大幅下降。
(3)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古代城市讲究左右对称、规矩和等级。尤其是都城,都有多重城墙,宫城居城市中心位置,城市布局讲究中轴对称,道路多规划为棋盘格式。
2.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
(1)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自然的协调,建筑材料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2)西方:建筑强调本身的雕塑美,使用较多的几何形体,建筑材料多以石材为主。,
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城镇道路 B.城镇建筑
C.城镇交通工具 D.餐具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提示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
02、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任务探究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话。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成果展示] (1)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故房屋朝向南,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族群中传播。
1.地域文化的形成
2.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饮食方面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语言方面
南繁北齐
武术方面
南拳北腿
历史交通方面
南船北马
戏曲方面
南柔北刚
建筑方面
南尖北平
续表
工业方面
南轻北重
军政方面
南经北政
人口生物学特征方面
南矮北高
读图,回答问题。
(1)两幅图示景观截然不同,反映了城镇鲜明的________特征,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____________。
(2)从图示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都有影响。
(3)a图所示的城镇有深刻的________文化烙印,是这些城市赖以生存的________。
科学思维
地域文化的形成类型
第(1)题,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第(2)(3)题,地域文化影响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a图中的建筑是具有典型伊斯兰教风格的清真寺,宗教文化是该类城镇生存的基础,而b图中的景观图片是典型欧洲城镇风格。
[答案] (1)地域文化 城镇中的建筑
(2)空间布局 建筑结构 建筑风格
(3)宗教 基础
提升运用能力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完成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因此③④正确。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答案 B
解析 妈祖一般指护航海神,安徽不临海,故A项错误;安徽南部以山地为主,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适合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故B项正确;评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故C项错误;吊脚楼多分布在气候湿热、地形崎岖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故D项错误。
任务探究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中国“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历史上,客家人的土楼主要职能是什么?
(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3)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成果展示] (1)居住、军事防御功能。
(2)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3)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1.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
农
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化养殖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续表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西部
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了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2.我国典型的地域文化
文化景观
地理环境
乌篷船
位于我国江南平原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河网密布,适宜于人们采用水路船运的出行方式
那达慕
大会
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位于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畜牧业发达,适合赛马、摔跤等户外活动
泼水节
地处云贵高原的坝子地区,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暖热湿润,水源丰富
坎儿井
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水源,坎儿井有利于引水,减少蒸发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
A.商业区布局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
科学思维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
第(1)题,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南方因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下;商业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服饰差别不大。
[答案] (1)A (2)B
提升运用能力
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 D.东北平原
答案 C
解析 从建筑材料和房屋的结构可知,该地气候湿热,因而最可能位于海南岛。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 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 D.干旱缺水
答案 B
解析 船形屋采用下空结构可防潮、防虫鼠,反映了当地潮湿、多虫鼠的环境特点,B项正确。
任务探究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材料一 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 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2)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 (1)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主要是由于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城镇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城镇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城镇
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布局
美国城镇
城镇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区,建筑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美国历史较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发展历史不同
欧洲城镇
城镇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镇中心区以外的地区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中西
方
地域
文化
差异
美国建筑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续表
城镇
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镇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
方统
治权
力不
同
另外,城镇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如沿海、沿江、沿湖城镇多利用水体表现城镇特色。在水体的边缘,有的形成重要的商务区,如美国芝加哥市密歇根湖畔、上海黄浦江两岸;有的发展为风景旅游区,如我国的杭州西湖等。
城镇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镇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镇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镇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科学思维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第(1)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第(2)题,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
[答案] (1)C (2)A
提升运用能力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为某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完成1~2题。
1.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答案 A
解析 图示民居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
2.下列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盛产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答案 B
解析 华北地区处于旱作农业区,粮食作物是冬小麦。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40页探索]
点拨 根据材料中“四”“合”的含义,观察房屋空间结构特征,得出中心、对称、内外分明等特征。
答案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庸、规矩、等级分明等地域文化。
[教材第41页思考]
点拨 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聚落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上,都反映着当地地域文化特征。例如渔村对水、海、湖等水体的敬畏,农村对土地敬仰的“土地庙”等。
答案 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等三大方面。举例略。
[教材第42页思考]
点拨 根据教材列举的三类城市空间格局和建筑,可以再从互联网查找一些城市的形态,分析其符合欧洲中世纪、美国等移民国家或中国城市的特征,再挖掘其地域文化的影响。
答案 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文化繁荣、城市大发展,当时宗教的教堂、城堡是城市中心,产业革命后兴建的高层建筑分布在其外围;美国等移民国家,多元文化并存,地价最高的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向外地价降低、建筑物高度降低,体现了自由、活泼和创新等特征;中国城市承接古代城市的基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规矩、等级、中庸等地域文化。
[教材第45页思考]
点拨 1.根据材料梳理、总结徽州文化的崇商、乐善好施、相亲相助等特征;探究这些特征与当地耕地少的自然环境、自外地迁徙而来的社会特征之间的关系。
2.从材料中梳理古代徽州古建筑众多,这些古建筑既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如村落依山傍水,又体现在宗亲观念对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等方面。
答案 1.徽州人口大都由几次北方人口南迁组合而成,融合多种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经历史积淀形成了徽州文化。具有完整的宗族谱系,发达的教育事业,辉煌的学术成就等,这些既与其外来人口自保、一致对外有关,还与当地人多地少、生活窘迫等有着直接关系。
2.村落依山傍水、在群山包围之中,相对封闭;建筑上明清祠堂、牌坊和明清民居“三绝”,与自然山水和谐融合。
[教材第46页作业题]
点拨 1.(1)20世纪初广州市为我国重要对外联系港埔,吸收西方国家建筑风格,融汇中国传统内外有别的层次庭院结构,形成了当地特色的骑楼建筑。从广州市所在的地理位置,说明骑楼利于遮阳、避雨;从广州市商业活动的角度,探究骑楼下空间可以作为买卖交易场所。
(2)该地商业活动频繁,而自然环境上多雨、太阳光照强烈。
2.根据材料可知,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这些属于建筑空间布局方面特征;城墙、庙宇、城池和城楼等,属于建筑风格方面特征。
3.我国国内各地使用洋地名的现象存在着,这作为商家炒作可能获得短期的“吸引眼球”作用,但是如此会淡化我国文化特色。从此角度分析使用洋地名的影响即可。
答案 1.(1)广州市邻近港澳,商贸活动频繁,骑楼下可以进行商业活动;广州市位于我国多雨的南方,骑楼下可以避雨;南方常年太阳高度大,骑楼下利于遮蔽太阳光照射等。
(2)经商的人数众多,外来文化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造就了广州市骑楼建筑风格,这种商业街和住宅成为华侨文化的代表建筑形式。
2.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了地域文化对平遥古城的影响。
3.(略)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只要分析、说理支持观点即可。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选择当地较为知名的一处传统民居,了解其历史,搜集该民居建成时的资料,分析其反映的地域文化。
2.搜集所在城市的景观照片,分析其在建筑风貌上的特色。
3.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地域文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4.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内蒙古服饰体现的地域文化特点。
展示与评价
略。
0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2,6,7,8,9,10,14(1)(3)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5,13(2)(3)(4)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1,3,4,11,12,13(1),14(2)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答案 A
解析 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
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
答案 B
解析 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暂,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城镇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据此回答3~4题。
3.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镇产生影响的是( )
①城镇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镇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镇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镇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建筑上,在城镇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
4.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图所示)。据此完成5~6题。
5.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答案 D
解析 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6.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答案 B
解析 岭南地区雨季长,降水量大、气温高。
读中国园林、美国园林景观图,回答7~8题。
7.两幅园林景观图体现了建筑物在哪一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8.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答案 7.B 8.D
解析 中国园林与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图中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据此回答9~10题。
9.造成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差异
C.文化特点的差异 D.政治历史的差异
答案 A
解析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对桥梁建设的难度、造型、风格的选择都有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差异,桥梁最早的功能都是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使桥梁打上时代文化的烙印。
10.下列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桥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山区
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
C.丙桥的主要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D.丁类桥梁的主要功能为艺术功能
答案 C
解析 铁索桥建在西南峡谷环境中;酒桥建在江南水乡环境,要考虑行船、防洪等因素;卢沟桥建在北方平原环境,已经由交通设施转变为旅游景观;风雨桥为建在河流上连接两岸侗寨的桥,现在已成为旅游景观。
读北京市某区域景观图,回答11~12题。
11.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的建设体现了中国都城传统的特点,其最鲜明的特色是( )
A.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
