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课时作业
一、练基础
1.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生亦有命”是诗人想用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B.“酌酒以自宽……”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终于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
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D.“吞声踯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答案 B
解析 “忘却了苦闷和悲伤”说法有误。
2.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答案 A
解析 鲍照为南朝诗人。
二、练模拟
3.(2019·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
螺川①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 ①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答案 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山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解析 分析重点在最后一句“海岳一孤亭”上,将“螺山”比喻为“孤亭”。题干要求分析“好处”,考生可从手法、情感等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答:
答案 (示例)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而感人。
②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从题干的提问中可知,答案并非一点。考生选择一点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即可。如融情于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月”“秋山”等意象中。
三、练真题
4.(2017·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①树杪:树梢。
(1)“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体察和对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题干中的“鸟雀之声”传递“思乡之情”分析。A.诗句意思是:黄昏时分黄鹂鸣啭,主人公在玉制的镜台前伤心。传递的应是深闺宫怨之情。B.诗句意思是:天已寒凉,大雁急于回归温暖的故乡,所以“雁声急”;时已“岁晚”,羁旅之“客”急求回家团圆,但归程遥遥。急切的“雁声”表现的是客居之人路遥急归的思乡之情。所以此项是以“鸟雀之声”传递“思乡之情”。C.诗句意思是:苍鸠于竹间鸣叫,似两两相语。传递的是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没有传递“思乡之情”。D.诗句描绘的是晚春景物,没有传递“思乡之情”。]
(2)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本题属于比较鉴赏题,题干中已明确给出了比较的角度,即意象和情感。解答此题,可从意象的感彩入手。首先应该找出各个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通过这些意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猿鸣”。猿鸣极哀,诗人通过猿的叫声,渲染了巫峡的凄清,表达了内心的凄凉和悲苦。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玉露”“枫树林”。诗人借此写出了秋天巫峡的凋零衰败之气,表达了内心的凄苦。
《晓行巴峡》描写三峡,选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万井、二流等色调明丽、富有巴峡乡土气息的意象,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表达了诗人身处清丽的景物之中的闲适之情;诗歌最后一句“稍解别离情”是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可见诗人虽有思乡之情,却并不悲苦。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C.“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这里“井”是“村落”的意思。“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
课件18张PPT。课后课时作业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导学目标 1.理解和感受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2.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课内自主学习
一 文化常识
1.走近作者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家世贫寒,文辞赡逸。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七言诗的文人,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代表作品:《拟行路难》《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
2.背景解读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本诗正是门阀制度的真实写照。
3.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1)庶吉士,亦称庶常,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从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2)“顺天府”,明清时设于京师(今北京)的府属建制,掌管京畿刑狱、财赋、农业等事项,最高长官为府尹。
(3)“休沐”,原意指“休息以洗浴”,指官员休假。各朝代休假制度不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有“十旬休假”之说。
(4)旧称子遭父丧或者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外艰”。“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
(5)承重孙:按宗法制度,如长子比父母先死,长孙在他祖父母死后举办丧礼时替长子做丧主,叫承重孙。
(6)枢密院为官署名,主管军事机密、边防等,与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并称“二府”。
二 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拟行路难(nǐ) ②酌酒(zhuó)
③踯躅(zhí_zhú) ④泻水(xiè)
2.词语解释
(1)泻水置平地 泻:倾,倒
(2)人生亦有命 命:命运,命数
(3)安能行叹复坐愁 安:怎么
(4)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5)吞声踯躅不敢言 踯躅:徘徊不前
3.词类活用
(1)各自东西南北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向南、向北)
(2)举杯断绝歌路难(名词作动词,唱歌)
(3)酌酒以自宽(形容词作动词,宽慰)
4.特殊句式
心非木石岂无感
(固定句式,“非……岂……”可译为“不是……怎么能……”)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拟行路难(其四)
二|文本探究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你认为诗句中的哪一个字突出了全诗的宗旨?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考点:紧扣“诗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我的答案:
提示:“愁”字突出了全诗的主旨。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因为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诗中,隐含着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很难改变。诗句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借酒消愁,用唱歌发泄忧愁,但是忧愁是消除不了的。于是,诗的第七句,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基调稍微昂扬。第八句基调再次回落,虽然心中忧愁激愤,但迫于现实,只能吞声忍愁,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痛苦。
2.[技法探微]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我的答案:
提示:第一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进行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第二问:说明了像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遇也是被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3.[创新表达]在这首诗中,诗人除了慨叹面对现实的无奈之外,是否还应该有别的选择?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答案:
提示:观点一:结合诗人自身的情况和时代的背景,我们看到,诗人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鲍照,年轻时候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也有非凡的才华。但是出身庶族,严格的门阀制度阻碍了他的仕进之路。在时代的车轮面前,哪怕鲍照再有才华,也不可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观点二:他还有另一个选择,就是乐观积极地面对。再多的无奈现实,也要勇敢地面对,我们要永远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是生活里的强者。司马迁、苏轼等人的人生经历就是很好的借鉴。
教材迁移讲练 鉴赏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作用举例: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在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4.蝉 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芭蕉 多见于雨打芭蕉的情境,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6.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7.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意。
9.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0.梅花 梅花开于寒冬,诗人常用它寄托一种高洁的品格。另外,菊花也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则有飘零之意。
11.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12.杜康 杜康善酿酒,被后世尊为酒神。后人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3.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如《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14.长亭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为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成为人们送别之所。
15.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16.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蟋蟀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岭。
18.羌笛 西部少数民族羌族的乐器,唐时是边塞一种常见的乐器。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9.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20.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21.猿啼 啼声凄厉。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22.鸿雁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大雁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23.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4.豆蔻 一种植物。杜牧以豆蔻喻少女。故后人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5.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它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乌鸦又有反哺的美德,故又常与孝心联系在一起。
26.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27.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28.谢家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家,其庄园依山傍水,后代指贵族优美的庄园。(3)指晋太傅谢安家,代称高门世族之家。(4)闺房。如温庭筠《更漏子》:“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29.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30.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诗《长干行·其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33.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
34.问鼎 (1)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2)泛指觊觎侵占别国。(3)触犯;过问。也指夺得某些体育运动的顶尖成绩。
35.请缨 汉时终军向汉武帝请长缨(长绳),要把南越王绑来宫廷门下,并最终劝说南越王归汉。后人以之喻杀敌报国。
36.双鲤 代指书信。
37.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38.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39.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辞。
40.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41.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雅。
42.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
43.还珠 喻官吏为政清廉。
44.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45.南冠 指囚犯。
46.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
47.碧血、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48.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
49.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50.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51.柳营 指军营。
52.庄周梦蝶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令人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53.青鸟 青鸟作为传书的信使。
54.击楫中流 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55.逐鹿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56.怀桔 指孝顺双亲。
57.烂柯 喻离家年久。
58.献芹 “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59.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也形容盼望的迫切。
60.竹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常用来比喻君子的高尚品德;有时候也指隐士君子。
<典型例题>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剖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是浓黑墨汁纵横飞溅。五、六句写的是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这是以纸上疾笔喻战中拼杀。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战士,展现了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答案 D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剖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物象的能力。“酒”是诗歌中的重要物象,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第一个“酒”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势挥洒的心境;第二个“酒”表现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情态。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课件34张PPT。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课内自主学习课内文本探究课后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