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课 《长恨歌》(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课 《长恨歌》(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1 11:39:52

文档简介

课后课时作业
一、练基础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始是新承恩泽时    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悄然 悄然:寂静的,无声的
B.到此踌躇不能去 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足 不足:不厌,不够
C.上穷碧落下黄泉 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弃 自弃:自我埋没
D.含情凝睇谢君王 谢:道歉
遂叫方土殷勤觅 殷勤:尽心尽力
答案 C
解析 A.悄然:忧愁的样子。B.去:离开。D.谢:感谢。
2.下列各项,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B.春风楼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C.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答案 D
解析 D.使用了顶真,其他三项使用了对仗。
3.名句默写。
(1)描写返京后玄宗从春到秋时时睹物思人的两句是:         ,         。
(2)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方士替玄宗上天入地苦苦寻觅杨玉环的两句是:         ,         。
(3)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杨玉环凄美寂寞哀怨情态的两句是:         ,         。
(4)表现李、杨誓言此情不移的四句是:         ,         。         ,         。
答案 (1)春风桃李花开夜 秋雨梧桐叶落时
(2)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3)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4)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练模拟
4.(2019·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上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答案 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通过“三日醉”而且“爱把山瓢”喝酒,可以看出“陈居士”行事不拘小节、洒脱,性格豪爽;通过“亭角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可以看出“陈居士”热爱诗歌,情趣高雅,是一位文人雅士。
(2)“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不同。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两句诗描写的景色特点的不同之处时,考生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三、练真题
5.(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的说法不正确,把典故理解得过偏过实;苏轼兄弟也并没有“自居第一”的想法。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的说法不正确,苏轼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告诫他要小心谨慎。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还应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课件17张PPT。课后课时作业
创作诗歌,功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功夫同样在诗外。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基本方法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
?
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泥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以意逆志,要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
由于历史的积淀,一些词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形成一种能够承载诗人某种情感的特定意象。
比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其他如以“折柳”表惜别,以“松菊”喻坚贞高洁等,不一而足。
2.要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诗歌欣赏过程中,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诗,有助于领会作品中的生活情趣。
比如赏析李白的《蜀道难》,如果我们没有游历险绝山路的体验,是断然体会不出“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蜀道之难的。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可超越原诗,获得新的旨趣。
比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出了诗人在北固山下的所见所感,残夜未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涌现,江南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春天的根芽仿佛从旧年年底就已埋伏下来。而后人却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赋予了古诗新的寓意。
二、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所处的时代,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1.知人
(1)了解作者的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平淡而深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朝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郁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李白:浪漫主义的手法,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但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喜好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就应想到描写边塞风光,雄浑奇拔,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读到刘禹锡,就应想到他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辛弃疾词关注抗金复宋的大业,表现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另外,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2)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
儒家的“入世”(也叫“用世”)思想。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
佛家的恬淡、虚无、静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例如,“诗佛”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道家的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不为天下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儒释道互补。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苏轼:三家互补——《临江仙》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论世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在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
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诗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听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是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愤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苏轼因为以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途困顿,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诗人游赏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能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第1课 长恨歌
导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2.品味作者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课内自主学习
一 文化常识
1.《长恨歌》所叙故事的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人仓皇出奔,西行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1)出阁,民间对女子出嫁、成婚的一个称谓。在古代阁即闺房,未出嫁的女子都是住在阁楼上的,古代三从四德,女子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要求不准与外界的男子见面,所以把出嫁的女子称为“出阁”。
(2)服除,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脱去孝服,称为服除或服阕。
(3)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
(4)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二 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鼙鼓(pí)  ②花钿(diàn)   ③萦纡(yū)
④临邛(qiónɡ) ⑤玉扃(jiōnɡ) ⑥迤逦(yǐ_lǐ)
⑦凝睇(dì) ⑧人寰(huán) ⑨钗擘(bò)
马嵬(wéi)
2.古今异义
(1)六宫粉黛无颜色
古义:美丽,光彩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可怜光彩生门户
古义:可爱,可羡
今义:①形容词,值得怜悯;②动词,怜悯;③(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3)雪肤花貌参差是
古义:差不多
今义: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4)云鬓半偏新睡觉
古义:睡醒
今义:进入睡眠状态
(5)临别殷勤重寄词
古义:情意恳切
今义:热情而周到
(6)御宇多年求不得
古义:统治,治理
今义:抵挡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千乘万骑西南行(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②夜雨闻铃肠断声(名词作动词,下雨)
③回头下望人寰处(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西出都门百余里(名词作状语,向西)
⑤夕殿萤飞思悄然(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在殿上)
⑥东望都门信马归(名词作状语,向东)
⑦上穷碧落下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⑧耿耿星河欲曙天(名词作动词,天变亮,露出曙光)
(2)形容词的活用
①春宵苦短日高起(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②梨园弟子白发新(形容词用作动词,新增)
③迟迟钟鼓初长夜(形容词作动词,变长)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
一朝选在君王侧(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选”的意思是“被选到”)
(2)省略句
①不见玉颜空死处(“空”后承前省略动词“见”)
②上穷碧落下黄泉(“下”之后承前省略动词“穷”)
(3)倒装句
①其中绰约多仙子(正确语序为“其中多绰约仙子”)
②对此如何不泪垂(宾语前置,应为“不垂泪”)
③翡翠衾寒谁与共(宾语前置,应为“与谁共”)
④九重城阙烟尘生(宾语前置,应为“生烟尘”)
三 古今对译
长恨歌




