B.城市的轮廓呈“凸”字形
C.中轴线突出,东西格局对称
D.城内有设计精美的皇家园林
答案 C
解析 北京是我国古代帝王的都城,以皇宫为中心,沿中轴线排列其他建筑物,东西格局对称。
12.影响图示景观所在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 D.环境因素
答案 A
解析 图示景观是在历史基础上传承发展的,因此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因素。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甲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乙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6分)
(3)丙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6分)
(4)丁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答案 (1)南方 气候湿润 降水丰富
(2)西北 气候干燥少雨 温差较大
(3)黄土高原 气候冬寒夏热 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4)内蒙古高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
解析 第(1)题,我国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雨季较长,降水较多,为便于排水,房屋多为斜顶结构,且倾斜角度较大。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稀少,房屋多为平顶。第(3)题,黄土直立性强,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多开挖窑洞作为居所,窑洞冬暖夏凉,非常适合人们居住。第(4)题,内蒙古高原地区的生产活动以游牧为主,牧民需要不断迁移住所,蒙古包便于拆卸,非常适合牧民居住。出现定居现象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2010年世界博览会(Expo 2010)在中国上海市举行。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材料二 在近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1)材料一中表达出中国文化的哪些特点?(4分)
(2)世界博览会有“经济奥运会”之称。上海世博会推动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分析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12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外滩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历史原因。从上海外滩体现的文化内涵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12分)
答案 (1)中国的天地观、斗拱结构等中国文化特点。
(2)水陆空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商品贸易繁荣;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国际地位高。
(3)原因: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在上海建立租界,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同时也将西方先进文化包括建筑艺术带到上海,形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
启示:弘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明,在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高本民族创新发展的能力。
解析 第(1)题,材料一中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天地观、建筑的斗拱结构等。第(2)题,分析上海市的核心地位需要从当地的交通、产业基础、技术、市场腹地等方面来论述。第(3)题,外滩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需要结合近代史上五口通商的知识来回答。
课件90张PPT。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_______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2.地域文化景观: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________,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答案 D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提示 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答案 B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1.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
(1)欧洲:建于中世纪的城市多以________、城堡等为中心,_______包围着街市;近代产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________。
(2)美国:移民国家具有多元的地域文化,城市布局和建筑融合了自由、活泼、创新等人文元素。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从中心区向外,建筑物高度大幅________。(3)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古代城市讲究________对称、规矩和等级。尤其是都城,都有多重城墙,宫城居__________位置,城市布局讲究中轴对称,道路多规划为_________格式。
2.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
(1)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物的________布局和自然的协调,建筑材料多以_________结构为主。
(2)西方:建筑强调本身的雕塑美,使用较多的□10几何形体,建筑材料多以_________为主。, 答案 B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提示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2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成果展示] (1)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故房屋朝向南,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族群中传播。(1)两幅图示景观截然不同,反映了城镇鲜明的_________特征,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____________。
(2)从图示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都有影响。
(3)a图所示的城镇有深刻的________文化烙印,是这些城市赖以生存的________。建筑结构城镇中的建筑空间布局地域文化建筑风格宗教基础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中国“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历史上,客家人的土楼主要职能是什么?
(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3)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成果展示] (1)居住、军事防御功能。
(2)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3)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答案 (1)A (2)B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2)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 (1)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主要是由于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答案 (1)C (2)A 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40页探索]
点拨 根据材料中“四”“合”的含义,观察房屋空间结构特征,得出中心、对称、内外分明等特征。
答案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庸、规矩、等级分明等地域文化。[教材第41页思考]
点拨 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聚落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上,都反映着当地地域文化特征。例如渔村对水、海、湖等水体的敬畏,农村对土地敬仰的“土地庙”等。
答案 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等三大方面。举例略。[教材第42页思考]
点拨 根据教材列举的三类城市空间格局和建筑,可以再从互联网查找一些城市的形态,分析其符合欧洲中世纪、美国等移民国家或中国城市的特征,再挖掘其地域文化的影响。
答案 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文化繁荣、城市大发展,当时宗教的教堂、城堡是城市中心,产业革命后兴建的高层建筑分布在其外围;美国等移民国家,多元文化并存,地价最高的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向外地价降低、建筑物高度降低,体现了自由、活泼和创新等特征;中国城市承接古代城市的基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规矩、等级、中庸等地域文化。 [教材第45页思考]
点拨 1.根据材料梳理、总结徽州文化的崇商、乐善好施、相亲相助等特征;探究这些特征与当地耕地少的自然环境、自外地迁徙而来的社会特征之间的关系。
2.从材料中梳理古代徽州古建筑众多,这些古建筑既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如村落依山傍水,又体现在宗亲观念对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等方面。答案 1.徽州人口大都由几次北方人口南迁组合而成,融合多种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经历史积淀形成了徽州文化。具有完整的宗族谱系,发达的教育事业,辉煌的学术成就等,这些既与其外来人口自保、一致对外有关,还与当地人多地少、生活窘迫等有着直接关系。
2.村落依山傍水、在群山包围之中,相对封闭;建筑上明清祠堂、牌坊和明清民居“三绝”,与自然山水和谐融合。[教材第46页作业题]
点拨 1.(1)20世纪初广州市为我国重要对外联系港埔,吸收西方国家建筑风格,融汇中国传统内外有别的层次庭院结构,形成了当地特色的骑楼建筑。从广州市所在的地理位置,说明骑楼利于遮阳、避雨;从广州市商业活动的角度,探究骑楼下空间可以作为买卖交易场所。
(2)该地商业活动频繁,而自然环境上多雨、太阳光照强烈。
2.根据材料可知,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这些属于建筑空间布局方面特征;城墙、庙宇、城池和城楼等,属于建筑风格方面特征。3.我国国内各地使用洋地名的现象存在着,这作为商家炒作可能获得短期的“吸引眼球”作用,但是如此会淡化我国文化特色。从此角度分析使用洋地名的影响即可。
答案 1.(1)广州市邻近港澳,商贸活动频繁,骑楼下可以进行商业活动;广州市位于我国多雨的南方,骑楼下可以避雨;南方常年太阳高度大,骑楼下利于遮蔽太阳光照射等。
(2)经商的人数众多,外来文化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造就了广州市骑楼建筑风格,这种商业街和住宅成为华侨文化的代表建筑形式。
2.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了地域文化对平遥古城的影响。
3.(略)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只要分析、说理支持观点即可。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选择当地较为知名的一处传统民居,了解其历史,搜集该民居建成时的资料,分析其反映的地域文化。
2.搜集所在城市的景观照片,分析其在建筑风貌上的特色。
3.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地域文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4.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内蒙古服饰体现的地域文化特点。
展示与评价
略。 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答案 B7.两幅园林景观图体现了建筑物在哪一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8.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1)甲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乙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6分)答案 (1)南方 气候湿润 降水丰富答案 (2)西北 气候干燥少雨 温差较大(3)丙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6分)
(4)丁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答案 (3)黄土高原 气候冬寒夏热 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答案 (4)内蒙古高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1)材料一中表达出中国文化的哪些特点?(4分)
(2)世界博览会有“经济奥运会”之称。上海世博会推动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分析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12分)答案 (1)中国的天地观、斗拱结构等中国文化特点。答案 (2)水陆空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商品贸易繁荣;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国际地位高。(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外滩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历史原因。从上海外滩体现的文化内涵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12分)答案 (3)原因: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在上海建立租界,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同时也将西方先进文化包括建筑艺术带到上海,形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
启示:弘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明,在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高本民族创新发展的能力。本课结束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水平1:根据资料,指出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及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城镇化的意义。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水平3:结合资料,说出世界城镇化的特点,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水平4:运用地理资料,分析我国城镇化应避免的问题,为我国城镇化进行合理规划。
人地协调观: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城镇发展的制约。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及成因,分析区域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对比不同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异同。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城镇化的特点及所处阶段,分析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一、城镇化的概念
1.概念: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
(1)人口的集中过程。
(2)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3)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3.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
二、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
发达国家
1950年后先快后慢,现在速度放缓、已经进入成熟期
发展中国家
1950年后先慢后快,现在快速发展
2.部分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特点
欧美发达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城镇化,现在城镇人口比重已很高;目前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
日本
20世纪50~60年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90%,空间上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
非洲
长期处于较低的经济水平;部分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膨胀,就业岗位不足、导致贫民集聚
亚洲东南部
城镇化基本特点是人口急剧膨胀,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多方面还是有乡村的特点。部分国家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
中国
目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
1.判断正误。
(1)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必然减少。(×)
(2)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逐渐发生变化。(√)
(3)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4)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 )
A.中国 B.印度
C.美国 D.埃及
答案 C
解析 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镇化速度最快的阶段是不是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时期?
