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导学目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背景;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忧思”的方法。
《杂诗十二首(其二)》:朗读品味诗句,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越中览古》: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一剪梅》: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此词中蕴含的情感。
《今别离(其一)》:1.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2.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愁别绪上的新意。
课内自主学习
一 文化常识
1.走近作者
(1)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代表作品:《咏怀》《大人先生传》。
(2)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代表作品:《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背景解读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彩。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是陶渊明50岁时所写,这时距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自己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3)《越中览古》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4)《一剪梅》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深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5)《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这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黄遵宪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大旗。
3.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1)“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2)“枭首”,古代酷刑,斩头并悬挂示众。
(3)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4)“袭封”,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都是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5)“互市”,是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互市有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二 古诗文基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字音识记
①薄帷(wéi) ②襟(jīn)
③孤鸿号外野(háo) ④徘徊(pái_huái)
2.词语解释
(1)夜中不能寐 寐:入睡
(2)薄帷鉴明月 鉴:照
(3)孤鸿号外野 号:哀号
(4)徘徊将何见 徘徊:来回走
3.词类活用
薄帷鉴明月 (名词作动词,照)
4.倒装句
(1)薄帷鉴明月(正确语序为“明月鉴薄帷”)
(2)徘徊将何见(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徘徊将见何”)
杂诗十二首(其二)
1.字音识记
①骋(chěng) ②和(hè)
2.词语解释
(1)白日沦西河 沦:落下
(2)荡荡空中景 荡荡:广大
景:通“影”,月光
(3)气变悟时易 时易:时节变换
(4)不眠知夕永 夕永:夜长
(5)欲言无予和 和:应和
(6)挥杯劝孤影 挥杯:举杯
(7)日月掷人去 掷:抛开
(8)有志不获骋 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3.倒装句
欲言无予和 (正确语序为“欲言无和予”)
越中览古
1.字音识记
①惟(wéi) ②鹧鸪(zhè_ɡū)
2.词语解释
(1)义士还家尽锦衣 义士:战士
(2)宫女如花满春殿 殿:宫殿
(3)只今惟有鹧鸪飞 只今:而今 惟:只
一剪梅
1.字音识记
①玉簟秋(diàn) ②轻解罗裳(jiě_cháng)
2.词语解释
(1)红藕香残玉簟秋 簟:竹席
秋:秋凉、凉意
(2)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空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
(3)花自飘零水自流 自:自在
(4)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下:名词用作动词,消失
上:名词用作动词,涌上
今别离(其一)
1.字音识记
①车舟载离别(zài) ②绸缪(chóu_móu)
③万钧柁(duò) ④倏(shū)
2.词语解释
(1)一刻既万周 既:已经
(2)眼见双轮驰 驰:旋转
(3)益增中心忧 益:更
中心:心中
(4)并力生离愁 并力:合力,一起
(5)明知须臾景 须臾:片刻,短时间
(6)不许稍绸缪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7)望影倏不见 倏:疾速,忽然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对比
二|文本探究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是如何表现的?
我的答案:
提示:诗眼是“忧思”。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并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诗人的忧思、伤心。
2.结合作者身世,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诗人为什么而“忧”。他的“忧思”又是什么?
我的答案:
提示:阮籍身处魏晋易代之际,政治环境险恶,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所以他虽言语玄远,行为不羁,不理世事,但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忧愁的。这就是全诗通篇说“忧”,却又不能言明的缘故了。本诗抒发了诗人欲排遣忧愁而不能的绝望之情。
杂诗十二首(其二)
1.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我的答案:
提示:生命是孤独的,作者“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而时间无情地抛弃了他,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作者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有志却得不到施展,诗人想要提高生命质量的愿望即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开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十二首(其二)》的深层意义。此六句直抒胸怀,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戚之情。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的答案:
提示:(1)这首诗先描绘了日月更迭、万里清辉的景象,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2)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点明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而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3)接下来两句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诗人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暗自悲凄,心境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
越中览古
请分析这首诗歌结尾的艺术特色。
我的答案:
提示:一是结尾突转。前面三句极力描写过去的辉煌、热闹、欢快,结尾却突然转到反面,突出如今的荒凉,给人强烈的震撼。二是寓情于景。以“鹧鸪飞”写出如今的荒凉,表达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抒情委婉含蓄。
一剪梅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我的答案:
提示:(1)“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2)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来临,这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在一起了。
2.“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语言风格?请简要赏析。
我的答案:
提示:这两句体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取意即如此。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消彼长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又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今别离(其一)
1.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我的答案:
提示:例如,“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描述了离情别思之浓及新交通工具的速度;“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运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轮船的速度之快,还表达了深深的离别之愁。
2.这是一首近代诗,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我的答案:
提示:(1)选取的意象不同:①古人写离别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②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些也使离别的愁情显得不那么浓、那么悲。
(2)离别情景的描写不同:①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利用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进行充分表现。②《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则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教材迁移讲练 鉴赏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景与情在诗歌中如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分析诗词中的景情关系,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段之一。分析景情关系的题型备受高考命题人的青睐,出现频率极高,设问角度灵活,分值一般在5分左右。
对写景诗词而言,景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景物色调的晦与明,景物状态的动与静,景物现状的宏大与纤细,景物距离上的远与近等,都与诗人的情感取向有着密切的关联。
解答此类题时,考生应注意在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辨清外在景物与内在情感的联系,弄明白客观景物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感情的性质是同向还是逆向,是哀景写哀情还是乐景衬哀情等。
情景关系题常见提问方式与答题步骤:
1.提问方式
(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2)诗的××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3)××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答题步骤
(1)明情景。结合诗句描述诗词中所写景物的具体特征,用简洁的语言指出该诗词所抒发的感情。
(2)点关系。用准确的术语点明情与景的关系。
(3)评效果。即评价诗词中情景关系的处理在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和效果。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的状态,而是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B.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虽然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但是思家、忆弟之情有所舒缓。
D.尾联照应首联,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辗转流离苦闷。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漂泊辗转,诗风沉郁。
剖析 C项,“但是思家、忆弟之情有所舒缓”分析有误。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减。
答案 C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请你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赏析。
答:
剖析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前,考生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这两句诗所写的内容是: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这两句诗写了诗人“独宿”时所听到的,看到的景象。其中“悲自语”“好谁看”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悲伤和愤怒的思想情感。
答案 ①颔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写诗人“独宿”的所闻所见: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④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情感。
课件46张PPT。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课内自主学习课内文本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