层解:第一层,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








层解:第二层,写安史之乱中,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这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层解:第三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层解:第四层,写玄宗托方士寻觅贵妃魂魄,贵妃接见使者,寄物传情。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长恨歌 思倾国恨绵绵→
二|文本探究
1.鉴赏作者笔下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我的答案:  
 
提示:(1)诗人笔下的唐明皇是一个重色荒淫、祸国殃民的昏君形象。从开篇的“汉皇重色”到“渔阳鼙鼓”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2)唐明皇作为一个人,他也有普通人真情的一面。“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这些语句都极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对她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3)在诗人笔下,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倾城美人,而且也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亲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了杨贵妃“闻道汉家天子使”后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惊喜”——“急切”——“悲楚”——“遗憾”就充分地体现这一点。
2.《长恨歌》这首诗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为什么却从“重色”说起,并且还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请简要分析。[考点:理解作者的态度,方法是抓住诗眼]
我的答案:  
 
提示:“重色”是“长恨”的原因,“长恨”是“重色”的结果。从“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要“长恨”的原因。
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如何写杨贵妃的美貌的?[考点: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我的答案:  
 
提示:“一”之少和“百”之多形成对比,只是“一笑”就产生“百媚”,由此可见杨贵妃的风情万种与绝代风华。作者抓住最能传神的“眸”字及动感十足的“回”字来落笔,把杨玉环含情脉脉、似羞还顾、笑靥如花、千娇百媚的神韵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正面对其神态的刻画。作者再用六宫的其他妃嫔作侧面衬托。“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句以唐玄宗之眼为视角,衬托出杨玉环倾国倾城之貌。
4.[技法探微]简要分析“黄埃散漫风萧索……圣主朝朝暮暮情”这部分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考点:鉴赏表达技巧]
我的答案:  
 
提示:诗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衬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唐玄宗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其作用是透过美景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了一层。
5.[创新表达]关于《长恨歌》的主旨,大致有三种观点——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你赞成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我的答案:  
 
提示:观点一:我赞成讽喻说。我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观点二:我赞成爱情说。我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观点三:我赞成双重主题说。我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两人的“长恨”。
教材迁移讲练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有以下三个切入口
1.从标题、注释入手。因为标题或者注释往往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身份、经历及思想情感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2.由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
二、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类型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的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骁勇的将军,屹立城墙之上,战争的艰辛与磨难均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沦落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孤苦之人。国恨家愁,像铅块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跃然纸上。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表达的正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辛劳的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底层人生活之艰辛,令人扼腕悲叹。
三、鉴赏人物形象题提问方式与答题步骤
1.提问方式
(1)诗(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2)诗(词)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2.答题步骤
(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即点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身份。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3)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意义,即分析人物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钱继章②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③。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④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③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④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  
 
剖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此类题型的答题步骤:①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诗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如词的前两句,外貌描写,通过对“发”“髯”“眉”的描写突出容貌病态怪异。后两句,诗人自喻为终南山的“石里藤”,写自己经得起风吹雨打,突出性格的坚韧。
答案 诗人自我形象是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手法是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  
 
剖析 这里用“折腰”代替“做官”,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具体回答时,先解说诗句的意思——词人自己不想为官了;后点明不为官的原因,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答案 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这句话主要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课件71张PPT。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第1课 长恨歌课内自主学习课内文本探究课后课时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