提示 不是。城镇化中期阶段速度最快,城镇化后期阶段水平最高。
三、城镇化的利弊
1.有利影响
(1)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社会进步、传播文明。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城乡发展差距缩小。
(3)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现代化城镇是主要的科技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4)城乡互动、全面发展。
2.阶段性问题
(1)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人口问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入贫困。
(3)住房问题。城镇面积有限,过多人口造成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
(4)交通问题。车辆数量增加后,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
1.判断正误。
(1)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城市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的。(√)
(3)有人戏称北京为“首堵”,其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2.下列属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是( )
A.交通拥挤 B.居住条件差
C.固体垃圾污染 D.失业人数多
答案 C
解析 四个选项中只有固体垃圾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3.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经历强降水过程中,会暴发“城市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分析导致“城市洪水”屡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暴雨集中;硬化路面大大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任务探究 城镇化的概念和进程
下图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的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含预测)。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时期,印度与美国城镇化特征的差异。
(2)巴西城镇化过程与其经济发展明显不协调,指出这可能给该国带来的问题。
(3)试分析近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上的差异和原因。
[成果展示] (1)美国城镇化水平高,印度城镇化水平低;1950~2000年,美国与印度城镇化速度差异不大;2000年以后,印度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环境污染严重。
(3)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原因:发达国家由于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部分大城市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由于获得民族独立,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加速。
1.城镇化的标志
2.城镇化过程的表现
人口的集中过程
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
城镇化水平上升;城镇规模扩大
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镇建设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并伴随着城镇文明向乡村地区扩散
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4.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晚
早晚
早(18世纪中叶)
晚(“二战”之后)
原因
工业化早
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原因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
城镇
化水
平
高低
高(70%左右)
低(40%左右)
原因
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城镇化进程
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镇
化与
经济
发展
关系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原因
农业向现代化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5.过度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
(1)过度城镇化,是指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明显,尤其在拉丁美洲(如巴西、阿根廷)特别明显。
(2)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读我国某地城镇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1)~(2)题。
(1)阶段Ⅰ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科学思维
城镇化进程的判断方法
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地城市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镇化中期阶段。第(2)题,由图可知,阶段Ⅱ出现城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引起的。
[答案] (1)B (2)C
提升运用能力
读下表,完成1~2题。
地区
城镇人口/万人
乡村人口/万人
甲
165
347
乙
264
396
丙
512
173
丁
385
41
1.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地区总人口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和。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可知,丁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
2.与甲地区城镇化特征最为相似的地区是( )
A.东非 B.西欧 C.东亚 D.北美
答案 A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甲地区城镇化水平约为32%,城镇化水平低。东非社会经济落后,城镇化水平低。
任务探究 城镇化的利弊
2019年2月25日,《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估报告》研讨会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举行,来自城市规划与建设、自然资源、人口、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荟萃一堂,积极为中国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建言献策。《评估报告》选取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和公共服务五个一级指标,以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M2.5年均浓度、生命线工程完好率、万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等22个二级指标。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评估报告》关注了哪些主要的城镇化问题?
(2)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成果展示] (1)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环境问题等。
(2)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3)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
1.城镇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促进区域
经济增长
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
居住环境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
社会和谐
城镇就业机会多,公共设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问题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大气
污染
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城镇居民燃烧化石燃料所排出的烟尘
使城镇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合理布局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扩大绿化面积,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镇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镇地面径流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
弃物
污染
工业生产和建设、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损害身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镇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2)社会问题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造成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导致住房紧张,影响居住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
“握手楼”是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南宁市“握手楼”数量逐渐增多,高度不断增高。下图示意南宁市某城中村的“握手楼”。据此完成(1)~(3)题。
(1)南宁市的“握手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 )
A.人口增加 B.土地紧张
C.环境恶化 D.交通拥堵
(2)“握手楼”集中区域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①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②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 ③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 ④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
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
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
科学思维
城镇化问题的分析思路
第(1)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越来越高,说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住房拥挤。第(2)题,住房拥挤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房屋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第(3)题,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
[答案] (1)B (2)B (3)A
提升运用能力
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9 53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83 137万人,城镇化率为59.58%。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使城乡居民收入相同
B.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
C.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D.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 B
解析 城镇化可使城乡差别减小,但城乡收入不会相同,A项错误;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B项正确;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属于城镇化的标志,排除C项;城镇化与世界和平无关,排除D项。
2.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有(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 ②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 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 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 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B
解析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主要是为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合理发展城市等级,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因此①②⑤正确。故选B项。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47页探索]
点拨 从图形景观变化判断这种现象;再结合文字材料和所学知识,梳理引起深圳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 城镇化。深圳快速城镇化受政策、产业引进和发展、人口迁入等因素共同影响。
[教材第48页思考]
点拨 城镇化发展是人口集中、产业功能区转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人口集中需要有更多岗位、就业机会,即当地能有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第二、第三产业,如此才能将分散生活在农村的劳动力、人口集中起来,否则无法实现人口在空间地域上的集中,所以推动城镇化的因素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答案 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教材第49页思考]
点拨 根据表格数据,按照年代顺序,梳理某类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并与另外一类比较,即可得出两类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答案 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开始早,目前水平高、速度放缓;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目前水平低、速度快。
[教材第51页活动]
点拨 1.按照坐标图中的年代顺序,找出某类国家或中国城镇化曲线,对应左侧城镇化水平的坐标轴,可以看出其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再与另外一类比较,即可得出差异。
2.梳理概括出发展的共同特点。
答案 1.发达国家城镇化开始早,目前城镇化水平高、速度在放缓;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开始晚,目前水平低、速度快;中国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城镇化发展快速,之前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均值,而后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均值。
2.城镇化都经历初期起步、中期快速发展,成熟期速度放缓、稳步变化的过程。
[教材第51页思考]
点拨 1.根据图像资料,观察即可得出成都市建成区扩张方向、速度等。
2.从产业发展及结构变化、城市文化和科技传播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成都市整体上向外扩张,不同时期扩张的方向上、速度上有差异。
2.成都市扩张后,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为城市及周边地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周边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成都市发展后,其经济、科技、文化向周边地区辐射和传播等。
[教材第52页上思考]
点拨 城市人口增加后,城市社会生产倍增,产生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后,对交通和住房的需求量增大,也会出现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现象。
答案 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
[教材第52页下思考]
点拨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在城镇化进程发展中可能出现诸多问题,最为适宜的是城镇化之初就有科学的完整的规划,包括人口规模、道路等基础设施、各种公共服务功能、污染物处理等,都具有前瞻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及时整改;从人的角度着想,以人为本;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摒弃片面的追求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经济指标等,建设适合人居的、人地协调的新型城镇。
答案 略。(为开放性问题,回答合理即可。)
[教材第54页思考]
点拨 1.根据材料中德国城市人口规模分析城市的层次性;根据分布图说明德国城市的空间特征;从分布在不同等级城市的人口比例概括城镇化水平高低等。
2.从文字材料中梳理得出德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特点。
答案 1.大城镇少、小城镇多;分布均匀;城镇化水平高。
2.产业发展、社会资源均衡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人口迁移流向呈多向性;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推进等。
[教材第54~55页作业题]
点拨 1.(1)观察图形,根据图形中的沿海与内陆、东中西部地带、重要交通线等特征描述我国城市群的分布特点。
(2)从经济与交通及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上,探究城市群与经济发展程度、交通运输线的内在联系。
2.根据图形中数据进行比较,同一时间大、中、小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可以说明大城市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产业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同时期同一等级规模城市的数目,说明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3.梳理教材中对两类国家城镇化的过程、发展及城镇化问题,总结后填表。
答案 1.(1)我国城市群沿海多、内地少,东部多、西部少,集中在高速铁路网络稠密地带。
(2)当今经济的主体是第二、第三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主要依托城市而存在,所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众多;城市群需要高速铁路网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高速铁路网密集地带,城市群也众多。
2.大城市数目少、小城市数目多,这是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一等级城市数目持续增加,是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扩张。
3.
