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课时作业
一、练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祠堂(cí) 伺机(sì) 开济(jì) 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答案 C
解析 A项,“劲”应读“jìnɡ”;B项,“朔”应读“shuò”;D项,“绿”应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1) (2)
A.两个“自”解释相同,两个“顾”解释也相同
B.两个“自”解释相同,两个“顾”解释不同
C.两个“自”解释不同,两个“顾”解释相同
D.两个“自”解释不同,两个“顾”解释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 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望”的意思。
3.下列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常使英雄泪满襟 B.隔夜黄鹂空好音
C.出师未捷身先死 D.三顾频繁天下计
答案 C
解析 A项,常-长,意思是“长久”;B项,夜-叶,意思是“枝叶”;D项,繁-烦。
二、练模拟
4.(2019·湖北省武汉市部分中学高二上期末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②。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③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乡村生活欣赏流连,对上层社会颇为鄙弃,故作此词。②些(sā):句末语助词。③青旗:卖酒的招牌。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欢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枝头栖息。
解析 答题范围是词的上阕,要求学生鉴赏上阕中描绘的景象。这类题目的鉴赏,应先概括,后还原描绘。本词的上阕描绘的是一派初春的景象。有四幅画面:陌上、东邻、平冈、寒林。学生只要展开想象,适当描写即可。
(2)这首词的上阕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考生重点把握“柔桑”“平冈细草”“斜日寒林”“暮鸦”等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情味、意蕴即可。
(3)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解析 本题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第二问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词的具体意境,考生可分析“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再联系作品题目注释“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三、练真题
5.(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
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 由于题干的关键部分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所以应将诗中的具体景物逐一罗列出来,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然后通过联想与想象将画面补充完整。在具体作答时须注意答案顺序为先总后分,即先简要概述画面内容及特点,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组成画面主体,同时运用合适的形容词概括这些意象的特点,如“宁静”“恬淡”“清幽”等。注意表述要合情合理。总之,答题时最好先点明画面特征,然后具体分析各个景物。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
答案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三联中诗人能够“清游”,足显闲情;“心无累”,显示诗人的心思清静,心无挂碍;安于“静处”,不管“世有机”,表现了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
答案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可理解为具体内容的表达方式,如尾联先述心愿后绘景象,运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就表现手法而言,“更待”属于对未来的期盼,而风月钓舟更是想象之景,故为虚写或想象手法;而就写景抒情诗的题材内容而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写风、月、钓舟更能凸显诗人强烈的情感倾向,所以就景情的关系而言,考生可概括为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课件20张PPT。课后课时作业第4课 蜀相
导学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2.学习借古喻今的写法。
课内自主学习
一 文化常识
1.诗歌背景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1)“皇天”,旧时常与“后土”并用,合称天地,李密《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即是此意。
(2)“县男”是爵名,“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唐代开始设置,明代废止。
(3)“薨”是指古代称诸侯或有职位的大官死去。古代表示死亡的词语很多,例如“失恃”指母亲去世,“失怙”指父亲去世。
(4)“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来代称儿童时代。
(5)“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汉时李膺很有名望,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称为“登龙门”。
(6)“长揖”,是古代时候一种相见礼,拱手高举,至上而下行礼。
二 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柏森森(bǎi) ②好音(hǎo)
2.词语解释
(1)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2)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犹“频繁”,多次
(3)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济:开,开创;济,扶助
3.词类活用
隔叶黄鹂空好音 (形容词作动词,空有)
4.默写填空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2)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诗人对诸葛武侯的悼念。
答案 (1)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蜀相
二|文本探究
1.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我的答案:
提示:①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②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象征诸葛亮的品格),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2.《蜀相》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请具体分析。[考点:鉴赏语言]
我的答案:
提示: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3.[技法探微]举例说明本诗的抒情特点。[考点:鉴赏作者的表达技巧]
我的答案:
提示:(1)前两联借景抒情。首联两句,自问自答,用“何处寻”表明了诗人访祠吊古的心情急切。颔联两句,写祠堂冷落之景。“自”“空”二字是此联的诗眼,作用是:感叹碧草、黄鹂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自春色”“空好音”也显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思。(2)后两联咏史抒怀。第三联歌颂诸葛亮的功绩,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敬慕,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第四联悲叹诸葛亮功业未成身先死,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匡时济世的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怆心情。
4.[创新表达]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哪一方面?
我的答案:
提示:诗人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国;又辅佐刘禅,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地方,写鞠躬尽瘁、高瞻远瞩、廉洁奉公、尽忠报国、优抚边疆、能言善辩等等都可以,要结合诸葛亮的相关事迹简单分析。
教材迁移讲练 鉴赏诗歌意境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二者完美地在诗歌中呈现,就是意境。
诗歌中常见意境,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阔深远、壮阔苍茫、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生机盎然、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苍凉雄浑、苍凉悲壮、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等。
描述意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剖析 词的上片出现的意象有疏雨、微风、夏木、黄鹂、白鹭等。景物上,疏雨飘洒,微风轻拂,一派清爽宁静的景象。宽阔的水田里白鹭飞翔,繁茂幽深的树丛中黄鹂啼鸣,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自由宁静、充满生机的。
答案 ①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②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2)这首词的下片运用何种写作手法描写了哪些事情?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
剖析 词的下片进入对日常生活的描写,饮酒、下棋、睡觉、题诗等,但“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字里行间蕴含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
答案 这首词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答寄情于事、借事抒情亦可),抒发了词人孤寂无聊难以排遣的思想感情。词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寂寂长昼,词人以昏睡“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孤寂无聊。
课件21张PPT。第4课 蜀相课内自主学习课内文本探究课后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