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
晚
城镇化速度
目前慢
早期慢,现在快
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人口膨胀;失业贫困等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结合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人口资料,计算本省的城镇化率。
2.结合本省相关资料,统计所在地区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水平的变化。
3.分析所在地区城镇化的作用。
4.对比所在地区与中国城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5.调查所在城市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6.统计所在城镇的社会问题,并分析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展示与评价
略。
0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城镇化的概念和进程
1,3,4,6,7,8,13
城镇化的利弊
2,5,9,10,11,12,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项目
1999年
2009年
2018年
甲
城市数目/个
3
7
9
乙
工业总产值/万元
36 200
1 765 000
4 213 000
丙
城镇人口/万人
56
340
620
丁
城镇人口比例/%
30.4
48.6
61.3
1.表中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标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②乡村居民收入减少 ③加快乡村人口迁移 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城镇发展,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加快乡村人口迁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下图为1800~201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国际比较图。读图,完成3~5题。
3.2015年,我国( )
A.城镇化刚刚起步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镇化开始衰退 D.呈现快速逆城镇化
答案 B
解析 图中显示,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仍较低,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城镇化速度很快,说明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4.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 )
A.城镇化起步晚 B.城镇环境质量好
C.城镇化速度慢 D.城镇化水平高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起步晚,速度快,但目前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5.2000~2015年,关于图中四个国家城镇化带来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德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 C
解析 2000~2015年,英国城镇化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项错误;美国是发达国家,城镇环境质量不断提升,B项错误;中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项正确;德国城镇化水平超过7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D项错误。
下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读图,回答6~7题。
6.甲图表示的是( )
A.逆城市化 B.城镇化
C.郊区城市化 D.再城市化
答案 C
解析 读图甲,图中箭头方向表示城市中心、乡村或小城镇的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城市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C项正确。
7.乙图表示的是( )
A.逆城市化 B.城镇化
C.郊区城市化 D.再城市化
答案 A
解析 读图乙,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由城市中心区、郊区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因为乡村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处于逆城市化阶段,A项正确。
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下图),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据此完成8~9题。
8.将莱芜市划归济南市管辖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地地域相连
B.两地经济发展互补性强
C.两地风俗相近
D.提升省会城市的首位度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山东省将莱芜市划归济南市管辖最主要的原因是提升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扩大影响范围,D项正确。
9.此次行政区划调整给山东省带来的好处是( )
①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 ②推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③构建区域内共赢的产业体系 ④提高山东省在全国的竞争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将有利于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构建区域内共赢的产业体系,①②③正确;并不能提高山东省在全国的竞争力,④错误。故选A项。
读我国100万以上人口主要的50个城市上班平均花费时间(单位:分钟)排列前五和排列后五的城市资料表,回答10~12题。
城市
上班花费时间
正常上班时间
堵车时间
北京
52
38
14
广州
48
36
12
上海
47
36
11
深圳
46
35
11
天津
40
29
11
南昌
23
18
5
东莞
22
17
5
银川
21
18
3
西宁
19
17
2
南宁
18
18
0
10.对城市正常上班时间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耗时越长,城区面积越大
B.耗时越短,城市交通越落后
C.耗时越长,城市对交通需求越大
D.耗时越短,城市经济越发达
答案 C
解析 城市正常上班时间耗时长短与城区面积、经济发达程度关系不大,与居住地和工作地的距离、交通的通达度密切相关。耗时越长,说明城市对交通的需求越大。故C项正确。
11.造成北京、广州等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交通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城镇化速度快制约了城市交通的发展
C.交通拥堵诱发交通事故,影响出行效率
D.城市交通结构向家用小汽车方向大量转化
答案 A
解析 造成北京、广州等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城市交通建设发展较慢,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A项正确。
12.下列措施能有效缩短城市上班花费时间的是( )
A.协调好城镇化,严控私家车数量
B.加强城市规划,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增加交警力量,确保城市道路畅通
D.加强环保宣传,积极倡导低碳出行
答案 B
解析 要想有效地缩短城市上班花费时间,需要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2017年末,江苏城镇人口5 520.9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8.76%。与2016年末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4.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04个百分点。下图为江苏省三大区域城镇化统计图。
材料二 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它将带动促进全省的城镇化,“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下图为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示意图。
(1)2020年,江苏省处于城镇化发展________阶段,推测今后几年江苏省城镇化的表现。(8分)
(2)据图说明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4分)
(3)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有哪些特点?(6分)
(4)江苏省五条城镇聚合轴是沿________分布的。(2分)
(5)说明江苏省“三圈五轴”城镇化格局的意义。(6分)
答案 (1)后期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化速度减慢。
(2)地区差异: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3)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4)交通线
(5)有利于缩小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有利于缩小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有利于江苏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提高核心城镇的带动力;有利于加强城镇之间的联系。
解析 第(1)题,结合2017年江苏省城镇化率可知,2020年江苏省处于城镇化的后期阶段。从城镇化的标志、速度等方面说明今后几年江苏省城镇化的表现。第(2)题,读图即可判断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有关,因此其南北差异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第(3)题,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则大城市较多,经济较为发达,其城镇化进程表现为起点高;速度快;水平高。第(4)题,读图可知,江苏省城镇空间发展轴是沿交通线分布的。第(5)题,从缩小地区差异、推动区域发展、加强区域联系等方面说明。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据统计,1999年以来某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年均19.4%的速度递增,2006年该市的汽车数量年激增近4万辆,具有成本低、无污染、方便等优点的自行车交通快速减少,2006年自行车出行比例已下降至10%左右。与此同时,该城市公交车辆的营运速度从17千米/小时下降到12千米/小时(国家标准为20千米/小时左右),全市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不断下降,居全省倒数第三,酸雨严重。下图示意NOx排放系数与交通工具的关系。
(1)该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4分)
(2)结合图中信息,简要说明该市空气质量、酸雨与交通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6分)
(3)简要分析当前我国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4分)
(4)列举城市交通拥堵的危害。(6分)
(5)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提出合理措施。(6分)
答案 (1)大气污染严重,酸雨严重。
(2)车辆的营运速度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呈负相关;由于交通拥堵,车速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全市空气质量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酸雨增多。
(3)车辆数量多,车辆流动频繁;道路设施建设滞后。
(4)造成时间浪费,增加燃油消耗,增加车辆损耗(交通事故),城市污染加重。
(5)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解析 第(1)题,材料中的“全市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不断下降,居全省倒数第三,酸雨严重”是题眼,说明该市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酸雨威胁。第(2)题,正确阅读“车辆行驶速度与氮氧化物排放的关系图”是关键,图中信息显示,车辆行驶速度越慢,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差,所以呈负相关。第(3)题,城市交通拥堵原因,主要是人多、车多、路窄。大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车辆数量众多。城市经济活跃,车辆流动频繁。早期的城市道路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交通流量需求。第(4)题,城市交通拥堵,造成时间浪费,车辆跑的慢,增加燃油消耗,增加车辆损耗。影响司机情绪,导致交通事故多。车辆行驶过慢,尾气排放多,导致城市污染加重。第(5)题,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课件92张PPT。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一、城镇化的概念
1.概念: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__________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_________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____________活动的过程。
2.表现
(1)人口的集中过程。
(2)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3)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3.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镇化速度最快的阶段是不是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时期?
提示 不是。城镇化中期阶段速度最快,城镇化后期阶段水平最高。答案 C3.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经历强降水过程中,会暴发“城市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分析导致“城市洪水”屡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暴雨集中;硬化路面大大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2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时期,印度与美国城镇化特征的差异。
(2)巴西城镇化过程与其经济发展明显不协调,指出这可能给该国带来的问题。
(3)试分析近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上的差异和原因。[成果展示] (1)美国城镇化水平高,印度城镇化水平低;1950~2000年,美国与印度城镇化速度差异不大;2000年以后,印度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环境污染严重。
(3)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原因:发达国家由于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部分大城市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由于获得民族独立,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加速。5.过度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
(1)过度城镇化,是指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_________的速度,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这种情况在________国家比较明显,尤其在拉丁美洲(如巴西、阿根廷)特别明显。
(2)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___________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阶段Ⅰ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答案 (1)B (2)C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评估报告》关注了哪些主要的城镇化问题?
(2)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成果展示] (1)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环境问题等。
(2)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3)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1)图中Ⅰ、Ⅱ、Ⅲ三条曲线依次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D.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2)图中可以形成商业区的有(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①②③(3)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
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
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答案 (1)B (2)B (3)A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47页探索]
点拨 从图形景观变化判断这种现象;再结合文字材料和所学知识,梳理引起深圳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 城镇化。深圳快速城镇化受政策、产业引进和发展、人口迁入等因素共同影响。[教材第48页思考]
点拨 城镇化发展是人口集中、产业功能区转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人口集中需要有更多岗位、就业机会,即当地能有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第二、第三产业,如此才能将分散生活在农村的劳动力、人口集中起来,否则无法实现人口在空间地域上的集中,所以推动城镇化的因素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答案 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教材第49页思考]
点拨 根据表格数据,按照年代顺序,梳理某类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并与另外一类比较,即可得出两类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答案 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开始早,目前水平高、速度放缓;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目前水平低、速度快。[教材第51页活动]
点拨 1.按照坐标图中的年代顺序,找出某类国家或中国城镇化曲线,对应左侧城镇化水平的坐标轴,可以看出其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再与另外一类比较,即可得出差异。
2.梳理概括出发展的共同特点。答案 1.发达国家城镇化开始早,目前城镇化水平高、速度在放缓;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开始晚,目前水平低、速度快;中国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城镇化发展快速,之前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均值,而后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均值。
2.城镇化都经历初期起步、中期快速发展,成熟期速度放缓、稳步变化的过程。[教材第51页思考]
点拨 1.根据图像资料,观察即可得出成都市建成区扩张方向、速度等。
2.从产业发展及结构变化、城市文化和科技传播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成都市整体上向外扩张,不同时期扩张的方向上、速度上有差异。
2.成都市扩张后,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为城市及周边地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周边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成都市发展后,其经济、科技、文化向周边地区辐射和传播等。[教材第52页上思考]
点拨 城市人口增加后,城市社会生产倍增,产生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后,对交通和住房的需求量增大,也会出现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现象。
答案 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教材第52页下思考]
点拨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在城镇化进程发展中可能出现诸多问题,最为适宜的是城镇化之初就有科学的完整的规划,包括人口规模、道路等基础设施、各种公共服务功能、污染物处理等,都具有前瞻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及时整改;从人的角度着想,以人为本;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摒弃片面的追求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经济指标等,建设适合人居的、人地协调的新型城镇。
答案 略。(为开放性问题,回答合理即可。)[教材第54页思考]
点拨 1.根据材料中德国城市人口规模分析城市的层次性;根据分布图说明德国城市的空间特征;从分布在不同等级城市的人口比例概括城镇化水平高低等。
2.从文字材料中梳理得出德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特点。
答案 1.大城镇少、小城镇多;分布均匀;城镇化水平高。
2.产业发展、社会资源均衡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人口迁移流向呈多向性;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推进等。[教材第54~55页作业题]
点拨 1.(1)观察图形,根据图形中的沿海与内陆、东中西部地带、重要交通线等特征描述我国城市群的分布特点。
(2)从经济与交通及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上,探究城市群与经济发展程度、交通运输线的内在联系。
2.根据图形中数据进行比较,同一时间大、中、小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可以说明大城市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产业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同时期同一等级规模城市的数目,说明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3.梳理教材中对两类国家城镇化的过程、发展及城镇化问题,总结后填表。答案 1.(1)我国城市群沿海多、内地少,东部多、西部少,集中在高速铁路网络稠密地带。
(2)当今经济的主体是第二、第三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主要依托城市而存在,所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众多;城市群需要高速铁路网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高速铁路网密集地带,城市群也众多。
2.大城市数目少、小城市数目多,这是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一等级城市数目持续增加,是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扩张。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结合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人口资料,计算本省的城镇化率。
2.结合本省相关资料,统计所在地区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水平的变化。
3.分析所在地区城镇化的作用。
4.对比所在地区与中国城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5.调查所在城市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6.统计所在城镇的社会问题,并分析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展示与评价
略。 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1)2020年,江苏省处于城镇化发展________阶段,推测今后几年江苏省城镇化的表现。(8分)
(2)据图说明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4分)答案 (1)后期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化速度减慢。答案 (2)地区差异: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3)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有哪些特点?(6分)
(4)江苏省五条城镇聚合轴是沿________分布的。(2分)答案 (3)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答案 (4)交通线(5)说明江苏省“三圈五轴”城镇化格局的意义。(6分)答案 (5)有利于缩小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有利于缩小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有利于江苏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提高核心城镇的带动力;有利于加强城镇之间的联系。(1)该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4分)
(2)结合图中信息,简要说明该市空气质量、酸雨与交通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6分)答案 (1)大气污染严重,酸雨严重。答案 (2)车辆的营运速度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呈负相关;由于交通拥堵,车速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全市空气质量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酸雨增多。(3)简要分析当前我国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4分)
(4)列举城市交通拥堵的危害。(6分)答案 (3)车辆数量多,车辆流动频繁;道路设施建设滞后。答案 (4)造成时间浪费,增加燃油消耗,增加车辆损耗(交通事故),城市污染加重。(5)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提出合理措施。(6分)答案 (5)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本课结束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⑥______ ⑦______ ⑧______ ⑨______ ⑩______
答案 ①公共空间 ②社会经济 ③商业区 ④扇形模式 ⑤经济原因 ⑥土地利用 ⑦中心 ⑧石材 ⑨经济结构 ⑩环境问题
地理实践力——以城镇布局为例
1.中国城镇空间布局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镇空间布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功能布局失衡。两极化功能布局的形成,中心区域快速发展,周边区域则相对滞后。
(2)城镇发展失衡。周边区域尤其是新城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发展速度较慢等原因而缺乏吸引力,没有起到疏散城区人口的作用,反而促使城镇的盲目扩张蔓延。
(3)交通混乱。交通拥堵现象长期存在,其原因包括交通设施的发展远落后于城镇的发展水平,快速路、轻轨、地铁等快速交通设施明显不足等。道路分级不明确,引起交通混乱。
(4)交通拥堵。公共交通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转乘不便利等因素始终不能成为主导交通力量,促成大量私家车的使用,阻塞交通。居住地与工作地距离较远,形成上下班潮汐现象等。
(5)环境品质下降。城中村改造现象普遍存在,改造过程中却没有预留城镇绿地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楼房,加上城镇绿化空间本身明显不足,造成城镇呼吸更为困难。
(6)城镇绿化空间不足,交通绿化设计单一,住宅区绿化得不到重视,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城镇居民生活品质明显下降。
(7)土地使用浪费。由于城镇的扩张和无秩序发展,城区占用城郊大量农田,城镇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造成土地严重浪费。
2.国内城镇空间布局的解决措施与建议
(1)资源分配均衡化。首先要弱化中心城市的城市中心的地位。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中心城区,就显得美中不足。城市有一个合适的中心规模,是城市发展初期的关键。但对于成熟的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等,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则应适当弱化城市中心的发展及地位。
(2)建立分区中心,完善分区功能。分区是指城镇中一定的区域,可以是行政分区;可以是以某种特色进行的分区,如北京“多中心”发展模式中提到的各种分区;可以是规模适中的组团,以组团分区或相邻几个社区组合进行分区。多中心共同发展可有效引导城镇经济的均衡发展。
(3)优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基础建设(如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而且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功能分区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城镇的发展方向。一要保证完整配套的基础设施,满足人们在区域内的生活需求。二要保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注重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建设。
(4)交通设计合理化。资源分配均衡,城镇布局合理,把工作、休闲、生活等功能进行均质化设计,从而大大缩短出行距离,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的拥堵现状,对于我国建设低碳城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优先公交、步行、自行车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强调公交优先。
(5)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城镇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改进城镇绿化环境的设计,以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具体措施如下:一要考虑预留绿化用地。二要优化道路绿化带设计。三要保护景观绿地,严禁以任何理由占用。四要注重住宅区或住宅组团的绿化设计。五要注重建筑自身绿化作用的开发。
【迁移应用】 读某城市道路和商业中心分布略图,回答(1)~(3)题。
(1)该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应位于图中(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若该城市要建一个专业性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则该市场的最佳位置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该城市的重化工业应该布局在城市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
答案 (1)A (2)B (3)D
解析 第(1)题,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且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读图可知,该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应位于甲处。第(2)题,专业性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一般分布在铁路沿线或公路沿线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另外,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一般布局在距市中心较远、地租便宜的地方。综上所述,乙处是最佳位置。第(3)题,重化工业会产生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综上可知,该城市的重化工业应布局在城市的东南方向。
专题一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读图流程]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镇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镇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对比。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
1.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镇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注意观察城镇用地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镇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镇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镇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城镇化发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两城市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群带;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镇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镇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市化阶段。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镇化进程。如下图城镇化进程为a-c-d-b。
(2)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城镇化阶段。下图中E到F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判断城镇化地区差异
城镇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然后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据此,如下图所示,可以判断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
【迁移应用1】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镇人口数量增大
B.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C.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大
D.城镇交通网日益完善
(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区交通拥堵 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城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扩大。从图中只能看出城镇用地规模扩大。第(2)题,从Ⅱ阶段到Ⅲ阶段,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用地紧张,地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区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到郊区。
专题二 城镇类综合题答题模板
[思维建模]
1.城镇形成的有利条件
自然
条件
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和;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河运便捷;地处沿海,海运便利
社会经
济条件
邻近公路、铁路(位于公路、铁路枢纽),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发达);开发历史早;矿产资源开发;政府的大力支持
2.城镇功能区的形成条件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靠近风景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邻近文化区;交通便利
低级住宅区:靠近工业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环境质量差;交通不便
商业区
位于城镇中心,人口众多;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大
工业区
靠近原料(燃料)产地;邻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位于郊区,地价低
3.城镇化特点
发达国
家(地区)
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进程趋缓
发展中国家
(欠发达地区)
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快
4.城镇化问
分析角度
相关要点
生态问题
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
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质恶化
植被破坏,物种减少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固体废弃物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固体废弃物增多
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5.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
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改善城镇环境;重视城镇绿化,保护城镇水域;加强城镇交通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卫星城镇和城市新区建设,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因地制宜发展城镇产业等。
【迁移应用2】 读某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为何种功能区?分析其区位因素。
(2)图中③表示的是________,试分析其作用。
(3)若②为批发市场,则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何处适合建设大型仓储物流中心?说明理由。
(4)M处曾经布局火电厂,后迁至N处,简述其原因。
答案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
(2)绿化带(隔离带) 减少噪声;美化环境;吸烟滞尘;调节气候等。
(3)甲处。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位于城市边缘,地价低廉;靠近批发市场。
(4)M处有煤矿,曾经布局火电厂是因为接近原料产地,利于降低成本;M处靠近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火电厂易造成市区大气污染,而N处位于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且交通便捷,故火电厂由M处迁至N处。
解析 第(1)题,①位于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最高,人流量最大,应为商业区。第(2)题,③功能区位于铁路线和城区之间,应为绿化带(隔离带),能起到减少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第(3)题,甲处交通条件优越,距批发市场近,又位于城市边缘,地价低廉,最适宜建设大型仓储物流中心。第(4)题,M处有发电的原料——煤炭,但是靠近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对市区环境影响较大;而N处交通便利,位于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利于城市大气环境的保护。
地理考察:农村“空心化”调查研究
1.调查地点:陕西渭南某村庄。
2.调查时间:春节期间。
3.调查数据
(1)村庄户数:全村共605户,共2 601人;举家外出户数102户,共395人;外出总户数为348户,外出人数为948人。
(2)住房布局:村内房屋共425户,集中布局,大多比较陈旧,很多房屋已多年没有人居住;村边房屋共345户,大多比较新,多是外出务工家庭新盖的房屋,分散布局。
(3)医疗状况:只有一个小诊所。
(4)耕地状况:人均耕地0.9亩,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栽培苹果等果树。
(5)收入来源:外出务工、做小生意、养殖、务农等。
(6)商店现状:全村共有商店12个。有4个位于村庄中部,3个位于村庄通往县城的公路旁,其余分布在村庄不同位置。
4.问题设计
(1)分析该村“空心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2)分析商店布局的特点及原因。
(3)分析该村形成“空心化”的不利影响。
[成果展示]
(1)村民收入少,经济收入单一;人均耕地少,人口压力大;医疗卫生条件差;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大量村民到城市务工和经商。
(2)商店布局特点:主要位于村庄中部和公路边。原因:商店位于村庄中部,人口较多;商店位于公路旁,交通便利。
(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村内旧房破旧不堪,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内环境卫生差,影响村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管理难度大等。
方向与建议
1.走访调查:对当地市民和外来人口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关心的城市问题。
2.调查当地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分析其特点和形成原因。
3.调查当地城镇化发展现状。
4.调查当地城镇主要住宅小区分布,说明其分布规律。
展示与评价
略。
课件43张PPT。阶段综合实践1网络体系构建2核心素养探究(3)交通混乱。交通拥堵现象长期存在,其原因包括交通设施的发展远落后于城镇的发展水平,快速路、轻轨、地铁等快速交通设施明显不足等。道路分级不明确,引起交通混乱。
(4)交通拥堵。公共交通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转乘不便利等因素始终不能成为主导交通力量,促成大量私家车的使用,阻塞交通。居住地与工作地距离较远,形成上下班潮汐现象等。(5)环境品质下降。城中村改造现象普遍存在,改造过程中却没有预留城镇绿地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楼房,加上城镇绿化空间本身明显不足,造成城镇呼吸更为困难。
(6)城镇绿化空间不足,交通绿化设计单一,住宅区绿化得不到重视,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城镇居民生活品质明显下降。
(7)土地使用浪费。由于城镇的扩张和无秩序发展,城区占用城郊大量农田,城镇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造成土地严重浪费。2.国内城镇空间布局的解决措施与建议
(1)资源分配均衡化。首先要弱化中心城市的城市中心的地位。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中心城区,就显得美中不足。城市有一个合适的中心规模,是城市发展初期的关键。但对于成熟的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等,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则应适当弱化城市中心的发展及地位。
(2)建立分区中心,完善分区功能。分区是指城镇中一定的区域,可以是行政分区;可以是以某种特色进行的分区,如北京“多中心”发展模式中提到的各种分区;可以是规模适中的组团,以组团分区或相邻几个社区组合进行分区。多中心共同发展可有效引导城镇经济的均衡发展。(3)优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基础建设(如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而且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功能分区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城镇的发展方向。一要保证完整配套的基础设施,满足人们在区域内的生活需求。二要保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注重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建设。
(4)交通设计合理化。资源分配均衡,城镇布局合理,把工作、休闲、生活等功能进行均质化设计,从而大大缩短出行距离,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的拥堵现状,对于我国建设低碳城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优先公交、步行、自行车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强调公交优先。(5)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城镇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改进城镇绿化环境的设计,以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具体措施如下:一要考虑预留绿化用地。二要优化道路绿化带设计。三要保护景观绿地,严禁以任何理由占用。四要注重住宅区或住宅组团的绿化设计。五要注重建筑自身绿化作用的开发。(1)该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应位于图中(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若该城市要建一个专业性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则该市场的最佳位置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答案 (1)A (2)B (3)D3地理技能培养1.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镇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注意观察城镇用地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镇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镇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镇发展形成城市群。2.判断城镇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镇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市化阶段。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镇化进程。如下图城镇化进程为a-c-d-b。(2)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城镇化阶段。下图中E到F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镇人口数量增大
B.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C.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大
D.城镇交通网日益完善(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区交通拥堵 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城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5.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
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改善城镇环境;重视城镇绿化,保护城镇水域;加强城镇交通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卫星城镇和城市新区建设,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因地制宜发展城镇产业等。(1)①为何种功能区?分析其区位因素。
(2)图中③表示的是________,试分析其作用。答案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答案 (2)绿化带(隔离带) 减少噪声;美化环境;吸烟滞尘;调节气候等。(3)若②为批发市场,则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何处适合建设大型仓储物流中心?说明理由。
(4)M处曾经布局火电厂,后迁至N处,简述其原因。答案 (3)甲处。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位于城市边缘,地价低廉;靠近批发市场。答案 (4)M处有煤矿,曾经布局火电厂是因为接近原料产地,利于降低成本;M处靠近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火电厂易造成市区大气污染,而N处位于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且交通便捷,故火电厂由M处迁至N处。4地理综合实践(3)医疗状况:只有一个小诊所。
(4)耕地状况:人均耕地0.9亩,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栽培苹果等果树。
(5)收入来源:外出务工、做小生意、养殖、务农等。
(6)商店现状:全村共有商店12个。有4个位于村庄中部,3个位于村庄通往县城的公路旁,其余分布在村庄不同位置。
4.问题设计
(1)分析该村“空心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2)分析商店布局的特点及原因。
(3)分析该村形成“空心化”的不利影响。[成果展示]
(1)村民收入少,经济收入单一;人均耕地少,人口压力大;医疗卫生条件差;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大量村民到城市务工和经商。
(2)商店布局特点:主要位于村庄中部和公路边。原因:商店位于村庄中部,人口较多;商店位于公路旁,交通便利。
(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村内旧房破旧不堪,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内环境卫生差,影响村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管理难度大等。本课结束
阶段质量测评(二)
对应学生用书P147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1,2,3,4,5,6,7,8,9,10,11,13,26,29(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2,14,15,16,17,18,27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19,20,21,22,23,24,25,28,29(1)(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城镇的各项活动因为竞争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镇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各种城镇功能区。据此完成1~2题。
1.南京市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其各种城市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广的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答案 B
解析 城镇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场所,提供住所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占地面积最广的是住宅区。
2.如果某著名金融公司想要在南京市设立一办事机构,其最佳的选址应首先考虑( )
A.中心商务区 B.高级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答案 A
解析 一个城镇的中心商务区往往对金融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住宅区一般面积最大,从图中可以看出①面积最大,所以①是住宅区。
4.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城市有热岛效应,市区温度高;地租一般来说城市中心较高,交通便利的地方较高,C项符合题意。
下图为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在图中,③区(CBD)( )
A.是城市的生产中心 B.常住居民最多
C.商业活动频繁 D.环境质量最差
答案 C
解析 ③区为中心商务区,常住居民不多,大多为流动人口,主要从事商业活动。
6.①②是以住宅用地为主的卫星城。造成它们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 )
A.与市中心的距离 B.自然环境条件
C.基础服务设施 D.交通通达度
答案 A
解析 ①②两地与市中心距离差别不大,但两地自然环境、交通通达度、基础服务设施的差异可能导致地价差异。
读我国东部某城市简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工业区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有( )
①城区地租上涨 ②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东北部劳动力丰富 ④东北部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故A项正确。
8.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 )
A.远离中心城区,地租低廉
B.靠近河流、湖泊,环境质量好
C.地势开阔,便于建设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答案 B
解析 高级住宅区应选择在环境优美的地点,与文化区相联系。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工业区,临近湖泊,环境优美,适于建设高级住宅区。
重庆市是著名的“山城”。下图示意重庆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读图,完成9~11题。
9.影响重庆市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交通
答案 A
解析 重庆市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是著名的“山城”,城市主要分散在山谷中,因此影响重庆市聚落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10.重庆市渝中(两江的交汇处,深色区域)组团人口跨组团出行的首要目的是( )
A.上班 B.回家 C.购物 D.探亲
答案 B
解析 重庆市渝中区位于市中心,是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因此组团人口跨组团出行的首要目的是回家。
11.北碚组团内部出行比例高达97%,这是因为北碚组团( )
①配套设施完善 ②对外交通便利 ③远离中部组团
④职住基本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北碚组团配套设施完善;远离中部组团,导致内部出行比重大;职住基本平衡,减少了跨组团出行;区内联系便利,与其他组团联系不便。
读伦敦大本钟及北京故宫景观图,完成12~13题。
12.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历史 C.文化 D.经济
答案 C
解析 伦敦大本钟和北京故宫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故C项正确。
13.故宫虽位于北京的城市中心,但这儿并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 B.政治 C.历史 D.环境
答案 C
解析 北京中心为皇宫,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故C项正确。
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下沉式窑院—黄土土质黏重 ②房屋高架—风暴海啸多发 ③墙厚窗小—炎热干燥光照强 ④顶尖坡陡—冬季降雪量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读图,豫西位于黄土高原,为下沉式窑院,主要与黄土土质疏松有关,①错误;东南亚的水屋,房屋高架,闷热潮湿的气候,②错误;北非碉堡式建筑墙厚窗小,炎热干燥,光照强,③正确;北欧木屋顶尖坡陡,雪量大,④正确。故选D项。
15.图中传统民居建筑体现( )
A.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
B.地域文化内向含蓄的特点
C.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D.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扩散
答案 A
解析 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A项正确;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内向含蓄、创新与发展的特点,也不能体现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扩散,排除B、C、D三项。
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特克斯县城(下图)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据此完成16~18题。
16.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乌孙国。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 )
A.河谷平坦,利于筑城
B.北依山地,森林茂密
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
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建城,A项正确;森林茂密与风景优美有利于城市发展,但并不是城市早期选址建城的突出优势,排除B、D两项;地处西北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内河水运不便,C项错误。
17.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
A.民居的建筑特色 B.城市路网特色
C.无工业区分布 D.商业网点的分布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里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说明城市道路网特征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对县城规划的影响,B项正确。
18.北京市交通拥堵时有发生,但是无法借鉴特克斯县城设计八卦布局的原因是北京( )
A.深受皇家文化影响
B.气候相对湿润城区被河流分割
C.缺乏易经文化传播
D.市区多山地地势起伏大
答案 A
解析 北京是历史文化古都,深受历史及传统的封建皇权文化影响,城市布局呈棋盘方格布局,道路呈南北、东西方向,因此北京城不能借鉴特克斯城的布局设计是受历史文化因素影响显著,故A项正确。
2017年成都市新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县户籍人口31.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45万人,乡村人口17.27万人。据此回答19~21题。
19.2017年新津县城镇化处于( )
A.起步阶段 B.初期阶段
C.中期阶段 D.后期阶段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县的人口总量为31.72万人,城镇人口为14.45万人,其城镇化水平约为45%,故该县城镇化处于中期阶段。
20.新津县城镇化出现的新现象是( )
A.郊区城市化 B.城市空洞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答案 A
解析 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县城镇化处于中期阶段,因而会出现郊区城市化。
21.“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是对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的生动写照。促使这一模式形成的措施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加快农、工、贸一体化进程
C.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答案 D
解析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农民可以在家乡就业,因此得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村中城”是指很多村落内或邻近村落间围绕特定市场或产业自发形成的“城”。解放前,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民乐地区凭借发达的水运成为华南地区的集散中心。改革开放初期,当地纺织业蓬勃发展,民乐迅速走上乡村城镇化的道路。2000年以后,民乐纺织业转移到西樵科技工业园,其“村中城”的空间景观一直持续至今。读民乐地区图,完成22~23题。
22.与周边村落相比,民乐乡村最先开始城镇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水运交通便利 B.科技力量雄厚
C.改革开放政策 D.国内市场广阔
答案 A
解析 民乐地区凭借发达的水运成为华南地区的集散中心,与周边村落相比,民乐乡村最先开始城镇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水运交通便利,A项正确。
23.2000年以后,民乐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变化可能引起( )
A.产业布局靠近河流 B.纺织产业技术提升
C.当地就业结构改变 D.户籍人口大量增加
答案 C
解析 2000年以后,民乐纺织业转移到西樵科技工业园,其“村中城”的空间景观一直持续至今。民乐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变化可能引起当地就业结构的变化,大量农业人口从事第二、第三产业,C项正确;产业布局靠近河流是城镇化主要区位因素,没有改变,A项错误;纺织产业转移,不能使纺织产业技术提升,B项错误;多为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变化不大,D项错误。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缓解城市内涝,合理排放雨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新模式。据此完成24~25题。
24.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水位上升
C.地表径流量增加 D.降水量增加
答案 C
解析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道路逐渐硬化,使用不透水砖,导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对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不大。故选C项。
25.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的优点包括( )
①缓解城市内涝 ②补充地下水 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④缩短径流集聚时间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使用了渗水路面,下渗量增加,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①②正确;增加了绿化带,可以延长径流汇聚的时间,④错误;图中对雨水进行收集,可以缓解城市缺水问题,但不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③错误。故选A项。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山峰海拔多为300~400米,平原仅占香港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多地少。下图为香港城市用地结构示意图。
(1)据图概括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形式形成的区位条件。(4分)
(2)香港岛的高级住宅区向郊野公园附近、半山区和山顶方向发展,请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4分)
(3)从城镇工业布局的合理区位角度,评价香港工业区位置。(4分)
答案 (1)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的同心圆模式。
中心城区位于海港沿岸,有铁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开发较早;地租较高,有利于形成中心商务区。
(2)香港经济比较发达,高收入人群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郊野公园附近、半山区和山顶环境优美;从中心城区到这些低山丘陵的交通不断完善;私家车高度普及。
(3)香港工业区布局在郊区,地价便宜;位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区,能有效减少对市区的污染。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香港城市土地利用是以港口为中心向外分布,呈同心圆模式。城市中心所在的位置与该地的交通、地形、地租等因素有关,城市中心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第(2)题,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读图可知,郊野公园附近、半山区和山顶环境优美;从中心城区到这些低山丘陵的交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发达,私家车拥有量较高。第(3)题,工业区的位置应该主要从地价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山西省旧城区内有一些老式四合院,其房屋的屋顶由外向内单面倾斜,左图为四合院简图,右图为实拍图。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为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山西人对待水资源的态度,试分析其原因。(2分)
(2)请说出这种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2分)
(3)一般情况下,我国南方的屋脊多呈________式样,这样可以与当地________的自然条件相适应。(2分)
(4)美国的城市,除摩天大楼外,私人住宅多是有草坪的单门独户的单层或两层套房;欧洲城市,住宅多是左右相连的多层楼房。欧美民居与中国民居相比,从外部看上去,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它反映了欧美怎样的社会文化特点?(2分)
答案 (1)山西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但距海略远,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匀,水资源不足。
(2)山西省地处内陆,降水较少。屋脊呈单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使降水得到较充分利用。
(3)尖顶(或由屋顶的中间向两边倾斜) 降水较多
(4)没有围墙。外向、开放、独立性强、自由度高。
解析 第(1)题,山西人珍惜淡水资源,主要与水资源不足有关,可从气候角度解释其水资源不足。第(2)题,山西省水资源较匮乏,屋脊呈单面向内倾斜,有利于收集更多的雨水,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第(3)题,南方降水较多,为了排水方便,南方住宅一般为尖顶构造。第(4)题,据材料可知,欧美民居没有围墙,主要是欧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具有开放、外向、独立、自由的特点。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英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由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一种大气污染物。下图是2004年夏天,英国南部定点测算的24小时内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比较英国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同特点。(4分)
(2)城镇的发展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城镇环境污染除大气污染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分)
(3)结合材料二,描述图中不同城市氮氧化物污染的地区分布特点,并简述影响的自然因素。(3分)
(4)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不少于两点)(3分)
(5)城镇化对城镇局地小气候的影响一般有哪些?(试从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分析)(3分)
答案 (1)英国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慢。中国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2)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 噪声污染
(3)分布特点:氮氧化物含量低、空气质量好的城镇靠近海岸。影响的自然因素:沿海风力一般大于内陆。
(4)公交优先、合理规划道路、使用新能源汽车等。
(5)产生“热岛效应”,使城区气温升高;城镇降水量增加;地面建筑阻挡使城镇的风速降低。
解析 第(1)题,英国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第(2)题,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化学污染等也是城镇环境污染的表现。第(3)题,从图中看出氮氧化物含量低的城镇大多位于沿海,这与沿海地区风力较大有关。第(4)题,可以从减轻交通拥挤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方面分析。第(5)题,城镇有“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同时风速也比郊区低。
29.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图甲是某城市小区平面图,图乙为我国某中等城市主要功能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居民小区中荷花池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哪些?(4分)
(2)图乙①②③曲线中,③表示工业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那么①和②曲线代表的主要功能区分别是什么?请说明理由。(6分)
(3)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该市在距市中心15.5千米的郊区(如图乙中④所示)规划设计了一座新的卫星城,说明该卫星城的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4分)
答案 (1)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2)①所示曲线为商业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理由是该曲线所代表的功能区在市中心附近的面积达到最大。②所示曲线为住宅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理由是该功能区是各功能区中面积最大的,且面积最大处离市中心较近。
(3)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解析 第(1)题,荷花池的生态功能应从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具体分析。第(2)题,图乙所示的①曲线,市中心附近面积最大,应为商业区;②所示曲线在城市各主要功能区中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第(3)题,卫星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中心区环境、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等方面。
课件63张PPT。阶段质量测评(二)(1)据图概括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形式形成的区位条件。(4分)答案 (1)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的同心圆模式。
中心城区位于海港沿岸,有铁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开发较早;地租较高,有利于形成中心商务区。(2)香港岛的高级住宅区向郊野公园附近、半山区和山顶方向发展,请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4分)
(3)从城镇工业布局的合理区位角度,评价香港工业区位置。(4分)答案 (2)香港经济比较发达,高收入人群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郊野公园附近、半山区和山顶环境优美;从中心城区到这些低山丘陵的交通不断完善;私家车高度普及。答案 (3)香港工业区布局在郊区,地价便宜;位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区,能有效减少对市区的污染。(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山西人对待水资源的态度,试分析其原因。(2分)
(2)请说出这种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2分)答案 (1)山西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但距海略远,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匀,水资源不足。答案 (2)山西省地处内陆,降水较少。屋脊呈单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使降水得到较充分利用。(3)一般情况下,我国南方的屋脊多呈________式样,这样可以与当地________的自然条件相适应。(2分)答案 (3)尖顶(或由屋顶的中间向两边倾斜) 降水较多(4)美国的城市,除摩天大楼外,私人住宅多是有草坪的单门独户的单层或两层套房;欧洲城市,住宅多是左右相连的多层楼房。欧美民居与中国民居相比,从外部看上去,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它反映了欧美怎样的社会文化特点?(2分)答案 (4)没有围墙。外向、开放、独立性强、自由度高。(1)结合材料一,分析比较英国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同特点。(4分)
(2)城镇的发展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城镇环境污染除大气污染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分)答案 (1)英国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慢。中国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答案 (2)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 噪声污染(3)结合材料二,描述图中不同城市氮氧化物污染的地区分布特点,并简述影响的自然因素。(3分)
(4)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不少于两点)(3分)答案 (3)分布特点:氮氧化物含量低、空气质量好的城镇靠近海岸。影响的自然因素:沿海风力一般大于内陆。答案 (4)公交优先、合理规划道路、使用新能源汽车等。(5)城镇化对城镇局地小气候的影响一般有哪些?(试从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分析)(3分)答案 (5)产生“热岛效应”,使城区气温升高;城镇降水量增加;地面建筑阻挡使城镇的风速降低。(1)居民小区中荷花池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哪些?(4分)
(2)图乙①②③曲线中,③表示工业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那么①和②曲线代表的主要功能区分别是什么?请说明理由。(6分)答案 (1)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答案 (2)①所示曲线为商业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理由是该曲线所代表的功能区在市中心附近的面积达到最大。②所示曲线为住宅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理由是该功能区是各功能区中面积最大的,且面积最大处离市中心较近。(3)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该市在距市中心15.5千米的郊区(如图乙中④所示)规划设计了一座新的卫星城,说明该卫星城的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4分)答案 (3)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